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说文论武之民族主义(一) -- 井底望天

共:💬374 🌺1619 🌵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家园 宋末士族表现不差

唐史没读过,不过就看看宋之前的新五代史,里头死事传,死节传的人,手指头就能数出来了。宋兴起这么多年,认同感忠诚度培养的还是有不少的,而且最后对抗的是蒙古人,还号称干掉了蒙哥,这打战不是士族身先士卒,但是士族的充分参与也是毫无疑问的。即便在全世界范围内比较,表现都算很不错了。

家园 呵呵

因为大多留学海外的不回来了,在骂着国内这种那种问题,不给怎么样的待遇就不回来。涂博士是有些极端,但那份畸形的心态还是有代表性的。我无意恶意揣测海外学子,只是觉得真正的人才是埋头做事的。怎么说呢,看个人的价值取向了无可厚非。如果有回来踏实做事的,那才是国之大幸。

目前我看到的像李山之类的,拿来用了一段时间,然后被踢走。也不能把所有原因推到执政者身上~~

对井大我非常佩服,但我更想他能真正成为我们青年人的偶像~而不仅仅是一个有取舍的有辨别的从他那里获取一些些营养罢了~

家园 吏和公务员

科举只是选官,相当于现在的领导。公务员相对于古代吏这一阶层。史学研究有官无封建,吏有封建一说。事务的具体执行还是靠吏。

家园 官无封建 吏有封建
家园 花井大这句

就是你皇帝死了,干俺屁事。你宋朝倒了,来的是啥子朝代,什么蛮夷,俺不在乎,只要你提供干粮,有薪水,有好处,俺一定向你提供优质服务。这就是汉奸们层出不穷的原因,只要给它们盘剥的机会,不管皇帝还是鬼子都可以为之服务。这些畜生确实要被灭族。

家园 沙发
呵呵
家园 反对你用涂博士的例子认为其具有代表性,

因为出国并不是意味着出去了,就花团锦簇,一片大好。我不否定有些人是含着金钥匙出去的,但是这部分人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大多数人的出国其实机遇和挑战并存,我觉得挑战更大一些,他们必须在一堆白人中间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天天挑灯夜战作试验,老外们跟我不知道是抱怨还是称赞,说中国人的考试成绩很高,这其实是用不日不夜的苦斗换来的,没有多少投机取巧的事情,这些都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挺下去。而在美国这个牛人扎堆的地方,想要混出名堂其实更不容易,在那个地方,即使拿到了炸药奖,也不过如此。事实上,一开始立志出国拿学位的中国人中间,有一部分最终是没有拿到学位的,而登录西西河的在外的华人似乎都属于混的比较出色的一批人,我感觉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看到了光环,而没有看到这个后面所付出的努力。想必涂博士自己也是经历过这个日子的,他后来的遭遇真的是个悲剧,我觉得他自己并非意志薄弱的人,只是他的环境可能让他真的很无奈,你应该知道,他本科是清华的,但是他没有去的了清华,而是去了浙大,而国内的现象是即使出国的人,回国之后一般也去本校,无他,因为人脉,他之前的导师老甚至本科的班主任可能都是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涂博士这件事情绝对是个丑闻,不管他自身有什么原因,客观上是让更多人认清了环境的残酷,这么说吧,重庆打黑可以堂而皇之地讨论,可以上头版头条,而涂博士自杀这个事情,甚至都不敢深入讨论,如果你还记得马加爵案件的时候,政府给高校定的调子,“不准深入讨论”,就知道这个事情其实还是说明很多的教育上的黑暗和腐败。

关于井大的事情,我觉得你对别人要求太多,你希望井大成为青年人的偶像,我多少算个青年人吧,我觉得井大就是我的偶像了。但是任何事情你不能强求,你不能要求别人成为什么什么,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周树人这样的斗士,时代在变,环境也在变。鲁迅那个时代,鲁迅可以成为众多年轻人的偶像,到延安去是众多年轻人的梦想,而现在呢,春哥成了偶像,“信春哥,得永生”是年轻人的信条。

我觉得井大有自己专职的事业,写历史评论只是在传递他的理念,并非他的职业,这样的大牛更需要值得大家尊重,因为他们的观点可能更公正一些,因为他们不需要像我们的历史学家那样为了饭碗而去迎合某些人的口味,也不需要说一些唯心的话,没有必要,大不了你不看我的帖子,不买我的书罢了,他们又不靠这个过生活。

这个话题截止吧,我们再说下去,这个帖子就被搞成水贴了。

家园 在给贾似道平反呀

张居正也搞改革,本人日常生活也比较FB

可后世评价还是不错呀,

为什么贾似道就一直翻不了身,恐怕不能仅仅用国进民退来说吧?

