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他山之石: 从濒临破产到意气风发?C谈韩国产业政策 -- 四月一日
往这边想的另一个理由,说穿了就是在ID与应用上差得还远,一时之间也赶不上来,所以才会故意走偏扯上卡车,结果还是被抓到问题了.
火箭引擎属于大功率输出,高速但续航力差的吧,在民用上应该不怎么好用.除非,可以发展成像Motorola那般,帮人射卫星赚钱.光一个卫星电话公司就能射上七十来颗,可真是好赚得很啊.
戒急戒燥,恐怕企车业想的是WTO后的进一步降低成本.只一味想降价而不是想突破,恐怕路还有那么一段啊.
或许是我这次看得时间是金融风爆后,所以这个部份研究得少.四大企业都是上市公司,也就是国家级大企业,但并非国有企业.你说的私有化是更早的事情吧?或者是金融风暴发生后金融整顿的部份?我看产业政策这边的资料,没有特别提到私有化的命题.这个问题,给我点时间吧.
如果有人要说土改的产权问题,我可是有兴趣得很?犬
三星电子可能被恶意并购 投资者要其迁往美国
明月编译
30/4/2004
URL: http://www.zdnet.com.cn/news/biz/story/0,2000079767,39237284,00.htm
新浪科技讯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FTC )的一位官员4 月29日对外表示,韩国三星集团公司在当天提交给FTC 的一份报告中称,它旗下的三星电子公司有可能成为外国投资者们的恶意并购对象。
韩国FTC 的这位发言人称,三星集团在它提交的报告中表示,一位未经确认的外国投资者已经向三星电子发出暗示,要求三星电子考虑将其总部由韩国迁往美国。该报告还发出警告说,一旦境外股东在三星电子所占的股份超过60% ,则恶意并购有会由设想变成现实。对于上述言论,三星集团的一位发言人拒绝加以评论。
三星集团主席李健熙及其家族拥有三星电子公司中17.3% 的股份,但根据韩国新的企业管理法规,李健熙一方的投票权只有8.8%. 为此李健熙一方曾多次表示,这种新规定其实是对他们采取了歧视态度,并给予了外国投资者们太多的优惠待遇。
但一些分析人士称,目前说三星会被恶意并购还为时过早。其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外国投资者目前对三星电子的市场表现感到满意;其次是即使出现这样的苗头,李氏家族也会加以全力反击。(新浪科技)
--------------------------------------------------------
(2004年9月21日 / SEC)
韩国三星公司是如何成为全球冠军的?
在有工业设计奥斯卡奖美称的美国工业设计协会6月份的年度颁奖典礼上,有一家公司赢得了比其他公司都多的奖项。
三星电子,这家来自南韩的制造商,凭借一款“革命性”的便携式打印机和一款“造型典雅”的纯平显示器获得了金奖。另外两款三星纯平电视和一款微波炉获得了银奖。在过去的五年里,只有以其独特设计闻名于世的美国高科技公司――苹果公司比三星赢得过更多的IDSA奖项。
凭借其570亿美元(470亿欧元,320亿英镑)的市场资本和去年52亿美元的净收益,三星公司在过去短短的几年里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实力和发展最快的技术公司之一。它在设计上的成功表明了其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了市场上最具创新性和最抢手的产品之一,而它的产品曾经一度被认为是许多更为精密的日本产品的廉价仿制品。但是三星公司不仅仅是一个寻求高占有率产品的制造者,它同样也是世界上两种数字化设备主要部件――液晶显示器和记忆芯片的最大制造商。
三星公司总部的高层主管们在眺望具有600年历史、曾经作为汉城的主要门户的南大门时,他们坚信,在人们的视点从曾经被日本和西方公司所控制的那些模拟技术转向数字化设备的时候,集团业务上的联合将会给公司带来利润。
三星公司的盈利允许它在生产设施方面比大多数对手投入更多,这极大地推动了产能和效率的快速增长。在过去的两年里,公司在产品设施方面投入的资本达到 156,800亿韩元(136亿美元,113亿欧元,77亿英镑),并且计划今年继续投入89400亿韩元。但是,三星的扩张并不是没有风险的。竞争在不断地加剧,伴随着日本和西方科技公司的对抗,台湾和其他韩国公司正在迎头赶上,同时在中国也出现了强劲的对手。
“三星公司的收益动力正在减慢,”一个西方的基金经理人这样说,“双倍或者三倍的收益快速增长时期即将结束”。
三星公司的成功源于90年代后期的一次根本性的重组,当时三星还是一个低价电子消费品制造商。在国内的基础成本持续增长以及中国的竞争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三星公司的李健熙会长发现,在南韩进行大规模生产以期进行价格竞争是没有未来的。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南韩被迫接受了580亿美元来自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这暴露了国内公司部门的弱点。作为回应,三星公司削减了三分之一的雇员,出售了亏损的产业部门并且大量削减了债务。
“我们的历史是以大规模的制造和市场份额为基础,而不是收益率和技术”,市场部副总裁Eric Kim(金炳国)说,“如果仅仅凭借我们自己的设备,我们不可能做出如此根本性的改变,而正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促使了这一改变。我们意识到不能再依靠在市场上的价格竞争。我们必须提升我们自己的品牌、设计以及技术。”
Kim(金)先生回忆起在公司转型的过程中公司内外对于三星公司是否具有这种能力的种种怀疑。但是今天公司已经几乎在其涉及的各个市场领域里都居于顶尖的位置,同时在科技创新和引导设计趋势方面也享誉盛名。
David Steel,作为公司数字多媒体市场部的副主管(总裁),谈到三星公司的许多创新都来自于它位于伦敦、东京、旧金山和汉城的四个设计中心。“那是你能找到染着绿色头发和留着小辫子的人的地方,我们在公司里给我们的设计师们许多的自由。”
