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05) -- 江南水

共:💬226 🌺89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攻守相依

廉颇老成持重,主守;有机会也要攻。赵括主攻,坚决不守,游动作战。赵军的胡服骑射应该不是白给的。赵国至少占有地利、人和的优势,只要等待天时。只要赵王不三心二意,我看赵国的翻盘机会会很大。

为什么一开始不是白起领军,白起也不认为赵国这个硬核桃好啃呐。秦国一开始也是试应手,看情况搞大了才添的赌注,赌的是国运!还好,他们赌赢了。

家园 此情此景堪比官渡之战

赵国不是没有机会。此时就是比决心比毅力的时候。秦国虽有粮,但道可不近,兵谚云:千里营粮,士有菜色。廉颇只知坚守,不知用奇兵遮断秦军粮道,身处内线而不知运用。兵者,诡道也,缺少赵奢的机智。

家园 重读了一次史记,有几点想法

第一,没有证据表明是粮食问题迫使赵王下决心换将出击。年初秦军攻上党,4月攻赵,廉颇领军出战不利,7月据壁坚守。最晚7月底8月初就换将——至9月赵括已被围46天了。

很难想象廉颇采取坚守阵地的战术还不到一个月(就算是闰九月,也不过一个多月),赵王就会因这样守下去吃光粮草的担忧而换掉他。史记中说得很明白,赵王是因为廉颇屡次失败,反坚守不出,加上秦国反间计,才换掉他。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第二,赵括上任后,出击秦军,真的是几乎全军出动了吗?

赵军出击带了多少部队,我们不知道,但我相信不是全军,甚至不是全军大部。我猜测只是攻击力最强的精锐主力。

史记中提到秦军合围部队有两支,一支是2万5千人,“绝赵军后”。另外有一支5千的骑兵,任务是“绝赵壁间”。

如果真的是赵军数十万全部出击,很难想象如何2万5千人如何挡住数十万大军,5千骑兵如何绝赵壁间。

这就引出下一个问题——

第三,赵军真的有40多万吗?

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问题——这降白起的四十万人都是军人吗?这中间逃难的上党民有多少?长平当地的赵民有多少?真正的赵军有多少?

家园 兄台把黄百涛和黄维杜聿明搞混了

黄百涛被围的主要责任是刘峙,杜聿明被围有凯申帝的问题,黄维被围主要是他自己的责任,在无法同黄百涛取得联系的情况下犹豫不决,机械执行凯申帝的三路会攻的命令,遂被围。十八军军长杨伯涛为此一直耿耿于怀。

家园 糊涂的小朋友,你认为三家分晋谁做错了?
家园 三家,呵呵

不然不会被秦忘

家园 还是赵妈妈狡猾啊

说赵括架子太大,言外之意是他人缘不好,没有篡权的群众基础;至于贪财,那可太好啦,人家赵王怕的就是你不贪财,贪他头上这顶帽子。40万大军给你,领导也肝儿颤啊。

家园 如果一定要比,此战堪比吴蜀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的关键之处在于陆逊的一把火。战前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攻防态势与秦赵非常接近。

可惜白起不是刘备,而廉颇(赵括)也没有机会或者构想来实施自己的杀手锏。

家园 一切都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

曹孟德跟袁绍比还有“十胜十败”呢,即便如此曹操也没敢分兵绝袁绍的粮道,而是集中精锐突袭乌巢。

赵国相对秦国:(1)粮少(2)兵弱(3)主帅能力不足。一句话,赵国是兼有三国时曹操和袁绍的劣势,而他们的长处确一点儿都没有。

廉颇只知坚守,不知用奇兵遮断秦军粮道,身处内线而不知运用。

奇兵截断粮道,那个奇兵也不过是给秦军的点心。

另外,内线之说,我也有质疑,赵过刚刚接受上党郡不足一年,而秦国对上党已经做足了功夫,所以赵国对上党的掌握应该不如秦国。

家园 太着相了

本来就没有什么攻必克、战必胜,还要打得漂亮,伤亡对比数字小的将领。

家园 呵呵,我这个狗熊的看法跟您一样

在开始我就说,三家分晋,打开了中国统一的门缝

家园 预备队的重要性啊
家园 古人说的数,虚数居多,不可作为确实依据
家园 你怎么知道廉颇没有用奇兵?

史书上没记载不等于没有

今人纸上谈兵,怎么就认为自己的作战经验比久经战阵的古代名将高?

正在写一篇文字。。。。。。

家园 关于第一点

廉颇坚守了两年阵地,不是几个月。

《史记·赵世家》:“四年,……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史记·秦本纪》的记载:“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注:以上红字部分发生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蓝字部分发生在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尽管有时候前面写着“四十七年”。

史记年代的记载稍显混乱,分析一下就好了。

秦得野王上党降赵无疑都发生在秦昭王四十五年。赵国接收了上党之后,合理的反应肯定是立刻派兵驻守,因为秦国不会眼睁睁地看着熟了的桃子被人摘走。秦国实际上的反应也是攻打赵军:“上党降赵,秦因攻赵。”,“四月,龁因攻赵。”这个四月,实际上应该是秦昭王四十五年的四月。这年的四月到七月,秦军打了几个小胜仗,接连杀尉夺垒。七月以后,廉颇采取了坚壁不出的办法,一直拖了两年,直到赵括取代他的职务。

另外,吕氏春秋中也有关于长平之战打了三年的记载:

《吕氏春秋·应言》:“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缺字]。”

旷日持久的大兵团对抗,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赵国自不必说,至于秦国,《战国策》中记载了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昭王和白起的一段对话,颇能反应当时的情况。长平之战后,秦军一度包围了邯郸,在范雎的建议下,秦军撤退了,当时白起很不情愿地撤退了。不到一年,秦王就决定再次打邯郸,他还想让白起领兵:

“昭襄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日不可,其说何也?’”

其中提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说明秦国在长平之战时,军需供应一度紧张。

另,赵军换将后,秦军也换上了白起,是不是因为王齕可能不敌赵括?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