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timesonline的漫画出来啦(邪恶中国?) -- 思炎
可是怪得很,“dragon”被翻译成“龙”,“dragon”竟然与我们神圣的“血缘纽带”—— “龙”搞到了一起,在上个世纪初出版的中文版《圣经》已经开始这样翻译,一直延续至今,长期以来,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一直成了同一个概念,西方的 “dragon”糊里糊涂地是东方的“龙”,东方的“龙”不明不白地变成了西方“多头、嘴里喷火的、吃人的妖怪”。西方人怎么会理解:中国人怎么会把“魔鬼、妖怪”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
“dragon”的翻译影响远远不止于此,比如这次北京奥运吉祥物的选定,起初“龙”的呼声很高,但因为“由于中西方意象差异大”而在最后一轮落选,平心而论,实际上不是“差异”,而是“阴差阳错”,是历史的局限。但不管怎么说,如今人们不得不为“龙”正名。可见,翻译是跨文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处理不当,翻译也会造成新的隔阂,造成新的文化障碍。
这涉及到不同文化处理的理念。
文化(Culture),就一般认识而言,是一个民族或一种特定人群普遍自觉认同的观念和规律系统,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艺术、结构、符号、风俗、习惯、信息、价值和理念,一个民族文化中显露的、蕴藏着的内涵决定着自己本民族的生存方式,而这一生存方式是牢固的,也有别于其他民族。1982年世界文化政策大会《墨西哥宣言》中说:“……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定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性的特征的完整的复合体”,“每一种文化代表自成一体的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观念,因为每一个民族的传统和表达形式是证明其世界上的存在的最有效手段”。
如今,“全球化”是最热门的一个话题,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谁也否认不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它将打破任何封闭式的、与世隔绝的体系,世界的格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但是,文化“全球化”的走向如何?
俄罗斯学者对借“全球化”推行“西方化”、“美国化”的做法颇为担心,俄罗斯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库兹涅佐夫所长不久前说过: “假如‘全球化’意味着全世界科学技术文明的共享,意味着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交流,尊重各民族的文明传统和价值观念,那就非常好,我们非常欢迎。但事实上,现在的‘全球化’有一种危险的倾向,即完全一元化的‘美国化’……”
其实,文化领域要搞哪一国化,并不那么容易。蕴藏着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具有神奇的力量,民族文化根深蒂固,蒙古族统治俄罗斯200多年,亚洲的文化对俄罗斯没有发生多大的影响,满清统治了多少年,汉文化没有被吞噬,日本非法占领台湾半个世纪,但是台湾占统治地位还是中华文化,曾几何时,西方用洋枪洋炮打开东方的大门,大搞文化渗透,文化上兜售他们所谓的“西方中心主义”,结果也并没有如愿……
民族文化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力,世界文化的丰富,其表现就在于多民族文化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各民族文化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其中包括别具一格的思维。比如,对同一种天文现象——天空中的星辰,印第安人认为,它们源于一头丛林狼精灵从第一个男人和第一个女人那里偷了面包,一不小心把面包屑撒遍天空;萨摩亚族僧侣以为,天上的星系乃是巨鳗的腹部;美洲部落有一个共通的特定传说,流星是众星的排泄物;对于天空中云状光带,希腊神话中描写的是一条洒满神后赫拉乳汁的“奶路”(“Milky Way”):奥林匹克诸神之王的王后将她乳房中的奶汁喷洒天空,而东方的传统文化则认为是拆散牛郎与织女的银河……
翻译就是使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汇在一起,就是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这其中包括先进的思想,包含不同的思维,甚至包括优秀表达方式。像“dragon”这样有丰富文化背景词汇的翻译,应当淋漓尽致地展现其真实的内涵。
当然,不同的民族文化碰到一起,会发生冲突,有的甚至产生强烈的火花。但不同民族文化会交织在一起,可以共存、融会,各国文化的交融将使世界的文化变得更为灿烂。
文化上的“全球化”,决不是“一体化”、“一国化”,不是统一到哪一个国家或者哪一个地区的文化上去,文化“全球化”是指文化信息同享,文化资源共享,民族的、国家的文化融入世界,融入到人类共同的文化信息社会。
作为翻译,应该适应这一趋势,应该在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把它推向世界。只可惜的是,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力量并不平衡,我们国家有一支介绍外国文化的庞大队伍,但是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显得远远不够,我国老一辈的翻译家,如杨宪益、许国璋、方重、许渊冲等前辈使《诗经》、《楚辞》、魏晋南北朝小说、唐朝传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杂剧等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了国门,如今,太需要这样的翻译大师,世界上中国文化的影响与它应该有的影响力不成正比,总而言之,世界了解中国太少!