三星已经成为亚洲第二大最具价值的公司品牌,根据行业品牌评估,品牌价值高达126亿美元。
金先生说到三星公司的重组至关重要的时机,恰好是在90年代后期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当时,三星公司似乎缺席于各种社交场合。事实上,公司正忙于那些巨大的成本削减和艰难的战略选择,而在若干年后技术部分分崩离析时它的竞争对手将面临同样的艰难抉择。这解释了为什么三星公司在过去的四年成长如此之快,而同时直到最近,他的许多竞争对手仍处于紧缩中。
三星公司的转变同时也是在数字技术开始替代模拟类产品的时候。这为诸如MP3播放器和DVD这样的新型消费品,以及电视和手机这些已有商品的更为精密的升级版本打开了大门。另外,它也控制着诸如记忆芯片和液晶显示器这些组件的巨大市场。三星公司曾经依靠于来自日本的二手技术。但是,向更多功能的数字化的转变为公司的创新提供了机会。
“由于它们具有更多的经验,让一个后来者在模拟类产品中赶上他们是不可能的,但是数字技术却是大家都从未涉足过的。”金先生说。
三星公司同时也得益于国内对于数字化产品的强烈需求。南韩是数字化技术最早的采用者,是世界上宽带网和无线数字服务的最大使用者。
当记忆芯片、液晶显示屏、手机和其他数字产品成为投资重点时,那些曾经是三星公司主流产品的白色产品和其他低端产品开始退居二线。三星公司在四个主要产品领域的多样化使其区别于其他的竞争对手。一些因为过分多样化而批评过南韩公司的评论家,曾经质疑三星公司是否能够和许多专业公司相比。然而渐渐的,这些质疑都消失了。
“三星公司证明了我是错的。”Dan Heyler,一位在香港Merrill Lynch工作的分析家这样说。“他们已经通过多样化成功地减少了在商业周期中收益的不确定性”。
三星的商业模型的另一个优点是,公司能够保证向自己的客户提供可靠的芯片和液晶显示屏。Steel先生说,在各种不同的技术汇集于一点时,三星的结构模式在这个新的时代很有意义。“人们疑问为什么我们拥有各种不同的业务。但是这些都是数字化产品的核心建筑:芯片,无线技术和显示器。每个设备都是其他设备的补充。”他说。
Daiwa的分析家Jae Lee说,对于所有关于技术创新和品牌的讨论中,三星最大的优势很简单,那就是:低成本。
这与公司的所在地无关。南韩已经不再是一个廉价的经商的地方。而是在规模和技术上的大量投资使得三星的生产线跻身工业中最高效的行列。在半导体领域,三星快速提高其硅晶片的尺寸,从200毫米增加到300毫米,每一晶片可以用于制造更多的微芯片,从而将生产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在液晶显示器领域,三星与索尼合资建立了这一产业中的所谓的第七代生产线,从而使一片玻璃能够切割出更多的屏幕。“他们投入大量的资金,以确保能够走在其他竞争者的前面,”Lee 先生说。“其策略就是始终保持在市场上成本最低的制造者行列。即便当市场不景气时,三星依旧能够盈利。”
三星将自己定位于利润最丰厚的市场高端。在手机市场上,他专注于互联网、彩屏摄像手机。在液晶显示屏市场上,三星着力引导大屏电视显示器的生产,而不与台湾大批量生产较低价格的电脑显示器厂商相竞争。在半导体市场上,由过去主要生产动态随机存储器产品,转为更精密的芯片生产,如应用于各种数字化设备的NAND闪存。
然而,如今三星的利润受到了威胁。在今年第一季度,利润倍增到27.8%之后,第二季度利润缩水到24.9%。利润缩水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三星努力在高度竞争的美国市场中增大销售量,而导致的手机价格下跌。其利润将可能持续保持较低的状态,因为与此同时,其他的亚洲竞争者正在逐渐壮大。
在液晶显示屏市场上,三星集团期望由于供应量的大大增加而导致的价格下跌在下半年不要超过1/3。几十亿美元的液晶显示器生产工厂正在东亚地区四处开花,而缓慢的纯平电视机的生产,至今为止尚未有大量的投资回报。
存储器产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竞争者们争先建造300毫米的晶片生产工厂,并都加入了生产NAND闪存的队伍。竞争主要来自于重新崛起的日本生产者,日本的电子产业试图在技术和品质方面重新获得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优势地位。
同时,中国厂商也积极进入这一市场――尽管三星已经在中国建立的几家生产机构,将中国内地低廉的生产基础和广阔的内地市场,更多的视为机遇而不是威胁。
Steel先生称在周期性变化的技术市场上,价格的多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能够促使投资者保持长远的目光。以液晶显示器的生产为例,他说,对于几千美元每台的纯平电视机,较低的价格是促进提高市场需求所必需的。“有很多分析人士讨论关于供给膨胀而需求增长缓慢,但我们还处于游戏的初期,”他说,“要走的路是崎岖不平的,但是这些才是长期的投资。”
在这个多变而未定的数字化技术市场上,争夺领导者地位的竞争中必然会有所损失。三星认定通过大量的投资和快速的反应,他一定会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但是公司并不认为胜利是一定的。“如果我们开始懈怠,任何人都有可能从背后超过我们,” Steel先生说,“你能想到很多公司,曾经辉煌然而又黯淡了。我们高层管理的信条是:我们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
困扰着股东的家族联系
三星作为电子消费品的世界知名品牌。但是高科技只是它庞大的商业帝国的一个部分,它的业务范围涵盖了造船、工程、和化学以至金融服务、酒店和主题公园各个领域。
这个集团是最大的家族控制集团,统治着南韩的经济。占据了该国几乎三分之一的股票市场资本化资产。
在三星的控制集团顶端的是62岁的李健熙,一个南韩最有权威的人士之一,他通过一个复杂股东控制网络联系着下层的27个股东,从而控制着整个集团。
这种不透明的组织结构使另一些小股东担心不已,他们看到在集团使用盈利的业务去补贴较弱的机构,并为风险扩张筹资的时候,其利益受到了威胁。