家园 贾似道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我给这帮腐儒给骗了。

家园 主要是宋史那帮人

主持的元蒙官僚,像脱脱,都不懂汉语。用的几个人,所有评价标准以理学为第一,因此朱熹获得最高评价。成本书,写得比较粗糙。

家园 人性阿人性啊

大多数人都只管眼前,不顾身后。

看起来“大国”比“民主”还是合适。

家园 忽必烈还是挺看得起贾似道的

《元史·廉希宪传》有记载:昔攻鄂时,贾似道作木栅环城,一夕而成,陛下顾扈从诸臣曰“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鄂州之战战况很激烈的,元史多处有记载。宋军战死逾万人,元军死伤无明确统计数字,但想必也不少。比如说上文提到的木栅环城,是在元军已经“穴城而入”的情形下。后来文天祥谈到贾似道也说:“已末鄂渚之战何勇也。”

至于说贾似道和忽必烈的密约,说有,说无,其实都没有很确凿的证据,都是建立由推论而得。但推论的基本事实是,贾似道和忽必烈的这次正面交手的结果是,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元军十余万精锐未能克一城。即使退一万步说,这结果是贾似道忽悠忽必烈而得,起码也证明,贾似道的忽悠功力也是相当了得。事实上元军东征西讨,兵锋之锐,还没见过谁动动舌头就让元人罢手的。

历史人物本来就很复杂,就算谈私德,贾似道嘛,就算说他坏,说他奸,但这坏,这奸,也不是千人一面。比如说贾似道为了推行均田政策,带头献了自家浙西的一万亩良田,你要说他公忠体国吧,这一万亩良田他是从哪弄来的呢?要说他中饱私囊吧,那推行国家政策先出的可是自己的血本。和贾似道时代接近的周密在评论他时说了一段话:“身殒之后,众恶归焉,然其间是非,亦未尽然。”当时有人说贾似道有“纨绔气”。

关于宋末士子我再说几句,不是为了说服你,仅仅希望兄台在给读者一个结论前,能多给出正反数据及实例,毕竟这个结论和你全文的关系匪浅。

古人谈的所谓气节,和我们今天说的民族气节还是不一样的。古人的气节多指对政权的忠诚,而较少涉及今天所谓的民族观念,这两者是不能混在一起谈的。

举两个数据,日本学者曾经统计过宋末进士宋亡后的动向,当时统计了151人,出仕元朝者57人,隐居不仕者84人,情况不明者10人。这个统计没把殉国的统计上,后来国内学者进一步补充,统计了宋末进士共328名,其中以身殉国的71人,归降出仕的83人,隐居不仕的174人。隐居不仕可以讨论一下,一方面可视为消极抵抗行为,再另一方面宋末的隐逸之风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政权。另外中日学者在研究宋亡后各地风起云涌的民间抵抗运动也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动辄聚众8千,两万的多是地方士绅。后人评价多是,“宋之亡也,忠义之士一何多乎?”

那么,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元末,在元末为政权死节效命的也是进士,史书上有“兵兴以来,凡死节效命,举进士,知经学者为多。”比如说守安庆的余阙说“余荷国恩,……今国家多难,授余以兵戎,……万一不幸,吾知尽忠而已。”获独步丁死节时说“余受国恩四十年,今虽无官守,然大节所在,其可辱乎?”而降明的危素走路脚步重一点,朱元璋还拿文天祥来讽刺他。

其实一代有一代的价值观。世异时移,刻舟求剑,固然不妥,以今度古,古人又何辜呢?

废话太多,唠叨了一点,兄台勿怪,后边我闭嘴看文了。

通宝推:李根,马甲,
家园 这篇文章倒不是要以今人眼光去批古人

而是要理解,在中国文明高度发展的顶点,为啥被野蛮文明征服。

其中各类原因很多,但个人认为民族主义和群众路线,大概是近代中国和以前比较的主要不同。这里考虑到角度,比较是重文化重建,以及对今天中国知识层对民族主义的反感,而针对性的探讨。

宋、明有一个现象很特别,就是当抗击外来威胁时候,地方上有明哲保身的现象。不光是后来的东南互保,在明朝时候,以东北汉人为主的军人集团,和江浙文官集团,不是太和睦。但是在满清南下后,大家本土抵抗又非常激烈,曾有史学家常问,为啥这些地方早些时候,对出钱出粮到东北作战,那么多反对?

我自己看法是这些抵抗运动,更着重于本土意识,以当时情况来看,官军的溃兵、义军变成了流寇、和入侵的外虏,扰民大概是不相伯仲。

虽然说元军势大,但是在缅甸、越南、爪哇和日本,不一样败绩而归?后面我会把宋金之间战事,描述一下,和抗日战争对比,看似乎有所启迪。

另外这个是个初稿,偏颇之处不少,正是希望兄才这样的专家出来,辩错,这厢有礼先了。

家园 末世强臣。。。

忽必烈对其评价还可以,认为是个对手,但是水平还是差了点,蜀中廖化的评价差不多

终南宋王朝,战术上还有些个将领,有战略高手么?

家园 因为南宋国亡了

不是也有人把北宋灭亡的远因追到王安石那里去么

要不是万历皇帝二十几年不上朝、口碑太差,估计就不是“明实亡于神宗”,而是“实亡于张居正”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