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坚持淮南 --- 记解放战争初期的淮南战场 -- 洪枫

共:💬135 🌺32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附上朱云谦写的

“烽烟滚滚战淮南”的关于盱来嘉工委书记部分:

点看全图

家园 刚刚看过老窦的淮海战役的节目,其中就考据了这件事。据当时

的当事人回忆是自杀的,还感情强烈得驳斥了击毙说,认为是抹黑邱清泉。

凤凰台那个系列一共好像十集,看内容前后采访了很多年,其中还有两集是集中采访粟裕大将,陈毅的儿子的。很是值得一看。

家园 淮南的问题是地方党组织基本崩溃

所以敌后作战异常艰难,有如在新区开荒,规模不易扩大,苏中敌后由于有华中七纵这支正轨力量,相比来说就容易的多。

家园 坚持淮南 --- 记解放战争初期的淮南战场 (5)

(五) 仓促北撤

谭震林是在7月28日中午得到撤退电令的,他立即同淮南军区领导部署撤退方案,决定:

1) 谭震林率五旅和华中军区特务团从观音寺渡三河向北转移;

2) 周骏鸣和肖望东率独立旅和淮南区党委及军区机关从黎城渡三河向淮安宝应转移;

3) 陈庆先率六旅十八团从盱眙渡河向淮北转移。

整个撤退行动是7月29日夜开始实施的,此时铜城已经失陷。淮南部队先掩护军区机关北渡三河。五旅退至铜城、高桥一线,担负掩护军区机关的撤退任务。敌在我退出天长、张公铺一线后,由步步为营的打法改成追击前进,进抵三河南岸的马坝一线,五旅与追击之国军九十六师激战18小时,打退三次进攻,天黑后,五旅发起反冲击,然后十五团,旅直、十三团、十四团分别由永丰镇、观音寺渡过三河。但五旅后卫部队在撤退时遭到国军二八七团的攻击,受到不小损失。

由于国军第五十八旅一七二团没有迅速北攻,使得六旅旅部及十八团在盱眙的渡河较为顺利。

而独立旅在渡三河时则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在敌已经迫近三河时,独立旅因电台被炸,与淮南军区失去联络。这时旅长罗占云和政委李世焱果断决定,部队由黎城镇强渡三河。此时,占领铜城的国军一三三团倾巢出动,企图占领黎城镇,阻止独立旅北渡。在此紧急情况下,独立旅一方面派出部分人员分头找船,而其余部队则集中火力向敌发动冲击,指战员背水一战,奋力拼杀,将敌击溃。然后,以四团作掩护,旅直机关、独三团、独五团和天长、高宝两县部分地方干部于29日夜渡过三河。四团在完成掩护任务后,亦从金沟河东渡北上赶往集结地点。独五团留下担任掩护任务的四连伤亡惨重,最后只有10余人渡过三河。

独三团在北渡三河时比较危险。当时团长黄仁廷没有搞到船只,他只好找来当地籍的几名战士和20 多名水手,将部队按4人一组排成人墙,摸水前进,水手在下游保护。结果只用1个小时,部队全部渡过河,胜利突围。

三河撤退虽然部队和机关损失不大,但当时聚集在三河南岸的还有数以千计的地方基层干部、部队家属和民兵等,却来不及北渡。由于当时在三河等待过河的人多而船少,而天又快破晓,不得已领导只好叫家属和民兵及基层干部赶快趁夜色由陆路各自逃生,又组织了几支游击分队由陆路分散突围,这样才减轻了北渡三河的压力。但对于这些留在淮南的大部分人,等待他们的是国民党的大肆搜捕,调查室的严刑逼供,他们中绝大多数被迫“自首”,有的献出了生命。

至此,除朱云谦率领的十六团和盱眙、来安、嘉山、六合等县的地方武装和部分地方干部仍在敌后坚持外,淮南解放区的机关和部队已经全部撤出。独立旅防守三河,五旅稍事休整后,即开赴苏中参战。天长县委机关撤至金沟河东。

在淮南路东保卫战中,根据国军方面的估计,国军的损失为1900人左右。而我军五旅在此战中减员2000人左右,估计独立旅减员也大致相当,六旅损失较小,所以我军总损失估计在5000-6000人左右。

关键词(Tags): #淮南#解放战争初期
家园 洪枫兄

请查短信。

家园 应该是被击毙的

他逃跑的时候已经精神不正常,专门挑枪声密集的地方乱跑,被流弹打死,这是当事人的回忆。

家园 坚持淮南 --- 记解放战争初期的淮南战场 (6)

(六) 简评淮南路东保卫战

粟裕对淮南军区在淮南路东保卫战中的表现是不满意的,他在很多年后的一次座谈会上讲了自己的看法:“淮南为什么很快就不能坚持呢?淮南地形条件还是比较好的,是丘陵地,条件应该说比苏中要好,主要问题还是和平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土改也是和平土改。所以人家说淮南抗战八年三个月就丢掉了,苏中抗战八年一直坚持,主力北撤了,他出了两个主力纵队,上升了两个主力纵队,又建成了第三个主力纵队,一直坚持到渡江。” “(淮南)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和平环境,和平土改,群众没有经过锻炼。一看敌人来的时候就恐慌、紧张,我们干部是同样的。客观原因,七十四师、五军是蒋介石的主力,他的武器装备好,也很骄傲。再加上我们的部队没有经过这样的锻炼,本来在淮南至少可以给它一些打击,可以给他一些损伤消耗。”

