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通背拳快发六手注解·点评 -- 京城马国兴
快发六手
此连手也。快发六手即如拳如伏潜之神力,一触即发,连而不断,六手合成一手,一气呵成。
练法:取三七步,走左右插花之势,连以摔拍穿烈穿扑六种手法反复练习则可就也。
诗曰:
快发六手神速奇,冷似脱兔快似鱼。
强敌应声即败北,若见手法不为奇。
【题名解】
拳诀云:“不招不架,就打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几十下。”所以才有“快发六手”的说法。这说明通背拳法的小成艺境亦是“形拳招熟”也!不熟不能快发,不松不能灵活变通,不精不能稳准狠真!手法、身法、步法,三者浑化归一方是小成形拳招熟的艺境!这就是拳诀:“炼拳始炼形”之说法的精义耳!就是先修炼小成形拳招熟的艺境。
【注解】
①、此连手也。快发六手即如拳如伏潜之神力,一触即发,连而不断,六手合成一手,一气呵成:
此乃小成形拳招熟艺境的连手法式也。快发六手的攻防机制即如拳如潜藏的伏机待动之机势具备着“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自动化攻防能力。故而,具备一触即发,连而不断,六手合成一手,一气呵成的攻防之势。
伏潜:乃是说身内“潜藏隐伏”待动的“攻防机制”。
神力:简单的说:就是“内劲”具备的“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自动化之攻防能力。并非是指“力量”的大小而说的。
②、练法:取三七步,走左右插花之势,连以摔拍穿烈穿扑六种手法反复练习则可就也:
具体修炼方法:取左疾步三七劲势站式,走左插花、右插花之势,连以摔手、拍手、穿手、烈掌、穿掌、单双扑手等六种手法连续实施,收势;继而,取右疾步三七劲势站式,走右插花、左插花之势,连以摔手、拍手、穿手、烈掌、穿掌、单双扑手等六种手法连续实施,收势。这样身法左右交替,循环往复的反复练修炼、演习精熟,则可功成艺就也。
③、快发六手神速奇,冷似脱兔快似鱼。强敌应声即败北,若见手法不为奇:
快发六手的拳式具备“神速”之出奇制胜的能力,机变骤然好似脱兔疾快似鱼。强劲的对手一样应声即败北也,假若见到实施的手法则不为奇妙艺境了。
神速:有形招法的动作在快,亦名常速;内劲的运行,则称为神速!
【译文】
此乃小成形拳招熟艺境的连手法式也。快发六手的攻防机制即如拳如潜藏的伏机待动之机势具备着“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自动化攻防能力。故而,具备一触即发,连而不断,六手合成一手,一气呵成的攻防之势。
具体修炼方法:取左疾步三七劲势站式,走左插花、右插花之势,连以摔手、拍手、穿手、烈掌、穿掌、单双扑手等六种手法连续实施,收势;继而,取右疾步三七劲势站式,走右插花、左插花之势,连以摔手、拍手、穿手、烈掌、穿掌、单双扑手等六种手法连续实施,收势。这样身法左右交替,循环往复的反复练修炼、演习精熟,则可功成艺就也。
快发六手的拳式具备“神速”之出奇制胜的能力,机变骤然好似脱兔疾快似鱼。强劲的对手一样应声即败北也,假若见到实施的手法则不为奇妙艺境了。
【点评】
有关“快发六手”的身法功夫及其“阴阳逆从,劲形反蓄” 的攻防动变平衡法式的内容,历代前贤亦多有明确清楚的论述,以资对照,择其优者,录而并解之如下:
形拳招熟艺境
形拳招熟的攻防招法之运用乃至妙变化之自出,为其特点。略予以形容之如下:
其身法形式忽高忽低、或左或右,似进非进、似退非退,进中退、退中进,近而远、远而近,恍惚形如神飞无定。其中有诈诱、诓骗、虚引、惊骇之式,横竖、斜直、奇正之机,以数式合为一式而出之,能如此者谓之形拳招熟的艺境。然非身柔若絮、灵活稳准、难以为此也。所贯彻的是曲化直发,避实击虚为攻防的法式。仍然是以冷、弹、快、脆、硬为主要形势,故曰:望之俨然。
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之成功的标志有二:一曰攻防招法运用的熟练、灵活、稳、准,二曰身柔若絮功夫为基础。
身法三捷论
