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读红笔记一:林黛玉的结局 -- 纪琮

共:💬174 🌺34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花^^周老实在太扯了

买过他的两本书,看不下去。觉得他有点走火入迷,80年代似乎他还和当时红学界有过很大的一番是非来着。

家园 谢谢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譬如柳湘莲那是被虐型男的梦想。还有秦钟。
家园 如果仅仅是这个的话,

曹雪芹作《红楼梦》即是对命运无常地感叹,但主要还是为女性立传讴歌,并通过女孩子的清白洁净来反衬俗世的污浊。

主席能要求许和尚看五遍红楼?个人感觉红楼第一遍看情(各种情感),第二遍看文化,第三遍看兴衰。

家园 还有一种说法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林黛玉在怡红院宝玉寿诞上,掣得一根签,上面画着一枝芙蓉花,题着“风露清愁”四字。背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以及葬花吟中有“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等词句,以及别的一些细节。有学者据此认为宝黛亲事已经被贾母初步确定了,但是尚未成亲时,由于某种特殊的很可能是政治原因,宝玉被迫羁留在外避祸无法返回贾家或者被朝廷羁押,总之无法成亲。在此期间,黛玉病笃,去世,并且是致死泪不干。

我个人比较认同这种观点,因为全书八十回以来,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人或者势力一定要拆散两人的姻缘。反而是既有薛姨妈打趣要去贾母那里给宝黛提亲。又有王熙凤吃了我家的茶就要给我家作媳妇这等戏言谶语。还有尤二姐询问兴儿是,兴儿也说“他(宝玉)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所有这些伏脉千里的细节都说明了,宝黛的亲事原则上已经确定了。何况对贾母来说黛玉可是自己嫡亲的外孙女,宝钗不过是儿媳妇的外甥女,血缘的亲疏远近是很明显。而且宝钗父亲也已经去世,家里只是富有一些,相对黛玉而言并没有十分显赫的家世背景需要贾家去高攀。另外,从王熙凤的角度来说,到底是美人灯一样的黛玉来做宝儿奶奶好呢,还是施小惠全大体的宝钗来做宝儿奶奶好,以熙凤的精明,不会作出错误选择吧!综合种种,黛玉“莫怨东风当自嗟”的结局,是言之成理的。

周汝昌老先生是红学大家。但是权威的观点不一定总是都对的。他提出的所谓黛玉之死的“沉塘自尽”说,简直就是钻牛角尖儿的“歪理邪说”抛开在书中有重要地位的《葬花吟》不提,一个劲儿的拿《桃花行》说事儿,真真是死钻牛角尖儿的自说自话。所谓“沉塘自尽”说,根本站不住脚。

家园 送花,个人感觉读红楼梦不必纠缠于民族和原型之类的

真实生活中曹家的亲戚有平郡王府、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还有一些无从考证的亲戚。平郡王讷尔苏是曹寅的女婿,苏州织造李煦是曹寅的内舅,曹寅的母亲即康熙的保姆是杭州织造孙家的人。至于隆科多与曹家有无关系现在还不清楚,有说法认为曹雪芹的母亲即隆科多家的。但现在连曹雪芹的父亲是谁还有很大争议,所以并不能确认隆科多与曹家的亲属关系。

个人感觉曹雪芹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为了将真事隐去,不会将书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亲属一一对应,小说毕竟是小说,不是自传,也不是纪实文学。

另外,红楼梦写于满清统治已十分稳固的时期,满汉文化已经融合。在这个大背景下,小说中出现一些满族生活习惯是很正常的事情,另外一些看似满族化的语言当时已经成为京城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诚然,曹家入了满洲正八旗,生活已经满族化了,而且曹雪芹的生活圈子中也有一些满洲贵族子弟。

不过,正如兄台所言,通过小说了解满汉文化还是蛮有意思的。

家园 还有一种说法

林黛玉寄住贾府是贾林两家的协定。林家将家产转移到贾家,也就是贾琏说的“二、三百万财”,贾家则承诺宝黛二人的婚事。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黛玉病逝的时候绝对不是续书里毁诗焚帕,怨恨宝玉而死。而是带着对宝玉的思念而去的。

