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工业血脉,还是能量通货?序言 -- 乌金沙

共:💬93 🌺35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丰水期低水头运行 枯水期高水头运行

别把两个搞混了。偏枯是几个流域一起偏,除了福建,地主们家里都没有多少余粮。

家园 你也太能忽悠了
家园 下雨一条线,一旱一大片

“丰水期低水头运行,枯水期高水头运行”行内的确这么说,你不说我倒忘了区分了。只是如何向行外人士普及一下,这个倒是一个挠头的事情了。罢了,把想说的东西全部说完,回头再重新修改吧。

四川、重庆南有云贵的地方煤偷运补充,北有西北电落地,问题不大。就是湖南、江西,老天不下雨,就完蛋了。我记得有一年正月十五左右,从火车上看长沙灯光,黯淡的很,一问,正分区停电呢。

家园 【原创】工业血脉,还是能量通货?7

运煤还是输电?这是一个问题。

华中缺电是一次总爆发。华中电网跟地理的华中区域不一样,包括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六省市。这些地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地方。你看,三峡这枚棋子本来很重要,好不容易2009年全部机组发电了,但是老天不下雨——忙,帮不了,爱莫能助。

三北(华北、东北、西北),跟历史上一样,有国家强有力的政权机器掌控,铁路运输网纵横,全区性缺电问题并不严重。华东是经济重镇,“三口”(坑口、港口、路口)电厂密布,华中保华东,华东保上海,理所当然。南方电网是国家试点,而且南方机制灵活,除2008年初冰灾遭遇严峻挑战外,基本上都还是区域性缺电问题;还有关键一点,冬天在南方电网区内影响不广,两广大部、昆明以南、贵州南部的煤炭运输影响不算太大。

上述华中六省市的铁道网呢?有纵无横。京九、广九、洛湛、宝成-成昆、西康-襄渝-黔渝线,都是纵线。勉强能够说的横线,也就沪昆线(只经过上述六省的湖南、江西)。靠公路运煤?开玩笑。当年我党南方根据地密集之地,就在这些地方。冬天要运也可以,运价翻两番。

远水不解近渴。核电要时间,风电很遥远,太阳能很美丽。水电嘛?老天爷又不掉泪了。最靠谱的火电又缺燃料,烧天然气贵,煤价高,运价高,仓储价高。

怎么办?

单单是煤电,国家要协调多少方利益呢?华中六省市、铁道部、交通运输部、央企大儿子们(如神华、中煤等所属煤矿)、地方小儿子们(地方国企、政商合流民企)。还得时刻提防小煤矿主们落井下石。

你说怎么办?

见子打子。

如果输煤省能够得到更高的收入(与尚未兑现或看不到兑现可能的政治承诺相比),作为一个利益主体,他们会不会干?会。

如果受电省能够得到更多的电量(与原有运输-发电体系相比付出代价要小),作为一个利益主体,他们会不会接受?会。

如果央企大儿子们能够得到更高的收入(原来煤炭涨价的大部分溢价实际落在流通环节),作为一个利益主体,他们会不会接受?会。

剩下,地方小儿子们,落井下石的土匪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既然败事没有你们的可能,那成事就没你们的事儿了。哪凉快哪呆着去。

答案很简单,特高压电网。

两端必定设换流站或升压站,后面连着一大堆变电站、坑口路口电厂。像2009年投产的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送端是以坑口电厂为主,宝鸡-德阳±500千伏直流工程送端是路口电厂(想想宝鸡这个地理位置)为主。

变电站的建安税费是小事,电厂的煤所牵连的是大事。一是资源税+附加基金提留,归地方;二是增值税,地方有很大收入。跟煤炭运输相比,省上就多出了增值税这一大笔钱。因此,省里头是鼓励的。(但是,地方上不一定鼓励,有些利益输送是建立在偷漏税费的前提上的,近年很多地方的矿权整合目的就是打击小小黑金库)

受电省们省却一大部分跟铁道部、交通运输部们打交道的费用(还不知道能不能够搞到煤)。几个省只需要在受电端口的计量电量上达成分成比例就够了。

神华、中煤们能买出更多的煤,当然好了。

以上模型有简化,但方向很明确。请大家斟酌讨论。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试着解释一下

简单的说,电能就等于水头与流量的乘积,水库的库容一般是有限的,在汛期,流量一般比较大,同时也为了留出防洪库容,所以降低水位运行,流量来补充。到了枯期,就把水位提高到正常蓄水位,通过水头弥补流量的不足。

