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回风中笑网友 -- MRandson
这就是现实啊
这种单位好象都没什么人去的吧。
中央部委也不怎样,也就是名声好听点。实际的还不如地方上滋润舒坦。我听说一个事,某全国会议,一个中央来的干部,要商店多开200块的发票。这种小钱都要弄,地方上就是普通干部也不会干这种事。
比如,在档案局待一段,然后去办公厅、财政局、发改委、教委。再比如去边远地区,有的人去了两年回来就提格了,有的人去了就回不来了。有些人考不上公务员,怎么放水都考不上。这也没关系,找个事业单位,提拔到副处,直接调进来。这里面还是看自己的能量。
档案局不好,可是清水衙门也比朝不保夕强。现在大学生毕业以后,没有合适的工作,在家啃老的有的是。
中央部委的好处是提拔快,缺点是清贫了。不然,怎么那么多大头目的孩子都不愿意做公务员呢?
有关系的话,到哪可以。我们这里领导子女很多都是下乡。在乡里呆一段时间,然后调到区里,再往市里调。还有一条路是去中专、大专院校。俺认识一人,自己都是交钱读大学的,毕业后家里安排进了职业学院,混了几年,现在是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主持工作。
中央提拔是快,可是要做到司级也得看RP。RP不够,也就处长到头了。北京一个处长,还不如地方上一个实权部门的科长来得实惠。
俺觉得最好的部门是省级机关,兼有地方与中央的优点。
不过可能各地情况不同。像浙江的话,如果你公考能考第一名,那不管有没关系,不管递条子的有几个人,都能进。门面还是要的。
已经被辟谣的。北大专门查了,没有这个学生,又是好事者编出来的。
没关系又没一定水平的能力和知识当然只能混,有能力没关系自己总可闯闯试试,能做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囿在原地一样是混吃等死。
如果你是说毕业分配的年代的话;关键的一点其实是那时候每年能毕业多少毕业生啊……
当然,可能俺会错意啦,改革开放之后又一段估计大学生还是很紧俏的,不过那时候国企好像不紧俏。
1
看下来感到确实有许多无奈。当时我也是拒绝了去银行选择去做IC技术,在一个小公司埋头苦干,公司每一单的金额不高,工资比在厂里面当操作工都少。每天回家都是听到父母说谁谁在哪个单位,工资都比我高,最后我实在受不了重新去找工作。因为太年轻和缺乏工作经验到处碰壁,做技术的局限性很高,有时候确实挺羡慕一些同学。感觉上某些行业人才过剩,就像是某一种水果,虽然很好吃,营养价值很高,但是那一年没有调控好,导致价格暴跌,有些卖不出去懒在仓库里。也就是说,面临更大的竞争,必须抛弃归于安逸的想法,付出比其他养老行业多几倍的努力,才可以继续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抱有志向,只有拥有了志向才可以免受这些没有的烦恼,人嘛,有点啊Q精神也不错。
想想,只要努力总会有收获。就像是受了气,忍下来,然后就认为自己很有韧性一样。心里平衡还是很容易找到的。
青岛的211就这一所吧,石油大的分校不算的话
感觉不可能15%这么低,至少也该有4、50%
不然的话,海大都这样,其他学校怎么办,青岛那么多大学
我回头再问问,应该是没记错,当时印象太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