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1) -- 忘情

共:💬58 🌺34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谢谢,已更正
家园 您的序号错了,

5、军队组织编制的完善

4、加强干部培训力度,大力提拔有能力的青年军官

5、军事学术取得长足进步,解决了一系列战略、战术问题

家园 这段是怎么回事

从1941年9月至1945年5月,同盟国向苏联先后派出三十七支护航船队和37艘单独航行船只,共计743艘运输船,其中29艘折返英国或冰岛,56艘被德军海空军击沉,最终有658艘到达苏联,将包括1.4万架飞机、7056辆坦克、5105辆自行火炮、409526辆汽车、1万辆吉普车、8218门高射炮、13.16万挺机枪等在内的约四百万吨物资运到苏联。在整个战争期间,美国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共向苏联提供了1523万吨物资,其中大宗项目有1900台蒸汽机车、447万吨粮食和267万吨石油产品

前面说同盟国用运输船向苏联运输了400万吨物资,后面又说美国提供了1523万吨物资,那美国的1000多万吨物资是用什么交通工具运到苏联的?

家园 也许有错,但通过伊朗从南部也运输物资
家园 已更正,谢谢
家园 【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5)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1)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2)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3)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4)

第五阶段:战后恢复时期(1946-1953)

二战结束后,苏联转入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军队也转入和平体制,进入巩固国防和加强军队建设的新时期。战后美国组织区域性军事联盟,在苏联周围建立军事基地,成立战略空军司令部,以核武器为后盾,对苏联实行“遏制“战略,使苏联面临严重威胁,尤其是空中威胁。

由于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冷战不断加剧和朝鲜战争爆发,苏联继续奉行积极防御的战略。

1、 转入和平体制,大量裁减军队

到1945年5月,苏军共有11,365,000人。战争结束后整个复员工作分6次进行。第1、2次是1945年,第3次是在1946年5月至9月。此外在1946年复员了一批年龄较大的军人,其余年龄较大人员于1947年最后一次复员完毕。到1948年底,苏军共复员了850万人,苏军人数减少到2,874,000人。

在复员过程中,苏军不仅裁减人员,而且将大量机器、坦克和马转交给国民经济部门。1946年秋,转交给工业和农业部门的约有15万辆汽车和100万匹马。包括人员、技术和其他物资在内的汽车兵、道路兵和卫生部门、机关都转交给国民经济各部委。海军将1500多艘运输船和捕鱼船转交给各级航运和渔业管理部门。

2、 试制核武器,加强常规军事装备

二战结束后,苏联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积极兴办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充实了国防建设的基础。工农业生产分别于1948年、1949年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1950年,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长73%。1946年,苏联拨出50亿卢布科研经费,建立了第一座原子反应堆。1946年—1950年,共建科研机构数百所。1947年,苏联宣布掌握了原子弹秘密;1949年,爆炸第一枚原子弹;1953年先于美国爆炸了氢弹。1947年,试射P1导弹;1949年,研制成功大功率液体火箭发动机;1950年,试射P2导弹。

在研制常规武器装备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40年代末研制成功T54中型坦克。1946年,生产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米格9、雅克15;1947年开始生产四引擎活塞式轰炸机图4;50年代初,批量生产喷气式伊尔28和图16,以及喷气式歼击机米格15、米格17等,并大量装备部队。1949年,开始批量生产米1、米4等直升机。苏联空军进入了喷气时代。

海军方面主要是对战时建造的舰艇进行技术改造,开始试制核潜艇。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海军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大型水面舰艇发展计划。

3、 建立军种

卫国战争中,苏联武装力量统称“红军和红海军”,战后改称“苏联陆、海军”,没有独立军种的区分。战后,苏联为了改善军队的指挥领导,适应武装力量发展的需要,根据卫国战争的经验,于1946年正式建立了陆军、空军、海军三个独立军种。

与此同时,鉴于美国掌握核垄断,“国土防空已成为重要的战略问题”,苏联恢复了国土防空部队司令部的建制,任命了国土防空部队司令,受炮兵司令领导。1948年,正式成立了国土防空军,与其他军种并列,形成集中统一的国土防空指挥领导系统。

