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干旱和地震之间的关联 -- 邻居大哥
地震前板块已在活动,积聚能量,这个过程中一部分能量的传递导致局部气候的变化,比如地表温度升高,空气湿度减低等。
以前看到过经历某次地震的人回忆,那次震前的冬天很多花都违反天时大面积开花,想来是地表温度高导致的。
据说这里是李四光曾预测过的一条地震带。的确近20年来,这一带低烈度地震曾频繁发生,不知是否与干旱有关?
我感觉西南季风自身偏弱可能要占更大的成因。
西南少雨是从09年七月开始的,呈现两个特点:一是降雨少,二是雨季结束得早。正常年份西南季风要到11月才完全消退,而09年中国西南地区入秋(9月)以后就基本没有降水了。这些都对应着西南季风影响的弱和短。
专家们的解释还有一点,即平均气温的升高。
局部地区平均气温升高,有可能造成当地蒸发量加大,却似乎并不会影响来自印度洋上空的暖湿气流。中国西南地区的这次干旱,最主要的表面原因就是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大幅减少。
不过,
最后再看一篇2004年的雷人报道:南方地区大旱10年?美国报告预测中国2010年前后气候
李四光这个四大预言流传很广啊,到哪个地方,哪的人就把自己这儿对号入座。我记得看过一个资料,说李四光只是重点关注了四大断裂带,那三个震过了,第四个好像是江苏北部和山东南部那个什么什么断裂带,枣庄附近(?)。。。离我们那也很近。。。
而是国际专家都这么说。美国、日本的科学家都承认地震不可预测。耿教授的理论只是一家之言。
看了以下他的理论-其实就是统计经验公式。和从血型,星象看个性一样的。动力学上基本木什么有意思的东西。本人完全不相信他能准确预报地震。
这个要能算理论就奇了。
觉得这句话本身就不够严谨。
“1972年提出旱震理论,然后成功预测了1974、75的两次地震”,似乎并不足以说“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接下来,我质疑其真实性.
一直以来,听说的1974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预测,是归功于有感地震,即大震前的小震,它引起了人们足够的注意。当时代表性的研究人员是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李志永,见:1975年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测内幕
“小震闹腾,大震到”就是一条宝贵经验,但它也不能做为一条准则写进教科书,因为次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就是没有任何明显小震牵头的--这也是海城庆幸之后,唐山地震却造成重大损失的原因。
至于“耿庆国预报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特别是1976年的唐山地震。”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描述一点意义都没有。作为学术范畴内的各种不同意见,其中肯定包括一些能在事后被印证的,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找到了地震的规律。严密的说法是:至今,人类的知识仍不足以预测地震。否则为什么30年后我们仍然要经历汶川的痛苦。
百度一下,就能找出一堆马后炮来。
没有对当地地质结构的精确的数量化模型,对地震形成的可靠理论,对当地地理状况的实时监控,谈何准确预报?如同预测女人的生理周期。凭体温测量,准确到天可以做到。准确到分秒,就是糊扯了。
很简单,降雨过后,地表水向下渗透,使得地表下面的版块更潮湿,因而柔韧性得到了增强
柔韧性增加的结果是导致板块中的土壤里受到的应力可以向四周发散,这也就降低了应力集中导致的板块猛然断裂的风险
避免结构形成应力集中是结构设计者的一个基本功,二战期间,盟国制造了大量的全焊接钢船,由于对焊接导致的应力集中造成的威胁没有预见,导致大量的航行于冰冷海区中的全焊接钢船在船体大开口处产生了严重的应力集中,最后导致船体撕裂,而沉没
这是个定性说明。帮助理解可以,谈不上预测。准确预测不是个轻松的工作。
如果确立了土壤潮湿度对地震的负相关性
那么综合其他因素,比方说地应力,可以确立一个关系式
多大的地应力与多大的土壤潮湿度可以引发多大的地震
所有的预测,包括有卫星云图做依据的天气预报也只能做到更高的概率预测准,而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准确预测
地震预测搞得最好的那次是海城地震
地震的各种机理;机理之间的关系;数量化这些关系;各地的地质状况;数字模拟结合实验去验证。用对实际发生的地震做预测练习。要经过多次的理论实践的反复才可能做出一点真正有意义的工作。至于地震的预测的成功,可以定义以下。本来地震的发生时间很短暂,所以准确到分钟是不可能。能准确到月就不错了把。其实连地震被预测出来都要经过练习才能说出个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