拳家秘要,总要一个身法,身法者,亦如用兵之有主将也。然身法道理,最难得至妙处,亦且正多弊处,何则?身法贵乎低,然低而腰曲,则腰失其真矣。身法贵乎竖,然竖而头仰,则头失其真矣。甚至有手到而身法不到者,有脚到而身法不到者,甚至有锋芒反逆者,此皆大弊病也。身法有三诀焉,一曰伸缩,伸缩者,如龙之灵变,如虎之快利也。二曰直射,如箭之快入也。三曰一片,一片者,手到脚到身到之谓也。能致此三者,则身法备矣。
《拳经拳法备要张横秋先生传授习炼手法秘要》
阐释:
确实,拳家的秘诀要点,总的来说,最重要的是个“身法”。身法是拳术攻防之道的“法身”,此法身之身法,如用兵之道,要有“主将”。即“将以率兵”法纪严明,才能征战。然而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身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而利”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身法”。此身法以内气为将,以外形为众兵;另一种是:“以形为主,尚气用力,神从则害”的“身法”。此身法以外形为将,尚血力之横力。属于将兵不分的乌合之众。按历史习惯说,前者属于内家拳法之身法,后者属于外家拳法的身法。
鉴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有如此之“身法”的说法,故其说:“然身法道理,最难得至妙处,亦且正多弊处”。发出这样的感慨!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身法道理”,而今看来,就是“健顺参半”的建德体,及致健顺和之至也的太和一气之“法身”。说乃好说,修炼起来,真是“最难得至妙之处”。也因为“身法”正是出现弊病最多之处。即“法身之体病多也”。不知改过,实难有成矣!为说明“身法道理,最难得至妙之处,亦且正多弊处”之论述精确。现引形意拳大师车毅斋先生《论形意拳练法及神形合一》之自述,以证验之:
余幼年间血气盛足,力量正大,法术记得颇多,用得亦熟亦快,每逢与人相比较时,观彼之形式用某种手法正合宜技术浅者,占人一气之先,往往胜人。遇着技术深者,观其身式,用某种手法也正合宜,一到彼之身边,彼即随式而变矣,自己的旧力未完,新力未生,往往再想变换手法,有来不及处,一时要进退不灵活就败于彼也。以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将(外形)体法身全部脱去,始悟前者所练形式皆是血气,所用之法乃是成规。先前用法中皆有间断,不能连手变化,皆是因后天闭滞不得中和之故。昔年,有一先生也是练拳之人在余处闲谈,彼凭着血气之力,不明形意拳之道理(习拳者凭血气之勇者,看来不在少数)。
所以,练拳学者自虚无起,自虚无而还也。到此时,无论形意、八卦、太极(诸家拳)诸形皆无,万象皆空,混混沦沦,一气浑然,有何形意?有何八卦?有何太极?(有何诸拳?)所以,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最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拳经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尔。”用神意合丹田先天真阳之气运化周身,无微不至,以至于应用无处不有,无时不然,所谓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也。所以练拳者不可守成规成法,而应用之成法者是初入门教人之规则,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先天之气也。以致虚无之时无所谓体,无所谓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是体用一源也。
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至此,拳术无形无象,无我无他,只有一神之灵光奥妙不测尔。习练形意拳,务必内外兼收,神形合一,自虚无起,自神无还,习而悟之。拳经云:
武艺虽真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
祖师留下真妙诀,知者传授要择人。
【注释】