此外,由于战后苏联制成了大载重量的运输机和直升机,1946年成立了独立的空降兵指挥部,辖空降兵、运输航空兵两主要兵种,任命了空降部队司令,直属国防人民委员(后改称国防部长)领导。

武装力量的指挥领导体制有了改善,各军种都有了新的发展,作战能力均有提高。

4、 重点建设陆军,提高其火力、突击力和机动力

由于战后苏联的军事理论认为,“无论使用何种技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没有大量的地面部队就不能进行现代战争”,所以在军队建设上主张“陆军仍然是苏联武装力量的基础”。又认为,“战争的目的只有依靠所有军种的联合力量在保持战略和战役协同动作之下才能达成”。因此主张武装力量的发展“要从完善一切军兵种,同时使它们保持所必需的比例出发”,主张“协调发展各军兵种”。

陆军是整个武装力量建设的重点。它的发展方向是改革组织体制,提高火力、突击力和机动力,提高军团、兵团和部队独立完成战役战术任务的能力。

1946年,步兵军进行了改编,其编成内的一个步兵师改为机械化师,军炮兵部队也进行了改编和换装。陆军由于装备了射程远,命中率高,摧毁威力大,机动性高的战役战术导弹以及战斗力强的各种类型和用途的火炮,而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步兵装备了大量坦克和装甲输送车,实现了摩托化。1956年至1957年,又在步兵师和机械化师的基础上组建了摩托化步兵师。

为此,步兵军编入了新的军属炮兵部队,步兵师编入了一个坦克自行火炮团,步兵团增编一个自行火炮营。从而使步兵火力大为提高。1953年,步兵军一次齐射的弹药重量(不含坦克和自行火炮、高炮)高达37吨,比卫国战争末期(5吨)提高6倍。

步兵师新编入大量汽车、牵引车和装甲输送车,按1948年编制,共有1488辆,比卫国战争末期(419辆)增加2倍,从而提高了步兵的机动力。

苏军二战后,建立了满员师、简编师、架子师三种类型的师,苏军的架子师其实跟预备役师没有什么区别,各种装备大都是陈旧的替换下来的,平时储存在仓库中,战时靠动员预备役来完成满编,一般来说这种师只能在动员后8-12个周才能投入战斗。苏军的作战其实还是要靠大约不到总数一半的满员师和简编师,简编师在动员2-3周后就能遂行作战任务。

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体制做了重大调整,原坦克集团军改编为机械化集团军,直辖两个坦克师、两个机械化师及其他集团军属部队,撤销了军的编制。坦克师与机械化师装备的坦克和火炮数量均超过原坦克军与机械化军。机械化集团军编有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比战时的坦克集团军多430辆,因而具有更高的机动力与突击力,是发展战役胜利的重要手段。

炮兵除新换装了新式火炮和火箭炮,增加了火炮、迫击炮和反坦克炮的数量外,还对一些原有的火炮进行了机械化改装,装备了新式牵引车辆,可以25至30公里的时速拖带重型火炮,比卫国战争时期的牵引速度提高3至4倍。

陆军序列中还保留了骑兵,但因陆军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各兵种机动力、突击力大有提高,骑兵已相形见拙,所以数量急剧减少,到1955年彻底裁撤。

5、 以陆军为主,全面提高各军种协同陆军作战的能力

这一时期,苏联在作战理论上主要是总结和发展卫国战争的经验,强调陆战场是未来战争的主要战场,必须以陆军为主、各军种协同作战。空军、防空军和空降军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可以独立遂行空中战役、防空战役、海上战役和空隆战役,能完成一定的战役和战略任务,但这些战役都是为了配合陆战场的行动,最终的胜利仍然要依靠各军种协同陆军来完成。陆战场上的战略行动主要包括战略性进攻战役和战略性防御战役,而主要以一系列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来达成战争目的。

空军的建设以发展前线航空兵为主,海军以发展潜艇、航空兵和驱逐舰以下的轻型水面舰艇为主。卫国战争结束时,苏军仅有驱逐舰33艘、潜艇77艘。到1953年,已扩充到驱逐舰60艘、潜艇300艘。苏联历来重视发展大舰,所以在经济能力和技术条件允许范围内,也造了一些巡洋舰。其数量从卫国战争末期的6艘增至15艘。海军虽发展较快,但仍是一支以近海活动为主,配合陆军作战的力量。