三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最近吞没了很多集团的金融危机。但是去年,集团最大的电子公司业务不得不对三星信用卡,一个陷入困境的信用卡公司,提供担保,并且在90年代,其在汽车生产业务的扩张中也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三星的公司管理制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于公司现在的规模和全球性的规模来说,还不够好,”Jang Hasung说“[三星电子]扮演着集团中大哥的角色。人们把三星电子看作是取款机。不论集团的任何地方出现了问题,人们总会想到[三星电子]会解决问题的。”
李先生直接拥有着三星电子的1.66%股份,但通过公司间接控制着另外的10%。同时会长的儿子李在勇即将取代其父亲的位置。但是JaeLee,一位分析家,说李氏家族的权力正经受着越来越大的外来投资者的影响的检验。“当[三星电子]投资发动机业务的时候,还有20%的外来所有权的限制。而如今公司已有58%的股份为外部所有权所控制。管理者明白,他们已经不能再随意进行违背股东利益的投资了。”
Chu Woosik,三星电子投资者关系领导人,说李会长只负责制定长期的策略,而将日常公司的运作交给专业的管理者。外部指导者的地位得到了加强,并更加负责,公司更加注重股东的重要性。
一份纽约的列表一直以来都将三星电子放在有争议的位置。Chu先生说,公司已经达到了美国规定的会计标准和透明度的标准,但是其附属公司还未能达到。电子公司承诺将逐步放弃在相关商业领域的控股,例如三星信用卡,但是Chu先生同时说,这将需要时间,“这些都是过去遗留下来的产物,他不可能在一夜间就整修完好。”他说。
来源:金融时报
LG电子将出售LG-Philips LCD部分股权
互联网周刊 2004年06月28日 enet 唐千编译
全球最大的液晶显示器制造商LG-Philips LCD Co.,是韩国LG电子(LG Electronics)和荷兰飞利浦公司(Philips)的合资企业,双方各占50%的股权,其总部位于韩国。日前据韩国媒体报道,这家韩国第二大电子制造商LG电子公司周五表示,它下个月将把其拥有的这个50%股份中的一部分出售掉。
LG电子称,它打算于7月份出售价值达3480亿韩元的LG-Philips LCD的股份。但该公司没有透露所要出售的股份数字是多少,或者说在出售之后它在这家显示企业还剩下多少股份。LG电子的官员说:“所出售股份数字和售后还剩多少股份服从于变化的情况,即取决于LG-Philips LCD股票发行价格和认购业绩。”
LG-Philips LCD打算下个月在韩国和美国两个地方股市同时发行IPO。但是最近几周,由于油价不断上涨以及中国经济放缓引发忧虑,全球股市出现大跌,这引起人们对 LG-Philips LCD首次公开发行规模的质疑。韩国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股票在过去6周内几乎跌去了四分之一的市值。三星电子是LG-Philips LCD在全球液晶显示器市场中的最大竞争对手。
行业观察人士表示,考虑到股市的下跌,LG-Philips LCD将不得不削减股票的发行价格。这将迫使该合资企业现存的两大股东要么降低所筹得现金的目标,要么出售LG Philips更多股权,以达到它们的融资目标。
除了LG电子外,飞利浦公司还没有透露它打算出售这家显示器制造商多少股权。
---------------------------------------------------------------------
筵席散尽人去也 IBM与LG电子PC业务分家
2004-9-15 9:25:38
刘清河编译
计世网消息 日前,IBM与韩国的LG电子宣称,到今年年底,他们将结束PC业务上的8年合作关系,届时将解散二者的风投项目――LG IBM PC公司。
IBM拥有LG IBM PC公司51%的股份,LG拥有49的股份。8年来,LG IBM PC公司曾帮助美国电脑企业IBM在开拓韩国PC市场方面做了巨大贡献,而且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IBM公司韩国分部的发言人Kim Kwang Won表示,“当前PC市场形势乐观,对于IBM和LG电子来说,此时分离对两家公司今后的独立创业提供了绝佳机会。我相信这次分离,必将把二者所取得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会同时带给两家公司,”
两家公司声称,此次业务分离与先前的“行贿案”无关。据悉,今年早些时候,LG IBM公司的三名官员与IBM韩国分部的另三名官员被指控涉嫌行贿,指控称“他们为了赢得向韩国某中介机构和国营企业提供电脑配件和服务合同,向韩国政府官员进行行贿”。据悉,由于这六名职员卷入了“行贿案”风波,目前已遭致LG IBM公司解雇。
早在1996年,美国IBM公司为了叩开韩国市场大门,它们选择了韩国本土企业LG电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大大推进其网络产品以及个人电脑在韩国电子市场上的占有率;对于LG电子来说,与IBM公司的合作,使得它有机会接触到了先进的PC制造技术,在当时为公司开辟了新的产品线。两家公司表示,未来它们还将保持联系,进行技术领域的信息交换,有机会还将在韩国市场上进行更大的合作项目。
两家公司分手后,IBM韩国公司将在韩国市场上出售ThinkPad品牌的笔记本电脑,而LG则将继续使用“XNOTE”品牌,推出自己的笔记本系列。
卖掉现代股份 戴克与现代的双赢游戏
2004年08月21日 16:04
张文强
与现代经过近一年的纠葛之后,奔驰的老东家戴姆克莱斯勒(以下简称“戴克”)终于出手了。
8月16日,戴克证实,已经出售了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所持有的10.5%的股份,预计出售所得为9亿美元,出售事宜由全球著名投资银行高盛负责,但戴克的新闻发言人托尼?梅尔菲拒绝透露股份购买者的身份,他表示,现在谈论谁购买了这些股份“为时尚早”。
