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照片非原创】LIFE镜头里的苏联——那里也有阳光:) -- 白鹤梁
看这个帖子的人有那么多么?凭感觉,摄影之家不是个人气儿这么旺的版块啊。
我可真糊涂了:(
资源多,人口少,制度稳定。毁在野心太大。
啥事都动静很大,好的时候很好,差点时候也出乎你意料。不过俄国的科技、人文确实没的说的,这方面还是值得咱们学几年。
觉得印象深的还是正面的方面:
1 一个单亲母亲能抚养两个孩子,这点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 卓娅一个普通的中学生,生病后能进疗养院,名作家盖达尔也在同一个疗养院。这点至少说明了苏联的福利的普遍性和平等性。
3 还有就是苏联的夏令营。集思想教育,集体活动,体育于一身,这个还是比中国要强很多。我在上海的一所区重点中学读书,学校并没有组织过。两次夏令营都是自己竞赛挣来的,而且基本就是参观。不能说中国地少人多,没有足够的空地,上海周围也有淀山湖这样的合适的地方,何况其他海滨等地。
4 他们中学的手工课美术课很多。我们中学虽然也有,基本都不是很重视,因为有升学的压力(上海的升学压力在中国算是轻的)。
历史可以回顾,但是不能回头。
故事发生在莫斯科,而莫斯科的生活水平应该还是苏联比较高的。注意我的上文是把他们的大城市和我们的大城市比较。
比如书里面说,莫斯科要修个地铁站,全苏联都贡献石料之类。
队队长)我马上就觉得他也是一个想知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一字不遗地牢记着所读的东西
的孩子。
他说:“这里的大理石全国各处运来的。这是克里米亚的,这是喀列尔的大理石。
基洛夫车站的流动电梯长65米。让我们计算计算我们往下降要用多长时间!”
他和舒拉马上就升到上边又降下来了。
“来,我们再数数每一次降下多少人来!”舒拉提议。
他们不动地,聚精会神地,皱起额纹,嘴唇不出声地动着,数了一分钟。
“你数是多少人呀?150?我数是180人。就算170人吧。
每一点钟一万人,这可真不少!这台阶如果不会动弹呢?那该怎么挤呀!你们知道建立
流动电梯英国人讨了多少钱哪?”
第一小队队长不喘息地说着。
“我忘记多少了,只记得很多,合我们的钱上百万金卢布。
因此我们决定自己去做,就在我们的工厂里自己把它造成了。
这个跟英国的比较也有点牵强。因为苏联的情况,原料的成本和人工费用都比英国低很多。
如果你去Google一下,乌克兰饥荒,或者"Ukraine famine",你也能找到很多很可怕的照片。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乌克兰独立以后一直跟俄罗斯不和。很多乌克兰政客把这个说成是前苏联对乌克兰的种族清洗,这个是夸大其词。但是历史上结下的梁子还是有的。
附带说一句,我喜欢收集老照片,手头这类片子不少:)
去年大冬会前,正好去哈尔滨机场接人,看见一帮小mm拿着鲜花在出口,一打听才知道据说是那个海豚音要出来,当时还不知道Витас是谁,很被那帮小mm们鄙视了一把。
正好有两个空姐下班出来,问清楚情况后,找人要了纸和笔转身又回去了,过了一会儿一脸满意的出来了。
又过了小半个小时,Витас终于出来,那些小mm发出足以和海豚音相媲美的尖叫声冲了上去,结果给几个身强力壮的保安给挡在了外面,Витас也迅速冲上汽车,跑了,让那些个小mm们很失望了。远远的在外围惊鸿一瞥,感觉那个Витас长得还是蛮帅的。估计门口傻等的这些小mm们一定立志将来一定要去当空姐!
BTW,在Витас出来之前,看见一个高瘦的女孩一个人从里面出来,然后突然人群中有人小声嘀咕了一声“苗立杰”,才知道此人就是女篮中大名鼎鼎的苗大姐,等有人反应过来想上去要签名时,只见她已经施施然出了大厅,钻进一辆汽车,也跑了。远远看来苗立杰也还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子吧,怎么在场上那么凶悍?
虽然相片里的男人抱着吉他,可看到这些旧照片,始终觉得耳边回荡着手风琴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