6、 开始组建火箭部队,为发展战略火箭核力量打下基础

1946年,以一个迫击炮团为基础,苏军组建了第一支火箭部队,这是战略火箭部队的雏形。此时的苏联战略火箭尚处在研制阶段,并未大量进入部队装备。所以这支部队带有试验性质,目的是检验火箭性能,培训干部,研究火箭使用原则和方法,实施火箭部队的组织体制,为发展战略火箭核力量打下基础。

7、维护既得利益,实施积极防御战略

苏联在二战后获得了极大利益,占领和合并了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德国的东普鲁士、波兰、罗马尼亚的部分地区,日本占领的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以及在东欧获得了支配地位。巩固既得利益,牢牢控制东欧,使欧洲和国际形势朝着对苏有利的方向发展,是苏联当时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当时,苏联继续在东欧驻军约60个师,帮助东欧各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和组建军队,以控制当地局势。

二战结束后,根据卫国战争经验和战后美国对苏战略,苏联确定了“加强积极防御,防止敌人侵略”的战略方针。根据卫国战争的经验教训,苏联一方面继续奉行防止战争和维护和平的政策;另一方面不断揭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战争阴谋。为了防止敌人突袭,苏联强调不断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战备水平,加强军队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改进武器装备,增强国土防空和民防力量,扩大兵员储备和提高动员速度,加强对美英等国的战略侦察等。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加速发展核武器和运载工具,以打破美国的的核垄断和核讹诈。

(未完,待续)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6)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7)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8)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苏联内地行政区的名称和中国类似?

小白一个哈

地方部队一般每编一个师,每编一个团,每个基层单位〔乡村、农庄、企事业单位等〕编一个连。

家园 【原创】对苏联组建机械化军的再思考

苏联战前解散机械化军之后,主要是改成了旅的规模。事实上,单就编制规模而言,这种改法未必没有道理(当然战术思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对此有过下列分析:

对苏联组建机械化军的再思考 [ napolen ] 于:2005-06-26 23:42:42

一般的作者都认为苏军战前最初编成的机械化军是一个成功的创举,后来解散机械化军,改编为坦克旅是一个退步,1940年再次重编机械化军是返回了正确的方向。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这些部队的编制情况,可能会有着一些其他的看法。

1938年式编制:苏军组建了4个机械化军,每个军包括2个轻型坦克团,6个独立坦克旅,6个坦克团,23个坦克营,共有坦克660辆,战斗人员12360人。人数/坦克比为 19:1

解散机械化军后,坦克部队被改编为坦克旅。当时,苏军的坦克旅有不同的编组形式,有独立坦克旅,还有坦克军编成内的轻型坦克旅和重型坦克旅。独立坦克旅编有3个坦克营、1个步兵机枪营以及战斗保障、修理、汽车运输、通信和侦察分队等。全旅共有145辆T-26A型坦克、56辆T-26B型坦克和T-26喷火坦克,还有28辆装甲车、482辆汽车和39台拖拉机。军属轻型坦克旅有两种,一种编有278辆BT-7快速坦克;另一种编有267辆T-26A型坦克。军属重型坦克旅也有两种,一种编有183辆各型坦克,其中T-28中型坦克136辆、BT-7快速坦克37辆、喷火坦克10辆;另一种编有148辆各型坦克,其中T-35重型坦克94辆、BT-7快速坦克44辆、喷火坦克10辆。如以一个坦克旅配属给一个步兵师计,则人数大约为20000人左右。人数/坦克比约为80:1。

1940年机械化军编制为2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满编情况下为3.7万人,拥有1031辆坦克(包括126辆KV重型坦克和420辆T-34中型坦克)和268辆装甲车。人数/坦克比约为37:1。