对于戴克而言,出售现代股份已经是其第二次放弃其在亚洲汽车的权益,此前一次是停止对三菱继续追加投资。看来,在中国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洪流中,戴克已经急不可耐地要亲自披挂上阵。
戴克:全力投入中国市场
戴克在2000年和2001年以4.84亿美元的代价购买了上述10.5%的股份。今年年初,两家公司曾表示将收缩两者间的合作关系,此后业界已经预计戴克将有出售股权的举动。
梅尔菲称,两家公司将继续维持现有的合作关系,包括一个联合收购项目和与三菱汽车共同生产一款新四缸引擎的计划,戴克还将继续向现代汽车供应用于中型客车的OM906六缸引擎。但这样的合作只是藕断丝连的后续效应,戴克与现代情缘已了。
“早期,戴克之所以收购亚洲处于困境的汽车企业的股份,其中最重要的意图之一便是通过亚洲汽车企业曲线试水中国市场,在北京现代取得巨大的成功后,戴克开始急不可耐地想要进军中国市场。”业界资深分析师钟师如是评论。
去年9月9日,戴克与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确定在北京生产奔驰E级和C级轿车,一期生产目标2.5万辆。
此事遭到了韩国现代汽车集团的抵制,因为此前现代集团与北汽签订合资协议时,包括一条排他性协议,即北汽在与现代的合资协议到期之前,不得与其他外资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显然,由于投产的汽车排量相若,北汽与奔驰的合资直接威胁了现代汽车在华的利益。
而现代披露整个事情的公开过程颇具戏剧性。
去年10月,北京现代先后邀请两批记者赴韩访问,第一批是北京之外的媒体,包括华南和华东的各大报刊记者,本报记者列于第一批访问团,一行七天无事。
时隔几日后,第二批北京媒体出发,在第四日访问位于汉城的现代总部时,现代高层在一次召集记者的座谈会中突然爆出对北汽称现代对北汽与戴克准备合资的事情表示强烈抗议。
业界人士分析,现代之所以选择北京媒体公开其不满的态度,主要的因素在于,现代高层希望通过北京的媒体对北汽施压,放弃与戴克的合作。但是,对于北汽而言,现代的品牌在中国的吸引力显然逊于奔驰,在关乎未来的重大发展时,北汽不可能弃奔驰而只选现代;而对于戴克而言,从现代的成功中体现出来的中国巨大的市场能量,显然要比拥有现代10.5%的股份诱人的多。
在各自的选择中,现代与奔驰留下了芥蒂,出售现代的股份也在意料之中。
戴克当初购买现代汽车股份是其首席执行官施伦普一个庞大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打造一个在各大市场都占有一席之地的全球汽车巨头。但是戴克在亚洲的战略随着三菱汽车的亏损而开始破灭,戴克曾一度持有三菱汽车37%的股份,此后由于其停止追加对于三菱的投资,在三菱汽车吸引了其他资本的进入之后,戴克的股份被稀释到了25%以下。
钟师认为:戴克出售现代股份并停止追加对三菱的投资决非偶然因素决定,对于戴克而言,持有三菱和现代的股份并不仅仅是为了打造各大市场都占有一席之地的全球汽车巨头,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戴克希望通过三菱与现代增加在中国市场投资的砝码,但三菱由于负面事件大量召回导致不断亏损,而现代通过“北汽与戴克合资”一事显示其与戴克并非一条心。
“在看到北京现代的巨大成功之后,戴克终于意识到,在列强争相攻城略地的中国市场,等待只能与这个全球增长量最大的市场失之交臂,亲自出马已经刻不容缓。”钟师说。
现代:120万辆布局中国市场
对于现代而言,10.5%的股份无论卖给谁,对于现代在华的计划都无伤大雅,相反,少了与戴克的尴尬,更有利于现代集团在华的市场拓展。
现代集团董事长郑梦九去年7月7日访华时公开表示:现代计划在2006年将北京现代扩建到年产20万辆的规模,到2010年扩大到年产55万辆的规模,将其培养成为现代汽车集团最大的海外生产基地。而此前,东风悦达起亚总经理郑达玉曾向本报表示:2010年,东风悦达起亚的产量也将达到50万辆的规模,这两个轿车项目完成了现代在中国市场超过100万辆轿车的目标。
轿车之外,现代在中国的布局仍有山东华泰汽车和安徽江淮,虽然华泰一再对外宣称其与现代的合作纯属技术层面,但这种说法并不能掩饰现代借助华泰打造其在中国最大SUV生产基地的野心,华泰汽车消息人士透露:华泰汽车在 2004年全年的产量将接近3万辆,2010年的产量将达到20万辆。同时,现代又在江淮汽车布下了中型卡车的棋子,现代重卡与江淮汽车的技术合作已经有了成果,其设计生产能力为每年5000辆。
不同的车型布局显示了现代在中国市场的野心:超过125万辆汽车的总产量重塑一个“中国现代”。北京现代销售管理部次长权一周对本报透露:韩国现代到2010的规划总产量为500万辆,而7年后中国的产量对于现代而言,是其在2010年全球总产量的25%,占到现代汽车产量的1/4强。
2003年初,现代集团与中国银行建立了高达5亿美金的信用额度,此举将会给现代汽车公司将近2.43亿美元贷款额度,给起亚2.07亿美元和现代MOBIS5000万美元的贷款额度,也为现代在中国初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京现代副总经理庄杰向本报透露:北京现代明年的零部件配套厂商将由现在的24家增加到38家,这些企业大多数由现代的铁杆配套公司MOBIS独资,产品除了供应北京现代外,还将供应现代在中国的其他几家企业。
种种迹象表明:现代已经在中国厉兵秣马,125万辆的布局不仅仅是其实现世界第五大汽车厂商目标的需求,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韩国的汽车市场已经没有了上升的空间。
尽管现代汽车在近年来的国际化战略上取得节节胜利,但由于韩国经济的持续萧条,现代在国内的销量降低了10%。在越来越拥挤的道路和其越来越小的市场空间中,海外市场开始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未来几年在中国和美国市场的表现将决定着现代集团作为一个全球汽车集团的命运。”起亚高级副总裁Kim Wong Joo如此评论中美市场对于现代的重大意义。
