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伊朗猜想(八卦) -- 泉畔人家

共:💬1001 🌺1801 🌵2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7
下页 末页
家园 安息有国道

在古安息在全国修建了联网的国道,类似秦始皇修建的国道。可以通行战车。在当时可是一个高速公路网。当然古安息包括现在的伊拉克和伊朗以及土尔其一部分。部队快速调动和物资的充分保障是可能的。

另外丝绸之路的繁荣,大量商队的存在也减少了后勤保障的困难。

家园 卡莱之战西方研究者自己也是大惑不解

[Osprey] Elite - 155 - Roman Battle Tactics 109 BC-AD 313

这本书的2名作者虽然只是无名之辈,但好歹算是专业人士,丈夫不可欺年少。

作者对卡莱箭雨也表示了很大的困惑,他认为罗马人之所以抵挡不住是因为只摆出了“盾阵”,而不是“龟甲阵”,看看人家安东尼,龟甲一出,效果显著。

而为什么不摆“龟甲阵”是因为卡莱罗马军有很多新兵。

不过,作者后来可能也觉得这个理由太牵强了,毕竟即使老克拉苏只管敛财,不管训练,小克拉苏和卡西乌斯以及一大票凯撒和庞培特意赞助的老兵老军官们也不抓训练实在是说不过去。

于是,作者最后补充认为罗马军在战斗后期可能又摆出了“龟甲阵”。总之就是语无伦次了。

只不过,龟甲阵有效是建立在箭雨不能破甲的基础上这点被作者给忽略了。

还有一点细节,作者在写罗马军的4000轻步兵的时候,认为是由“archers、slingers,javelinmen”组成。而“slingers”是卡莱后罗马对付帕提亚弓骑的利器。

由于古史只提到4000轻步兵,其中,至少有500弓兵,并没有说明其他部队是什么。

于是,很多人就认为剩下的3500名可能是射程近的标枪兵。

虽然不知道作者的“slingers”是看到资料,还是推测来的。

不过,即使是推测,也比“3500名标枪兵”靠谱的多。

毕竟,罗马人大量使用“slingers”来对付骑射,不是卡莱战后,而是在二十年前卢库卢斯、庞培横扫西亚时就开始了。

家园 达达尼尔之战:北洋驰援土耳其考

哈丁之战,耶路撒冷王国的灭亡:南宋驰援萨拉丁考

这个可以考证出萨拉丁是中国人:)

家园 这一年是西羌叛乱,没乌孙啥事

具体见下帖

任爱杰:资治通鉴好像没错吧

家园 这个咋就别要求那么苛刻了

当时中国对罗马的了解不也是差不多2眼一抹黑。凯撒这样在整个欧洲和中东响彻云天的名头咱中国史书上可从没记过一笔。而欧洲人能知道有个汉武帝实际上就说明他们在了解中国上比我们当时汉朝了解罗马要上心的多。

第七个朝代鬼知道当时的罗马人是听了几道贩子的忽悠写的。但至少说明知道中国历史悠久,对打听和记录中国的信息是很上心的。这些东西怎么算,咱们今天的专家意见都统一不起来,指望2千年前的欧洲人能考证的精细入微,未免太苛刻。

实际上我们留下来的资料应该远比欧洲多,尽管我们也战乱不断,但始皇帝的玉玺一直用到唐,唐宋元明清的传承也相当清晰。而欧洲首先现在的意大利和当时的罗马8杆子打不着,其次欧洲典籍大量损失,文艺复兴还要靠翻译阿拉伯文的希腊文集来搞。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居然还能记下个汉武帝来流传到今天,已经很了不起了。

家园 【讨论】岳飞死后,岳家军哪里去了?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但是女真碰上中兴四将就束手无策。结果给南宋军差点反攻成功。但岳飞死掉之后,南宋再北伐就再也没有取得过好成绩,基本是打一次输一次。直到最后和蒙古合作才把金国灭掉。当然金国要打南宋也打不下来。

这里的问题是岳飞虽然死掉了,可赵构并没有把岳家军全部杀光。而其他大将的班底也在,为啥后来宋军就不行了?而金军也是一样。原来杀宋军如砍瓜切菜。下江南如入无人之境。也不过二十年功夫,就连长江也打不过去了。