①、本段文章中凡括弧内的文字,为说明文章之精义,由作者所加。
上述车毅斋大师之论,已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三步“法身”,阐述得再清楚明白不过了,三层“法身”即“形、气、神”之法身。每个习拳者都要步步深入,层层历练的到,方能功臻大成艺境,即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是谓功成。至此方称“练家子”。
然修炼者,必始于练形,练形就要守定本门修炼的成规、成法,是初入门之规矩,可以变化人的气质,以复先天之气也。而本《拳经拳法备要二卷》的练用内容,皆初始练形的成规成法,故多以身形言,是针对初习者而言的。其功成艺境,只能从“盖先生拳法,藏神在眉间一线,运气在腰脉一条,发如美人之採花,收如文士之藏笔。诸葛君之纶巾羽扇,羊叔子之缓带轻裘,差可仿佛,夫岂有圭角之可寻哉”的描述中自我揣摩了。明白了这一点,在观读此拳经时,就有一个始终过程,见明于胸了。这对理解谱中所述理法内容,也就能把握准确了。
何则?身法贵乎低,然低而腰曲,则腰失其真矣。身法贵乎竖,然竖而头仰,则头失其真矣。甚至有手到而身法不到者,有脚到而身法不到者,甚至有锋芒反逆者,此皆大弊病也。
阐释:
为什么说身法道理,最难得至妙处,亦且正多弊处?如身法贵乎低架式,忌讳直立的戳杆架勢。然中盘架低,腰腿没有功夫,就出现了腰曲之病,则腰失去了一身上下之中枢的灵活圆熟的善变,直鞭坚固的腰頂发劲的功能。曲则气阻力闭,上下不能通矣,种种失真状态就不自觉的会出现了。身法贵乎竖直中正,然竖直而头仰,百会不能领顶而起,下颌不能收引含蓄,则一身之气无主矣,身必懒散,乃头失其一身统领气形的职能。甚至有手到脚不到,脚到手不到,手脚到而身法不到的现象发生,此乃不知身法三节顺逆进退之法,不明身法六合规矩造成的。甚至更有锋芒反逆的现象,一是外形血气之力的强施蛮用之,沾人之身反而自伤;一是内气不能周身贯通而有“隔断之病”的见肉锋伤。此两者皆为“锋芒反逆”之病因、病源。上述皆身法之大病者也。
身法中正安舒,虚胸实少腹,“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阴阳对五而均匀。明顺逆之法,遵六合规矩。立如平准,偏沉则随,未有不通灵之处,温柔中锋芒锐利,是身法功夫备。可参照前面“用力”条目中的论述,逐条依法修炼之,正确地身法功夫的法身体自然齐备矣!
身法有三诀焉,一曰伸缩,伸缩者,如龙之灵变,如虎之快利也。二曰直射,如箭之快入也。三曰一片,一片者,手到脚到身到之谓也。能致此三者,则身法备矣。
阐释:
身法功夫之体备,何为证验?还要致用,在运用之能力上检验身法是否正确,这有三个方面的诀窍,一是伸缩,二是直射,三是一片。三个方面,一动便是,方是攻防较技之身法完备的最好之证验。下面详细论述之
伸缩者,如龙灵变,似虎快利也。一身之法,健顺参半,即内气、外形相互为用以成之。如按“问答歌诀第一款”的“势去意来”及“势若去时要猛攻,意回旋时身步稳”的解释之意来理解、认识,此“伸缩”并非外形的单独之伸缩,而是内气、外形的“劲形反蓄”之一伸一缩同时并存的意思。然本拳经只从外形论述各种技法功夫,而此条“身法”亦不例外。但读谱者一定要看到内气、外形的双重作用,才能正确理解经文之内容的精旨妙谛。就以此“伸缩者,如龙灵变,似虎快利也”一条为证,这在《六合十要序十曰内劲》一文中早有明确的论述,其说:
惟颤劲出没,其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天地交合而不费其力。总之,运于三性之中,发于一战之倾,如龙之用力不见其力而山莫能阻;似虎之伸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
一从外形说,一从内气说。此两说皆以龙虎喻之,如出一辙,然并此两说为一种说法,显然就是“气形和一”的身法说。也就是“健顺参半”之德体的身法说。然在古谱中,或以气言,实含外形;或以形说,实含内气。论身法,二者不可缺其一,就要这样理解、认识,才能全面。这就得出身法之“伸缩”:“如龙之灵变,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伸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的更为精辟的诀言了。由此可知,身法,是内气、外形,相互为用而共同建立起来的;身法之运用,亦是内气、外形,“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的结果。