在现代向记者展示的宣传片中,提到最多便是现代冲击世界第五的目标,这意味着现代将超越本田并取代大众的位置,而实现这个目标的筹码除了美国之外,最为重要的一颗棋子便是中国。
郑梦九曾经公开表示:韩国现代成为世界第五要突破的瓶颈仍然是产销量。要在欧洲、北美实现更大突破性的增长可能性不大,必须选择高速成长性的市场,以缓解进攻成熟市场的压力并进行战略补充。而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市场,预计5年内将形成汽车销售800万辆规模的市场,而且会持续增长。
“如果不能在中国取得成功,现代公司进入世界汽车五强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在郑梦九眼中,中国才是现代未来发展中最重要的市场。
来源:财经周刊
------------------------------------------------------------------
韩国现代20亿美元项目落户无锡 上海失之交臂
网易商业报道 http://biz.163.com
2004-08-19 09:28:1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正从亏损中渐渐恢复元气的韩国现代急需寻找新的市场。而潜伏着巨大商机的中国无疑是其最好的选择。
同时,韩国现代若来中国建厂,其产品不但能绕过欧美的关税惩罚,并有望重新进入那里的市场。
又一个外商投资大项目与上海擦肩而过。
记者近日从江苏省无锡市官方获悉:2004年8月18日上午,江苏省迄今投资总额最大的外商独资项目,将在南京金陵饭店正式签约。
该项目将落户无锡出口加工区,由韩国现代(Hynix)半导体公司和欧洲意法半导体公司共同组建,投资总额20亿美元,注册资本 7.57亿美元,项目内容为建设8英寸晶圆生产线和12英寸晶圆生产线各一条,从事记忆体芯片制造、封装和测试全工序生产,可达到0.11微米的工艺水平。
“下一步,现代将会考虑在无锡建设另一条8英寸或12英寸的晶圆生产线,把无锡建成现代在海外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无锡市政府的一位官员兴奋地对记者说。
现代“曲线救国”
在中国投资建厂,是韩国现代半导体公司,精心设计的战略。
现代半导体是位居全球第四的芯片制造商,2003年销售额为25.48亿美元,仅次于韩国三星、美国美光科技和德国英飞凌。它是由现代电子有限公司与LG Semicon于1999年合并而成,此举也使其DRAM内存的销售一度位居全球第二。
但近两年,现代半导体的业绩却不尽如人意。2002年第三季度,它曾曝出营运亏损6170亿韩元、非营运亏损1060亿韩元(两项合计折合6亿美元)的消息。
但受DRAM业务上升的带动,2004年上半年,现代已盈利9亿美元;据预测,2005年,它更可将赢利扩大至17亿美元。
与此同时,一年多来它却麻烦不断。由于韩国国有银行等债权人早先对现代半导体采取的一系列挽救行动,去年,美国商务部和欧盟都曾先后宣布,将对韩国现代出口到美国和欧盟市场的内存芯片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最近,日本政府也表示,将对现代半导体从韩国政府获取非法资助的行为进行调查。这些意味着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将向现代半导体关上大门。
为此,正从亏损中渐渐恢复元气的韩国现代急需寻找新的市场。而潜伏着巨大商机的中国无疑是其最好的选择。“目前中国的半导体仍大量依赖进口,市场很大”,上海市集成电路协会的一位专家说,“在中国建厂可以贴近市场。”
同时,韩国现代若来中国建厂,其产品不但能绕过欧美的关税惩罚,并有望重新进入那里的市场。
而现代联合欧洲最大的芯片厂商意法半导体公司共同到中国投资,不但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也可减少现代在中国的投资风险。
上海陷入引资“低谷”
然而,将芯片厂建在中国的哪个城市?现代和意法半导体颇费踌躇。
经济和交通发达、IT企业聚集的长三角地区无疑是现代和意法的首选之地。据知情者透露,上海和江苏的几个城市都曾在这两个芯片巨头的视野之内。
上海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情有独钟。早在2000年,上海就已提出,为建设世界级的“中国硅谷”,“十五”期间拟投资100亿美元,建成10条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以形成全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配套最全和出口最多的集成电路制造、设计和封装中心;而上海的雄厚资金实力和济济人才,则为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然而无锡也有自己的优势:沪宁铁路和高速公路傍无锡新区而过,距上海虹桥机场仅100多公里;早在九十年代初,国家集成电路重点工程华晶公司就建在无锡,十多年来为中国半导体业界培育了大批人才厂并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链。目前无锡拥有集成电路设计企业60多家、晶圆生产企业6家、封装测试和配套企业20多家、高科技从业人员2万多名。
无锡还与苏州工业园毗邻,可以借助苏州的集成电路配套优势。同时,近年来,大批日本和韩国企业落户无锡,已形成集聚效应。
尤为重要的是,无锡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远低与上海。资料显示:一年前,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基础地价约为每平方米90美元;苏州工业园区对大项目的土地报价约为每平方米20美金。