家园 瞎说几句

电力没多关注过,不过环保,能源,俺倒是想过一些

1.运煤【特指电煤】不如输电,如果减少电煤输运,铁路货运能力能释放很多

2.火电应该尽量少用燃煤锅炉,多用天然气锅炉

3.煤炭,石油,天然气,从能源的角度,煤炭是不环保的,不仅仅是碳排放,主要是硫化物和粉尘污染,另外,氮氧化物也不可忽视。但是从原料的角度,煤炭可能是最有前景的--天然气主要是单碳的甲烷,石油资源比较稀缺,长碳链的煤以后可能是必不可少的化工原料

4.水电核电不错,但也不是没有问题,水电容量有限,肯定不够用,核电也是资源不足,看海外铀矿怎么样了。另外,从环保来说,这两样都是很有问题的,水电严重破坏生态,甚至可能破坏地址结构;核电的后处理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封存,而且在运行期间也有很大的风险

家园 谢谢,希望您能移步这里

估一下铁路工程的造价,铁轨及电气安装部分不用估,关键是土工部分,最好说一下桥梁、隧道比重与造价的关系。链接出处

家园 【原创】工业血脉,还是能量通货?8

传说,西北曾经有个枪都,全国三大假枪制造基地之一。枪都是个村子,村子是回族村庄。公安进村(严肃点,不是鬼子进村),也得找到证据,不能破坏民族政策啊。

它,被打掉了。帮了大忙的,是电力需求侧响应。这个名词有点吹,简单地说,就是监控到了用电负荷的异常。造枪得用枪模啊,枪模里头得倒铁水啊,这铁咋个成了铁水了呢?用电呗。

就这么简单。大工业用户们,你们别以为你们没活在1984,听着点:你们时时刻刻在老大哥的目光之下!

现代社会,是个工业社会。大工业改用电能,主要由于成本压力。电能,因其价格低廉,标准化程度极高,而逐步替代了其他能源的广泛应用。同时,因为标准化程度高,计量也很简单。

如果有心人,是可以计算出这个黄磷厂,那个电石厂的日开工时间的。那您会问:我的日常隐私岂不是被窥探了?没有。答案是,普通家用电的用户,就像海子里的一滴水。有心人固然会估量海子总共会有多少水,却不会傻到去数每滴水。

国家喊调整结构,喊了好些年。正如春天不是叫出来的,忽如一夜春风来,调整结构突然具备了物质基础和组织基础。物质基础是数以亿计的计量装置,组织基础是全国联网了,国家更有理由插手各级电力调度机构。

我是M省K市的调度主任,我跟M省的N官员关系非常。你要数据,我拖着不给,行不行?

也行,也不行。每个地方,总有夏天冬天,总得春去秋来。电力供应,因其牛鞭效应,也是时紧时松。冬天了,没水了,要有序用电,要计划用电。先停谁,后停谁,是有名单的。这个计划用电的序位用电名单拿不出来,那好,低频减载方案总有吧。一查到底。

但凡查不到底,都是有原因的。如果“调整结构”成了“讲政治”的核心词,那这个原因就消失了。调整结构,已经成为力气活了。

家园 05年西北和华中不是±500千伏直流背靠背联网

灵宝背靠背直流一期120千伏、二期167千伏。

宝鸡—德阳直流输电系统才是±500千伏。

家园 修改过来了,谢谢//bow

想当然了。顺便问一下,东欧剧变后,三大变压器厂是否从东欧那边挖了不少人过来?

家园 联络线基本上都是单向满送的

因为一次能源与用电负荷的逆向分布。

反向也有,就是华北、华中水火互济,但那都是季度性的。

我知道的省间联络线也多数如此。

家园 那是历史原因形成的

华中电网建设滞后,改建的几个火电厂没有建起来,因为没钱。

后来搞集资办电,系统内的还得按人头摊派入股。

再后来,开始组建股份公司如国电电力,直接融资建电厂。

再后来厂网分家,集资办电的股份都被清退。

家园 中国人搞直流是从五十年代开始的

当时派人去苏联学,156之一的西电集团里就有个整流器厂,当时大功率的只有汞弧阀技术,后来借武钢一米七轧机的机会,跟上了可控硅晶闸管的时代潮流。株州南车是铁路系统七十年代引进法国电力机车时,配合上的可控硅项目。这是直流输电设备一边。

直流输电工程,七十年代在上海杨树浦电厂厂用母线上搞了个很小的31千伏直流试验线,运行过几个月。上海杨树浦电厂,是中国运行时间最长的电厂,从公共租界工部局肇始,四·一二后民营化卖给美国电力债券和股份公司(此公司往前刨,能扯上爱迪生和摩根,有关它的股票分析上过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拉汉姆写的传世巨著《证券分析》),厂里的工人在上海工运史和帮会史上都留过名,上海解放以后被国民党空军轰炸、陈毅去过并因此上了历史和语文课本,之后被人民政府接管,中美建交以后好像还对原来的股东赔偿过。

