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管理案例分析:权力的真相1 -- wqnsihs
央企是政府功能的延伸,所以说会要求听话、不出事,因此比较适合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如果把能源和原材料也看作铁路交通和社会治安一样的公共产品,那么交由央企经营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至于说技术,包括挖煤采油的技术,仍然可以由市场化的,竞争性的私企(包括上市公司)来经营啊。
老大、老二的问题在收购后的人事安排时就埋下了问题的根,老大在没有所有权的情况下被任命为董事长,对于下属人员来说就意味着这个企业还是老大的,(至于实际的所有权到底如何就不是下属人员考虑的范围了),所以可以被老大利用。对于老二来说,在央企任命时,必定知道所有权的归属,作为职业的经理人,在经营活动时也一定是按市场化的路子来走。说道老二带进来一批自己的中干,很正常。连足球队的教练都知道要带着自己的团队管理一支球队,没理由在一个投资百亿的企业里不用自己的团队。这样做:对上,企业的正规化、制度化等方面的建设可以使集团能够正确考核分析企业的发展;对下,可以使自己的团队对自己更忠诚,毕竟只要我有好日子大家就都有好日子过的道理是很明显的。
如果这是个阴谋的话,只是这个阴谋的代价大了一些,如果不是因为有独特的技术支撑,也许这个企业可能因此而一蹶不振。
在整合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时,在取得所有权的同时一定要用好所有权的权利,尤其针对技术狂人而言,委以很高的荣誉(像上文中的首席科学家称号,甚至来个监事会首席科学顾问、集团研发中心总工程师等等)是他不会离开集团,同时要调离开原有企业,避免对职业经理人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挚肘。
另外,说到管理方面,有的人只适合做小企业的老板,比如十几个人的企业,这些人他能看过来,人再多的话自己就晕了。
和林海雪原里的栾警尉一样,只能当个小炉匠,做不了山大王。
从最后结果来看,实际是老大输了,彻底失去了对企业的控制;老二赢了,派驻海外就是一中能力的证明,再者,新来的团队也必然是采用和老二相同的手法实现对企业的管理,可以称为老二的兄弟部队。
第一个例子里,别看是斯坦服的博士后
骨子里还是一土地主的想法,每天看不见长工干活自己难受!
第二个例子那就是拿损失国家资源为自己做升官做铺垫。
第三个例子是大家最常见到的,其一是不把规章制度当回事,也就是不把自己当回事。其二是确实需要更强硬的人来教育他。
以上这些例子里(除了第二个带私货的例子),有一点是需要我们赞赏的,那就是都是出于对企业的爱或者说希望企业做大做强。
PS:把家虎?恩!把家虎!好,很好!很强大!
看来领导把家虎的核心力量是
朱老大应该就是最后对任何总经理忍无可忍,干脆废掉了总经理制度,自己出任一二把手,再搞个助理集团来帮闲。这大概说明了:
1.人的认知规律与事物规律总有矛盾,导致人无法长期用理论指导实际。符合时成功,不符合时有波动。也就是事理不总是合一的常态。
2.由于人类的能力是无限的,因此上帝搞了个通天塔事件,来限制人类的能力。这说明事物发展的规律总是有反作用力的。某种规律在制约事物的无限制发展。这位老总的企业无法100%占领市场,因此得以长期存在,一旦全面占领了,也许就立即灭亡了。这一点可以用病毒传播来勉强比喻,太猛烈的病毒迅速摧毁宿主,因此传播不远。这位老大认识不到老二的作用在于此,不知感恩,反而嫌弃其阻碍自己”走向更大的辉煌(或灭亡)”。说到底,还是对普遍哲学的修养不够。
3.举大而不落实于细。无论雄心和野心多大,最终都是要落实在细节和事实上。国人都喜欢鲲鹏万里的壮美,不屑于精耕细作的琐细,所以总觉得总经理境界小,层次低。实际上,总经理的境界往往符合现有的规律,董事长的理想往往大于目前的现状。二者调和得好,就有所突破发展,调和得不好,就是大跃进。
定位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不止是在企业管理上,也是一个人人生的基石。
顺便岔开一句,有趣的是在美国,本来很多人对自己的定位都很长时间搞不清,偏偏鬼子们还特别喜欢帮别人定位,然后再从他们眼里给你的定位对你的行为加以分析,进而得出一堆荒谬却对他们自己似乎合理的解释,然后再试图用这些荒谬的结论教育你。呵呵,真是可笑。
因为学得不好 太懒了
一直看忙总文章,无论大小。忙总一直的说法是董事长兼任党委书记或党组书记,但我的理解稍有不同,或者确切说是党委书记出任董事长。现在央企已经有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三驾马车的了,而且为数不少。甚至央企总部是两位老大,对各个重要的二级企业(往往上万人)也是搞三权分立,但董事长不坐班。不知道这是否是趋势?
认证梦想还有6票就要实现了,哦也!
