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说文论武之六十甲子(一) -- 井底望天

共:💬284 🌺1761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家园 汉朝自己管的15个郡

还是以秦国为主,加上一些魏和赵旧地。

淮南国应该有4个郡,加上一个豫章郡。

家园 不知周朝不用烽火的出处是哪里

我自己不太相信这个。因为人家西戎如果可以为镐京,自然可以分兵把守函谷关,来阻挡你东面的诸侯。

另外一直在思考幽王,换皇后的政治意图。本来怀疑,褒姒可能与新的政治盟友有关系。

另外不知厉王写周礼的出处是哪里。

家园 这是玩笑说法了

於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家园 商榷:汉高祖末年

代国无云中郡,有太原,定襄二郡。定襄郡是从云中郡中分出的。

赵国的清河,河间二郡是从巨鹿郡中分出的。

淮阳国有陈、颍川二郡。

淮南国无淮南郡,有衡山、豫章郡。豫章郡是从庐江郡中分出的。

楚国无楚郡,有薛郡。楚郡是东汉设置的,大致为西汉时的彭城郡。

齐国的7郡在秦时为4郡(济北,临淄,胶东,琅琊),博阳郡从济北郡中分出;胶西,城阳二郡从琅琊郡中分出。

1.燕国(6郡,刘建):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广阳

2.赵国(5郡,刘如意):邯郸,清河,河间,巨鹿,恒山

3.代国(4郡,刘恒):雁门,代,太原,定襄

4.齐国(7郡,刘肥):济北,博阳,临淄,胶东,胶西,城阳,琅琊

5.梁国(2郡,刘恢):砀,东

6.淮阳国(2郡,刘友):陈,颍川

7.淮南国(4郡,刘长):衡山,九江,庐江,豫章

8.楚国(3郡,刘交):薛,彭城,东海

9.吴国(3郡,刘濞):东阳(临淮),吴(会稽),鄣(丹阳)

10.长沙国(3郡,吴臣):长沙,武陵,桂阳

中央辖的15郡是:内史,上,北地,陇西,河东,上党,云中,河内,河南,南阳,南,汉中,蜀,广汉,巴

家园 不知道井大看没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

陈宝国主演的,我觉得挺不错,看了好几遍。里面涉及到的历史细节还是比较合理的。

家园 铁好像需要特殊的配方才能做出超越青铜的武器

当时技术还不成熟。 而且秦似乎不产铁(当时) 。

家园 有关楚郡,值得商榷,虽然是细节

楼上说,楚国无楚郡,有薛郡。这点我没查,也许是对的。

但是说楚郡是东汉设置的,大致为西汉时的彭城郡,不知有何根据?

钱穆在《秦初三十六郡考》里面指出,秦时有楚郡,都陈(大约是今寿春),秦时讳楚名,所以可能是叫陈郡,不叫楚郡,但是不能说没有楚郡。而且秦亡汉兴,西汉发端于楚地,不但不讳楚,反而视楚地为家乡,应该会恢复楚郡地名。

家园 楚国有薛郡

楚国有薛郡,见《汉书·楚元王传》:【汉六年,既废楚王信,分其地为二国,立贾为荆王,交为楚王,王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

薛郡治所在今山东曲阜,在汉初属于楚国,自景帝二年起,多数时间叫鲁国或鲁郡。

至于秦是否有楚郡,各家看法不同,持有楚郡看法的,比较出名的有全祖望和钱穆,但并非定论,反驳他们的文章也有很多(如,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外链出处)。

秦亡汉兴,视楚为家乡,但据此就断定会改陈郡为楚郡,恐怕证据不足。汉初,陈(今河南淮阳)周围一带,是属于(韩信的)楚国。汉高帝六年(前201),废韩信为淮阴候,把韩信的楚国沿淮河分为楚(淮河北)、荆(淮河南)二国。陈周围一带置淮阳郡,直属中央,并不属于(刘交的)楚国。淮阳郡辖地大致和秦时的陈郡相当。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封刘友为淮阳王,辖淮阳、颍川二郡。惠帝元年(前194),赵王刘如意被杀,徙刘友为赵王,淮阳国除,恢复为淮阳郡、颍川郡。此后,淮阳有时是淮阳国,有时是淮阳郡。——也就是说,陈这一带,除汉初一两年属于楚国,其后大体上要么属淮阳国,要么属淮阳郡,都跟楚字不沾边。

楚国,在西汉大部分时间都存在。最初是韩信的楚国,辖地极广。接下来是刘交的楚国,辖原楚国淮河以北的三郡:薛郡、东海郡和彭城郡。景帝三年(前154),削去楚国的薛郡和东海郡,只保留都城所在的彭城郡。宣帝地节元年(前69),楚王刘延寿自杀,国除,改为彭城郡。此后要么为楚国,要么为彭城郡。

