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回风中笑网友 -- MRandson
当然我没亲身经历,不过我父母经历过,提起来可不是赞美,而是无奈。
当初他们结婚了却轮不上房子,只能分住在各自的单身宿舍。老爹是大学生还在当工人“再锻炼”。根本指望不上排队分房子。在医院的工作老妈的一个同事分到房子要搬出现住的单间,就事先悄悄告诉了老妈。让她赶紧抢先搬进去,把这单间“抢”下来,要不根本没地方结婚。老妈出身好,没历史包袱,说干就干,抢下了房子,而后跟书记死磨硬抗,最终编外转正拿到“房票”,父母这才有地方结婚。
他们这还算运气不错的,更多的人得慢慢排队等房票,至于什么时候等得到,天知道。
80年代之前,人们更愿意进企业而不是进事业单位,因为企业待遇比事业单位好(据说这事业单位包括银行,现在看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吧。)
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困惑
过去大学生和现在不可比,我最根本的看法,是基数完全不同。
以前叫象牙塔天之骄子,虽然过誉,但是也不是没有原因。
总归要朝前看的。
不用说去起点
就是正规刊物发稿,拿钱也是猴年马月的事
还得催
曾在某论坛见到内部招聘的帖子,楼主说本单位招人招了很久都没遇到满意的,于是想在论坛里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她把条件一列如下:
1.文史知识过得去
2.能喝酒
3.搭讪天才
4.对官场没有先天性排斥反应,最好懂得一些官场礼仪
5.懂得不卑不亢的含义
6.对影视方面工作感兴趣(没有成为明星的机会)
7.不会把正义感和是非观表现在脸上
8.不把工作时间仅仅局限在8小时内
9.不对领导耍个性,或者更高明地,懂得技巧性地耍个性
后来有人从楼主留的邮箱发现了这个职位的公开信息:
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
形象端庄大方,健康开朗,积极敬业;
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观念;
能吃苦耐劳,适应经常出差;
具有相关资源和工作经验者优先。
这就是现实。
安的僧点将,今天老板不在,我就随便乱写。
小的,当年和经济系的妹妹胡混,和一堆经济系的狐朋狗友混,
说说他们就业的哪些鸟事情。
1 某甲,到了要找工作的时候,发现女性真是吃香
不是某女被选调去了某委作秘书,就某女进了某事业单位,
丫天天长吁短叹,踢球的时候还被我们铲了个狗吃屎。
最后他躺在草皮上仰天长啸,娘的,早知道就该把自己给阉了,省的现在找不到饭吃,后来就被我等怂恿去作鸭子,当然只好被他乱宰了事。
到了最后一个学期5月份了,丫准备去某外企打工,最后阴差阳错,某行面试的时候有个娃出了问题,这娃又欺骗单位,单位大怒,按照面试名单顺序,他就顶替进去了,现在日子很爽,估计要买新皮带了。
2 某乙,听说是某将军子,听说高考考了200分,不过不耽误人家前程,学校照样读。
3 某丙,找工作的时候之郁闷,丫都准备去神州电脑了,用他的话说
年龄年龄大,专业专业差,还好入了党,要不简历就没有亮点。
结果 由于一直找不到工作,某行最后希望找个他那个籍贯的省过去,
他rp大爆发,居然进了个人人羡慕的某行,现在副科长,我们总结他是
要关系没关系,要血缘没血缘,结果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4 某丁 找工作的时候 为了留武汉,去了上市企业,名声响,
其实待遇不怎么样,经常加班,搞得他女朋友都跑了,
魔法,同学帮忙,换了个国企,这下跑了的女朋友变老婆了。
5 某戊 女 找工作的时候 为了找个待遇好的,去了上海某会计事务所,钱是哪得多,架不住老得快。大过年的,还在外地审计企业。被笑话为“事业女”。
再写下去,春秋笔法就露馅了,圈子就这么大点。
我对经济系的建议就是
1 二本三本的经济系就是骗人,读那个还不如去读高职玩数控床子,加工中心。
2 一本的经济系也很悬,要看经济周期的,去了很多这行那行的
刚去也没有多少钱,一样熬,千万不要有啥幻想。当年有人想当银行的柜台,现在还有人想去吗?
3 找工作要耐心,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定位,人生好比麻将
上碰下自摸,机会总是有的,找工作最可怕的失误就是把自己随便卖了。
4 身体要重视,要锻炼,二不要随便乱吃,吃个什么甲肝乙肝的,用人单位不会喜欢的。
5 搞好学长学妹的关系,我发现院系年级里面往往有隔代亲的现象,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上的朋友恐怕没有师兄师妹好说话,
你说这是门阀也好,门派也好,总比玩血缘关系好多了。
6 年轻的时候,多走走,读千卷书,行万里路。
走的地方多了,就知道自己喜欢哪里,知道自己大致要什么?