直射者,如箭之快入也。拳势之用不外攻防,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曲化直发,乃基本法则。故直发如射,似箭之快。关于这一点,在《易筋经贯气诀》之古谱中的“点气论”中亦有详细的论述,记之如下,以资对照。
似梦地着惊,似悟道忽省,似皮肤无意燃火星,似寒浸骨髓打战悚。想情景,疾快猛,原来是真气泓浓……。气之为用大矣哉!但须知其聚,明其发,神其用,方能入壳,如射之中的。坚刚形体(形整气正),不偏不倚,如矢之端直,簇羽均匀;会聚中气,神凝气冲,如开弓弛张,弓圆弦满,而其中之神勇,可穿叶,可透七札,乃在撒放之灵与不灵也。故气发如炮之燃火,弩之离弦,陡然而至。
此论内气、外形的“以柔用刚”之直射者,如箭之快入也,极为准确,将身法发放之运用的技法功夫解析的惟妙惟肖。
一片者,手到脚到身到之谓也。手在指尖,身在百会,准在鼻尖;脚在脚趾尖。三尖相照,必能三尖齐到。拳形不外动静,静则敛神蓄势。动贵气擎不散。静若山岳难摇,动若游龙灵利,方能来去无失,皆在三尖相照也。三尖相照,必究三尖动静一齐俱到,不“此先彼后,此速彼迟,互有牵扯而不到也。盖气之着人,落点虽只一尖,而摧此一尖之气则在全体。一尖不到,即有牵扯,身气不入矣。自练不灵快,催人不坚刚,皆是有此失者也。练形者留意此三处,方为合窍。诀云:“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动辄跌倾。”身、手、脚三位功能如此。故拳论曰:至于气之发劲,要从稍节领起,中节随,根节催而已“。拳诀云:手到脚不到,打人必不妙;三节一齐到,打人如薅草。”皆言此也。可知,一片者,诸家拳法之规矩、法则也。难怪拳经云:“拳法要神形一片,左右烂熟,齐进齐退,思过半矣”。始终言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而用之道理,因其太重要了。然而,身法的一片之攻防技法功夫,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这就是双方攻防的比武较技过程中的“不撄人之力”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功夫概念,能如此者方可谓之“神形一片”的攻防功夫。
综合观此“身法三捷”之论,已得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体、用之精义妙旨矣!握其神韵矣!乃实战修练总结出来得攻防功夫艺境,这并非想象而来者也。
圆机活法论
弟子问:师父论拳法之运用,总反复言讲“圆机活法,势正招圆”是功夫,而其中道理是何所指,请师父赐教。
师答:“圆机活法,势正招圆”乃是对拳术攻防技艺达到一定艺境的描写。总体上是说:“机势”。机者,时机之谓,内劲也;势者,拳势之意,即时空统一的“内劲、外形”之运用。总以“势正招圆”为功夫,势者,有内劲势,从时;外形势,从空间;劲、形之势要正,外显招式要圆,圆则活。而此势正招圆有非形迹说之。机者,又谓自身势正招圆时内在“机制”说,又指自身内在机制运转的“发动机关”之作用;势者自身内在结构以及结构的动静变化之态势。由此可知,拳以“四象”运用“机势”之法,才是正法,然此法要“活”,即“圆机活法”得艺境。
明末清初武术大家吴殳在《手臂录枪法圆机说》中阐述了“圆机活法,势正招圆”的妙用之精义。虽言枪法,拳法亦在其中。历史上有以枪法言拳法者,形意拳就是。此论乃以枪法妙论补拳论之不全,故录其原文并予以阐释如下:
机者,弩机也,伏而侍用者也。惟枪亦然,收者发之,伏机也;发者收之,伏机也。进者退之,伏机也;退者进之,伏机也。左者右之,伏机也;右者左之,伏机也。
正因伏机,而有妙灵之变,隐微难见。以神其用者,乃在于圆,圆者上下左右无不防护,身前三尺,如有团牌,又何虑人伤我哉?不惟是也,出而能圆,两来之枪所以胜也。收而能圆,败枪之所以救也。大封大劈,本无伏机,诸用皆失,禅门所谓死句不能活人者也。呜呼!此岂数月之功,血气之夫,所能领悟者哉!