1941年战争爆发后,由于无力再编组庞大的机械化军,苏军撤销了所有机械化军的编制,改为坦克旅。旅的规模前后有所不同,大约辖40-60辆坦克。如以一个坦克旅配属给一个步兵师计,人数大约在6000人上下(此时苏军一个步兵师通常只有5000多人)。人数/坦克比约为100:1

战争中期以后,由于实力的增强,苏军重新编制了坦克集团军。一个成熟的坦克集团军编制辖2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大约为人员50000余人,坦克和自行火炮800辆,各类火炮800门,运输和保障车辆达5000多辆.人数/坦克比约为63:1。同期苏军一个坦克军有12000人,270辆坦克,人数/坦克比约为44:1。一个机械化军有16000人,246辆坦克,人数/坦克比约为65: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战前组建的机械化军的规模实际上达到了后来的坦克集团军的规模,而人数/坦克比明显偏高。这意味着坦克部队配属的步兵、炮兵、后勤工程部队数量不足,这将影响诸兵种的合同作战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对宝贵的坦克资源的浪费。

而战前的坦克旅其规模相当于战争中的坦克军或者机械化军,人数/坦克比介于战时的坦克旅和坦克集团军之间,应该说比战前的机械化军要更加合理。而200-300辆坦克的规模应该说也是不小了,在战争的第一阶段,苏军其实组织不起这样大规模的坦克部队。只有到1943年初,苏军才具备了组建这样规模的坦克部队的能力。

战前的坦克旅的主要缺点在于组织指挥以及战役战术思想上,由于配属给步兵师作战,要受步兵指挥员的指挥,其坦克部队独特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如果是反过来,把步兵师配属给坦克旅,由坦克部队指挥员来指挥,运用先进的大纵深作战的思想,再加上一些其他必要的配属部队,这样的编制可能比战前的机械化军更好。如果需要坦克集团军规模的坦克兵团作战,也可以临时将几个坦克旅合编为快速集群。卫国战争时经常有将如干坦克军、机械化军和骑兵军临时混编为快速集群的做法,效果也并不差

2005-06-27 04:10:22改

家园 忘情哥整的都是精品。

现在我还对人民军的专辑念念不忘呢,先赞一下,收藏了慢慢看。

家园 有个疑问

全军最年轻的军长索科洛夫少将年仅24岁

这位军长是哪个,是1987年因红场飞机事件解职的苏联国防部长索科洛夫元帅吗?如果是的话,他1945年时在任第32集团军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司令,而且是34岁,不是24岁,如果不是的话,我真的很想知道一下是哪位那么年轻就当红军将军的英雄军长。

家园 【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6)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1)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2)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3)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4)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5)

第六阶段:军事变革时期(1954-1964)

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实力以较快的速度增长。1960年,国民经济总产值上升到3040亿卢布,产钢量6530万吨。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苏联国防科研和军事工业不断取得新成就。50年代中期开始制造第一代弹道导弹。1957年,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同时,部队开始装备SS4、SS5、SS6等中程弹道导弹。1957年8月,试射洲际弹道导弹成功,1959年开始装备部队。继氢弹爆炸之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热核武器试验。制成了千吨级、万吨级和10万吨级以上的核弹。1963年制成导弹核潜艇。

美国核垄断被打破后,“遏制”战略也宣告破产,于是在火箭核武器迅速发展及握有优势的基础上,改而奉行“大规模报复”战略。

美国的核讹诈政策和苏联自身火箭核武器的迅速发,对苏联军政领导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苏联军事思想的变化。

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逐步改变苏联军事政策和军事战略。1954年,苏军正式装备核武器;1957年,研制成功洲际弹道导弹;1959年,建立战略火箭军,制定了火箭核战争战略。改变对未来战争的看法,把火箭核武器视为“绝对武器”,认为它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强调打火箭核大战。提出:“未来战争必然是核大战。任何局战争即使由常规战争开始,也会变成毁灭性的火箭核战争”;“新的世界大战将是两个世界社会体系之间的战争。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将卷入这场真正的世界范围的联盟之间的战争”。这种反映赫鲁晓夫火箭核大战理论的建军思想是在50年代后期形成,60年代初期达到顶点。但是,1954年1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在苏军全体官兵中开展学习原子武器和在使用原子武器条件下作战方法的决定,苏联军事理论和建军思想从此逐渐变化。

