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李锅(30)>:拼车(一) -- 本嘉明
如果local开得很顺溜了,上高速怎么还需要学?反正在我们那边,还没听说谁要单独学上高速如何开的。每天在北京上海local通勤5-10公里上下班的司机要是上高速开不了,那一定不是司机的问题。
至于打手机的问题,和这个问题好像不是很相关吧。
那套大忽悠看着挺眼熟的,都这么个套路。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大城市的停车位肯定不够用,小城市未必有这种消费群体。
呵呵,初中升高中开一台电瓶smart上学.....校长的创收机会来了。“来人哪,学校操场地下,刨一个大坑,十八层的停车场,满足广大同学们的停车需求。”呃
MyCar的基础是一辆125cc的摩托车,是第一辆由香港自主研发并获得欧洲认证的环保车,也是第一款在国际市场推出的港产电动车。该车最高时速64公里,充电后可在平路上行驶110公里,用一般的家用电插座即可充电,充满电最多只需6至8小时。
很显然,香港管理部门认为这样的限速50公里的电动车对现在的交通体系利大于弊。
你拿现在那些上过驾校,开的汽油车,不堵车时可以时不时体验一下四五十公里时速感觉的人来做例子,正是证明了我说的“微扰”。
要是你拿一些自己摸索着拿到驾照,开的车都是油门(电门?)到底也打死不过三十公里时速的人考证,然后发现他们每天只开5-10公里低速,结果最后上高速时一点过渡都不用,从来不比那些老司机“多”麻烦保险公司,那倒还差不多。
我身边看到的人(平时上路从不敢超过三十公里时速那种的)上高速都是战战兢兢的,也许您身边都是大胆儿?Again,要是他们本来就经常加一脚油门小爽一把,那已经不是我们讨论的“将来的电瓶车用户”范围了。
至于上个帖子里的GPS/手机,不过是为了说明同样的习惯 pattern,在 local 和高速上会有不同的反应/后果,即使在这两类路上都不鲜见。如果你不喜欢这个量化讨论,可以忽略。
我的论点是“平时上班开惯了最高三十公里时速的电瓶车,假日租120公里时速的汽油车上高速,会导致保险费用的大幅度上扬”。
这个新闻很好,但是和我讨论的出发点(红字)和结论(蓝字)都有显著的量化差异。
不过,既然提到这件事,问一下:香港的这种“时速限制五十公里”的道路,一般情况下对于自行车道的处理是:
1)没有,和机动车公用
2)没有,和人行道公用
3)有,用路上画的线和机动车道划分
4)有,用护栏和机动车道划分
哪一种?敬请赐教。
还可以像美国一样公用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这样右转的问题就解决了。
但是,保险公司会答应吗?假设中国将来也像美国一样汽车怕自行车/行人?
花三千买车,再花一年三千保险,倒不是不行(总成本未必高),就看你喜不喜欢了。要是政府强制大家去喜欢的话,嘿嘿,那就真成了加拿大了。
声明:本人不在加拿大生活,但是对加拿大人有一定偏见。嘿嘿。
漯河市就是我家乡,但长期不在家,发展动态不是太了解。电动车的电池等配套生产企业在以前就没有啊,突然冒出这么强的一个企业和它的生产技术来,得关注一下,打听一下。。。
如果按照记者的原文:
“单节电池的最大容量为500安时,一套电池能反复充电1200多次;每次充电仅需三至五个小时,蓄电量可让客车一次性跑500公里”
并且:
“按每一百公里计,电动客车约需耗电50度,每度电按0.6元算”
则在不考虑充电损耗,并且充电按最大时间算(五小时),充电电流需要达到~250安培。
然后记者又说:
“而且,电动轿车充电非常方便:插头往普通电源插孔上一插就行,三孔、两孔插座都行。”
阿门!消防队有活干了。
(一)
其实我们是以电瓶车为具体对象,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Over-Engineering。
这个单词,小本觉得应该是中性的,指对制造工业品的工艺无极限地精益求精,以致过于超越商品的性能要求,当然,也就糜费了不应支付的资源成本。
世界上能当得起这个荣誉的,只有两个民族国家,德国和日本。
今天的世界内燃机汽车,从行驶性能,安全性,排放标准,都在好上加好地进步。那么,这个所有汽车发达大国视为常态,视为理所当然的标准,对于中国市场,会不会变成“变态,病态”,变成“Over-Engineering”呢?