近日,记者又以盯产业投资者的身份分别向张江高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和无锡新区招商部门询问地价,发现上海与苏州、无锡的地价差距进一步拉大。张江的报价为每平方米120美元,苏州工业园的价格为每平方15美元,无锡新区的优惠报价则为每平方米18美元。
“投资成本日益高企的问题正制约着上海的进一步发展,因为目前真正有利润的项目不多,”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中国区总裁,许健博士不无担忧地说,“上海要想吸引更多外资,比较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例如,要给外商更多关注,要给外国投资者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但目前上海的空气质量和交通都成问题,上海的医院服务更是一塌糊涂。”许健抱怨。
上海执行政策的灵活程度也不如周边地区。“外地有的地方实行零租金,四通一平都做好的,上海就不一定有这个条件”,上海集成电路协会的一位专家说。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一些新的外商投资项目常常与上海擦肩而过。去年,计划第一期项目投资就达10亿美元的德国半导体公司英飞凌,在上海转了一圈后,最终定居苏州。
世界电子业巨头索尼,这两年则将生产中心移往无锡。虽然早自1993年,索尼就先后与上广电集团合资成立了上海索广电子有限公司和上海索广映像有限公司,但近两年来索尼却并未在上海扩大投资。与此相反,索尼电子(无锡)有限公司自2001年4月投产以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总额已从最初的 2875万美元增加到目前的1.7亿美元。
外商投资企业“孔雀东南飞”的状况,已引起上海市高层的注意。在上海近日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蔡旭初坦承,上海在吸引外资方面“可以说处于一个低谷”。
难言之隐
然而,上海在现代一意法芯片项目上输给无锡,似有难言之隐。
有人形容集成电路产业是个“吃钱”的老虎,投资动辄超过百亿元人民币。此次现代―意法落户无锡的项目投资就高达20亿美元之巨。
但目前现代半导体的手头却并不宽裕。为了筹集来中国建厂的资金,今年6月,它与美国花旗集团属下的风险投资公司签署协议,将公司的非芯片业务出售给了花旗风险投资,现代收回资金8.3亿美元。
据记者了解,无锡芯片项目的20亿美元投资额,并非全部出自现代和意法的口袋,这两个芯片巨头仅各出资5亿美元,余下的10亿美元,江苏省财政和无锡市政府将提供贷款支持。不过此说法目前尚未得到无锡市官方证实。
10亿美元绝非小数目,相信这也是上海方面对现代一意法芯片项目未孜孜以求的重要原因。因为自2000年以来,上海已在芯片项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上海的资金压力很大”。
目前,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大型芯片项目有3个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和台积电。其中,2000年底开工时曾号称“浦东最大外资项目”的宏力,初期投资16.3亿美元中,至少一半来自于上海建设银行等中国金融机构。
中芯国际是上海最早量产且目前效益最好的芯片生产企业,但据中芯国际的公开资料,它在2001年12月和2004年1月,先后两次共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获得联合贷款7.65亿美元。而为使台积电落户松江,据说松江区政府为台积电提供资金支持超过20亿元人民币。
目前,包括贝岭、先进等半导体企业在内,上海已建成集成电路生产线8条。虽然《IC Insights》的数据显示,未来5年中,中国的半导体市场预期将以复合年增长率23%的速度增长,并于2008年占有全球半导体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但著名的摩尔定律提醒人们:IT产品每18个月技术就要更新一次,价格也会降低一半。因此,跌宕起伏的国际半导体市场既有可能获得高收益,同时也潜伏着极大风险。
宏力、中芯、台积电,包括此次的现代一意法芯片项目,在他们的投资组合中,中国的财政和金融系统无一不担当了重要角色,这是否意味着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也将和那些芯片项目投资者一起,既分享收获的喜悦,同时也要准备为巨大的市场风险买单?(记者 杨瑞法 实习记者 姚健)
四月兄对韩国产业政策的介绍给不才很多启示,这里谢了先。不才一向敬佩韩国民众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以为这是中国最需要学习的东西。而金融危机之后的私有化和对官商勾结的削弱也增加了韩国的经济活力。但是有些东西中国不能学,不能完全学,或者现在还不能学,欲速则不达。
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韩国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总体来说资本不足而劳动力剩余。发展高科技产业(软件等服务业除外)恰恰是需要高额资本和相对较少的劳动力。资本从哪里来?外国人是不愿意在中国投资高科技开发的,风险太大,收益还不一定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只有我们自己投入。如果这种投入是政府主导的,或者给予企业研发一些实质性优惠,或者干脆政府掏腰包搞研发,那都是从财政收入里出钱。中国目前财政收入相比发达国家可以说少得可怜(绝对数额很少,占gdp的比重也很小),已经是赤字财政,而且很多投资还要用于和国家安全相关的军事科技开发(这要保密的,短时间内很难创造商业利润),所以政府的潜力很有限。如果是企业主导的,那么企业必须能够获得利润,否则就不能生存。其实目前有很多企业投资与科研院所和学校搞研发,不才自己就参与过。但是这些基本上是企业行为,政府干预很少。如果企业积累了足够的资本,自然会向高端发展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方面中国企业并不比韩国企业缺乏判断力。