1、 优先发展战略火箭核力量

军队建设上开始向战略核力量倾斜。强调:核武器决定军队发展的方向,要优先发展核武器和战略核力量。“进行核战争的基础首先是战略火箭军,但也要依靠各军种的共同努力”。“核武器将首先决定军队发展和建设的方向”,是“国防威力的基础”;陆军的作用限于利用火箭核突击的效果,消灭残存敌人,占领敌国土;“空军和海军已经失去了它过去的作用。这类武器不是要削减,而是要被代替”。从而否定了以陆军为主,协调发展各军兵种的方针,代之以优先发展火箭核力量。战略火箭军成立后,便被列为五大军种之首,然后依次是陆军、国土防空军、空军和海军。

随着火箭核武器的发展,1959年底,苏军以第一时期建立的火箭部队为基础,正式成立了战略火箭军,并把它当作军队建设的重点。1960年,它的装备中有洲际导弹几十枚,中程导弹约200枚。到1964年,已增加到洲际导弹200枚,中程导弹约700-750枚。

1958年,苏联开始改装和建造常规动力的弹道导弹潜艇,至1963年,已约有60艘。1963年底,建成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并开始装备部队。

除战略火箭和弹道导弹潜艇外,远程航空兵也装备了带核弹头的空地导弹,形成三位一体的战略核突击力量。

2、 各军种普遍装备火箭核武器,提高核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为提高打火箭核战争的能力,陆军集团军、方面军装备了战役战术火箭,师装备了战术火箭;国土防空军装备了防空导弹;空军装备了巡航导弹;海军一部分火炮舰艇改装为导弹舰艇,新建造了一批导弹舰艇,海岸炮兵装备了岸对舰火箭和防空火箭。火箭核武器已成为各军种“作战的基本手段”。

为了提高核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各军种还采取了一些其他措施。例如,军因为坦克有较好的原子防护力,可迅速利用核突击的效果,而增加了装备中坦克数量和坦克兵的比重。至1962年,摩步师的坦克已增至238辆,比卫国战争末期坦克军的坦克还多15%。1962年,苏联陆军有坦克师20个,占陆军师总数的12%。至1964年,坦克师增加到50个,占陆军师总数的比例提高到35.7%。各军种均增加了侦毒、洗消设备,提高了防原子能力。

3、 常规兵力的作用遭到贬低,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优先发展火箭核力量的方针指导下,各常规兵力的建设受到一定影响。例如,撤消了陆军总司令部,陆军各兵种划归总参直接领导;削减了240万常规兵员;关闭了一些军事院校和机场等等。

但是这种方针在军队中遭到一定抵制,所以各种常规力量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在此时期内,陆军步兵装备了装甲输送车,增编了其他车辆,实现了全部摩托化;空军前线航空兵装备了新型歼击机,换装了米格19、米格21等新式歼击机,跨进了超音速时代;海军新建造了一批大型水面作战舰只和保障支援舰只,等等。

从装备上说,60年代的摩托化步兵师同1939年的步兵师相比,坦克多15倍,自动武器多12倍,无线电通信工具多4倍,装甲输送多36倍,动力装备程度多9倍,超过了卫国战争时期机械化军的水平。摩托化步兵师所担负的战斗任务范围也相当于甚至超过五十年代的步兵军。

改编后的摩托化步兵师在火力、突击、快速力和机动力方面都相当于甚至超过原步兵军。它不仅能在野战集团军的编成内完成战术任务,而且能直接在方面军编成内在战役方向上独立执行任务。它完全可以替代步兵军。因此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苏军撤消步兵军的编制,师直属集团军,既能消除军队指挥中的层次重叠现象,又便于兵力调动和人员、装备的集中使用。诸兵种合成集团军是非固定编成的战役军团,平时归军区领导,战时编入方面军。它的战斗编成根据它在方面军战役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受领的战役任务而定。它直辖3个或3个以上的摩托化步兵师,1至2个坦克师和相当数量的炮兵。