另外,在翻译转换的方式以及技巧方面也应该有新的理念,我们习惯“绕道走”,“绕过”丰富的中国文化,如:我们对外的翻译不尽如人意,常常“绕道”走,“绕”过丰富的中国文化。因为担心外国人难以接受,“胸有成竹”翻译后没有竹文化,变成:“have definite ideas to meet a situation”(“在所遇到的场合有明确的想法”),或者“have in mind a plan worked out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经过慎重考虑后头脑中已有计划”),“亚洲四条龙”翻译成“亚洲四只熊”后没有“龙”文化,变成“熊文化”……,应该大力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其中包括翻译蕴藏着中国丰富文化内涵的背景词,应该将“竹文化”、“龙文化”等在内的丰富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松、柏、桃、梅、兰、竹、菊……”了解中国的“龙、鹤、黄牛……”,应该让更多的丰富的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大背景,不闭关自守,要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互动。
由此看出,不同行业“全球化”概念与内涵并不一样,文化的“全球化”绝对不会像某些人预言的那样,文化“全球化”也会像经济 “全球化”一样走向“一体化”。文化的“全球化”只有促进世界文学的“多样化”、“多元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更应该多角度、更广阔地展现丰富的民族文学,更淋漓尽致地再现民族文化特色,使不同民族文化交融,民族文化需要与世界文化接轨,需要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与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
只听过"Four Asian Tigers",还从来没听过“亚洲四只熊”的。
Peking不也改成Bejing了吗?Mao Tzetong 现在也是Mao Zedong了。
这两个都是涉及到音译规则的问题。不是某个具体的名词。
比如颐和园一直翻译成the Summer Palace ,我们没有要求非要说成 Yihe Garden ,紫禁城也是沿用了 the Forbidden City 。
龙的英文翻译,到底是中国人自己先翻译成dragon,还是外国人翻译的?
比如god,据说是外国人为了一开始利于传教而翻译成“上帝”的,现在大家一说上帝就以为是外国的那个神仙,而忘了我们自己的上帝了。
COP15=15th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一起候教方家:D
兰州论坛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兰州龙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克复先生:
:在1583年至1588年间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和罗明坚编纂的《葡汉词典》中,即把龙翻译为了dragon,并一直沿用至今。
记者:在小学的英语中,龙对应的单词就是dragon,那么,dragon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张克复: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恶魔的形象,是一个有着7个头、会喷火的怪兽,代表猖獗和邪恶。因为也是蛇身,外形与中华龙略有相似,但实质上却与中华龙有着很大区别。
记者:最初是什么时候、是谁,把龙翻译成dragon的?
张克复:在1583年至1588年间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和罗明坚编纂的《葡汉词典》中,即把龙翻译为了dragon,并一直沿用至今。
记者:dragon与我们的龙,究竟有哪些区别呢?
张克复:dragon与中华龙在本质上完全不同。1989年,美国出版了一本书——《The Red Dragon》,就把中国称为red dragon,而书中内容是中国对美国所谓的“军事威胁”。在基督教文化中,red dragon是最大、最坏的那个恶魔。在西方很多神话和民间传说中,有相当一部分英雄都是由于战胜或杀死dragon而成名并赢得人们尊崇的。在现当代的西方文化中,dragon象征着恐怖主义、德国法西斯,在政治上是个大麻烦,在经济上代表赤字,还象征火灾。在电影等艺术作品中,dragon常常是未来世界的毁灭者。在网络游戏中,dragon也是必须要被消灭、被打倒的恶魔。总之,dragon在西方是一个被完全反面化的、被完全否定了的形象。
而中华龙是中华民族的崇拜物,龙文化在中国已经有8000多年历史,从我们的祖先身上都可以发现龙的形象。比如,伏羲、女娲是蛇身人面,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也都有龙的形象,其后的帝王更是把自己看成是龙的化身。龙是联结海内外华人情感的纽带,是中华文化特有的符号。dragon和中华龙根本就不是一码事,中华龙是灵物,而dragon是魔鬼、是祸水,是邪恶的象征。把中华龙翻译成dragon,是歪曲了中华龙的文化内涵,不能正确反映中华龙的形象,不利于树立中国在国际上的正面形象,影响国外对中华龙和中华文化的正确理解。
Loong有一定使用基础
记者:为什么要建议用loong,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张克复: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华龙应该是一个专有名词,而且应该是大写的专有名词,而按照国际上的翻译惯例,对于专有名词一般都直接音译,就像人名、地名一样。
其实,学术界、海内外华人早就有人提出过这样的想法和建议了,而且早就有人在使用。上世纪40年代,中国生产过一种龙凤牌香烟,其中的龙凤就翻译成了loong 和voong。在海外华人的名字中,也有很多人叫龙,比如李小龙,翻译成Lee Siu loong;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是Lee Hsien loong;世界船王包玉刚的父亲,名字是包兆龙,就翻译成Pao Siu loong……在澳大利亚,把中国的舞龙也翻译成了loong dance;还有国外一些商店以及网上购物店中卖的龙玩具,也称为loong,而不是dragon。而国内的一些旅游景点,也开始把带龙的地方翻译成loong,比如山海关老龙头为The Head of the Great Loong,并且在后面特别注明——此龙是中华龙,而非西方龙。还有在互联网上,有的域名注册也用的是loong,比如中国龙网、中华龙凤文化网等。
另外,把中华龙命名为loong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目前词典里没有这个词,所以不会引发歧义和冲突。
http://www.cb-h.com/2008/shshshow.asp?n_id=35989
关于西方DRAGON的词源,请参考下面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