高科技产业吸收不了的劳动力往哪里去?这个问题恐怕更棘手。中国目前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已经较高,甚至还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但实际上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广大中西部地区超过一半的人口收入仍很低。要解决这个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未来十年内就必须在中西部投入大量资本,而这些资本显然不能主要投资于高科技产业。
其次,从竞争策略考虑,中国不宜在短期内和韩国发展类似的产业。韩国的产能已经很高了,中国再大量上马就会激发价格战,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钱没赚到,还伤了感情。中国目前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不错的,本来印度和咱们的工业化水平相似,但他的市场定位与我们还是不同的。越南是个需要关注的对象,不过我国目前的剩余劳动力就超过他全国的人口。竞争总会有的,东南亚一些国家一直咬着中国,但是中国和他们竞争要比和韩国、台湾、日本等国正面冲突要容易得多。
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韩国模式的政府主导的发展策略不一定是很健康的,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对他们的研究必须深入,需要取得大量数据,详细分析这种产业政策在总体上是否可以给韩国创造相当数额的长久收益。如果把全部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打个包看作一个整体,再把由此产生的所有受益和亏损加总合计,总资本的收益率是多少呢,是否与其承担的风险相称呢?不才对韩国这种总的盈利能力是比较怀疑的,因为他由政府主导的这些产业都是风险较高的,而政府本身对风险是不太敏感的。政府如果总是能够对产业发展趋势高瞻远瞩自然很好,可惜这实在很难,只有毛主席才能“永远正确”。
中国经济必须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但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中国人口多是多,但是要说能人力资源,却又是问题重重.一头猛缺工,另一头人力过剩.需要的技术工缺乏,非技术工成本也逐步上升.内地农村剩余人力不少,却也不能一个劲的全涌向沿海.真是一个难啊.然而,不少报导却又将问题简单化,渲染缺工问题来当成国家经济一片大好的象征,我倒.
http://www.cchere.net/article/264700
不才说的是劳动力过剩,而不是人力资源丰富(其实绝对数量还真是丰富,几年前就听有个老外说中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很多,而且很便宜,是很值得利用的)。而且不才也没有说劳动力丰富是多大的好事。不才正式基于中国劳动力过剩而资本不足的这一现状(挑战与机遇并存),才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策略应该是量体裁衣,扬长避短。韩国模式究竟好坏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检验,毕竟金融危机过后才6年,而且其中恢复性增长又占了两三年。韩国模式目前不很适合于中国,等中国再发展一段时间,资本积累更充足了,韩国模式的优劣看得更清楚了再批判的学习不是更好么?呵呵。
从经济发展及其基础的角度看,韩国和中国不同的不少于相同的。中国也只能走自己的路,韩国很多东西都是只能看看。不禁想到以前学习新加坡~
那么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官员应该成长很多了才对。
倾向人力资源的讨论,其实是刚好最近在想一些教育产业化与国家人力资本间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扯上了.另外,呼呼,我说的并不是中国的劳力丰富,反而是有质疑的.是的,人口数目来说是丰富的,但是如果以技术人力与非技术人力分开看,往新高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好象也就不怎么样了.这个例子在中蕊等IC厂的设厂已有部份实例.毕竟某些产业的发展落后,有经验的人才有效人数不多,或直接说比台湾还来得少.
说实在的,在外国人的眼中,中国具有两项明显的比较优势,一个是劳力,另一个是农业.当别人怕WTO后被中国的农业"侵略"的同时,中国自己有理还乱的三农问题在.劳力的部份如上述,加上另帖所说的后有越南这种追兵在,还真是待慢不得.正当中国所得日渐提高的同时,加强技术性人力资本是有必要性的.只不过,想不清教育产业化对这个国家重要基础建设的影想,倒底是正向还是负向.
资本不足的部份,我手边没有确切的数据显示资本是足还是不足.不过一贯的想法是至中国的资本市场的"效率"仍有待加强.这点和对于"腐败"的疑憾有些雷同,但也深刻.
国防研发部份,以美国的例子,反倒可以作为累积国家基础研究的根本.至于中国目前是在哪个阶段,这个我就很不清楚了.
说起来韩国产业政策贪心得很,几乎都以世界市场份额三到五成为目标.也就是说,若谁挑中和他一样的领域,正面对决将免不了;这时国家撑腰的政策将会发挥十份的亏损承受能力(不一定是实际亏损,但可用政府租税亏损的优惠政策来理解),用倾销的手法应战.除了美国这个霸道国家祭出反倾销对付之外,其它的国家大概也很难抵挡.更何况,韩国这些都是原件型产业,杀他等于在扼杀自己的系统产品竞争力.
