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国人物】关羽与荆州之守 -- 萨苏
两位高论。
两位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曹魏对荆州的觊觎。跋兄还提到徐晃军对荆州的某种实质性威胁。 这些令在下略感不解。
1 从荆州地理情况来看,感觉曹刘孙三家,孙家夺下后守的难度最小,刘家居中尚可一守,唯有曹家成功守住的难度极高,因为东西南三面受敌,且无强大水军进行军事和后勤支援,更兼曹家总体实力第一,本来就是刘孙联手攻击的靶子。所以,在下揣度,荆州这个烫手山药,曹操多半是不会碰的。(当然如果能拿下上庸一带并稳住局势,曹仁那边再突击搞一下水军船队,则另当别论。) 至少219年拿荆州的时机似不成熟。
2 基于第一点的结果,曹操调兵遣将对付关羽的目的,应该仅仅是将其击破或逼退,却不会考虑夺取荆州的问题。在关羽撤围后曹操也阻止了军中乘胜追击的意图。站在曹操的角度上,他恐怕最希望的就是让荆州成为孙刘相争的目标,自己渔利 ---- 但这个渔利并非是要把荆州夺过来,而是让孙刘互耗、自己有时间积累。
3 技术层面也不支持徐晃军做乘胜追击,因为关羽撤围后半月荆襄之间的水路依然为关羽水师所控制。即使荆州水师松开控制后,因曹仁徐晃所部皆无成规模的水军船队,依然难以重师南下威逼荆州 ---- 毕竟数万军马的后勤补给完全依靠陆路运输,太难了。
综上,我感觉,关羽(如果他还没昏头的话)一旦撤围回走,他根本无须顾忌背后的曹军。如果糜芳士仁不献城,最终的结果依然是关羽率荆州军团 对 江东军马 这种一对一的态势。
另外跋兄提到“以关羽的疲惫之师,军心不稳,能不能打赢吕蒙也是个问题”。我感觉,关羽军虽疲惫无战意,但那是在久战之后的疲惫、久攻樊城而不克的战意低下;一旦回到荆州,他们就会意识到是为保卫家园而战(而且荆州人与江东人多少是有敌意的)。因此一旦回到荆州,战意士气应该就不是问题了。至于疲劳。。。可以先不跟江东打野战嘛,守他个十天半月再说 :-)
所以我觉得关键问题似乎还是糜芳士仁的献城。当然跋兄对糜芳献城的动因分析是有道理的。可惜呀可惜!
某一直认为,荆州其实是三方矛盾焦点的聚集地,是全国局势的缩影,任何一方打破这种动态的平衡,必然引来另两方的互动,现在孙刘交兵,曹魏绝不会仅仅满足于旁观,结局难料,但威胁不容乐观。
1、关羽水军的概念其实十分模糊。虽然早在秦时就有“楼船”这个名称,但种种迹象表明,这还没成一个独立的战斗系列(顶多是起运输操作作用的辅助兵种),更大可能是指在船上作战的部队,所以有曹操的“今治水军八十万”,而吕蒙议筑濡须坞时诸将所云“上岸击贼,洗足入船”说得更明白些。
现在荆州危急,关羽必须全力回援,很难想象他会留下许多部队在汉水游弋,即使是有专职的水军,也同样是在掩护过后就必须立马转头南下,因为关羽集团虽然比前次纷争大有增长,但以半个郡实力和东吴抗衡仍有不逮,更别说想两面兼顾。
2、曹操是希望孙刘互耗,自己渔利,但其最终目的还在于消灭孙刘,击退关羽只是第一步,等他们耗过落井下石,何乐而不为呢?渔翁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何况关羽真的顶住十天半个月,本就不弱的徐晃也将大大增强(曹操也跟来了)。再者,并非一定要以攻城为目的,趁双方打得精疲力竭,抽冷子掩袭,消灭敌有生力量也是一种手段,夺取荆州也就水到渠成。
3、从地理形势看,荆州一失,上庸成为事实上的飞地,是难于独全的,是上庸依赖于荆州,而非荆州依赖于上庸(刘备打过汉中才有上庸),孟达反叛,刘备也是鞭长莫及。
4、保卫家园这种情形很不可靠,史载更多的还是仁政对暴政,何况关羽部队也不仅仅来源于那么几座城,东吴大军铺开,许多家乡沦陷的一样惶惶。再者,所谓疲劳更多是久战败战之后精神负担,除非能来个两班倒,否则可能比主动进攻更糟糕。
5、我并非认定关羽一定守不住,只是结局一样不好,这个说来话长,而且严重离题,仅提一点,关羽苦守,刘备肯定增援,二年多的汉中战役刚过不久,此消彼长,实力和上次争夺可以认定大致相当,针尖对麦芒,此时回旋余地已经不多,夷陵之战不就提前爆发,双方打的越激烈,持续越久,曹操越是偷着乐。
曹魏对荆州有野心,但是不以占据城池为主,而以消灭吴蜀的机动军队为主。我赞同煮酒兄的意见,曹魏就算攻下荆州,也守不住。
东吴早有拿下荆州的想法,但是面对荆州军团的以逸待劳则没有可能,只能是靠偷袭。如果糜芳世仁能坚持到关羽本人回援,胜负则是未知数。可能东吴会认为反正都开打了,已经撕破面子,那么不如干脆做到底;也可能考虑到曹军尾随而至而撤围;当然也可能认为曹魏没有水军,对他们威胁不大。总体说来,即使关羽回援,胜负还是未知之数。关键还是以关羽的实力,不足以和东吴曹魏两军对峙,主动进攻更属力不能及。
西蜀对荆州的支援太少,不管是从人力还是资源上都远远不够。可能看到的胜利消息很多,正筹备军马准备一出祁山,来个钳型攻势呢?
