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上海三十年往事(一)走穷命带财运的朱鎔基 -- 大势至
这种故事听多了,觉得太滑稽了。有本事就把所有的人都抓起来啊。
周立波还拿这说事儿呢。
陈云不同意上海开放。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说法是,中央的意思,深圳是白手起家,即使试验不成功,后果还可以控制,上海影响太大,中央输不起,不能拿来做试验品。后来上海90年代初开始发展迅速,邓小平曾经感叹说,当年还是胆子小了点。
首先得恭喜您坐在金山上了。
虹桥附近现在房价(新二手房)已达3.5万,不是古北的,半年涨了50%。韩国人回国多选低价卖房出手,但仍赚得撑死。
写字楼低于陆家嘴与恒隆,但也在6.5左右(新楼)。
虹桥机场枢纽再建成,不知飞成什么价了。没天理啊。
您所说衡量官员能力大小在于实践,在于试错,此语精准,尤其对于要自寻道路的中国而言。中国是一路试错而来,现在不该惧怕摇摆。要相信中国体系有承受错误冲击的能力。
现在官员培养确实太过人为了,除能力之外,其它各项指标都太过人为,而能力评价代价又最大。
不过您倒是提醒了一件事儿,即中国大势与能人的关系。
上海后三十年,92年前后官员人品能力与实际业绩恰成倒挂关系,这说明什么。推而广之,49年以降,毛公,邓公及以后诸公,呈衰减之趋势大概无有疑义,为何国势却能维持向上不衰呢。中国对英雄与能人治国的心理依赖不可谓不重,为何如今能坦然面对权力交接。我们一定有什么东西做对了,一定有什么脱离能人治国的范式留下了。
这个范式不一定体现为法律,体现为宣言,也可能是惯例,大众心理等等更深层的东西。
就上海而言,土地批租这个经营城市的范式定例出现,能人治沪就不再必需。
我想某种可推广复制的范式可以大大降低对官吏能力的超强依赖。所谓形势比人强。
就中国而言,政经模式中也肯定留下了无需伟人巨人英雄的非凡能力即可推进国家的范式,因此可逐波推进次第有序。
我们可能太过心急,没有细评我们手中究竟有哪些宝贵存留,在无声息地发挥作用。
比如邓公的摸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中华民族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文化心态相吻合,这种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的简单农家思维,似乎与重理论求证的现代思维不合,但却救了我们民族的命。
比如毛公的党指挥枪,这份遗产现在看来其价值日显珍贵。他为现代中国建立了文职掌国的惯例,而且经历了叶公与邓公的权力转移后,度过了国家最严重的危机时刻,划定了军权在国家权力中的界线。毛,周,邓去军职而以文人之身治国,树立了国人对文人治国的信心,叶守住了军权干政的底线。这些过程本身确定了大众的心理期待,反过来社会心态又规制了军权。如果假以时日,中国能再平稳度过别的紧要关头而制式不变,那么这份遗产即可得到确认,这个范式成立。其功绩堪比华盛顿二任总统而流转之于美国现代国家体制建设。远比讨论什么国家军队洗人脑,写成法律都靠谱得多。
范式是验证出来的,不是辩出来的。
其实现在讨论国家体制制度,都是在寻求基业永续的范式。而这种范式都需要直接面对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不可能自证其身。
不过时至今日,应该有此共识,即目前为止人类社会任一种范式都有其利弊两面,双刃一体无法克服。
中国集权式体制,历史上多次被置之死地,这种体制之弊端无法避免亦无可美化。但中华民族又延续至今,我们必有什么传统是有起死回生之功效。比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比如庙堂毁江湖兴,比如成王败寇这样的文化心理,在历经历史多次考验后,成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行为自觉。
西方民选式体制,其化解内部力量对框架的冲击能力超凡,推进个体自由解放亦前所未有。但是这个框架承受历史考验的力度与时间不够,而且二次世界大战也让人对这种体制的外延适应性心存狐疑。
比如这个民选制我最困惑的所在,会计有会计证审计师资格考,医生上岗要医师证,司法上岗要司法考,好象都要有个资格证才能上任,要升中高级,需凭年功资历或业绩,怎么到了国家行政体系的高级首脑,居然最不需要可验证的资历呢?当然这说明这种体制框架之稳定,内部运转之自动有序,但面对外来危难真能转危为安吗,非历史无法铁证此事。
说到这里只好自造概念了,只是借此表达个意思而己。范式比制度体制更宽泛,还涵盖了文化传统,民族历史经历与经验沉淀,大众心理,民族智慧等等更多内容。我是不太相信什么什么什么一用就灵的话,不是说者蠢,就是从者疯。
最后兴衰之事,如果99分为人事,最后一分当留给天意。希特勒出,德意志民族之命;邱吉尔在,英格兰民族之幸;毛公兴面对斯大林和杜鲁门,中华民族之幸甚。如若八十年代大陆之马先生对阵台岛之邓公,那是天欲亡我了。
写到这儿,发现楼歪歪了。谢谢您耐心而周到的参与,这是受您启发而作,粗糙了些。
也在外滩坐官家机关,所以90年代初单位随官府一起迁到了虹桥。以前在河里侃过一段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34844
文章已读,可作资料收集了。
商品房一说有趣。前几天写文章时正纳闷此事。卖房卖地中国稀罕,外国可不就是常事,为啥独成了中国的金箍棒,芝麻开门的神咒呢。
你文中所说,港人为首轮冲击波,港人好理解。以后的台湾人呢,韩国人呢,日本人呢。
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有上海特质在,也有亚洲人重房产的文化传统呢,不太象西方人重生活享受本身。
如果这样,这个神咒可以在中国通用了。
祸福相依相生,此言不谬。
理解陈云,当家人总要留个后备。再说当时邓公手上又有什么起死回生的良药呢。如果当时上海也放了却没有大起色,89之后邓公手上还有什么好牌和人家去对对糊。
八十年代有个思潮挺流行,中国坏就坏在太大,船小才好调头嘛。要是只有台湾,香港,新加坡或是韩国那么大小,稍拉即起了。现在想来真是脑残式的。
而且天道公平,机会之于小国也许稍纵即逝。但之于大国,机会之门,时间之窗肯定要多而长。抓机会快如闪电,那是兔子,庞然大物扑机会门小了还不得给压塌了。
上海也是如此,抓住了土地批租后发先至,九十年代不嫌晚。
印度90年才起步改革也不迟,越南跟在中国后也来得及。朝鲜要是有心跟进,现在机会之门难道关闭了嘛,保不准还更好。
关键找对路子,什么时候都能破门而入。
好生奇怪当时哪位大佬同意的土地批租呢?
浦东开发三千亿的先进经验,这两年是不提了,当年可是上党课“回头看”的主要内容。浦东卖地一千亿,央企开发一千亿,吸引外资一千亿,号称三千亿开发浦东。当年浦东也就是浦东大道两边一片火柴盒子楼,金桥塘桥陆家嘴都是农田,这是我亲眼所见。当年卖的很爽,也算创出了路子,这事第一不能全记载在上海卖地的功劳簿上,第二后遗症也要后来人承受。能不能承受?从上海1992年出生人口2万5千看,不乐观。
汉民小分头永远梳的锃亮,印象极其深刻...
不过相对而言,曹建明的口碑比较好,所以后来进京,由曹院长而曹总长了。周汉民还在浦东新区吗?
谨供参考 【原创】二、汪顾问
亚洲人重房产的传统可能是一个因素,不过商人还是逐利的本性使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