阐释:
吴殳说:此处所谓的“机”,一指弓弩上发动机关的功能,它潜伏着以待时机而发挥作用。枪法的运用,也是在自身内潜伏着待时机而用的“机制”之功能。收枪时要潜伏着发枪的“机势”,这就是自身内潜伏着机变之制;发枪时要潜伏着收枪的“机势”,这也是自身内潜伏着机变之制。要向前时,潜伏着要向后的退的机势,这是自身内潜伏着机变之制;向后退时,潜伏着要向前的机势,也是自身内潜伏着机变之制。向左出枪,要藏者向右出枪的机势,这是自身内潜伏着机变之制;向右出枪,要藏者向左出枪的机势,这也是自身内潜伏着机变之制。向上出枪,要藏着向下出枪的机势,这是自身内潜伏着机变之制;向下出枪,要藏者向上出枪的机势,这也是自身内潜伏着机变之制。
正因为“伏机”之法的运用,而有枪法诸般招势的特别巧妙灵活富于攻防变化。正因“伏机”法的机制,隐秘微妙而难以发现,而能用枪达到“神出鬼没”的“出神入化”之艺境,乃在于枪法的“势正招圆”。枪法之势圆和伏机之法运用的精熟,就能够在自身上下左右都设下防线,如同在人前三尺的地方设置一块盾牌,又何须考虑别人能够伤害我呢?还不仅仅如此,出枪的时候能用的“招势圆”,伏机自在其中。这是双方用枪较技时,我能取胜的秘诀;收枪时“招势圆”,伏机自在其中,这是我的枪被对方防开败落时能够得到解救的原因。象有些人用枪的“大封大劈”之法,其缺点在于浅直外露,没有伏机的圆机活法之用,故不能枪法势正招圆,所以,将用枪的各种微妙变化的用法都失掉了。就如同佛门弟子说的:“死的经句不能使人变灵活。”啊!应用枪法的“伏机”之法,才能使枪法“势正招圆”;枪法的势正招圆才能更好的发挥“伏机”之效用。这是用枪的奥妙!这样用枪之技艺,难道是仅凭匹夫的方刚血气之勇,仅用几个月时间的练习所能够领会的吗?
用枪之法如是,拳法乃器械功夫之根基,故拳法“势正招圆”的“伏机”之法,必然有细致而又具体的讲究的。然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能知“伏机”之法者少,又不知道自身势正招圆为何,何以能知“圆机活法”为何?故习拳者众多,能达上乘艺境者稀,也就不足为怪了。设想:拳术攻防较技,仅凭简单的“筋劲、骨力”的猛冲捶打,横冲直撞,无异于枪法的大封大劈之用。本无“伏机”之法,又无“势正招圆”之用,则拳术的内在功夫,外在招法攻防变化的诸般运用奥妙俱失,如同血气匹夫一样,这是同样的道理。用心使横气者,谓之血气匹夫之勇。
故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本“一阴一阳是为拳”的道理。一阴者,筋劲、骨力所形成的形;一阳者,内劲。内劲为主,形体为辅,劲形匹配,阴阳逆从,归一而用,以生拳势。然“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常守,动变时中土不离位”,才能做到“攻防同时体现,方圆同时存在,动静、刚柔、虚实亦同时存在”,故攻转守,守转攻,圆转变化,无端无始而无终。必然“势正招圆,伏机之法自在其中”。拳术攻防诸般妙用具得矣!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应用,本“拳打一阴一阳”的道理,即“人柔我刚,人刚我柔”为准则。较技时,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形用半,劲用对五,中土不离位,应顺自然,做到起也打,落也打;顾即打,打即顾;闪即打,打即闪;走即打,打即走,即自身劲形阴阳相互转化的伏机之机制的效用,得此便知“势正招圆”的“圆机活法”之运用了。故能“时时处处得机得势,应顺自然,舍己从人,界线分明,分寸毫厘无差,粘走之势微妙,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丝毫不主宰对手,而对手又无不被我所主宰。”此乃拳术的精义!