看了第二段,感觉老大和俺估计的那种一样,的确是习惯了控制一切。等到老二来了以后,规范化经营了,还在想插手正常经营活动,干预老二的正常管理,遭到抵制后就认为老二是在背叛自己。
特别是产能扩大那个,你描写的太形象了。俺认识的搞科技出身的老大一般都有这个毛病。有个私营老大问俺,某产品市场前景如何?俺告诉他未来大概每年增长X%,现在厂家基本在国内,已有产能已经过剩,而且其中最大的一家具有很强的技术储备和成本优势,只是现在引而不发而已,俺不建议他上这个项目。但该老大坚决要上,贷款一个亿上马,2年了未出产品,中试号称成功,但市场上没有见到他们的货。上马的唯一理由是该产品可以和他们现在的主打产品形成产品链,配套销售。 而他们现在的主打产品呢,刚刚在试生产成功后销售一年,赶上了好年景,把贷款还完还有盈利,老大立即宣称分二期把产能扩大到全国第一,按客户的说法,如果老大的产能计划按期实现,全世界的货他都能供了。实际情况是,他现有的产能也闲置一半左右,因为没有那么多的订单。企业的投资过大,负债比率不合适,一旦市场有个风吹草动比如价格战之类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立马面临资金周转问题。
而文中提到的元老团问题,我想更是民营企业的通病,也是很多民营企业留不住人才的原因。 一方面企业做大以后,需要引入新鲜血液,引入规范管理,其中的骨干人才应该得到合理的报酬;另一方面,企业元老团很多人的素质无法适应规范管理,或者他们还留恋于以前的特殊待遇不愿主动溶入到管理中来,特别是这些元老团或多或少和企业的头头们都有这样那样的关系,经常要在头头面前参后面来的管理精英一本。新老员工在理念、利益上的强烈冲突往往使企业凶多吉少。这样的企业管理难度可想而知,要想在企业内部进行适应于目前销售规模的改革的难度也可想而知。
老大们一方面感念于元老员工当年的付出,一方面也不想被人家骂没有人情味,对元老往往采取安抚的态度,甚至给予特殊待遇,而这种不公平是企业规范管理的绊脚石,是企业转型的障碍。多少私营企业到了一定规模后上不去,就是因为内部管理混乱,管理制度无法贯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没有施展的环境大批离开。管理上无法成功蜕变导致很多民营企业做不大,或者大到一定程度后就停滞不前。历朝的杀功臣虽然残酷,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现代企业里的元老,如果证明的确不称职,可以考虑设立内部养老职务,职位高声誉高而无实权,让他们“高升”一步,离开实权部门,不要干扰企业正常运营。
想起一个关于元老的经典例子: 某民企经过10年的跨越式发展,一跃成为行内龙头,董事长励精图治,制订了宏伟发展目标;但内部管理却相当混乱。其仓库主管是创业元老,股份制改造时得到不少股份,但水平有限,仓库发货存货闹出不少笑话。光是标签纸之类的小件找不到也就罢了,还发错几次货,把给A客户的货发到了B客户的集装箱里,害得一大票人为了补救忙得人仰马翻。更狠的一次是市场货物十分紧缺之时,客户要求8个柜,价格很高,立即发货;生产也说现生产赶不及交期,仓库报告没有存货。结果俺们只好忍痛放弃订单。 二个月后,客户该买的都买了,货物不那么紧缺了,价格也掉下来了,工厂销售人员打电话来问俺们有没有订单,说是有6个柜可以供货。俺们说没有订单了,又问这6个柜哪里来的?答是一直放在仓库里的存货,上次货物紧缺时仓库没有发现这些存货。 俺们无语。当然这些货物最后也卖掉了,可是光价格差一项就是几十万美元,还没算占用的资金、库管费用。 按说这样重大的失误,库管应该下马了吧?结果,人家屁事儿没有,还得一大堆人帮他擦屁股,就因为人家是元老。
新华都的陈董和唐骏总经理的搭配比较难得,想来这也是新华都跳跃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企的老大们,或者说,创业者们,因为创业时的艰难,不得不、或者顾不上规范管理,他们看重的是开疆略土,而不考虑或者没有时间考虑长治久安;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好像国家终于建立,需要一整套规范的制度来保证帝国稳健运转。企业的开国皇帝们完成建国大业后也得虚心学习治国方略,屁股才能坐稳天下。草寇如刘邦、朱元璋,登基后在礼仪训练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呢。
不是孙后来做大了,谁关心这码事儿啊。
事件的决定力量在那个力量大的人
当然总经理能够借助更大的力量也可以。
和平共处,彼此信任在当下很难。
真谦虚。每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缺陷,我就很少琢磨人心的事情,比较重视事情本身,所以在目前环境里成不了大器。
要员工唱:某某你好,某某你辛苦了;某某你是我们的好领导。。。。。。一样都是这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