安息和罗马的拉锯不过如此。

家园 这个不是罗马人写的

事实上,武帝是中国第七王朝第一代皇帝的说法,出自 Henry Hart Milman 在 1838 年对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注解。正如裴注《三国志》,《罗马帝国衰亡史》的通行版本都有 Henry Hart Milman 的注解。

所以武帝之类的道听途说是相当晚近的事。

家园 游牧民不可能有那么好的铠甲和海量破甲箭

陈汤忽悠甘延寿的时候已经说过了。郅支没有强弓硬弩防守,我们攻城easy.汉书陈汤传里记载的战斗场面也证实了,骑兵冲过来,一阵强弩打回去。攻城,单于鼻子中箭,他的夫人们也基本都被射死了。康居上万骑兵半夜劫营,根本冲不动汉军阵脚,也是靠强弩硬弓。

而和小克拉苏精锐高卢骑兵对冲的那支枪骑兵(重骑兵),铠甲坚固的高卢人根本刺不透。铁甲做的矛刺不透可能不算太难,但不能太沉,让骑兵和马(也披甲)还能提速就不容易了。b.c. 69 在亚美尼亚,2个罗马军团号称击败了25万步兵和5万铁甲骑兵。罗马步兵是冲上去砍马腿就搞定了。why? 显然, 亚美尼亚的铁骑防护是防住了,但太沉了,马跑不动,都能让步兵追上去砍马腿。

而在卡莱的那支妖孽之师,铁甲骑兵照样进退收发自如。可以和小克拉苏的高卢骑兵对冲,而冲击轻步兵的时候,则是可以一枪穿透2个传铠甲的罗马士兵。这里显然,即使骑枪再锋利,也能证明他们冲击已经阵型散乱的罗马轻步兵的时候速度很快。慢悠悠晃荡的所谓亚美尼亚铁骑罗马兵可以从容的冲上去砍马腿,而卡莱的重骑兵,则是用奔雷搬的速度冲过来的。面对时速几十公里,还手持长铁朔的重骑兵,罗马轻步兵面对高速冲击来的这些坦克般的骑兵,你要想上去砍马腿什么的基本不可能。

家园 这个人家好解释:雇佣军,粮草由雇佣国解决

但军需品必须自带。另外汉武时期的李陵的5000步兵也不是带有50万只箭和足够的粮草吗。

家园 咋先不管怎么算,打赢了不是

李广利还是打赢了,还带回了几千匹“天马”回来不是?实际上回程的时候,李广利估计宁可饿死士兵也不能饿死这些宝马的。李广利的兵是7科谪,就是基本都是属于囚犯类型的。回程多几千匹宝马要养,这些马是断然不可能用来杀的,否则他们也不用回去交差了。所以马回来了,人饿死了。

大宛国在那专家可以争议,但好马的产地不会因为专家就搬家。阿哈尔捷金马位于土库曼国徽中心,

“汗血宝马”,本名阿哈尔捷金马,此马产于土库曼斯坦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间的阿哈尔绿洲,是经过三千多年培育而成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阿哈尔捷金马头高颈细,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目前,汗血宝马的最快速度记录为84天跑完4300公里。德、俄、英等国的名马大都有阿哈尔捷金马的血统。

帝王的坐骑   阿哈尔捷金马常见的毛色有淡金、枣红、银白及黑色等。阿哈尔捷金马历史大都作为宫廷用马。亚历山大·马其顿、成吉思汗等许多帝王都曾以这种马为坐骑。在中国历史文献中,阿哈尔捷金马被称为“天马”和“大宛良马”。

仅存2000匹   阿哈尔捷金种马场位于阿什哈巴德西南郊,始建于1922年,前身为里海养马厩,1992年改名为尼亚佐夫总统种马场。阿哈尔捷金马总数约2000匹曾多次作为国礼赠给外国。近年该国致力于向国际市场推荐阿哈尔捷金马。

最高身价上千万美元   阿哈尔捷金马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宝,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据称,市场上汗血宝马的价格非常昂贵,通常是几十万美元一匹,有的身价甚至高达上千万美元。按照土库曼斯坦的风俗,阿哈尔捷金马只送给最尊贵的朋友。