粟裕的看法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却值得商榷。

下面就地形,我情,敌情三个方面对淮南路东保卫战进行简要剖析。

1) 地形

淮南路东地区南北被长江和淮河所阻,东西被津浦路和运河所拦,纵深狭小 (长和宽都只约一百公里)。其次,路东地区的中部和西部虽有一些浅山,但相对高度大都在200米以下,而其它地区都是平原,也不属于水网地带,易攻而难守。从军事上讲,特别是从大兵团作战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块防守的“险地” :既不易防,更不易退,所以在近代史上还没有在这一地区重兵防守的例子。

从路东保卫战来看,双方攻防的重点都在东翼:这一带是淮南路东与苏中和淮北的连接枢纽和退路所在,因此是攻守双方势所必争之地。而恰恰在这一带,除南部有一些浅山外,中部和北部全是小坡平原地形,这无疑对守方的防御部署增加了困难。

与淮南路东地形相较,苏中虽然全是平原,但也是水网地带。这一条条的小河对运动防御而言是天然的防御阵地,对阻滞和延迟攻方的进攻有着很好的效果,这一点已经在苏中战役中七纵的运动防御和泰兴独立团等地方团队的运动防御中得到了证明。苏中这种水网地带对于国军机械化或半机械化部队的运动也是相当不利的。

苏中的纵深至少两倍于淮南路东地区,特别关键的是,苏中与后方苏北没有天险相隔,所以与淮南路东相比,苏中有一个易于进行运动防御,而且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易于退往苏北的地形。

所以粟裕说淮南路东的地形“条件应该说比苏中要好” ,是值得商榷的。

2) 敌情

国军在淮南路东保卫战中使用的进攻兵力是第五军6个团,整编第七十四师1个团,第七军1个团共约3万人。众所周知,这些部队个个都是国军中的精锐,他们不仅在淮南路东保卫战中让我军大吃苦头,而且在以后的战场上在对我军其他主力部队的作战中也多占便宜,如五军的梁山之战,七十四师的两淮连水之战,七军的泗县之战。以国军的进攻主力五军为例,我华东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与之交战很多次,但直到淮海战役之前,五军没有一个团被歼,这在国军五大主力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国军的精锐部队与其一般部队相比在战斗力上是有着很大差异的。以华中战场初期的两个例子---海安保卫战和涟水保卫战(二战涟水)做比较,它们时间相近,地点相近。在海安保卫战中,我军以4个团的非主力部队(华中七纵)抗击国军一般部队7个旅的进攻,抗击4天,以200 人的伤亡代价歼敌3 000之众,最后还能主动撤出。而在二战涟水中,我军以主力部队华中六师为主的10个团抗击国军以精锐部队整编第七十四师为主的5个旅的攻击,抗击14天,以6000 人的伤亡代价歼敌仅4 000余人,最后被攻破城池被迫撤出。由此可见,国军的精锐部队与国军一般部队战斗力的差异是数以倍计的。

客观地讲,在解放战争初期的1946年,要想以淮南军区8个团的兵力(以刚从地方武装提升上来不久的部队为主),给予五军或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个较大的打击,是不现实的。就是粟司令在随后的一战涟水中,亲自率领三倍还多的华中主力(近30个团)去对垒以整编第七十四师为主的8个团,也未曾歼灭整编七十四师的任何一个团,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军的精锐部队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强大战力。

3) 我情

我军在淮南路东保卫战中参战的正规部队有五旅3个团,六旅2个团,以及独立旅3个团共8个团约1.9万人,另外在保卫战后期还有华中军区特务团加入。在这些部队中,除了五旅是主力外,其他的部队都是在1945年后才由地方武装组建而成的,新兵多而武器少,正规作战经验十分缺乏,没有大战经验。

淮南路东地区人口约一百三十万。由于在抗战后期没有受到日伪的大规模扫荡,使得路东根据地军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上上下下都存在和平麻痹思想,在战争动员和战争后勤支援上都做得欠佳。例如,在加强区县地方武装建设方面就做得较差,像处于根据地后方的盱眙县和天长县,甚至连县大队都没有。作为淮南路东战场主要地区的六合县,来安县,嘉山县,盱眙县和天长县,县级武装全部加起来还不到9个连。至于区队武装建设方面则相差更远。在淮南路东保卫战中,还没有发现有区队武装参加战斗的记载。据肖望东回忆,在淮南路东基本上没有脱产的区队武装。

为什么淮南路东的地方武装如此薄弱呢?

