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起源 -- 花大熊
古代传说中还有伊尹治汤液之说。但到了周成王生病的时候,周公旦只能跳大神了。
商的文化跟周应该区别很大。最典型的一点就是王后的地位。
祖先最古老的药典不是写在书上,刻在石头上的,而是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比方,小时候我发烧了,奶奶就根据我发烧的原因到山边采草药给我煎汤喝,比方因中暑的就采茅草根,淋雨就挖带须的葱头……车前子好象也是小时候喝的汤里的熟客,忘了什么用的。可是奶奶并不识字,这样的能耐,周围的老人大多会那么一两手。
可好多人拿西医里的肝去理解中医里的肝……这是同样的概念么?
所以,也没什么好气的。气坏了身体不值得。呵呵
我都不是第一次被扣不可知论、唯心主义的帽子了,也没觉得什么。谁让俺不是读医学出身的呢?被人顶了一句就哑口无言了:你有临床实践的经历么?
秦朝虽然短命,关于医学记录还是有的谈滴,焚书坑儒时少数不烧的书类之一就是医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可见,那时就有不少医学书或者药学书了,皇室的藏书很可能没逃过项羽的那把火,民间应该也有医书。所以老熊千万不要撞墙去,要是一不小心脑震荡俺对不起您这个厚道人送的通宝哪,谢宝。
但就是这么一看,就把俺完全洗脑,成了为中医的发展摇旗呐喊的马前卒了。
可见中药的毒害有多强了,在此友情提醒,小心中毒。
就算那句话是真的又如何?总不能老惦记着祖先曾阔过吧?
鄙视宋人的大话主义,也鄙视俺的大话。哈哈
—————无奈的分割线—————
提示:抱歉:根据你的用户级别,2小时内发帖数量上限为 10
提示:
送花/丢草 太过频繁,10秒后再来!!
提示:
一人对一个帖只能 [送鲜花] 一次!!
提示:
12小时内给同一个人送花的上限为10!
借 大熊 宝地为自己申请 认证会员 拉票。
————————惭愧的拉票传单————————
各位老大,请为我申请 认证会员 投张票吧?俺向来发言踊跃,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虽然水平不高,但态度诚恳,勉强可为引玉之砖。谢了先。鞠躬
现在不是了。
跳出了那个圈子,回头看看,才发现有些东西很有回味
碰上好文对这个提示好烦。不花怎么能表达读贴的快感呢?
[SIZE=3]3 小时内给同一个人送花的上限为 6 ![/SIZE]
其实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对中药有没有科学性死缠烂打了,国家已经明确发展中医学,所以现在的问题只是怎么发展而已。
其实有关中西医的着眼点,上次没有说彻底,西医重诊断,重定向治疗,所以西医的效力主要取决于确诊率,而内科恰恰是西医确诊率不高的领域之一。换言之,内科领域是西医误诊吃错药和持续诊断延误病情的高发领域。而这自然就是中医的突破口,与西医严格的先诊后治相比,中医更倾向于边诊边治,于是同等情况下,在西医因为吃错药很可能致命而投鼠忌器只能层层检验筛除的情况下(事实上太多的病因纠缠在一起时,根本无法直接确诊,只能进行试错),中医的“缓冲”理念可以发挥极大效力,即首先保证心肝等主要器官的功能,然后根据病情变化加药,逐步试错,自然完全可以做到比西医高的治愈率,病人的痛苦也不会很大。
还是那句老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中医在外科的发展为何落后,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一种观点认为是内科的畸形强大,压制了中医外科。还有观点认为是中医体系决定的,就是缺乏实证基础的理论特色决定了外科不可能强大。两方面都有自己的证据和短板。我个人倾向于前者。
西医的强项其实更多是疾病模块类型众多,然后可以弱化对判断力的需要。你可以上丁香园上看对开胸验肺的那位仁兄的网络会诊意见,就会发现,他们擅长诊断只是因为他们分的够细而已。
中医的发展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对中医发展威胁最大的往往不是那些反对者,有时候是支持者,而且是有资源的支持者。
有了反应出现的。至于是刮出来的,揪出来的,点出来的,刺出来的。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了。
前人也是够能折腾的。
好像河里说这个的还比较少。要有兴趣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