表达土库曼斯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尼亚佐夫总统曾赠送一匹4岁的阿哈尔捷金马赠送给当时正在阿什哈巴德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前中国国家主席。送给江主席的这匹宝马叫做“玉石”虽说只有5岁,尚未“建功立业”,却已显示出“名门世家”的与众不同。“玉石”一身油黑,4蹄“踏雪”,风姿绰约,倾国倾城。其父曾在1995年国际马匹速度赛中夺魁,荣获奥林匹克金奖,并因此被一中东石油大亨以1000万美元的天价购走。其祖父来头更大,曾在朱可夫元帅胯下,参加1945年5月9日苏联反法西斯胜利日的红场阅兵。这种马体高,体型优美,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轻快灵活,可以与狸猫媲美。

马可·波罗,他曾在游记中赞美过土库曼斯坦盛产的杰出骏马,并将阿哈尔捷金马的始祖归类于亚历山大大帝专用的传奇式战马Bucephalos。亚历山大大帝对此马情有独中有史可鉴。当他的爱驹死去时,亚历山大大帝曾停止一切战事活动,以他本人的名义着手为马建立了一座墓,现在仍然存在于巴基斯坦。

 “汗血宝马”不能杂交

  马尔加莉达老人说,培育优良种马并非易事,绝不能乱来。1936年那会儿,为求一流赛马,上级硬让全苏联的阿哈尔捷金马都与英国纯种马配种,结果差点断了宝马的香火。养马不是种水稻,讲究杂交改良,强强联手只能导致痛失良马的恶果。

 土库曼斯坦首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中心,阿什哈巴德州首府。位于科佩特山脉北麓阿哈尔绿洲和卡拉库姆沙漠边缘 ,克拉斯诺沃茨克-塔什干铁路线上 ,南距伊朗边境30余千米

  

看了没,那些什么狗屁专家,阿哈尔捷金马是土库曼国宝。而且不能杂交,它能连续10天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前进,只能生长于阿哈尔绿洲和卡拉库姆沙漠边缘,现存数量只有2千多匹。李广利搞回来多少匹马? 我记得是3千匹,基本给人家全端走了。这马是亚历山大,大流士一世、成吉思汗及其劲敌Dzhelaltdin坐骑,亚历山大在马死的时候还让全军哀悼。这马朱可夫也骑着它从红场阅兵,江泽民也算有一匹了,可惜咱们都没机会见见。

我就不信,这些威名震动世界的人居然会不知道那的马最好。显然,大宛的贵山城就是今天土库曼斯坦的首都阿什哈巴德(Ashgabat),离伊朗只有30公里,而马场则在其首都西南郊,离伊朗那是翻过山头就是了。

奶奶的,专家骗人啊,什么乌兹别克,什么新疆。查查现在世界上最贵的,最难得到的马是什么不就知道当初的汗血宝马在那了吗。这马还不能杂交,只能生长在科佩特山脉北麓阿哈尔绿洲和卡拉库姆沙漠边缘。这马去了其他国家,再生出来的马就没这水平了。怪不得汗血宝马失传啊。人家这马就这特性。

为什么这马离开那绿洲再生的马就不行了?

艾尔哈撒绿洲是世界上最大的靠地下水补给形成的绿洲,也许还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绿洲。这里自古代就有人定居,周围65公里范围内的广大地区靠绿洲的地下水维持。每年有长达5个月的夏季,还有相对寒冷的冬季,这导致了地下水资源十分的丰富,特有的干燥热带气候让当地的环境从中得益。

  在古代,这里就是多条贸易线路的枢纽,商人们沿着阿拉伯半岛、印度、波斯还有远东地区来到这里,往来贸易非常频繁。

阿哈尔捷金马,这世界上最名贵,最难得的马,这从古到今帝王的最爱,这最普通的一匹也要几十万美元的马,这创造5000万美元记录身价的马。这只能生长于伊朗边境北边

阿哈尔绿洲的马,这种只能存世2-3千匹的马(因为阿哈尔绿洲就那么大,多了养不了),居然就被不知道是我们的还是那的专家给搬到乌兹别克去了,搬到费尔干那盆地去了。奶奶的,专家害人啊。

