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地球有多老? 多大? 多重? -- NTLS
想给孩子科普,发现自己要先扫盲!
地球有多老?
这里有个英文的介绍
不知道如何翻译 concordia diagram ?
地球有多大?
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人 Eratosthene 用两地太阳角度不同的原理估算出了地球的周长是 24,662 英里(用脚步量的两地距离做基础), 与当今的结果只差 200 英里(不到百分之一的误差).
据说哥仑布决心横渡大西洋之前被误导,用的是错误的地图, 以为地球并不太大. 结果阴差阳错找到了美洲大陆. 要是他知道 Eratosthene 的正确估计, 恐怕吓得不敢出海了 (淡水,粮食补给都要翻两番).
见 The Librarian who Measured the Earth, Kathryn Lasky, ISBN 0-316-52526-4
地球有多重?
待补充
http://en.wikipedia.org/wiki/Earth
兄弟最近正在复习《地质矿产勘查基础》,第一章第二节第一句话就是:根据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出地球的质量为5.9742*10的21次方T......在地球引力下, 重量和质量是等值的。但是,对于地球来说,貌似不能说地球有多“重”吧?
wiki学术味道太重,科普趣味不足, 比如没有提到是谁哪年如何发现某个数据的.
另外wiki中文翻译多是台湾的繁体, 大陆简体很少,国人都去百度了?
最后关于铀-铅衰变, wiki没有中文翻译
其中提到的 concordia diagram 是近年来的新成果? 尚无中文名?
科技史是国内的弱项. 是资料不够, 还是不想涨他人威风?
只讲结论, 不讲来历和失败的经验, 不利于培养年轻人继续攀登的热情和追求.
可以按照引文一直追溯下去。或者直接google。
中文wiki我不基本上不看的。真的需要查中文的东西,不如百度。
不知道你说的那个是什么,似乎给孩子科普,不用这么深入?
用牛顿定理:F=GM1M2/r^2
先用两个钢球算出G=6.67X10^-11 m^3/kg*s^2(已知M1、M2、r,可测量F);再用地球表面的加速率(9.8m/s^2)和地球半径(6.4X10^6m),得出地球质量=6X10^24公斤 = 6X10^21吨
还是比较严肃认真的
百度好一些。中文维基在政治的偏向性方面做得不怎么样。或者两者结合看。
科学问题中文维基还是不错的。不过我还是推荐科学问题去看英文的。
政治文化社会的话,中文维基的嘴仗算是一景儿。不过也常有些意外之处,毕竟百度在大陆,不是什么都能忽悠的。
科学条目中文维基的确不行,有一批人正孜孜不倦致力于翻译英文条目。
怎么也比不过母语.
看英文跨专业的术语(例如医学,化学,法律,天文等)总要找个中译名才觉得理解得踏实.
据说钱学森回来后不讲英文,那么多的术语他怎样确定中译名?
当然还是看中文的。不过中文wiki的质量的确不够高。准确性应该比这个更重要的。
不要和钱比,钱的地位,已经可以由他来确定中文译名了,你我可不行。
英文资料看多了,你会发现很多词是没有合适的中译名的。我这样离开国内太久的,也不知道国内业内使用那种中译名了。只好用英文理解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不过你给孩子科普的话,都应该有合适的中文名字的。
concordia diagram,一般叫做谐和图或者和谐图,用在地质勘探上,是用于测定岩体年龄的。这样可以厘定成岩成矿的关系和年代,研究成矿地质条件,扩大找矿潜力,对于勘探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化工词典上关于和谐图的解释我给你弄来了,不过貌似百度也是抄袭的化工词典。
铀-铅法年龄测定中,206Pb/238U-207Pb/235U构成的坐标系中随着时间的演化而形成一条理论曲线,称为和谐线。测定的样品如果形成后没有铀、铅的丢失或获得,应位于该曲线上。但是,由于样品形成后的地质作用,一般导致铅的丢失,而使样品点位于和谐线下方,同源同时形成的一组样品,常常形成一条直线,该直线与和谐线相交,对于扣除普通铅的一组样品,上交点代表这组样品的真实形成年龄,下交点代表变质年龄:未扣除普通铅的一组样品上交点代表地球的形成年龄,下交点为样品形成的真实年龄。
现在的年轻人,能耐得住寂寞和贫寒继续攀登的有多少?不用说这个,就说说地质勘探这一行,现在人人都知道这行工资高,但是拿这个工资的干活的能用的还都是老一批,最年轻也奔40了。为什么?在荒山野岭搭个工棚一蹲就是一年,年把都见不了老婆一面甚至根本娶不到老婆,踩着齐膝深的雪翻两座山去取样的日子有几个人受得了?可是不这样熬上个十来年,你拿什么敢说你在这行里头有点心得?老一批的人中间,很多人都没能熬过去,中途就转行了,现在青黄不接的。
个人认为,科技史的弱化,来源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至于社会整体价值观为嘛变成了这样,咱们心知肚明,在河蟹遍天下的今天,咱就不多谈了。
concordia di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