东汉初年,此地改称楚郡。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封其子刘英为楚公,建武十七年(41),进爵为王。明帝永平十三年(70),国除,改为楚郡。楚郡存在了十八年。章帝章和二年(88),改为彭城国,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东汉灭亡。

家园 嗯,多谢指教
家园 切磋而已

秦郡名本身就是富有争议的

家园 送花又得宝,井大好文啊
家园 马镫的作用

有了双马蹬,才能真正的站起来拼杀

我觉得马镫的作用更多的是可以解放双手吧,能够进行更多的战术动作

家园 周人不用烽火出自钱穆《国史大纲》

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尔。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不需烽火。

钱穆的意思是烽火之制,是在汉朝完备的,用处是防备匈奴的进攻。其次,骊山战役是幽王先讨伐申侯,申侯得知幽王的意图,就勾结犬戎,先下手为强,因此根本用不着烽火。当时的战况大概跟一片石战役差不多。幽王是李闯,申侯是吴三桂,犬戎是满清。

烽火最早大概出现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互相兼并。于是各国防御,就筑起烽火台,后来又把烽火台相连,成为长城。

烽火对于周王室来说用处不大。西周时交通不便,东方诸侯来一次宗周路上估计要花半年、甚至一年。就算晋、蔡、卫、宋这些比较近的诸侯,也得好几个月。外敌入侵,等东方诸侯看到烽火,结集军队,准备粮草,赶到宗周,仗早就打完了。

所以,周王室防御外敌根本不会使用诸侯的军队,也来不及使用,只能是用自己的西六师。比如周厉王时,噩侯叛乱,“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内国,至于历寒”,厉王于是派西六师、东八师前去镇压。从西周青铜器铭文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外敌入侵或是蛮夷叛乱,周王室用的都是王师,即西六师和东八师。

周朝的衰落和这也有关系。战争都是周王室打的,而开疆拓土又没王室的份。所以庞大的军费让周王室不堪重负。厉王改革就因于此。

所谓诸侯从天子征伐,应该是指周朝主动去讨伐别国的时候。如昭王伐楚,桓王伐郑国。

《周礼》跟厉王的关系是以前看的一篇文章上写的,也只是猜测而已。

家园 【原创】说文论武之六十甲子(十)

这个策略给汉景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看一下形势,比较迫在眉睫的是赵王从邯郸南下的危险。而齐国的四个王国攻打齐王,最好就是两败俱伤,打得越是惨烈,对削藩大业越有大利。而梁王刘武,虽然是汉景帝亲弟弟,也要防备将来实力坐大,影响中央政权,因此不妨坐山观虎斗,让交战双方互相损耗之后,王师才出手,坐收渔人之利。

从这里看出,本来齐地的叛王们,其实是可以游说齐王保持中立,和对梁王监视而不进攻,是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拿下荥阳的。但这帮笨蛋的做法,让周亚夫从容由武关出关中,然后绕道入洛阳。从这里,他派出部分兵力,回函谷关一带清扫吴王的特种部队。然后,由大将军窦婴,汉景帝的堂表弟,坚守荥阳,派骊寄一只军队迎战赵王,栾布一只军队驰援齐王,而直接带的大部队则不援救梁国,却绕道到北部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从这里派出游骑兵,南下泗水和淮河相交的洪泽,切断了来自广陵(今江苏扬州)的后勤补给线。

结果梁王不断向皇帝老哥打911求救,皇帝故作姿态,十万火急催周亚夫出兵解围,而周亚夫装聋作哑,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游戏。最后三个月,吴楚联军粮草断绝,求周亚夫主力决战而不得,北上下邑(今安徽砀山)去攻坚又大败,结果只得落荒而逃。

本来七王可以依赖的最强大外援匈奴,在汉景帝刚上台那一年才和了亲,这时还是采取观望姿态,如果看到七王占优势,或者战场成僵持状态,自然会立即出兵,来个火中取栗。可是吴楚联军这么不济,当然匈奴也不愿意踩这趟浑水。

而在西北方向,来自于胡人部落,就是过去义渠的浑邪氏被拉拢做了陇西太守,控制做今天甘肃天水这个战略要地。在汉景帝平定七王之乱后的景帝6年,还提拔成了平曲候,其儿子公孙贺后来成为汉武帝抗击匈奴的一位大将。可以想象,如果汉景帝削藩失败,这些地方被匈奴反水的可能会相当大。