家园 他早年搞考据还是很有成果的,现在走火入魔了
家园 红楼梦最早就是在满州贵族中流传的

至于人物的历史原型,曹雪芹虽说将真事隐去,但又处处在写真事。所以他也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所以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的对应关系是存在的,但肯定经过艺术加工,作过一些修改,假假真真、真真假假。

家园 薛家显然是铁了心要结这门亲

宝钗年纪是大于宝玉的,早已到了婚嫁的年龄,然而薛家好像忘了这件事一样,从不提起。一到贾家就传出“金玉良缘”的风声,接近于女方直接提亲了。

家园 但每个时代也会有超脱时代的先贤

清朝已然是封建社会的末世。黄宗羲已经提出民本思想,认为天下是万民的天下,而不是一姓的天下。曹雪芹幼逢家变,产生反礼教的思想不足为奇。所以他在小说里把除“明明德”外一切皆视为杜撰。

另外,满人传统里,对女子较汉人尊重,普通满族家庭女子受礼教束缚的程度比汉族女子轻。曹雪芹在这种满汉文化交融的家族中长大,亲睹了满汉女子不同的遭遇,自然产生超越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观念,把当时人人皆视为当然的事情看成是压迫,所以要寻求解放。

另外,曹雪芹在家变后,极可能受过女子的大恩,所以他对女子特别感激、尊重。因此他才会去体贴、了解女性的真实情感世界,去感受她们的喜怒哀乐。

其实封建社会里,也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把礼教视作当然,没有痛苦。只是不得以。我曾看到一篇文章提及一个老寡妇在去世前,对她的女儿、媳妇说。守寡是很艰难的事。你们如果自度能守就守,不能守就改嫁。这是一件清朝的事情。

贾母曾评论宝玉,说:“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待丫头们好却是难得。我为此也耽心。每冷眼查看他,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的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相比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所以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对男女关系的看法,对礼教的看法,都和主流思想相悖。

但曹雪芹还没有到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程度,不可能有推翻封建制度、打倒封建礼教的觉悟,所以他的抗争只能存在于精神世界。

家园 兴衰当然是有的

小说里不止一次提到兴衰、提到末世。造成兴衰的原因,在曹雪芹看来,就是男子太混帐,把家族、国家都搞的乌烟瘴气,所以才会衰败灭亡。男子混帐的对立面就是女孩子的清白。所以要为女性立传,通过女子来寄托他对对污浊世界的抗争,守护纯洁的精神家园。

家园 同意,把握“各得其乐”四字真言
家园 要明白作者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的目的

作者塑造林黛玉这么一个形象,是为了寄托自己对理想世界、自由世界追求的理想。林黛玉是作者精神家园的守护者。所以这是一个偏重精神、轻物质的角色。

你看小说从未对林黛玉的衣着、发型、佩饰、外貌、身材作过描写,而其女子在这方面或多或少都有描写。像宝钗写的就很详细,甚至还写了肌肤的白嫩、光洁、滑腻。林黛玉唯一的外貌描写就是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所以你的要求对林黛玉来说是超出其负担的。

至于说要黛玉祝福爱人,那梁山伯是不是也该祝福祝英台?

而且林黛玉毁诗焚帕是高鹗自己编的,不是曹雪芹本义。续书的恶劣就在于此,它完全颠覆了小说的思想境界。

家园 我曾怀疑林家是被抄家了

单是一老一小倒还没什么。问题是老的太老,小的太小。从黛玉和雪雁的关系看,雪雁绝不是黛玉在苏州家里的贴身丫鬟。按常理,就算姑娘出嫁,贴身丫鬟也是要陪嫁的。没道理黛玉不带自己的贴身丫鬟去贾家。所以我猜林家已经完了,贾家因为在北京,所以率先探到林家将被抄家的消息,就去信让林如海送黛玉来贾家避祸,并转移部分财产。林如海在考虑之后采纳了贾家的建议,黛玉动身来贾府时,林家说不定已经被抄,所以只能带出一老一小来。不过没啥证据。只是瞎想想。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