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起源 -- 花大熊

共:💬453 🌺1912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家园 踩过几回,没敢发言。初识在天涯。

前一段时间猛填了不少中医方面的入门书,才敢在您这里说两句学习体会,期望在以后还能得到大熊的指教。

家园 哈哈,有幸俺也成了培训班的一员。排排坐,靠前听。
家园 【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2)——易水派的张掌门

在宋高宗逃到江南之后的北方。女真人占据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地区。

这是女真人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相比较于那些昙花一现的角色,他们似乎对中华有着别样的意义。

从海陵王开始,他们就进行了依葫芦画瓢第一次汉化。和六百年后的那次汉化相比,这次无疑是蹒跚学步。可能也正式因为没有任何的顾虑,没有任何的心机,学走路学的居然让汉人都念念不忘。因为大凡学习的人,首先学习的都是表象。而表象往往是不完整的,汉族的遗老遗少们,就大可以在这空洞的表象下,干着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

金帝国政府并没有完全继承北宋辉煌的医学财富,因此作为政府而言,他们学的还不到位。好在汉族从来不缺民科。

与长江以南醉人的暖风相比,此时的北方冷风嗖嗖,大金国国家气象台警告新的冰河期即将到来,国家大剧院准备排演戏曲《后天》以唤起民众的环境意识。

除了冷峻的环境,兵戎之苦也不时侵袭着北方大地。除了有点不举的南宋时不时想来折腾下,依附的汉人,亡国的契丹人,西部的西夏王朝,甚至北边更游牧的民族,都会给这个混血王朝带来麻烦。

前面老熊说过,医学和战争象一对双胞胎。金代,乃至后期蒙元的兵戈,带来的却是药学的一次大发展。而此时的北方中医界,也出现了门派林立的局面。出现了所谓的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一般认为是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和朱丹溪。后面两位已经是元朝人了。关于四大家的问题,留待以后讨论中医的新坑。他们四个基本属于两大学派,就是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刘完素是河间学派的开山掌门,可易水学派的开山掌门却不是李东垣或者朱丹溪,而是河北人张元素。

张元素,字洁古,人称洁古老人。易州(今河北易县)人。开山掌门却没有当选后来的四大天王,原因和扁鹊华佗一样,论文著作不够。洁古老人并不懒,只可惜他的著作失传的太多。所以,好好发几篇文章,时不时的给自己的文章备份是做天王的基本要求啊!!!

在张元素失传的著作里,有一本叫《珍珠囊》。从后世医家残缺的节录和改编中,我们知道就是这位才华横溢的掌门,完整的提出了中药理论中,升降浮沉和归经的部分。

从《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开始,中药的理论系统一千年了,一直没有怎么动过。或许期间有些民科想动(或者动了)些手脚,我们不知道。总之就是四气五味。张元素张掌门,不但把四气五味的内容给糅合在一起,还注意到药物作用的趋向(升降浮沉)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归经)的不同,进而发展出了完整的一套理论来描述它。至此,中药理论发展的古代部分基本完成。中药书(本草)的写法也基本固定了下来。今天,随便翻开一本关于中药的教材,任何一味中药的描述都是同样的格式。

花大熊

《神农本草经》

【来源产地】为人科动物人Celosia cristata L. 的全草。主产江苏,栽培。 四季均可采,拣净杂质,晒干,生用。

【性能】 甘、涩,凉。归心、肝、脾经。

【功效】 收敛清心,止血,止吵闹。

【应用】 1、用于西西河扬汤止沸,平息中医药的无谓争吵。

2、清心火,用于夏季虚火偏旺所致心神不宁。

【用法用量】 煎服,1贴/3-4天。

【使用注意】 毒性较低,美丽女性不宜反复使用。

……BALABALA

其中关于性能的描述,就一定包括了传统的四气五味,和归经的内容。

在张掌门发明的归经理论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引经报使的用法。从此鲁迅们就要开始为“经霜三年的芦根”和“原对的蟋蟀”头疼啦。

假期过的,连更新都懒了。草草一篇,大家先凑合着看吧。俺先把剩下的两天过完再说。

土鳖那个扛铁牛吼嘿

通宝推:阴霾信仰,
家园 太客气了

俺只是略懂一点中药而已,对中医,尤其是中医临床,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家园

这么说俺可消受不起啊

家园 俺也是学习中

中国的哲学体系,据说来自于《易》。中医阴阳的概念尤其如此。只是五行是怎么来的,老熊也稀里糊涂。正在求索中呢

家园 感觉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中国人不喜欢简单。

家园 太客气了
家园 送花
送花
家园 多谢
家园 【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3)——蒙古大夫爱干啥

元代在一个男孩子的眼里无疑是伟大的。

曾经为拔都饮马多瑙河欢呼雀跃过。对蒙古铁骑崇拜的五体投地。在很多游戏里,拔都的统帅力被很贴心的设置成99 。和岳飞一样。

但男孩终究要长大,成为一个男人。

屠城,森严的民族等级,混乱的行政甚至后宫,都是和蒙古铁骑的所向披靡相伴随,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今天透过医药的窗口回望那个马可波罗笔下繁华的大都,恍若隔世。

蒙古大夫现在无疑是个贬义词。其实蒙元应该说是对医药非常重视的。脱脱修宋史,是在崩溃的前夜。而元代的官修本草,却是由忽必烈在元帝国仍然所向披靡的时候召集修订。名曰:《至元增修本草》至元二十一年(1284)。惜乎不传也。

流传下来的,是至顺二年(1331)撰成的《本草元命苞》。听起来总觉得名字古怪。哎!看看元史吧,如果你看完还没有被西里马哈之类的名字搞昏的话,就会觉得这个名字不是那么离谱了。

蒙古贵族初进花花世界,和所有的暴发户一样,总琢磨着怎么活的长一点。官家医学自然不可少。那么多喜来乐,会不会跑个南郭喜来乐啊?

