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大河入海处之作为证明的内战(四)共军的进取心 -- 史文恭
第五段
东北民主联军?
刘邓经营中原是很早就有的想法,让李先念和王树声在豫鄂和鄂西北坚持的时候一个很大动力就是中央不止一次说刘邓要南下中原了,终于倒了47年年初就差不多决定了,然后5月豫北攻势半途而废,转入修整。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再打下去,根据地的经济就要接近极限了,晋冀鲁豫虽然胜仗不断,但47年的春天豫北的不少地方已经出现逃荒的了,战争反复在根据地拉锯对经济的破坏太大了,抗战8年几乎耗干农民那点积蓄,山东几乎剩下一个完整渤海了,再不到外线去,山东连自己的吃饭问题都很难解决了。而这个时候打了大半年后,军队实力确是迅速增长了,46年开始就想在外线打,没有那个实力,现在有了,当然要打出去了。河南和四川是国民党最大也是最主要两个兵员和粮源基地,长江在当时中国铁路和公路几乎指望不上的时候是最主要交通运输干线,尤其因为抗战的原因,成渝一带是国民党自己最重要的一个军工基地。
大别山的损失不是想象的那么大,尤其一个错误地方就是,4个纵队转出大别山的时候,还有三分之一的主力成建制在原地坚持,用刘邓的原话是3万多人(刘邓48年5月间答复林罗刘询问什么问题的一个电报),这也是为什么直到淮海几个纵队都是2个旅的原因。困难主要是补给不上,
但整个部队的骨干没有什么损失,按照一些统计的话,大别山半年损失就是一个刘邓两个战役的伤亡而已,2-3万人左右,但起到作用可是一本万利。
刘邓48年3月出山的时候,中原已经变天了,中原战略平衡点就是之前48年元旦三军破袭平汉路,这个标志着中原战略天平开始向tg倾斜,刘邓用自己半年的吃苦换来了,一个拥有2000万人口20万地方武装7个军区中原解放区(陈谢 陈粟分别在豫西和鄂豫皖以及刘邓本身用鄂豫皖西的压力换来江汉和桐柏区几个地区顺利展开)大别山只是其中两个区(鄂豫,皖西),之后中原就是顺风顺水了
都有夸大之嫌,二野在大别山不仅留下大批干部搞根据地,还要留下相应的部队来保护和巩固根据地,这一点,虽然不显眼,但很重要。。
那些拿二野在淮海战役中兵力不足来说事儿的同学们往往忽略了此点。
千里跃进最大的损失是重装备(大炮)--本来也就不多,TG因为穷,所以特小家子气,老是念叨,要搁国军那里,那点炮根本不算什么。
这招棋的确是步险棋,难得决策者有此胆略、执行者有此水平,使得历经百余年战乱的国家期盼已久的和平能够早日到来。
感觉共军就象弹簧,受压迫越大,反弹越强!
国军就象泡风干的牛粪,顺风顺水还能砸人一下,一旦失利,就有了 几天几万头猪的比喻~~
(*^__^*)
共军的战史可以挖掘的精神财富太多了,这是解放军的魂,大国之威、人民自信的根。
前几天看《大转折》,最后一个场面,二野部队从大别山出来,一个个衣裳褴褛,面黄肌瘦,破枪烂炮,但是脚步依然震动大地,歌声响彻云天,真的很令人感动。
我觉得,我军的进取心,其实最令人震撼的,不在于它的上升期,而在于它的受挫期。
任何军队,在它的上升期,都是很有进取心的。比如国军在黄埔时期和抗战后期在西南边境,甚至内战刚开始时,也是很有进取心的。任何军队,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于它的受挫期,甚至差那么一点就要灭亡了,依然具有很强的进取心。
我军的前期,多少部队都到了“差那么一点就要灭亡了”,甚至作为部队都已经灭亡了,就剩那么几个人了,依然保持着强烈的进取心。最近看到河友【小木】爷爷早年的情况,就是如此。就剩三个被打散、失去组织关系的人、当时的地位很不错了,其中一人突然得到可能策反敌军的信息,三个人立马扔下当时的地位,几千里奔波,深入穷乡僻壤,去策反拉队伍,其实前景根本不可知,后来的事实也确实是失败了,仍不死心,接着还干。
不是太明白为什么老毛一定要留在陕北。
鼓舞士气?牵制对方的部队?这似乎都太过于冒险了,不过倒是符合老毛的性格。
用来指野心大而能力小的人物。
网上有个叫“裕承”的,是粟裕的铁杆粉丝,听说还是专业搞军史的。
他研究粟裕不得不说有一套,但他在战史居然从粟裕不下江南,推论说老毛搞千里大跃进是瞎闹,还说如果不这样搞的话,老蒋要早打倒一二年。书生清谈,何其容易?我气得再也不去了。
史公对刘邓大跃进的确论,才是老毛本意,老毛再世,当与子浮一大白!------这是对老毛忌日的最好祭礼!
孙子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
又曰: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三年国共争霸,就是孙子十三篇的活战例活教材。论史倘若不顾当时的形势,全凭事后揣测,当初如果这样必会那样,俨然一个事后诸葛亮,徒增笑耳。
我感觉我们的领导人就是要站在战略层面,积极主动的出击,而不是被动的接招。从去年的三一四到今年的七五,我们的工作太被动了。
战略割裂——主要是华中集团和华东集团(即后来的徐州集团),在国军战略体系的重心部位契入了一颗钉子,将战争引向国统区。
在敌我对比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期拉开战略进攻,这是需要极大的战略魄力的,对于改变战争进程,意义极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