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一個香港“八十後”反高鐵的原因 -- 柠檬籽儿
我觉得港府是没敢现在就说我们到时候就不检了,因为很多像原作者这样的人最担心的就是这个,好像香港被内地入侵了似的,就是这种心态。
的人里又有几个读过那条法律的内容呢?
可笑,可叹。
动不动就拿普选、两制说事,这很不好,让人想起民进党。当年香港机场那么烧钱的殖民工程,他们也就嘴上嘀咕两句,这次是存心要闹大,撕裂社会,尤其撕裂年轻一代,真很不厚道。直通怎么了?内地人都是洪水猛兽?不知道他们都是给香港送钱来的么?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外国回来,光补品就卖了一个行李箱。不说这600亿怎么花,就是花了,中央政府以后也会想办法帮你填窟窿。忘了十年前的金融风暴么?
不是我喜欢用脑残这个词,问题是这些要显示自身存在和社会参与价值的香港80后的思维方式太容易受人驱使,而不是就事论事;非常会“讲道理”,可都是似是而非不着边际。常年坐井观天,自我感觉良好,对中央政府和内地人有太浓重的先入之见,习惯从阴暗的角度看问题。是好事情,也要先说成是坏事情,仅仅是因为他们要表达自由意见;实在找不出理由的好事情,如果做得他们舒服了,他们就视而不见心安理得。这帮香港的民主人士,比大爷还难伺候。
有对香港尖锐深刻的分析。还是和河友们所说,香港人要有自觉,不能老是怨天尤人,好像认为自己是免煮滋油,就看啥都不顺眼。
大陆的地方税收交给中央政府。 供水给内地是内部资源调配的过程。
要是按这个理, 涝的时候倒贴钱, 旱的时候出天价, 你也得不到水。
如果不是把香港当自己人看, 比如邻家小三, 要点雅怒藏布江的水, 给多少钱也没用。
内地一毛钱买一顿饭, 还要粮票呢。
“大陆的地方税收交给中央政府。 供水给内地是内部资源调配的过程。”
没错,正因为这样才收香港的高价。本来就是一笔双赢的买卖。
“要是按这个理, 涝的时候倒贴钱, 旱的时候出天价, 你也得不到水。”
你不卖那水还不是白白流大海里去了?你以为水能变钱?不卖水给香港,要广东自己一年掏30亿维护东深供水工程?香港买少了广东还不高兴呢。
60年代谁把港澳同胞当自己人?开玩笑。都是逃港的地富反坏,那年头讲的是阶级斗争。
现在TG跟李嘉诚霍英东这类有钱的香港同胞倒真是有感情。你要给香港断水?胡总能答应吗?
“内地一毛钱买一顿饭, 还要粮票呢。”?
那不说一顿饭了,那年头公社社员劳动一天的工分也就几分一毛。
工程非常艰苦,只为了每年的不低于682万元,每天不到2万元?
全長83公里,主要建設包括6座攔河閘壩和八級抽水站,每年的维护费用就不低了。何来赚钱?当大陆人都是傻子了。
60年代中国农民劳动一天很可能连一毛都挣不到,东深供水工程的造价也高不到哪去,因为当年物价生活成本是很低的,跟现在相差不知多少倍。
78年完成的扩建,才花了1400多万。60年代维护使用的成本能高到哪里?
当年的600多万,等于今天的几亿了。
而且东深供水工程同时也向深圳东莞供水,它也是水利工程,有排涝灌溉的作用,六十年代建成时就是如此。
转维基百科的:
“东深供水工程,引东江水南流至深圳市,需将其中一条原本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支流──石马河变成一条人工运河,河水由下游抽回上游,逆流而上,工程因而相当艰巨。1963年,工程展开,经八级提水,将水位提高46米后,注入雁田水库,再由库尾开挖3公里人工渠道,注水至深圳水库,再由深圳水库直接供应香港。东深工程运河起自广东省东莞市桥头县,流经司马、旗岭、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雁田及深圳等地,全长83公里,主要建设包括6座拦河闸坝和八级抽水站。工程于1965年1月22日完成,3月1日开始向港供水。除供港外,还灌溉沿线农田16.85万亩,排涝6,000亩,每年向深圳沿线城乡提供3,000万立方米生活用水。
东江水抵深圳水库后,经两条横跨深圳河的水管,输入位于边境木湖的接收水池,然后再输往木湖抽水站。第一条自边境铺设之水管,1960年是在达成深圳供水协议后装置,水管直径48吋,全长约十哩,起自文锦渡附近,经石陂头、粉岭至距石岗一哩入大榄涌引水道止。1964年增设的第二条直径54吋水管,起自文锦渡经梧桐河抽水站至大埔头输水隧道,与船湾淡水湖系统连接。该输水管自梧桐河泵房经上水、粉岭抵达大埔头后,可经过泵房注入大埔头,至下城门水塘输水隧道转沙田滤水厂,供应市区。
东深工程曾扩建三次,第一期扩建工程于1974年开始动工,1978年11月26日完工,主要是按原规划加建7台抽水机及增建中小型水库,工程费用达人民币1,483万元。”
某些人难道就想要这个?我是打酱油的,香港高铁修不修和大陆有什么关系?
- -- 系统屏蔽 --。
本來是六十年代港英向中央求助,要求向香港供水,正如維基所言,工程完成後,香港免除水荒之憂,可是食水供應也為中央所控,從此走不出五指山了。
類似的供水情況並非香港獨有,如新加坡也是向馬來西亞購買淡水的。
這就是敲詐了,說得過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