从技术上说,没理由到中国,标准就该放低,歧视嘛;但从地球生态上讲,大局观上讲,似乎不是这么回事。
2007年底,世界汽车总保有量为8.5亿辆(80%为轿车),美国2.4亿辆,日本0.7亿辆。中国到2006年底,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0.5亿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399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149万辆。如果减去1399万辆被称为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的农用车,2006年末全国“达标(世界标准)”汽车保有量只有3586万辆,约占全世界8.5亿辆汽车保有量的4.2%。有专家认为,根据中国的道路情况和能源供应能力,中国汽车保有量的极限是1.5亿辆。
中国在2009年,产销汽车数量都超过美国,由于基本是销售于国内市场,那么美国以2.4亿的总数,每年只不过新产1000万辆(还有外销)以供新陈代谢;中国的年产已经达到1000万辆,未来的国内保有量怎么会停留在1.5亿?中国有13亿人,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有5亿人达到美国人均收入的1/4,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还怎么限制在1.5亿辆?即便中央说,咱再来次 “计划生育”,地方上照样卖,就像美国早年卖私酒一样。
这个推导模型,适用于大量的工业产品,适用于中国人民在整个生活方式上的赶超。
堵是堵不住的,中国必须走出另外一条路,甩开Over-Engineering的老框框。
(二)
中国的刺激民间内需,需要“浅层开发”,因为底子薄。几十万亿的存款额,摊到人头上呢?
所以刺激内需,既然一杆子四万亿还打不住,任重而道远还有几年要奔,那就只能:少花钱,多办事。
小本的建议原则,是:
1)精兵策略:很多指标超过原世界第一15%足够了,接下来顺其自然,不要再刻意拉开距离。钢产量搞到这么夸张,一则是无心插柳,二则也确实没坏处,钢铁是工业的血液。其他的,就要有心收收缰绳。
2)量力而行,浅层开发:看起来热热闹闹,好多人在忙,仔细一看,没花几个钱,这样的项目就正好。国家目前强行均一下贫富,多收点税,管住低保户的饭,还行,关键是要让大家有事忙,哪怕是瞎忙,好过闲出个鸟,就去围观各种事件,就不稳定了。
小电瓶车,比小飞机项目上马快。一个镇子,两百万的民间资金,就能添置100辆以上的电瓶SMART(二手就更便宜),足够在镇上开出一家服务店,解决几个就业人口了。
(三)
山东时风集团的电瓶车,从农用车出身,长远看可能不是正确的方向。
比起人力畜力,机动车的特点,是:
一,快跑(这主要是优点)。
二,得走公路,不能像人畜慌不择路,可以野地乱跑(这是缺点)。
所以电瓶车在必要时,必须能跑到60公里/时或以上。因为在太平年景,一切井井有条,当然可以辟出低速车专用路网,而一旦有天灾人祸时,要全城疏散,有些道路不通,就没那么分明了,大家混做一团,此时你只能跑40公里,就坏了大家的事了。
电瓶车,能多拉快跑那当然最好,但如果立足低成本简装车,在现有条件下,要满足一时的快跑,必须牺牲航程和载重,扔掉些坛坛罐罐。
而简装车的先天条件,限制它最好是单排双座,因为一旦是双排,车里小两口带个孩子的机率大大增加,在安全性考虑,不大合适。其实电瓶SMART所争夺的市场,不是汽车潜在顾客,而是摩托车(包括小绵羊类小轮电单车)的用户,主要是年轻单身。
而时风的产品,刚好相反,从农用车的思路出发,双排座,最快只有45公里,而且现在偷开,还不必考驾照。乡间很多路是双向单车道,别人跟在你后头忍无可忍了,必然进逆向车道超车,这危险大不大?这虽然切合了一时一地的市场需求,但摆明了让现有利益集团有机可趁,就等你被乡间超载超速的大卡蹭一下,出几条人命,就可以不由分说,一概禁绝。这,也是种“钓鱼执法”。如果中央部委再装聋作哑,官僚拖沓,等交通事故一出,有人借着“以民为本”在网上一诈唬,电瓶车这棵好苗苗,可就不妙了。
那既然你设计到70公里时速了,人家买了一个劲地就跑70,怎么办?