这一时期,苏军的建设基本上是以打火箭核战争为目标进行的,不仅战略火箭军以火箭核武器为主要装备,其他军种也都装备了大量火箭核武器。苏军把这种变化称为“军事上的革命”。随着装备的发展,军队的兵种成分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国土防空军建立起防空火箭兵,取代了高射炮兵。陆军步兵改编为摩托化步兵;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改编为坦克兵;炮兵改编为火箭兵和炮兵;新编入一个兵种---防空兵;原空降部队改编为空降兵,划入陆军序列;骑兵因不符合现代战争的要求而被撤消。空军前线航空兵以歼击轰炸航空兵代替了强击航空兵;原属空降部队的运输航空兵划回空军序列。海军建造大型水面舰艇的计划被否定,刚刚经历过二战摧残的苏联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困难的经济形势根本无力支持这如此庞大的造舰工程。同时,这些技术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战前标准的军舰也已经不适合现代战争。红海军的发展路线定位确定为赫鲁晓夫所能接受的“导弹化小型舰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红海军于1957年开始裁军,其总兵力由60万人快速削减到了50万人,并将近400艘舰艇退出现役。海军的海岸炮兵改编为海岸火箭兵和炮兵;海军陆战队(苏自称海军步兵)因登陆舰艇不足而于战后撤消,1963年又恢复了建制。

4、 奉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

这一时期的苏军认为未来战争必然是火箭核战争。在军事战略上,他们摈弃“积极防御”的方针,鼓吹突然袭击、先发制人的进攻战略。他们认为强调战略进攻、先发制人。认为战略进攻是未来战争的基本战略行动样式,战略防御或防御战略决不会带来胜利。突然袭击是进行未来战争的最有效的方式和制胜的决定性因素。未来战争将速战速决,战争初期的火箭核突击即可决定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开始放弃以陆军为主的诸军种协同作战的原则。

5、 成立华约与北约对抗

随着冷战愈演愈烈,为了对抗北约,苏联于1955年正式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将东欧各国的武装力量纳入苏联的战略体系中,全面控制了东欧各国事务,组成军事集团与北约全面对抗。

苏联和东欧七国于1955年5月11日至14日又在波兰首都华沙召开第二次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正式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根据条约组成了与北约组织相对抗的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华沙条约》共十一款,其中明确规定要以“互相尊重它们的主权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处理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共同致力于“国际和平与安全”,要“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如果缔约国遭到它国或集团的武装进攻,其他缔约国要以一切他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给予援助。条约规定有效期为20年,但缔约国在条约期满前一年内不提出声明予以废止,条约将自动延期10年。华约组织是美苏对抗的产物,将一直存在到北约组织解散。

政治协商委员会议是华约组织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协商与决定缔约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重要问题,由各成员国党的第一书记、总理、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组成。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轮流在各缔约国首都举行(实际上,会议多在莫斯科举行)。 政治协商委员会议下设常设委员会和联合秘书处,都设在莫斯科。常设委员会负责对华约组织的外交政策提出建议,由各国外长或国防部长参加;联合秘书处是执行机构,由各国派代表组成。秘书处还下设有装备和后勤两个委员会。

华约组织成立以来,和“经互会”一样,长期处在苏联控制之下,完全按照苏联同美国进行争夺的需要来协调活动。华约组织的主要机构均设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其主要领导职务都由苏军将领担任。苏联常以华约组织联合司令部的名义向各成员国军事机关和部队派“代表”、“顾问”、“观察员”,甚至直接干涉别国内政。

(未完,待续)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7)

忘情:【原创】各个历史时期苏军建设的特点及其演变(8)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以前读书时常在水木看兄台的作品,后来还纳闷怎么兄台就

销声匿迹了呢。

家园 一个小毛病

“到1937年底,苏军共拥有坦克1.5万辆,新型的T34、KB型坦克也开始服役。”

T34、KB都是1940年服役的吧

家园 忙啊忙啊,而且现在发文定位有所转换
家园 一个小问题

“7月10日,总统帅部改组为最高统帅部,由斯大林任最高统帅,朱可夫任副最高统帅。”

朱可夫是1942年8月才被任命为副最高统帅的,不是最高统帅部成立的时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