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民工荒真相猜想:中国特色的滞胀已经来了吗? -- wqnsihs
当年就是为了配合修建水库而发掘的,应该是已经沉到水下去了。如果这时候再去那片山,应该是这边是水,那边是草场。
建国三十年无数人的奋斗就被您一口抹杀,成了“一张白纸”了。
十分佩服您这样的见识,除了仰视、崇拜,我没有其他好说的了。
气数这东西,得观天下大势来看。
你举个小地方的特殊情况,当然得出的结论也没什么意义。
图片上的特征,好多藏人也有。
这个和Y染色为D的一个人群有关!
也有狭鼻,深目的特征。
其实高加索人,就是欧洲人,也分为两个人群。
就是北欧和东欧的,Y染色体是R的。
南欧的中东的,Y染色体是J,G,I 的。
前者的鼻子其实不高,眼窝不深,但是金发碧眼。后者的鼻子才高,燕窝才深,其中西亚人就是世界上鼻子最高的。
是历史或考古,可惜后来没上这专业,兴趣倒是一直有,这个有意思。
很早看书就有个想法,上古,西北和西南发生过规模很大的民族迁徙,从西北向西南的可能性大,且迁徙之后的人群在西南地区一直稳定到近代,其时间应在商以前,从中原的历史文献看没什么记载。这个路径是不太容易的,迁徙的动因是什么?气候?一个时期内不断自中亚经河西走廊进入的人群挤压?
体质人类学很早就在考古学中应用了,是分析人类族属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也仅仅限于区分大的人种,还有就是个体的年龄、性别、人像复原等等。
分子人类学才刚刚在考古学上利用,但限制条件很多,能否最准确的体现族群的关系还是个未知数,如果这个发展好的话,将来可以确定一片墓地、一个遗址范围内的人与人关系谱系,但要做到把所有的考古发现都联系起来,还是很难的。
即使确定了人与人血缘上的亲疏远近,但要确定人与人社会上的关系,还是要看考古发现中的其他文化部分。
还有一些火一点的5500左右,后来好像没有增加了。
说起来都一愣一愣的,其实都是没有扎实把分子生物学的微妙处学到手之故。
某某某说过,生物学与物理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物理学是普适规律的学问,生物学是处理例外的学问。
分子生物学本性上是一门实验科学,不从实验的角度来理解相关结论,永远只能是门外汉。
韩康信测量分析统计了青海甘肃一系列的挖掘出土人骨,其中最重要的两处,是青海大通县后子河乡上孙家寨墓地,和甘肃玉门市清泉乡火烧沟墓地,共计测量了6百多具人骨。分别为距今3000年与3500年左右。
其结论是,青海甘肃两地3000年前,主要分布的是蒙古人种,最接近的是现代西藏东部人。该地域迄今尚未发现高加索人种。
高加索人种有聚落意义的发现,最东沿处于新疆。
韩推测:正是由于亚洲人种向西方的扩散,遏制了高加索人种向东方的扩散。
一下子点通了我不少疑问,花谢!
随着以后考古发现越来越多,这条线可能会慢慢清晰起来的。尤其是小麦的传播路线会越来越清楚的,这条路线也基本上是一条东西方古老的文化交流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