另一个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惯性来说,会动的机会并不大,但是迫切需要经济成长的其它落后国家,或许有比中国更多的兴趣去了解分析甚至实现.一个韩国已经很头疼,如果泰国越南印度(个人不很看好印度)这些国家动得快,那还是多少要先做些准备的好.
这段和上段本来是要一起的,结果打到一半去开会回来,就给高兄回上一帖,先晕一个.马上补上,还请指教.
嗯嗯,不说粗话.不过,参考借镜是必要的,只想用clone却是要不得啊.
既然兄弟如此之义愤填膺,咱也就不自量力再多说两句.....
什么代工中国都可以做?
这个问题问得好!答案是可以!技术工与非技术工的分类,我也来浅谈一下:
 非技术工,简而言之就是重复简单的劳动,无需专业知识的武装,这种人才,呵呵,咱中国不管有两亿还是三亿,总比韩国的五千万总人口多几倍吧;
 技术工,说穿了也就是在技校培训数年甚至数月,可以熟练操作某些机器的工人,不说中国已有的技工,就单单每年数以万计跨国公司在中国设厂培训的技工,每年也得有数十万计吧。本人并不觉得好象,熟练的技工就好象凤毛麟角一样可遇不可求。如果你提出什么日本德国的技工什么,那只能说那只是民族性的东西,德国日本人天生或是受教育的出名的对工作认真,于是产品质量之高享誉全球,跟什么经年的高素质的教育培训根本搭不上边。
现时,国人工人(尤其是技工)的待遇明显偏低,假以时日,高附加值的工厂遍地开花时,大量的对熟练技工的需求必将相应得提升技工的待遇,也因此必将大大刺激工人去提升自身操作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知识。
那请问中国的代工在人力资源上有无潜力?
代工的竞争条件?
不可否认,基础建设中国相对于早20年发展的韩国肯定有不小的差距,以电力举例:建造发电厂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但回报潜力持久的产业。以中国现有的环境当然只能是国家来投资电厂,但外资的大举进入,WTO政策的兑现,必将刺激大量资金投入电厂的建设....电荒的结束并非天方夜谭那样可望不可及。
同时,中国企业有一个通病,浪费能源极大,单位能源产值较低,但私有企业主的大量出现必将改变此现实,谁不想用最少的消耗做做多的事情?(题外话,也许此次原油价格高涨可以某种程度上刺激业主们开始考虑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其次,再说这个代工,需要的是整个产业的群聚式规模经济,不仅仅是单一工厂或价值炼上的单一环节.以目前的状况来说,制程的工厂是有,但零件的进口还是一般般, 中国是目前无法和韩国相比,但并表示差距大到如何如何。查了一下日韩贸易的状况,请看下文:
日本将中国视为最具潜在威胁的竞争对手。虽然韩国一直把日本当作赶超对象,但从双边贸易结构和平衡状况就可看出,韩国并未对日本主导产业构成威胁,相反,韩国经济发展对日本的依赖性很强,因此日本对日韩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关系十分积极。http://www.google.com.au/search?q=cache:v2diVCERgHoJ:www.drcnet.com.cn/new_product/drcexpert/showdoc.asp%3Fdoc_id%3D124915+%E6%97%A5%E9%9F%A9%E5%8F%8C%E8%BE%B9%E8%B4%B8%E6%98%93%E4%BA%A7%E5%93%81&hl=en&lr=lang_zh-CN
据我所知,韩国大量的工业产品内部同样要使用进口的日本原件,如果要嘲笑中国,那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那样无知!(对了,忘了说一句,韩国不是抵制日货的先锋吗?咋的从日本进口达到每年4百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100亿美元)。在做低档的代工时,必不可少的要引进零件,技术;关键是自己要提升,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韩国好象除了三星电子(三星电子好象也听说是超高价请的日本工程师坐镇的),好象还没什么能排的上号的有点创新的公司。
“再说非技术代工好了.90年代靠着充沛的人力与低廉的成本,在非技术的单纯代工方面是有贡献的.只是若单靠这一点,除非中国永远不进步,否则落后国家彼彼皆是,未能转向技术型劳力密集产业的纯代工一定会被其它国家取代.在身边的便是越南.这个小国家人口相当多,人性安份,工资更低,月薪不到五十美元.自己不多加把劲,别说赶上别人,或许还会被别人赶上.”
这段文字......我就不用多评论了。基本属于错误的判断!!为什么外资不去非洲?不要说50美元一个月,估计50块人民币就可以了....老外是看中了中国的巨大的内销市场,在中国本土化才是他们长久发财的大计!越南?死了心吧!
SDRAM,本人非IT专家,不敢妄加评论,不顾就算韩国如何称王称霸,我都敢说没有一个韩国人可以狂妄的说:这几年没人可以敢的上我们。前几天刚刚看到日本的三个公司:好象是东芝加三洋还是夏普什么的,要联合造LCD。韩国只是拾拾日本的牙慧,如果日本要全力去做SDRAM,LCD 第二年韩国产品就要乖乖投降!(不好意思,有点亲日,不过事实如此,日本从来不屑于跟韩国竞争而已)
个人认为,韩国其实是左右做人难,高端日本高高在上,低端中国牢牢占据,对中端中国虎视眈眈,当日本经济走投无路,即会放低身姿,以高质量的产品打入中端市场,赚取本就不高的利润,积压韩货生存空间。到时,韩国该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