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胡乱邦的出处及其他 -- 子罕
放心,“我们”里没包括阁下。
"学大寨", 那就一定错了.
中国实在太大, (比整个欧洲都大), 同时地区差异, 城乡差别又极大. 任何政策都不能照搬到全国. 比如前些年大学扩招, 并校; 这对具体一些大学可能是好事; 但全国范围内, 不顾学校建校目标, 师资条件一哄而上, 就很可能导致很大的负面影响了.
作者:鄢烈山
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7815
出门前朋友转发给我一篇正在流传的网文,曾在原中国石油部工作多年的退休官员胡祺懋写的《“大庆红旗”是如何被逐出中国历史舞台的?》。虽然文章披露的内幕令人骇异,为我闻所未闻,却激动不了我的情感,“大庆”、“铁人”、“石油”这些关键词之于我,远远比不上“大寨”、“永贵大叔”、“梯田”亲近,能触动我的心灵。我想,这大约因为,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的父亲、二伯父都是农村干部,中国迄今仍是农村人口占压倒多数的农业国,“农业学大寨”运动曾那么长久那么密切地影响和支配了我、我们农民乃至全体中国人的生活!也就是说,大寨之于我这一辈人,有永远化解不了的“爱恨情仇”。
文章很长,但读起来不累
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7815
我们家就有三个在文革中表现突出的,在厂里谋得一官半职,不过后来厂子又倒闭了。他们最怀念文革,那是他们最辉煌的岁月。
政治这东西,从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家庭背景和社会经历决定了一切。谁还真能说服谁?
您这次也主观了不是。
按年龄(94年大学毕业),老萨也属于没真正经过文革的一代吧。
文革期间,家人曾到大寨参观。回来很是感慨。
今天有人说北京把全国的钱都拿来如何如何,那时候树典型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而大寨小孩儿喝的粥,照见太阳照见月亮(这句话时参观大寨的人亲口转述)。
可以蒙别人,蒙不了专门从事农业工作的人。
(血色浪漫)中钟跃民下乡的地方也是穷山恶水,当时提到那里一年中几个月要讨饭。大寨也是穷山恶水闻名的,能喝到那样的粥比以前是不是算进步呢?
奉劝那么热爱文革的朋友想一想,你是否真的了解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真地感受过看人民日报永远是形势大好,你怎么能想象文革的大厦如同纸房子一样倒下?如果它那样辉煌和美丽,仅仅是邓小平和几个死党,如何可能让它一推就倒?它倒下自然有它的道理。
吴思在(潜规则)中说过,集体制有古代井田制的那样的弊端。以毛公的大智慧和对历史的熟悉,我不相信看不到这点。我也是经过长时间的疑问才知道了毛公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的那么严重。美国大萧条时的相对过剩在中国现在也出现了。中国的软骨病和中国对国际市场的极大依赖是密不可分的。毛公希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同步。在此要求下,我不知道道路的选择还有多少余地。毛公在明知道集体制弊端的情况下,才没放松对人们的思想改造,毕竟集体制对个人的要求更高。或许和人性作斗争,是注定要失败的。这大概是文革失败的道理吧。
文革过程中的各方势力博弈,国际形势的变幻导致理想和现实的妥协,毛公一次次的矫正运动的方向,这才出现了文革中的各种奇怪的,相互矛盾的现象。毛公以个人能力能做的事情能有多少,文革中能改造的事情能有多少。成年人的思想改造谈何容易,一次次的远动最终成为了不同势力竞技的戏台。
现实要依靠体制,理想却要否决这种体制。现实决定了运动的可控性,而此决定了运动不可能推开大多数体制中的人。文革中大部分体制中的人何尝真正放弃过权利,从军队到地方都是如此。所谓推倒文革大厦不过是一场宫廷政变耳。造反派被关又能如何呢,还不过死少数派。
想到小岗村的神话,如果宁肯饿死也要偷懒的话,我真不知道是不是思想的问题。
呀克西呀克西呀克西呀克西 大寨就是呀克西
大寨到底是先把活干了才成为典型的,还是拿钱堆好以后竖为典型的?要是真拿钱堆出来的,全国人民学什么?学等着要钱?这不是给总理出难吗?
别忘了,大寨可是以“大战狼窝掌”在全国扬名的,那是什么年代你可以查一查嘛。。。
国家对大寨的投资情况在网上应该查得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中期有一些,据我看到的资料,那并不过份。
过了三十年,我去看过的老典型里有红旗渠,大寨。。。,由此及彼,应该说,老典型是过得硬的
至于文革,咱还是不谈了吧,我觉得,我水平不高,而您对这也还没开眼。。。
哈哈哈哈。。。。
See:
田纪云回忆:《要吃米找万里 要吃粮找紫阳》
http://news.rednet.cn/c/2008/02/20/1442570_1.htm
另外,根据有些回忆,胡也亲口说过:要吃米,找万里。
“1979年,安徽搞“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当时主政安徽的万里压力颇大,胡耀邦在一次会议上说,‘要吃米,找万里’,以此作为支持。”
http://www.chinapressusa.com/misc/2009-05/20/content_216219_3.htm
我对这个当年的流行语来自何处并不感兴趣,我在文中引用它的意思是:
“要吃米,找万里”==包产到户。
只看文章,俺经常以为萨苏的年纪应该在50上下。
伤痕了几十年,连换个花样都不会。
如果真能说出这话来,其政治悟性在周公等人(包括286)之上,可与太祖比肩了.
回想那个时代的人,只会说下面有人欺骗党和组织,欺骗领袖和领导,陷害忠良和功臣,置党和领袖于不义之类的话(张志新不就是如此么),说敢否定WG,反对太祖的话,恐怕李云龙也会杀了她的.
相信“亩产万斤”也算“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