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所认识的方军 -- 老引北京
这个情绪可以理解,但完全的公平是很难做到的,要理解老铁
这个也是西西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啊。
如果这样的道歉帖充斥于西西河的精品之中,
那么西西河就该关门了。
我很担心这个结局啊。
小母牛系列。
还是个心态问题吧!
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那时候军人收入里还要算上开发费,这块有的部队能占到全年总收入的1/4左右的呀。
再加上置装、房子(虽然年轻干部多半住的是草窝)、伙食补贴和早些时候还有用的全国粮票,这些恐怕不能单单用现金收入来衡量的。。。
ms主要来自日本的律师们自发捐款援助,日本的律师,跟教师一样,是属于左派滴,那也是一群让人感动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了心中的正义,捐款花时间给跟自己祖国政府打官司的外国人)。。。。
那时候可没有这些东西,至于房子,我们刚分配去的四个人住一间十几平方米由大教室格成的房间,五年以后分了一间十多平米的平房(共用厨房厕所)。十年后,我们正营职才住上连职房,30多平。当时可是有同事的老婆吃不了苦跟别人跑了的。
过分贫困了,主要是领导不敢放开搞吧,那年代部队可是八仙过海的,《和平年代》里描写的东西应该都是有现实基础吧,能让手下干部穷到老婆都跑的程度,真有点让人无语。。
其他待遇方面,
粮食和粮票,俺爹87年开始每天在家吃早饭和晚饭,每个月退的粮食会卖掉很多;全国粮票用不掉的一直卖到91年,俺娘前几年见到当年那些投机倒把的还打招呼呢(卖的时候真跟现在中关村办假证似的);
衣服,记得90年的时候,一件军大衣就可以卖到100块了,一双大头鞋45块,至于马裤尼军装,那可是当时暴发户的标准型头,可以卖的更贵些。前面提到的俺爹都卖过,还给老家带了很多,去年奶奶去世的时候,打开柜子,十几件老人不舍得穿的军装(从三块红、水兵服一直到87式),想起来都有点让人心酸。。。
房子,
过去住房是比较艰苦,87年俺家从姥爷家分出来单过,俺爹部队(也是院校)解决了一间8平方米的平房(实打实苏联人建的筒子房),89年换了一套15平方米的一室半卫(两家合住一套连职房,部队土政策),91年俺娘和俺随军(虽然俺娘和俺是当地人,不过这个应该很重要吧,至少俺影响中是这样的),那套连职房归俺家自住了。
95年,俺爹调动到另外一个部队(也是科研单位),主要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分套房子,等到99年,俺爹就轮候到了一套团职房(级别早几年就到了,不过欺负外来户,所以分的晚且不在市中心),经过争取,还是没能留在市中心,不过总算住上团职房了(因祸得福,现在是正正经经的海景房,只苦了俺上学最后那几年)。。。
记得2000年左右,俺爹那个部队经过那任领导的圈地大跃进,已经基本可以保证随军干部按级别分房子了,团职房管够,营职房因为比较少,所以降了一批70年代盖的团职房为营职房解决住房问题,外加上集资建房,房子在2000年以后就不是问题了,老工人很多都已经住上了团职房。。
至于现在,我们大院军师旅的房子大有超过团职房数量的趋势(科研单位的特色),时代发展的快啊。。。
那个帖,我觉得不用改了。关系不大。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最重要的是,现在和将来。
有些意见我看了,的确是比较中肯,值得考虑和借鉴,对以后更好的做事会有很大帮助。有些意见,的确是比较上纲上线。也算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吧。这些,反正无助于事,可以忽略。
从老引的帖,我能觉得方军的执著和投入。这种投入我感同身受,很能理解。虽然我对这种理想是好是坏不能说,但是对于执著并能投入的人,我总是很佩服的。
正确的说法是感同身受,指感觉如同自己亲身体验一般。“身同感受”说不太通。
还特意到网上查了查,发现有,别扭也还是用了。你现在这么一说,“感同身受”确切多了。
多谢提示。
我们因为是刚搬到北京不久,盖了很多房子,一结婚就有房,是2家合住,说真的,还不如筒子楼方便,我们好几年都没住,他们自己方便关了,我们一回去,他们觉得别扭,总希望整点麻烦让我们搬走,哈哈,现在想来还真有点斗智斗勇的味道,笑死了,合住了一年,我们是唯一因为合住没吵过嘴的,呵呵,一年后,我们就自己单独住营职楼了,的确有人看到部队条件艰苦,分手的有,离婚的也有。哎,惋惜。
就是不一般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