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悲观还是乐观?这是一个问题 -- 鹰从天降
不用粮票的时候了。用粮票的时候,馒头不要钱的,米饭似乎是2分一两。菜价也相差不少,我记得有一两毛钱的菜。所以基本生活支出相差很多的。
90年一天吃饭1块钱应该够了。
这么多年前的事情,你记得够清楚么。
90年一个月100?
村长,你可以随便泡几个妞了。
真是小富豪
后来就变成1,2个了
我说的是高中,莫非那时候大学还要粮票?
91年我曾经创纪录的一周伙食费成功的控制在两块8
,基本就是馒头咸菜面汤。
后果是第二周得了有生以来第一次胃炎
发全国粮票,按定量发的。一个月三十三斤?还有十几块的副食补贴。
俺91年上大学,那时候确实还发粮票,如村长所言,28斤还是33斤,记不清了。补贴是25块钱,经过俺们宿舍兄弟们的粗略统计,大概能顶半个月的饭钱。
好像是94年取消的粮票.
那时候好米有粮票加一分钱,坏米不要钱只要粮票.粮票还很重要,那时候女同学会每月把剩下的粮票分给男同学,我干过生活委员,于是因此跟女同学接触的机会比较多...跑题了
这个要花。
因为国家经济发展,期望值也不一样,有牢骚很正常。“XX就是好,就是好”这个才要出问题。
我也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63年生人,虽然一直生活在北京,文革、学工学农、批林批孔、批邓、批周公,粉碎4人帮、两个凡是、叁中全会、高考改革,“87、89”事件,下岗、再就业、房改、医改都赶上了。虽然生活不易,但是终究越来越好,比起几十年前,比起父母那代人已是天壤之别
我敢肯定我高中大学吃食堂买饭票只需要钱确实没有用粮票,而且90年的时候在外面买馒头也不需要粮票了,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家里这活一直由我承包的。只能说全国各地情况可能不一样吧。
还有,学校里需要粮票,外面确实不需要粮票,比如,在自己家里买个面,米的没粮票交钱就行。
是不是中国文化的糟粕,我本身也有这样的想法,从来没有试图从根身边人的差距中寻找快乐,身边人有比我过的不好的我从来都是力所能及的帮忙. 现在社会的趋向是总在试图让不满的人认命,强化优势团体的自信和自我,让整个社会为利益集团的利益背书.但我这个人真的是食古不化,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一点.难道真的是我本身有问题吗?难道那些抗争的人的命运真的就仅仅是剩余价值提供者吗?也许有一天邪恶的标签会降临那些抗争的人们,但也会种下正义的种子.
但我仅仅想说几个小问题:
一.你所讲在国外的年轻人很少买房的事情确实是事实,而国内的年轻人都想买房也是事实.那么你有没有仔细剖析这促成两种行为的主要因素呢?我仅提供一个思路,也许你能找到这些现象的发生原因.这里我列举了几条关于房产的要素,我并不提供国内外这些要素的具体情况,咱们根据自身的了解进行对比分析.
1.房价与收入比
2.房租与收入比
3.买房支出的来源
4.租房支出的来源
5.产权房屋的居住价值
6.产权房屋的投资价值
7.产权房屋特定属性:
1.产权与房主的户口关系,
2.产权与子女教育的关系,
3.产权的继承和赠与方式
附加:
户口与本人社保
户口与计划生育
户口与工作就业
户口与劳动保险及工伤
户口与政治权利
户口与国防动员
户口与护照及出国旅游,留学,移民
户口与个人融资贷款(包括信用卡)
户口与子女教育
暂时想到这么多,如果说国外和国内这些都对等或基本对等的话,我想对住房的选择也就差在各地习俗上面,就得找对居住习俗了解的深的人来分析了.
二.引用一段你的帖子:
能够乐观当然好了,但乐观并不是放弃斗争,你所谓的不断进取难道不包含个人正常政治权利诉求的进取吗?积极努力难道不包含力所能及的维护个人利益及身边社会的公正公平吗?毛主席说的好,"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人的各项权利并不真的就是生而有之,那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无数次的与自然界,与人类的天性进行斗争得来的.井大,虎兄,仙人,忙总与你也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炎黄子孙,他们都在尽自己所能的做着努力,但并不代表着他们可以代表你和其他千千万万的人们.
悲观和乐观的确是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要靠所有参与者去解决,去改变,并不是鸵鸟一样藏起来等待上帝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