家园 关于波斯史料缺乏不是没原因

尽管我不太同意楼主志愿军抗罗援安的观点,但完全指望原始史料也不那么可靠,安息是受到希腊化影响很深的帕提亚游牧部落建立的,并非是波斯人的政权,所以在萨珊王朝兴起后曾经有过对安息文化的清算毁灭工作,安息民族像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那样被湮没了。这种情况下要指望安息的官修史能够保留下来估计只能依靠考古发掘了,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古印度的历史中,尽管那时候已经有了成型的文字,但是古印度的历史特别是几个王朝的情况可依赖的史料也是外国的。如同印度自己的学者说的:“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郑和的随从)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家园 其实大家讨论的都是汉军,有没想过

可能只是几个汉兵将给苏来那请来做教官或指挥官的可能性?这样当苏来那被杀后,指挥训练团队集体跳槽或解散逃跑自然就再打不出卡莱之战了。

另外西汉初汉人的人种形象不是纯粹的黄色人种,参杂了很多白种人特征。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步兵的情况反而好得多

第一,步兵是人,吃得少,一个人,一天吃3斤粮足够了吧?(其实骑兵自己也吃粮呢,但是跟马比太少,没算)马呢?差不多要25斤;所以一般的计算供养一个骑兵的花费是一个步兵的5-8倍(毕竟人吃得比马吃得还是好点儿不是?)

第二,步兵速度慢,所以可以带着辎重车队,牛车或者马车(猪车羊车多半不成)或者人力车,牛车,前面有说,可以装650斤-800斤,牛每天吃7斤,两头牛一共14斤(可能没算草,就算料了,算上草28斤,一共42斤)一辆牛车就可以保障200个步兵一天的口粮;5000步兵,一天需要25辆牛车(50头牛)转战三个月(100天)也不过2500牛车(李陵到底打了多少天?我忘记了);箭不是每日消耗品,随队带着,就算所有士兵都不带箭(一般身上总有十几二十支箭的),50万支,就算每支半斤,25万斤(正好是一万骑一天的草料),一共不到400辆牛车,当然再算上这些牛的消耗100天的转战也不过3000牛车吧?补给压力比万骑长驱180天要小得多。骑兵不是不可以也用车辆运输,不过那样骑兵的机动速度就下来了,180天就到不了战场了。按照驮马负担250斤计算,骑兵脱离辎重队的前出范围不超过10天(驮马把自己驮的都吃了,不给战马吃)加上往返,就5天了,就算能就地解决草料,能因粮于敌,30天顶天了(这时候补给的队伍已经相当庞大了,几乎10匹驮马保障1匹战马)

至于雇佣军或者征发的当地军队,也不是外星人,也是一样的手段,西域诸国也需要能够提供十万匹以上的运输马队和相应的粮草(不算草,不算人吃的粮,光马料就要2千5百万斤,这还是运输马队不吃的前提下!)西域当时多少人口能供应这么多的粮草啊?更何况西域不是当时中国的农业主产区,地方也就那么大,要是那都有这么高的产量了,以汉武帝时中国3000万的人口,粮食还不铺得山一样高啊?

家园 这里有明显的差异

金宋在绍兴和议后有二十年左右没有大规模战事,在秦桧的操纵下宋军建设明显变缓,而金朝那边则是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工作,具体可参见密码兄的完颜亮系列,可罗马和安息之间的紧张局势持续时间很长,到屋大维时期才初步缓解,而罗马对安息的颠覆渗透工作一直未停止,安息可能在卡莱后会清算部分将领,但让大规模有战斗力的部队复员估计除非高层有精神病了。此外,卡莱之战不过是防御性作战,对罗马的影响比不上岳飞北伐的那种主动性进攻。

ps:安息在BC36年和安东尼的战斗中歼灭了罗马3万人,证明那个时候的安息部队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家园 只问一句:帕蒂亚和罗马打仗有过骑兵超过2万的记录吗?

如果有过,你说的困难就不是困难,如果没有你的说法就是正确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