曹魏如果拿到荆州,的确如同一个烫手的山芋,并不容易消化,这使它动手的时候颇为犹豫。
如果关羽顺利回军,以东吴当时的战略态势,我想和老关死战一场的可能性极大,而且取胜的可能性也很大,百里而厥上将军,自古这种腹背受敌仓促回援成功的例子极少,而东吴这样的有利条件千载难逢,1。北方的默许,2。蜀国力量的分散(自古军事家不断犯的错误),3。战前蜀对吴的不够充分重视。如果这次失去机会,大概蜀在荆州不会给第二个白以渡江的机会。
真实的作战结果是关羽很快败亡,因此曹魏未加动作,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促使两国展开大战,这个战略是成功的。如果蜀吴争夺江陵旷日持久,真的鹬蚌相争,打成大规模武装冲突(蜀在这里已经没有退路),那么,利用二者矛盾曹魏从中渔利是个很正常的做法。
南荆州对于曹魏的战略价值在于切断蜀吴联系,增加了一个主要进攻点,而且从此中原地区再无威胁,取得这个地方可能比较烫手,但是掩护了心腹,东吴就此不敢在合肥捣鬼,其作用不亚于挺进大别山。以后诸葛亮在关中用兵,曹魏要有重兵防范孙权(可惜孙权虽然兵力不少,始终没有好的表现),假如拿下荆州,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江陵资源丰富,可以自开一条战线,曹魏只要把襄阳基地前推就是,吴蜀不寒才怪。
那荆州可就真是绞肉机了,彼此都把心思表现得明白,撕破了脸,呵呵。谁单独得手都会导致另外两方的实质上的联合,估计几易其手。隆中对就彻底玩完
拿下荆州,应该说是孙权这边是战略所在。孙权的战略重点就是长江上游。任何一个强势集团在荆州站住脚都是对于孙权的威胁。
鲁肃刚刚见到孙权,也提出过从刘表手里夺取荆州,然后夺取益州的计划。和后来诸葛亮的“隆中对”非常相似。当时孙权还年轻,没有足够的实力实施这个计划。
后来赤壁前曹操占据荆州,打的是刘备。除了给孙权写过会猎的信,曹操并没有直接攻击孙权的动作。而孙权决定和刘备合作抗曹,也是不能容许曹操在荆州站稳脚跟,然后沿江而下威胁东吴。
后来,“借荆州”给刘备,也是因为刘备当时对于东吴并不构成威胁,反而可以帮助东吴制衡曹操。但是刘备夺取西川后,实力做大,成了东吴的威胁。东吴要稳固上游,把防线推到三峡一线才能够放心。
这才有了孙权向曹操称臣和白衣渡江。
关羽本人的问题是在这种形势变化后,没有认识到东吴下来要对付的是自己。吕蒙是东吴的鹰派,而且在上次夺取三郡中表现不俗。即使来了谣传对方生病,也不能掉以轻心。在湘水为界后,关羽对于东吴除了江河基本没有战略纵深。这个时候应该把战略重点放在东面,而不是北面对于曹魏。
东吴攻下荆州后,吕蒙军纪严明,善待百姓和荆州关羽军人的家属。而关羽的军队立刻士气崩溃,未经大战而关败亡。这点说明至少荆州上上下下对于关羽的穷兵黩武不感冒,而希望同一个主人来统一管理带来和平。如果蜀汉保有了荆州,作为诸葛亮隆中对北伐的一个方向,荆州后面多少年自然是主要战场,打来打去对于当地人没有好处。而刘表过去无为而治至少过去荆州是比较太平的。东吴夺取荆州后,荆州到吴亡也没有发生战火,对于一方百姓也不是坏事。
可能因此而与当地一些大族关系不佳,所以糜芳士仁应该是面临压力的。守军战意不坚,而且可能也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毕竟215年的荆州争端最后以外交手段解决,因而抱有幻想,不愿意拼命,因而也忽视了孙权的野心。事情的发展应该让他们连肠子都悔青了。
当然只是猜测。
不过210年关羽镇荆州,215年孙吴争端,219年关羽北伐,局势变化太快,不是所有人都具有卓越的战略头脑,所以大多数局中人肯定看不清。事后看来荆州失陷几乎是必然的,孙曹终会联合,关羽的北伐和他的失误只是导火索,加快了进程。除非天赐福缘,那时关羽就真成神将了,哦,也可能是穿越者。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而是蜀汉可以从蜀中随时出白帝城顺江而下攻击,下游的孙吴无长江天险可恃,陆军偏弱的江东必须要锁死这个口子。
aaaaaa
孙吴联盟就基本破裂了,那个时候鲁肃还在,可也没有反对东吴这次军事行动,反而在和关羽的谈判中扯破脸皮针锋相对。只是因为曹操威胁汉中刘备才被迫吐出三郡,孙夫人这时候也已经回到东吴,她回来前还差点把刘备当时唯一的儿子刘禅劫持为东吴人质,这是盟友的样子么?而张辽在合肥的大胜又让江东从东线北上无望,他们开始考虑荆襄方向的用兵方向,而关羽的拒婚和鲁肃的去世让孙吴想和平解决荆州的倾向不再存在,而关羽和西蜀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联盟实际破裂的残酷现实,对东吴仍采取欺诈和侮辱的态度,关羽不仅在婚姻问题辱骂孙权,而且在荆襄战役中擅自劫走了东吴的粮草,终于酿成了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