艺成至此,即“圆机活法,势正招圆”的功夫艺境,皆在自身之中了。习拳能知此中艺境,乃得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不传之秘了。
所以,我授拳时,总以“圆机活法,势正招圆”要求你们,也就是这个道理。
论“伏机”
弟子问:师父在论述“圆机活法,势正招圆”之时谈到“伏机”之法,请问:“伏机”之法和“圆机活法,势正招圆”是什么关系?拳法分外家拳法的刚势派,内家拳法的柔势派,拳道的虚灵妙境,此三层艺境的“伏机”之机制是相同的吗?如不相同,其区别又在哪里?而“圆机活法,势正招圆”在三层艺境中的要求是否一样,其道理何在?请师父赐教。
师答:“圆机活法,势正招圆”是传统拳术各门派对拳术攻防之道自身内外机制的共同标准,因为只有攻防时做到“势正招圆”,才能保证圆机活法。只有“圆机”才能发挥“伏机”之法的攻防效用。圆机是保证“伏机”之发挥的条件。没有圆机之态势,就没有“伏机”发挥作用之条件。
拳术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开中有合,合中有开;避中有趋,趋中有避;进中有退,退中有进,等等两仪相对又同时存在的状态,皆是“伏机”的概念,在具体问题中的运用体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四象同时存在的机制。而这个机制的转化是由“伏机”完成的。所谓“伏机”,即潜伏待动的机制。此机制能产生机势之功能,最终体现为外在的攻防招势之运用。此乃伏机的认知。
然而,在运用“伏机”之法于较技中时,确有“外家拳法、内家拳法、拳道艺境”三层艺境的区别。下面就将三层艺境的“伏机”机制的异同分述明白,以备习拳者知晓,并按法而修,提高自身的功夫艺境。
一、外家拳法的“伏机”之机制
外家拳法,就是崇尚“筋劲骨力”的刚势派拳法,即劲形顺从的明劲拳法。虽然刚势派拳法也讲求“拆手变招”的攻防之用,也要求“圆机活法,势正招圆”,而其最基本的“伏机”之机制,就是“上下相随”,上下相随是自身形体的虚实动变的法则。刚势拳法也要求水平动转的四象法则为法,皆以形体动变为主。
因外家的刚势拳法是崇尚“筋劲骨力”的变化为主,内气以强化筋劲骨力为用,故其崇尚的攻防变化以“冷弹快脆硬,缩小绵软巧”为用,也只是“外形”的筋劲骨力为主。虽有攻防之势的犀利,由于自身机制偏于外形筋劲骨力的招法攻防变化,拳势劲力外露,即使是自身“上下相随”方法运用得当,也难免有“受力”被击出的可能存在。又由于其以筋劲骨力的上下相随为用,故其施招用手的分寸尺度不易控制的恰如其分。胆壮力大者,其势多过而贪;胆怯力小者,筋劲骨力小者,其势多无效。此两者皆可为高手轻易利用而胜之。
但能始终在“上下相随”的机制而变化攻防招法之用,其拳势之威力亦有相当的攻防效果。如两个外家拳法功夫艺境相当而交手较技者,胜负不可预料,这就成为必然了。所以说,外家拳法的胜负带有偶然性。因为,在传统拳术攻防中,外家拳法属于初级功夫艺境阶段,即本身属于“筋劲骨力的单控制”机制。
正因为外家拳法运使是以“筋劲骨力”为主,其“伏机”机制是上下相随的功夫。故其招法运用时“起也打,就蓄着落也打;落也打,就蓄着起也打”的机制,但其“伏机”的机制全部由“筋劲骨力”来完成,内劲的腾挪作用小,其拳势的威力虽然明显,但是效率低下,而又“消耗能量”大,动作大而效率低,又容易被人所利用。故前贤云:“刚势者千钧之力破百钧。”这是给予外家拳法正确的评价。
但外家拳法又是每一个习拳之人必经的阶段,故不可忽视其价值,即入门修炼的价值。最好将此外家拳法艺境的时期缩得越短越好,有利于上升到内家拳法功夫艺境而修。如用血气,已成横气之用,已入歧途,乃非此论的刚势拳法了。此论的刚势拳法乃“以柔用刚,方是真刚”的拳法而言。
二、内家拳法的“伏机”之机制
内家拳法就是崇尚“内劲为主,外形柔弱无骨为辅,内劲、外形匹配合一而用”的柔势派拳法,即“以柔用刚”的拳法。柔势派拳法亦相当讲求“招法拆变”的攻防之用,也讲求“圆机活法,势正招圆”。而其“伏机”的机制却是“劲、形”双控机制为法则的,即“形用半,劲用对五,劲形阴阳逆从而用”。而以此法用招,才能做到与对手拆变,应送相当,不丢不顶,顺随为法而产生自身无处不弹簧的效果。
内家拳法的“形用半”是进一步强化“上下相随”的形的虚实运用之机制的方法;而内劲的“劲用对五”是针对“形用半”而提出的“劲形”匹配的原则;劲形逆从或者说劲形反蓄是内家拳法“劲形双控机制”运用的方法。由于内家拳法本着“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法则,故其劲形反蓄的机制能最佳的发挥“内劲、外形”的各自之功能,有利于攻防之运用。前贤在如何运用、发挥劲、形之良能于攻防运用中说;“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以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此乃典型的“以柔用刚”的内家拳法之论述。