第一个原因,应该与大力提升地方武装为主力部队有关。原来淮南本来有四旅和五旅两大主力,区县地方武装都比较充实健全。但后来因为这两大主力全部北调,而淮南又必须有主力部队保卫,不得已只好把区县地方武装抽上来加强主力,如来安县一个县就曾在短短几个月内两次抽调县团武装(每次都近两个营) 去加强独立旅。本来淮南就相对地广人稀,这种大力快速“输血” 的结果自然使得淮南路东地方武装遭到很大的削弱。

第二个原因,应该与当时的复员整编计划有关。中共中央于1946年3月6日专门致电华东局,晋冀鲁豫局和华中分局,要求实行精兵简政,提出三个月精简三分之一。为了执行此精兵简政措施,中共华中分局曾经在1946年3月18日向中央提交了一个华中地区复员整编方案。此方案提出:“第一期达到复员五万人,主要目的以不削弱战斗力为基本原则。故以乡区脱离生产之部队全部复员,中心县只留一百五十人的警卫队,边县只五百人至百人的保安大队,其余的均复员。” 而且该电文还明确提出了此复员整编方案的完成日期:“整编于四月一日开始,六月底完成。”

看来淮南区党委是执行或部分执行了这个复员整编方案的。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与淮南的经济实力薄弱有关。就在这封复员整编电文中,华中分局指出:“淮南路西以其经济力量只能供给四千人。”

根据苏中的经验来看,苏中地方武装在保卫苏中的战斗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苏中根据地丢失后的游击坚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淮南路东由于地方武装十分薄弱,这不仅使地方武装在路东保卫战中没有起到多少作用,而且对之后的游击坚持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但从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淮南地区人口只有苏中的三分之一,却向华东其他地区输送了四旅、五旅、六旅和独立旅共11个团的主力部队,是华中四块根据地中贡献比例最大的(苏中则向华东其他地区输送了16个团的主力部队),所以淮南人民对华东战场的贡献是巨大的,超额的,更是不应忽视的。可以说,淮南人民以自己的牺牲(淮南根据地暂时丢失) 支援了华东其它根据地的坚持(包括六旅在苏北的坚持) 。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说淮南“和平土改” 也是不确的。淮南的土改工作刚刚才在各县选了一个乡进行试点,面的工作尚未开始时,就因国军的进攻而“胎死腹中” 。换言之,淮南的土改只是开始于个别地区就停止了,所以淮南地区的土改是微不足道的,或者说,“淮南地区” 概念上的土改是不存在的。

链接出处坚持淮南 --- 记解放战争初期的淮南战场 (7)

关键词(Tags): #淮南#解放战争初期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不太清楚粟大将为什么会这么评价

他和那三支部队都交过手,应该知道厉害的。而且淮南部队确实没有战斗力特别强的,后来华野的主力纵队主要是苏中和山东的。

家园 从客观原因上看,淮南根据地丢失是必然的

但是,败的这么快,而且这么惨(主力部队损失很大,地方政权组织几乎被全部摧毁),有些人就该打板子了。在解放战争过程中,淮南这样的例子不是很多吧。

另外我对双方兵力对比有些疑问。按文中所说国军也就是出动了8个团,怎么会有3万人?淮南军区也是8个团,只有1.9万人。虽然共军肯定是纯步兵部队,但是国军也不应该有很多的附属部队才对。

家园 半塔保卫战

我军以3000杂牌武装,击溃顽军号称的精锐万人,

这可能是淮南保卫战前期盲目乐观的原因,

后来连续几次没啃动对手,又在尚能周旋的时候仓促撤退

其实如果改成以小分队游击牵制,掩护地方撤退,可能会好些

家园 别人打板子可以,一将打板子就有点那个了

本来决定主持淮南的主将是他,他不肯去,理由之一就是敌军强,地形不利,淮南丢了,他又出来说别人不行,里外都是他的理,那些人怎么会信服。

家园 送宝了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呵呵,F兄所言有那么点理。。。

有些讨论不想在此文展开,就是怕干扰主题。

可以说,粟总对淮南很有心结,此心结从46年埋起,到80年又叨咕出来,真是意味深长,值得后人研究。

从淮南方面讲,虽然路东保卫战打得没出彩,但也不算太难看。有心人可以把淮北的情况拿来比较比较,也可以把粟总亲自策划的一战涟水,以及二战涟水拿来比较比较。

其实在解放战争初期,大家打得不好,尤其对国军精锐打得不好,正常。在当时批评,也能理解---不熟悉情况,要求高嘛!

但到了30多年后的1980年,仍然把淮南提出来作反面典型,尤其拿苏中做比较,就有点太。。。

苏中是什么情况?苏中人口有900万,向外输出的部队却只有12个团---基本与淮南的输出相等---而淮南的人口却只有苏中的三分之一!

如果苏中也象淮南那样“无私地”将部队贡献给其他地区,那就意味着不仅7纵不该留在苏中,所有的军分区部队也不该留在苏中,而且相当一部份县团也不该留在苏中。倘若如此,粟总还有机会说“一直坚持到渡江”吗?!

唉,粟总,是伟人,也是常人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同感,而且对于后面的淮阴淮安失利

国军兵力战力其实与淮南相当,但共军则强于淮南,他事后总结却是另一种调子,并且认为即使他的1、6师及时赶到也还是不行。

家园 第二次涟水之战主要责任好像不是粟,而是谭震林

指挥及责任需要厘清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