考呗!

元代的太医们据说经常要参加各种考试。想执业,当然没那么容易。参考书太多,怎么办?先划重点,再把重点集中起来突击。于是《本草元命苞》就这么诞生了。

闹了半天原来是考前辅导教材啊!

不过蒙古人毕竟没有汉族人那么喜欢坐在书斋里。那个年头流传下来的东西怎么看都属于非主流。比如:

除了琢磨长寿,蒙古人喜欢药膳。忽思慧(一位御膳太医,就是蒙古大长今),写了本《饮膳正要》,书里写的全是吃的,而且基本都是保健食品。上之所好,下必甚焉!海宁(今浙江海宁县)医学教授吴瑞,也写了本《日用本草》,也是说能当菜吃的药。

还有各种药方集,有一本《御药院方》据说的确是宋、金的宫廷秘方,比现在的广告靠谱多了。最有名气的是《回回药方》,不知道是不是荡平了阿拔斯王朝后的战果。还有些其他的一些药书,方书等,但从内容上讲,和宋王朝编的根本不是一个档次。要不是靠古怪吸引了大家眼球的话,恐怕不会有什么人对他们感兴趣的。

元朝实在是太短,太另类,对今天的文化影响也已经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

下回该说说李时珍那家伙了。

喝酒去

通宝推:龙驹坝,
多谢
家园 不客气

别着急,慢慢写,这种悠远的题目用悠闲的文字写出,品来味道甚佳。

家园 是有些着急了

很想写些悠远的文字。不过看到那些反对中医的,觉得自己还是该说点什么。

我会在自己新浪的BLOG发表整理版的。到时候欢迎去拍砖

家园 【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4)上——刘太医的贡品

明是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统一的王朝。

明孝陵里,康熙的“治隆唐宋”的题字告诉我们一个牛人对另一个牛人的惺惺相惜。康熙心里很明白,他整的那套治国方略基本是朱元璋的2.0版本。而朱八的中央集权理念直到今天还依稀可见(比如锦衣卫)。明史的火热似乎至今也没有退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明代的开国皇帝们开始注意到思想的重要。开始学习对言论的严密控制。只是还没有达到后世那种登峰造极的程度。

所以有明一代,进入眼帘的仍然是自由自在的生活。我们依然遥遥领先于当时的世界。

明代继承了官修本草的传统,由明弘治16年(公元1503年)孝宗下诏太医院编纂修订。书名《御制本草品汇精要》,主编是当时的御医刘文泰。不知道明成祖为什么修《永乐大典》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捎带手把这事情给办了。

《本草品汇精要》与其说是科技著作,还不如说它是充满艺术气息的贡品更恰当点。

刘文泰虽然只是个御医,却对仕途热心过度。为皇帝老儿写书,这么重要的形象工程怎能不当成表现自己的机会呢?有图有真相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瞧这马屁拍的。

朱墨分书?

用上!

插图?

用上!

32位真彩?

用上!

还有啥没用上的?

报告刘大人,我们是不是还应该书后奉送光盘啊?

奶奶个熊,不知道当今圣上不喜欢用电脑啊!

刘太医什么都用上了,却有一样忘记用了。印刷术!

其实不是忘记了,他老人家为了追求图片的精美,放弃了当时已经普及的雕版印刷,而是采用人工描绘。画工之美连后世的画家(文淑,文徽明的后人)居然也以书中图片作为临摹对象。

做工如此精致的书,内容上却和时下里的刘太医一副德行。乏善可陈!书中记载的药物一共1814种,数量并不少。可绝大多数药物是属于文献综述的水平,而且是那种文献阅读水平不高的综述。和时下里的大学生水平有的一拼。而且这位刘太医引用文献的时候还有篡改的毛病。

小人就是不能好好干活的人。

费这么大的心,刘太医却没有给自己的事业带来好运。因为卷入了政治斗争,他很快被当作棋子牺牲掉(被贬)。加上《本草品汇精要》印刷上的问题。41卷的著作自然就被束之高阁,基本没什么人看过,甚至连听说过的人都很少。

其实就算是印刷了,刘太医的书估计也不会上排行榜。因为不到100年他就会遇到老怪级的超重量级民科——李时珍。

通宝推:龙驹坝,
家园 没人想掐架,不要调拨。

我并不想没事在网上发泄,掐架更不是我的初衷。只是医疗关系人命,没有正确的认识代价是健康和生命。我希望能给国人带来一些新的认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