而吴王兵败后,汉景帝马上策动东瓯国反叛,结果就把逃过来的吴王刘濞杀了请功。而齐地的四个叛王更是没用,很快就给灭了,然后栾布军合击邯郸,杀了赵王。

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非常关键。如果汉景帝打败了,中央权威衰落,那么中国非常可能会重新陷入春秋战国时期几百年的分裂状态。而当时外部威胁颇大,来自匈奴的北方游牧民族自然会南下逐鹿。通过秦始皇统一中国而建立的郡县制,非常可能会彻底被复辟。

那么有人问,这场战事当然对汉朝影响极大,可是如果没有成功,不就是早点重复东汉衰落后,黄巾四起,军阀混战,三国对抗,南北分裂的历史?而游牧民族占据中原,不就是早点重复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这个四百年的分裂?

其实不然。如果没有这次战争的胜利,以郡县制、币同制、书同文和车同轨而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文官管理体系,就没有机会,可以通过两百多年的时间在中国生根、发芽和成长。全国各地的人民就没有机会,发展和融合,慢慢形成了今天俺们所说的中华文明,也没有今天俺们自称的汉族。

正是因为汉朝可以延续两百多年,中国在春秋时代开放出来的百家争鸣的思想火花,才可以在这时候融合成一个辉煌的文明。人们对理想生活追求的梦想,不再停留在孔子等圣人们希望回到的西周礼法时代,而变为汉朝的强盛时代。在这个时间段里,中华文明基本成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文明模式,即使在汉朝灭亡后,后来的人们,不管是不是汉朝的传承,就是连外族的匈奴刘渊,也要建立一个汉朝那样的国家。而在五胡入中原,来自北方各地方的蛮族部落,不管是黑眼睛和黄皮肤,还是蓝眼睛和白皮肤,都有一个榜样在他们的心中,那就是如何按照汉朝的方式建立一个国家的模式,和以汉朝人民的生活方式作为最终的生活方式。

正是因为汉朝的持续,才会出现汉人这个强烈的文化认同。这个身份认同,导致了中国人,在之后任何的艰难困苦情况下,都没有磨灭对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信心。人可死,国可破,可是中华文化和汉民族则永远不会消失。

在秦始皇消灭了六国的时候,很多人心里充满了怨恨,因为这个统一是通过灭人国家,断人宗法来实现的。所以当秦始皇一死,自然天下群雄竞起。而在汉朝统一后,采取了不麻烦你的无为而治政策,又实行了郡国双轨制,实行了低税收的经济政策,因此人民其实是享受到了统一的好处,比如说道路交通被秦始皇时代给基建了,统一的货币和文字,减少了通商的成本,不用在前方打仗,可以少出徭役,都让大家逐渐接受了新制度的好处。

而当时北方匈奴的骚扰,靠的是中央政府的进贡和和亲来解决,反正是你刘氏家族的公主们嫁给野蛮人,又关俺们地方上的权贵和小民们啥事呢!在边境屯边的人民也许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可是秦始皇帝的强行迁徙政策被放弃了,小民们是可以迁移回内地的。而被放逐到这些地方的罪犯,也是可以偷偷地逃回去的。国家边防这样的大事,还是和小民无关,没有现代国家的公民意识和爱国主义,还必须靠强势的皇帝们,才可以解决问题。

在文景之治下的汉朝,统一已经开始逐渐被大家接受,新制度也就成了一种习惯。封国的造反,自然就不再受到大多数人民的相应。于是在建国后的60年,先是在30年中间,第一代领导人时期通过政治倾轧而消灭了大部分强势利益集团,防止了建国功臣这些强人们的豪门兴起,然后在60年左右,中央政权成功削藩,解决了地方坐大而对国家权威的挑战。

但是前面的前景仍然不是很明朗,对新制度的容忍,还没有发展成一个具有全国人民共识的意识形态,外部国家安全形势仍然严峻,强敌匈奴还需要用低声下气的消气外交来维持和平,中央政府缺乏强大的财力来动员全国的力量,第四代皇帝接班人还不知可不可以应付这个挑战,而要么成功地将王朝带入强盛和繁荣,要么失败地导致国家崩溃。

这就是汉朝60年,必须要交出的功课。而那一代领导人的胆略、知识、智慧和眼光,就决定了这个新兴的制度,可不可以继续下去。

通宝推:好知明言,ljsqt,
家园 多谢了,和我估计的差不多

我也不相信烽火一说。因为确实救援路程太远。

不过看不出为啥周幽王要主动攻击申候。我想当年周天子征伐,是应该有各诸侯国军费支持,就像美国在日本等国家收军费一样。很可能是后来诸侯的税收收不上来了,才有搞官山海的举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