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从战略角度看抗战中国战场的一点浅见 -- 萨苏
满清技术落后,外对世界列强,内对大规模农民战争,死扛了几十年,好歹还保留一个“半”殖民地。
再看看咱汉人的朝廷,大宋、大明,不论经济、技术、人口、文化,全面超越敌国,结果是土崩瓦解,国破家亡,头发都给人剔了,“殖民”百年都翻不过来。
相比之下,满清还算有些本事。
小Z和小Y还只得了2分呢.
关于花园口决堤
当日军第14师团、第16师团沿陇海路向郑州方向进攻时,拥有数十万主力部队的第一战区竟报请蒋介石批准,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以制造水障来阻止日军的西进。海峡两岸都有一些人认为此举的军事作用显著,既保住了豫中、豫西及陕西等大片国土不被日军占领,又推迟了日军进攻武汉的时间表,等等。姑不论此举使豫、皖、苏3省40多个县市的地区沦为泽国,数十万人民葬身洪流,上千万人流离失所,并形成连年灾荒的黄泛区,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而长期的灾难等政治、经济、道德方面的后果及影响,仅从军事角度看,上述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从国民政府第一战区的角度而言,决堤造成水障,确实起了阻止日军第2军西进的作用,摆脱了被追击和与日军血战的严峻局面,并暂时保住了第一战区所在的豫中、豫西等地区;但就战略范围而言,水障既未能阻止日军进攻武汉,也没有推迟武汉会战的时间。日军第2军即使不受水障所阻,在日本大本营未决定进攻武汉、其国内新扩建的10个师团未派至中国和调整部署以前,该第2军也不可能单独地进攻武汉。而事实上,恰恰是在决堤放水期间,日本内阁、大本营在6月15日御前会议上决定进攻武汉。所不同的,仅仅是主攻方向不是由平汉路南下,而是沿长江西进。其实,日军进攻武汉的主攻方向本来就有两种选择。国民政府在《对武汉附近作战之意见》中也判断日军进攻武汉的路线有三种可能,而沿长江西进更能充分发挥日陆、海、空协同作战的优势。日军虽已占领了郑州,其大本营也未必选择由平汉路南下的方案。因为这时的形势和“七七”事变时已有所不同。此时,华北敌后战场已经开辟,各抗日根据地已经建立,广泛的游击战已经展开。仅以晋察冀军区第3分区1938年2月上旬的作战为例:先后攻占了新乐、定县、望都3县城及清风店、方顺桥等车站,并袭入满城和保定城关,使平汉路北段交通一度中断。日军如以平汉路为主攻方向,则不仅海军毫无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要保障以平汉路为后方补给交通线的畅通,必需有大量兵力,这比保障长江畅通要困难得多。事实上,不沿平汉路南下进攻武汉,而沿长江及淮河西进进攻武汉的构想,早在花园口决堤之前,日军“在下令徐州作战时的上旬,大本营已经有了腹案”:令日军“以攻占汉口为目的,向南京—汉口—岳州间长江及其沿岸”准备作战,并从“5月以后已陆续给中国方面舰队增强了兵力”,以便协同陆军进攻武汉,并于6月3日又发布命令:“控制长江下游大部水域,保证其交通安全”,还令海军“攻击南京上游的安庆”,〔100〕作为进攻武汉的前进基地。
至于保住了豫中、豫西及陕西等大片国土,则更非决堤制造水障所造成。根本原因是日本兵力不足,无力攻取。当时日军的战略企图是“摧毁蒋政权的最后的统一中枢——武汉三镇”,以“促使中国军队投降”、〔101〕使国民政府屈服,而不是占领所有的地区。日军如企图占领豫中,水障是阻止不住的。假如日军增兵河北、南下进攻,第一战区的主力部队既挡不住西进的日军,恐亦很难挡住南下的日军。抗击日军的关键是高级将领的抗战意志、指挥能力和部队战斗力。1941年,日军第35师团为策应长沙会战,以5个步兵大队、3个骑兵大队于10月2日强渡黄泛区,10月4日即攻占郑州;1944年,第一战区虽经过3年的经营,日军发动所谓“1号作战”的豫中会战,其第12军第17师团于4月17日由中牟强渡黄河,19日即占领郑州,仅30多
很多有志之士早就预料到中日必有一战,比如连战同志的名字就是取这个意思。军队
不行,毫无战略,却没有像强国法国那样亡国,你认为可能吗?呵呵
黄河水淹,长沙火攻,百姓遭殃.
“第三,主动开战上海,变日军南北进攻轴线为东西进攻轴线,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在这里拖住它,形成长期战场。”
南北进攻日本有陆、空军优势,沿长江进攻还增加了海军优势。
我看在上海开战前日本还作为局部事变处理,上海开战后就演变成全面战争。
蒋介石在上海开战的目的应该还是想把当地日本势力赶下海,认为在上海这个列强利益所在日本不敢大打。结果形成上海一败就全面溃退。 如果真是想“变日军南北进攻轴线为东西进攻轴线”就应该在上海使用少部分兵力,而将大部分兵力布署在长江下游沿线,形成纵深防御。
日本海军在长江的活动受到江阴,马当等各封锁线的阻击,作用并不是特别明显,其大型舰艇无法上溯,轻型舰艇的火力并不比沿江日本陆军更强大。所以,化日军南北进攻为东西进攻,这方面的顾虑不能算太大。
化局部战争为全面战争,恰是中国当时对日战略的一个关键,所谓不怕鲸吞,只怕蚕食,以全面抗战避免日军对占领地的消化。而所谓不该纠缠于上海一地,就是蒋介石的头脑问题了,因为本来抗战计划也是把日军拉到后面的吴福线国防工事前面来打的,无奈老蒋好面子不干阿。
巡洋舰驱逐舰航空母舰,主炮副炮航空炸弹,吞噬了多少精锐的国军,可怜这些人死之前连杀死他们的鬼子长啥样都没见着。
如果这些国军在山地、运动战或者丛林中作战,能多消灭多少鬼子!
奇怪的是孙中山在军事方面还特别倚重他,看来孙先生身边的那一帮子还不如他呢,真是所谓锉子里面拔将军阿。
该放弃的时候不放弃 非得等到人也死得差不多了再放手
只能是一个字“笨”
要是排前三位,就是许崇智、程潜和蒋介石,许和程的资历都超过蒋,但许同学花而懒,程同学有点军事才能,可搞部队不行,从来都是从有到无,这就是蒋的福气了。
不论中国人想不想打松沪会战,日本人都要动手了——之前先是想把上海搞成非军事区,后来打起来了又是海军陆战队登陆,我觉得应该可以认为日本人当时是有预谋在上海打一仗的
就是说感觉上不论日本人从北向南打还是从东向西进攻,都会遭遇中国地理上的第二棱线;那么,之所以要诱使日本人从东向西发起攻势是为了防止日军利用一些山区里存在的南北向的小道么?在中国的山区,南北向道路和东西向道路是不是有很大的数量关系呢?
想说的都被你说了...
花生米这WBD,只要他参与指挥,就相当于给日军增加了一个方面军.搞不懂现在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去捧他的臭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