第一句说明:用阳刚之内劲接对手之拳势,不可以没有柔弱无骨的外形配合。如果没有柔弱无骨的外形之配合,则环绕走化不能迅速完成。这是说防守时候劲形配合的以柔用刚的方法。
第二句说明:用柔弱无骨之外形直线攻击对手时,不可以没有阳刚之内劲的催逼,如果没有阳刚之内劲的催逼,则柔弱无骨的形体是不可能敏捷迅速的“站其位,拔其根”,而摧毁对手的!这是说攻击时劲形配合的以柔用刚的方法。
结合上两句话的内容而看,攻防同时体现时,就存在着“形用半,劲用对五,劲形反蓄的匹配而用。”又同时存在“上下相随”的机制。而上下相随,以腰为“中枢”,内劲的升降涨渺以丹田气海为“中枢”。形之四象变化,配合内劲之四象变化,阴阳合为八卦之变化,有复反为“形用半,劲用对五,劲形反蓄”的四象变化的法则,却显示在外而有“攻防”之阴阳两仪的变化,又是自身一体中的变化。
看来内家拳法的“劲形双控”机制的最大特点是“节能”。节省“筋劲骨力”在攻防变化中的大量消耗。而最重要的是“拳势”中的开合、动静、刚柔、虚实、方圆、曲直、进退、趋避等方法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都是劲形反蓄相互为根而转化的。其中阴阳拳势的转化过程,不快自快,就是在劲形逆从的匹配中完成的。因为拳势中的内变永远比外变快,就是在同动的艺境中,内变就很轻易的做到“静以制动,后发而先至”的先机于对手。从这些内容而看,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精髓之处即在于此。
拳谚说:“拳法尚德不尚力;拳贵德显;拳以德彰;无德无拳。”此皆是说的内家拳法的“贵内劲之用”,但不失形之运用,即“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
因为初期的外家拳法以尚力为主,故与世俗拳法容易混淆。而达到内家拳法的艺境时,才能显示出“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独特之处,才能体会其中奥妙。
故前贤所说的“圆机活法”,从本质上说,乃指内家拳法“劲形逆从”的全面机制而说的。因其“伏机”在自身内无处不设,故有“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圆机”的“伏机”的说法。要牢记这个特点。
故而说,内家拳法也是每一个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欲达“拳道”艺境之人,必须经历的一个功夫艺境阶段。然而内家拳法精熟阶段的功夫艺境,也不是每一个习拳者都能达到的。这需要明师的传授,自己苦心的追求,细心体验,舍己欲而唯道是从,才能渐有所得而能通贯之,才能再进修“拳道”的艺境之功夫,最终而能艺达大成。
三、“拳道”艺境的“伏机”之机制
“拳道”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最高艺境的名称。在修炼拳道时,应遵从“乾易坤简”的天道法则,才能有得。拳经云“虚灵妙境”就是拳道艺境的说法,又有“太极艺境的全体透空,无极艺境的无形无象”都是对拳道艺境自身功夫状态的描述。而对拳道最有代表性的论述,就是孙禄堂先生的描述,武术的本质是拳与道合,即拳道合一,内劲是拳与道合的具体体现。孙禄堂先生对内劲的自我体验之描述:“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掺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免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
而关于拳道之艺境,老子曰:“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而拳道艺境之用,是杨谱论述最明:“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外施,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以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神明而知,化静极矣!”