一,宣传。告诉用户,偶尔跑70没事,跑多了电池电机寿命要短很多。老人听得进。
二,在车上装个电子表,任何时候跑过55公里,在车内鸣笛警告。女孩听得进。
三,交警队天天埋伏,狠抓狠罚。傻小子不服都不行。
电瓶车,不同于时下大热的电动车,它是电动车中的低档入门品种。它的特点是:
1)低成本。这既符合市场细分,也符合中国二线城乡市场的消费力。
2)安全。你至少要基本符合中国机动车的安全标准。不然就不是在造车,是在造孽。
3)必要时能跑到70公里。这样关键时刻不会掉链子。
能满足这三个前提了,电机,电控,电池的技术一点点发展了,在严格控制总成本的要求下,再慢慢发展双排座,三排座,乃至小巴。总之就是捡高档电动车淘汰下来的,低研发风险的成熟技术用。(别人已经显示技术发展路径了)
这看起来没面子,但,以合理的低成本提供较高的服务质量,比如以1/4的成本提供欧美日3/4的服务,从而在性价比上远远超越欧美式的OVER-ENGINERING,这是中国人民普遍过上好日子的康庄大道。
由于技术上的起点可能低一点,自个儿先有点心怯,这就逼得企业在流通/推广环节减低成本,在产品质量和稳定性上下功夫,在迎合消费者口味上更加放低身段。这几条做好了,以中国国内市场刀刀见血的混战法,日本的高档电动车受老八路(BYD,吉利)和区小队(电瓶车)两路夹攻,想卖个好彩,门都没有。
从机械加工工艺角度看,中国的电瓶车企业低人一头,但在市场推广上,其实反而有更大的可能建立原创和先发的优势。这个成就,不比丰田公司打遍天下来得小。
因为丰田的精细化管理,仍然是局限在本公司的系统内的,局限在成品完成之前的。一个环节没做好,投诉人是他下道工位的同事。所以丰田军团的训练有素,是行军就是行军,战斗就是战斗。而小本设计的这个模式,类似于陆军在行进中展开攻击,制造和销售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子系统,而是前后链接的一个完整流程,而且制造从哪个节点转入销售,不但很难划分,而且柔性组合,随时在流程线上前后延伸演变。
丰田的精细化管理,局限在封闭的本厂厂区和小圈子的供应商中间,是个闭环系统,管理和正反馈可以相对粗暴,也容易高效。好比排演〈三笑〉,封闭排练,谢绝参观,导演小本不爽了,可以一拍桌子:玛拉巴子,王宝强你这唐伯虎怎么演的?去做三百个俯卧撑,反省反省!等到首演,满城惊艳。而小本的电瓶SMART计划,是个半开环,前期是大工业的闭环管理,等各路总成在总公司统一管理下下线,就按各地的实际情况,各显神通,等于在排练后期,就公开卖票。
仔细想想,这个工程,就连海尔,都未必拿得下来。海尔的优势,一是大兵团作战,已经训练有素,因为大量零配件要外购,在品管,物流,库存,不同厂的产品的兼容改造,都是大制造公司才能胜任。二是海尔的人力管理和对客户售后服务,出类拔萃。三是海尔够大,前期亏得起。四是海尔是山东户口,这事只有山东好汉能干成。但我们不说别的,单是采购这一环,压力就太大了。
香港〈佐丹努〉的创业老板黎智英,是个难得的人才。他先在布厂屯积大量未染色的胚布,等〈佐丹努〉的门店反馈过来,哪个颜色好卖,立刻连夜染这个颜色,几天内在各店大量铺底,等别家跟上,他又转了。电瓶SMART要做到“满足客户的一切要求”,事先准备的“配菜”材料,就要齐全,五花八门。这个进货质量,进货节奏,就很难把握了。
其次是成品车的最后检验,安全第一,必须依靠总部下派的流动“总检站”,加上允许负责总装的当地汽修厂在车身海尔车标以外,加镶本厂子商标,提高总装厂的荣誉感和商誉度。更重要的是不设门店,人盯人销售要打得开,销售量动起来,海尔才能成为一家“沃尔玛”式的一站销售中心,只不过销售的产品虽然面貌各异,极具个性,其实只是一种而已。这两条,已经是两篇极大的文章。
(四)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既有“短板”,就必然有他的“长板”。
长板,是这个社会的执政者玩得最溜的一件绝活,物质表现,就是有一件被刻意高估价格的商品。
在美国,这长板,就是美元。
在中国,这长板,就是房价。
所以中国的其他所有商品,包括人民币,都可以估成白菜价,都最好估成白菜价。而房价,就不可以。
美国也一样,美元铁定估出个牛肉价。
当然,长板可以换,但工程量极大,不到拖不下去,谁肯伸头一刀?
这咱们回头细说。现在要说的是,汽车在中国,早晚是个白菜价,所以小本就一门心思琢磨怎嘛跑步进入白菜价时代,造福大家,各位不要怪我。
本兄所提的所有有关电瓶车劣势的节点都在于速度慢,容易造成拥堵,而其实只要将电瓶车的主力车型从4座导向前后两座,则车身宽度下降为正常车的2/3以下,于是很多城市和乡村公路的占道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1.目前中国的道路已经以4车道为主,则单向上2车道对电瓶车相当于3车道,大大提升道路使用效率(理论上如果是1/2车宽最佳,但是显然比较难以做到)。
2.而4座降为两座也是最经济的行为,普通汽车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实都是4座只有驾驶座有人,浪费惊人,且副驾驶位容易聊天分神,对安全也不利,改为2座后,其实后排还是可以坐2人(普通车后排挤3人是家常便饭,4人其实也挤得下)。
3.由于电瓶车车速慢,使得因车身变窄而容易“发飘”的问题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况且真要不行,还可以将车身变“尖”来达到稳定的目的。
4.电瓶车主要目的是运人不是运货,如此设计也可将客货用途很好地分离,而如以正常车身,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只会越来越考虑其运货成本低廉的优势,那就真的对道路利用率起到致命的作用了。
城市空气污染、占位、市内无需50码以上的车速,只这三条基本已经宣告目前的主流车型未来发展的死刑。
个人估计,以后汽油车将演化为豪车,只供旅游和高级商务出差使用。
不怕小白们吃了你!正在上演的蜗居,非常受大众欢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