见识产生在路上。
7 最后感觉的相关就业难度是
经济》财政》金融》会计(我瞎搞的,别当真)
外贸不好说,这个看个人本事。
受教。
我会计系同学咬牙切齿的说,我们系是个带把的都有工作。
大四刚开学没两天,该系就被就业指导中心特别关照:不准随便毁约,尤其是什么学校合作伙伴。
一是反复强调就业费的片面,这个前面不少人都指出了,没有关系靠自己本事找到不错的工作多的是。
二是给人灌输认命的思想,你就这个出身,向上流动没可能了,你就该找”某些“工作,至于其他”某些“的工作,想都不要,别浪费时间了,呵呵。个人觉得这个误导性更大,虽然出发点是好的,提醒年轻人认清形势,不要好高骛远。
就公务员考试来说,事实是现在越来越公正,国家级的就不说了,很多地市级的公务员考试也是越来越规范,你关系再硬,先进了复试再说,比如招3人,选择笔试前5人进复试。你说这种考试规则下,对普通人说你别去报名了,反正没关系,岂不是让那些有关系的人少了竞争对手,本来不可能考前5名的,现在倒有机会了。
机会始终存在,能争取为何不去争取,何况很多机会争取并非要花大力气,没有争取到也不影响下一个选择。
公务员考试,有笔试和复试。有些单位要考专业知识。复试一般是面试。专业知识由各个单位自己安排。比如去外办,要考外语。外办出题,外办判卷,外办打分,非常灵活。
一个单位招3个人,最少要安排9个面试,多到30个,有没有更多的不清楚。最理想的情况,是不允许互相调剂。如果允许调剂,机会就少得多。实际上,每个单位都调剂,没有不调剂的。这面办公厅招人,那边纪委书记的外甥打过招呼,你能不允许调剂?
参加面试的人,未必是分数最靠前的。理论上是,实践中很少严格遵守。上下其手的机会非常多,关键看有多大的能量。
纯理想情况下,如果这些候选者,都没有背景或者都没有花钱,那么一切都好说。否则,只要其中有3个人有背景或者花了钱,其他人就是陪着玩一次。现在能花钱的都花钱,你不花别人花。你可以估计一下这些面试者之中都不花钱的概率有多大。何况,花钱的还是第二拨。第一拨吃剩下以后,才轮到他们。
我的单位最近三年没有进来一个花钱的,因为花钱的是第二拨。
今年就业非常难,刚看到一个帖子,西南财大的学生去了骗子公司。这样的骗子公司能招到人,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就业的困难。当然,这可以归咎为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不过,我了解的是,许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抱着“不怕起点低的,只要能积累经验”的想法,一不留神进了这样的地方。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664426
安大说的可能都是中央部委级别的公务员,狼多肉少,大家都盯着,所以不难理解。不过稍微下面一点的,我知道的没花钱硬考进去的也不少,前两年的深圳,今年的成都都有。所以该争取时一定要去争取的,很多地方可能20%名额被预定了,至少还有80%是拿出来争的,不要因为20%的存在,就直接放弃了,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当然,身边也有走关系的例子。知道一个例子是教师,争一个正式编制什么的,花了差不多当时两年的工资收入。不过听说一转背,教师待遇上调,一年又拿回来了。
中央部委,天子脚下,比较规矩。而且,大头目的孩子,有父母的关系又在帝都,往往有很多的机会,许多人不去干枯燥乏味公务员,也有很好的前途。出国的出国,经商的经商,日子都很惬意。所以中央部委的公务员比地方多得多,如果对自己能力超级自信又有时间的话,可以考一下。
相比之下,地方却是肉少狼多,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铁饭碗和失业就在一线之间,所以你死我活。
你说的20%和80%的比率,在我所在的地区。我没见过,倒过来到差不多。我安排到档案局的那个小丫头,就是找了个冷门,属于那20%之中。不过,最近两年,恐怕这个比率也维持不了了。所以,我当年能把人安排进档案局,现在再也不敢管闲事了。
另外,东南沿海机会多一些,因为经济发达,公务员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成都的事情不了解。
公务员争夺的激烈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成反比。这是我个人的感觉。
需求巨大,至于20/80是一直鼓励别人也鼓励自己的一个说法。我不在体制内混,深层次的东西是不熟悉的,身边所见的例子,05年到07年,有深圳中院的,有深圳海关的,有成都公检法的,现下还有选调生到浙江的,当然这些兄弟,都是自身非常过硬的,名校出身,考试也是过五关斩六将。所以还是希望不要轻易放弃努力,机会就算只有1%,也要抓到手。
需要补充的是,这些兄弟进了体制之后,也都是老老实实熬,机会都是有后台的得着,这个是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