王宗岳更形象地比喻“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的艺境,就是拳道艺境。
以上引用了诸前贤论拳道艺境的方方面面之说法,集中的反映了“气形合一”的虚灵妙境是拳道艺境。而又“以柔软以应坚刚,使对手之坚刚化为无有”的用法是为拳道艺境之法。所以说“拳道”的“伏机”就是无形无象的虚灵妙境。但是虚灵妙境之形体的上下相随的机制尚发挥作用,而又是在上下相随的形的机制基础上的“无形无象之虚灵妙境”。所以说拳道的“伏机”是化境之极矣!
大道从简易,即指拳道的伏机就是拳道艺境的本身。此乃“万法归一”之一也。因拳道本朴,不尚智巧,唯化境极矣,只用一“化”便能应万拳攻防之变。故曰:“化”即艺境,又是“伏机”。“化”本身就是“伏机”。因为万法归一“化”尔,故“伏机”不显,只显“化”矣!“形体似水流”就是化境之形的机制。
由上面对“外家拳法、内家拳法、拳道艺境”的“伏机”的论述,可以知道:“外形虚实的上下相随”之机制,是三个艺境皆需具备的机制。拳经云:“上下相随,不可空谈。”即指此而说。而上下相随在“外家拳法、内家拳法、拳道艺境”的各个艺境中,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然而却是自身“伏机”机制的重要内容,这是不可否定的。在初期占有主要位置;到中期的时候作用相对减小;再到拳道艺境阶段尚发挥作用。由此可知,外形由实到虚的转化。而内劲在初期起到次要作用;中期时候起到重要作用;到了拳道艺境却为主要的了。由此可知,内劲是由虚到实的转化。这就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内劲、外形”虚实转换的“中和”之道的说法。充分体现了“颠倒颠”的法则在拳术修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上乃论述“伏机”内容的方方面面,已经很清楚了,关乎功夫艺境的修为,不可不知。
所谓的功夫艺境,一是说自身内在机制的建立。除上面说的“阴阳两仪,上下相随”的机制外,尚有“三才机制,五行机制,六合机制,立体九宫机制”等都有“伏机”之作用。另一是说,内在机制建立后的运用,就是“七星拳法之用,拳弥六合说,四正四隅,拳有八方、八打”等,皆为自身所必备之功夫。
上述功夫艺境,在修炼外家拳法之时期内,基本建立完备;到中期的内家拳法之时,基本已经完善了,即达到懂劲的艺境了;练到神明的拳道艺境时,“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形体应当似水流。”也就是说达到拳道艺境时,早已经全体透空,上述各种机制已经达到无形无象了,各种攻防招法也就失去价值了。只有顺随的有感而应之用了。这就是“乾易坤简”的道理,“内劲易行,外形简便。”只有顺随最易行简便,乃是上乘艺境。
从上而论,可知习拳各个阶段功夫艺境之“取舍”了。明取舍,便知“伏机”之用。不知取舍之人,不易通拳矣!故有“伏机”之论述。
精心通读这数篇引文所论述的炼用精义,对于“快发六手”攻防手法的认识、理解就会更加清楚明白、深刻细腻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