主题:【原创】从战略角度看抗战中国战场的一点浅见 -- 萨苏
他那鸟刀有甚好处,要人去抢?
老毛和老蒋在当时来说谁占的人才,资源等更多更好?
历史上各朝各代,古今中外的起义者,造反成功的。他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拥有的人才和各种资源和他们所反对的对象比较数量上谁多,质量上谁好?
照你这么说,人才资源多的就一定能赢,那我们现在应该是什么朝代?秦不对,夏,对,夏朝!
人才这种东西,一个集团里面有几个拔尖的做为决策核心就行了,其他得听令行事就是了,多了都是祸害。
华北地区的地形决定了日军的后勤必须完全依赖铁路和公路,这都是比较容易破坏的交通设施,若我军动员得力,破路彻底,日军的机动能力和火力都是要打折扣的。
另外华北地区战场广阔,战场广阔则敌人兵力分散,敌军分散则容易捕捉战机,也有利于发挥我军本土作战和兵多的优势。
反观华中,敌人可以利用长江航线,无后顾之忧,战地狭小,集中于江边,有利于敌军发挥火力优势,并不是理想的战场。
这样说华北也未尝不可以一战。不过历来以弱对强进行防御者,莫不青睐依托山地水网进行作战,华北大平原所谓“无险可守”从宋代就比较明显了,随便踩巴踩巴它就是一条公路阿!开个玩笑说,谁要是入侵美国,我也建议他从加拿大向南一捅到底,象个大胡同似的用不了几下就搞定了,要是换了从东向西打,或者从西向东,那可就费劲了。长江日军利用效率不高,因为海军江阴封锁线的影响,其沉船线经日军日夜工作,一月后也只能打开一个可通单船的缺口,当时中国海军有“江军”之称,在长江大量布雷并使用漂雷(漂雷根据国际法禁止在国际水域使用,但长江是中国内河,不受限制),两岸的游击队也经常冷枪冷炮袭击日军,使日军在长江上的运输非常艰难,只能通航轻型舰艇。具体到长江上的会战,日军只在九江,田家镇,马当三战中发挥了登陆的威力,而第五战区,第九战区的主要作战区域,都在日本海军长江舰只的火力范围以外,才有黄麻,富金山,麒麟岭,万家岭,金官桥等各精彩战役,假如在华北,日军只要绕过去就是了,但是在长江两岸的山地里,因为通道狭窄,只能强攻,无法绕过。
西特乐和四大林结盟后,苏联拼命备战,日夜赶着换装,德方对此非常清楚,不主动出击,苏军也会向德宣战。季米特洛夫的记载表明,苏方对战争早有预料,开战后也没有任何突发的感觉,立即按原计划行动。
西特乐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建立一个亲德俄国政府,否则苏维埃早就隔儿了。德军进入白俄罗斯以后,到处公开处死那帮子“党组成员”,人民群众像疯了似的欢呼,可别说什么“看客心理”,其实就是大快人心的写照。
不过大家都知道哪个好哪个差的,呵呵。
呵呵,锦候兄的人才观步兵不敢苟同,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金字塔的摸样应该知道吧,缺了中间的几层,顶端的那几块永远达不到最高。其实许多东西的结构都是如此,军队,社会。
其实国民党成事在走的精英治国路线,倒霉也倒在精英治国路线,何也,他那个政府里大多数的“精英”都严重脱离群众,和认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脱离现实相映生辉。那时候的精英说实话还不如咱们的海龟,现在的海龟在国外真刀真枪练过,哪儿像那时候呢?北洋政府也一样,王缉唐到日本学军事,站个军姿就人事不省了,回国却被冠以“学贯中西”的招牌重用,不出乱子才怪呢。
萨兄的办法是正面顶住,我的想法是拆,不是说“三个法国兵打不过一个马木留克兵,一千个法国兵可以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吗,马木留克人的最佳战术自然就是要想方设法一对一。
日军对我军最大的优势是其整体效能,最大的劣势是其兵少和非本土作战,我军的对策自然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使其分兵把守,我们就可以将其各个击破。
华北地区战场广阔,敌人不能形成一条绵密的战线,这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机会。我军可以几管齐下:猛烈破击铁路,破坏敌人的战略后勤;以精锐部队深入敌人后方,利用本土作战的优势打击其公路运输,破坏敌人的战役后勤;在战区实行坚壁清野,破坏敌人的战场后勤;在正面将敌军扭住,迫使其保持一定的兵力和我军保持接触。这样几个回合下来,敌人要同时动用大量兵力维持其后方和前线,其兵力就会越来越分散,形成分兵把守的局面,我们同样可以阻止敌军的进攻,进入战略相持。
当然,这种手段也可以在江南地区使用,但江南地区要比华北地区经济发达,作为战区我军的损失相对比较大。
军事上的和政治上的。
而且对运输也只能起到骚扰作用
在日军成功南下,攻取武汉,长沙等地,将正面抵抗分化瓦解以后,恐怕各自出击的游击战争很难坚持下去。
我想说的是,我军在正面和敌人周旋的同时,可以通过打击日军的后勤系统来削弱和阻止敌人的进攻,而华北地区存在天然地理优势。这是一个战役问题,担负打击任务的应该是精锐强劲的部队。
当然,考虑到双方的具体力量对比,大概不会出现北非战场那种通过打击后勤把敌军削弱到极端地步的现象。日军为了维持其后方,会从正面抽调部队,几次战役以后,日军就会不得不从前线到后方平分兵力,这样一来,阻止敌人进攻的目的就达到了。
也许是我贴子的题目误导了。所谓根据地1943年的经验,说到底就是通过迫使日军平分兵力来阻止其扫荡,但这并不是游击战的专利,大规模的战役也可以用,倍而分之,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手段。
从国军当时的组织状况看,往往是固守可以,放开就不行,
放出去就收不回来,这个,套一句老萨的话,是当时中国
的总体国情决定的。
想象中国军队能够进行有效的大规模运动战,似乎不太实际。
而且打击敌人的后勤,在平原地区更方便,还是在地形复杂的地区更方便呢?
中共宣传的那一套“大胆穿插、围点打援、打了就走、边走边打”正是运动战本色。抗战初期蒋向中共提出中央军打阵地战,红军打运动战,即干老本行,毛表示日本人太厉害,还是由中央军打运动战,红军打游击战和少量运动战,蒋听不进去。
看不出运动战和国情有何关系,还是将领的观念和指挥能力问题。
至于游击战,国民党已证明它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游击战,包括那种不必发动群众的特种敌后战,都没有能力进行。这又是政治问题了……
和国际对中日战争的介入,如果没有国际的介入,中国是会失败的。
卫青霍去病敢和匈奴打运动战其基础在于西汉的养马政策,同样红军敢和老蒋打运动战是因为装备上虽然差些,士气,指挥上占着上风。可是以八路和日军打运动战就难了,因为装备上差别太大,士气上鬼子也很骄横,军事指挥上日军普遍军事素养较高,这个时候除了玩游击,乱拳打死老师傅,别无办法。
说到游击战是否能成事,我认为是可以的。中共的游击经验暂且不提,铁托的游击战就是比较成功的一例。游击战的关键在于军政两方面要结合,走单纯的军事路线难以持久,东北抗联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游击中只有军队,没有政权建设,而冀中的恢复正在于军事失利的同时坚持了政权的存在。认为日军不得不分兵才导致华北局面的变化是有道理的,但是也不能认为日军五一扫荡时的战斗力是正常体现,那也是攥成拳头,战斗力达到顶峰的情况,不能维持长久的。如果双方正常对正常,日军就难以阻止华北游击根据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