配合黄河上游甘肃刘家峡水电站的送出,文革前中国最高端的输变电工程是1972年建成的330千伏刘天关工程。因为陕甘青当时没有交流同步联网,一度想把刘天关建成一个双端HVDC(那个时代什么都敢想的),做异步联网,正好西电就在旁边,运输检修都方便。但是基础太差,设备造不出来,也就搁下了。刘家峡最后搞成点对网送出,机组厂内分母运行,多数并列于陕西、少数并列于甘肃。直到80年代中,电网发展到足够强大了,陕西、甘肃才实现真正的交流同步联网。

但是直流联网的试验性工程还是要搞,还是因为和西安近(西电主动争取的),这次定下是陕西向东与河南直流背靠背联网。华山脚下的秦岭电厂建成以后(这个厂比较有名,85年一台东电的20万千瓦新机刚投产就把汽机大轴拧断外带顶漏了缸,电力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的官司打到了国务院,新晋的李副总理陪着万副总理开会才把事情按下来,如果按着现在的厂家处理办法,汶川地震的时候大家可能就听不到东汽这个词了),成了当时西北330千伏电网的最东端。为了同河南联网,1985年建成了330千伏秦五线,落点是河南三门峡的五原站。因为直流设备建造工期长,交流线路建好了不用又浪费,先期投产的秦五线绝缘水平是330千伏的,但接入点的却是秦岭电厂和五原变电站的110千伏母线侧,五原侧分母运行,陕西用条110公里长的110千伏线路给河南三门峡的一点孤立的工业小负荷供电。没想到,由于设备制造难度太大和国家项目调整(省间矛盾也是有的,陕西因为三门峡跟河南龃龉那是从六十年代就开始的老故事),这条330千伏线路降压运行一降就是二十年。上世纪在陕西两次建直流的努力都失败了,但是却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直流人才。他们中的一部分之后陆续进了北京清河的中国电科院(这是燃料工业部时期就成立的老牌科研机构,第一次电力工业部时就是局级单位了)。这些人薪火相传,一直是中国电力工业搞直流的中坚,三峡水电跨区送出定下直流输电方案后,脱离电科院成立网联直流工程公司,现在并入国网直流建设分公司。

80年代的直流故事到这儿,只说了三分之一。在部级的国产化行动之外,浙江电业局和西电两家联合,在80年代中期建成了很小的直流海缆项目给舟山群岛供电。浙江大学就了地利,参与了相关项目的科研,给自己在电力电子领域打下了根基。戴熙杰的《直流输电》成了此后二十多年里,中国大学里唯一的一本直流教材。舟山直流的国产设备可靠性不高,大概在九十年代初就退出运行了,另外一个说法是接地极干扰了军港的某些设备。

80年代最后的直流故事是葛南直流(即葛上或者葛沪)。电力工业部一直没有放弃搞直流输电,国产设备设备一时靠不上,就去考察了外国技术。为了消纳葛洲坝水电,同时为了积累直流技术储备,招了个组合标在90年代初建成了湖北宜昌葛洲坝送上海奉贤南桥的120万千瓦±500千伏葛南直流(这个项目因为时间的关系,一度成为某风波后中外合作的主要观察点)。葛洲坝的设备是BBC供货(ABB前身,A是瑞士阿西亚,BB是瑞典布朗-波福瑞),南桥的设备是西门子供货。当时还有两家有能力供货商,分别是法国阿尔斯通和美国GE。ABB、西门子借葛南的机会,盘踞中国直流市场至今,进而在世界范围逼倒了另外那两家。

90年代中国建成的直流输电项目,只有进口西门子的180万千瓦±500千伏天广直流,将贵州天生桥梯级水电直送广州。这个项目的历史影响,一是贵州、广西电力送广东采用交直流混联送出,一直三交建成后需要一个机构来管理,于是成立了南方电力联营公司,也就是现在南方电网的前身(中国现在的六大区域电网对应六个区域电网公司,南方之外的五个都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某某电管局脱胎而来的),看南方电网的标志就明白了;二是西门子从此之后就一直占领了南方电网的直流市场,ABB则是占了三峡送出和北方国家电网的直流市场。

困了,人年纪大了精神不济,改天有时间再说。

家园 为啥是这四个省?

核电直接建在沿海,这四个省发电自用,不行么?

家园 这几个省,除了河南煤多点,其他都很少

得靠水电。水电是靠天吃饭的,偏旱的年景就没辙了。

从战略角度,沿海建核电可作为紧急自备电源,中部就只能核、水、火互济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