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 -- wqnsihs
一帮中央大员也去看过,表扬不断,也上过cctv新闻联播头条,当时风光无限。仅仅因为我作为银行的人,与另外一拨人走得比较近就不让干。可惜。
河道又在切深,水会加速下泄,水资源会出问题,但是如果建大坝,会很快被泥沙淤积(上游水土流失是个社会生态问题,工程措施无能为力),最终导致湖区完全消失,最后不得不炸掉大坝。这是一个系统问题,非常难以用一两个技术手段解决。而且不是水利部门一家的事情。
强,可惜被强制退出后损失也最大(看看华融的报表就知道了)。如果当时不是一刀切,让大家慢慢逐步退出,可能今天许多著名企业还在,不至于被民营外资控制或破产。
出租房子,摆地摊,早点摊。租个小店开,反正是有足够活路,说白了,只要在省会,工人活路没有问题,只是辛苦罢拉。我有同学当初上大学第一年居然去建筑工地打工
分散在300-800个帐户里面。
我曾经见过涨停板的封单,比全部流通股市值还高的情况。
波浪理论里有一条假设,任何人都不可能持久操纵价格,这条在中国是不成立的,因为证监会根本就不管,除非股价的波动实在太过份了。
做空机制对于股指应该是有效的,ETF和股指之间可以有效对冲。但对于单支股票,流通盘几百亿的还是有点危险。当年的苏红豆就是全国产量都被买光了,强行逼空。
我和搞泥沙的人混过一段时间,对他们的一些东西有些了解。如果长江总的下泄水水量没减少的话,总的泥沙量和总的下泄的势能是不变的。由于三峡在蓄水初期拦截了大量的泥沙,使中下游河道失去泥沙的动态平衡,河床下切。但三峡蓄水完成之后,河底的泥沙又会达到一种平衡。蓄清时河床会下切一点,排浑又会补回来。
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河床下切会导致河道的容积变大,由于总的落差势能不变,河水的流速就变慢了,泥沙就容易沉积了,又是一个平衡。
我倒是对长江的水质变化更关心。
当时目前已经下切的部分导致鄱阳湖和洞庭湖水位下降。地方有政绩需求,至于提供数据是否可靠,我也不知道,目前也没有机构去验证。
也就是河道下切量,这个和175米的坝高有关,毕竟对于三峡大坝以下的落差势能增加了。但有多大还要观察几年,我估计不会太大。这么快搞湖坝,副作用太大。
长江河床在这段时间是抬高了,因为泥沙淤积。这个可以从近几十年武汉关水位警报情况看出一二。但同时鄱阳湖和洞庭湖的面积却减少了,说明它们有更严重的泥沙淤积。所以现在有把什么问题都往三峡工程上推的倾向。
建议多看看国企当年的相关的深入的报道,或者访谈下岗工人,特别是问问他们工人当年的生产纪律和效益情况。
我所知的,在有些管理不行的国企,上班是打毛线聊天喝茶过一天,下班之前30分钟就收拾好东西,等在厂门前,等下班铃一响就冲回家;至于管理涣散的,干脆就是借银行的钱发工资,一发就是几年,因为他们进了厂子,就是国家的人了,要管他们一辈子,不给就去闹事。
最后等朱这样的当冤大头出来的,终于才是一个了断。
不往三峡身上扯,很多项目永远不可能批准。官员都是聪明人。
首先,大的成功环境应该是:成熟产业。
其次,金融人员主要的作用应该是现有系统的效率提升,是COO。
短板是:成熟产业的竞争,一定是深度竞争,牵涉到很深刻的行业认识。
结论:金融、审计人员,一般的思维只是管帐先生,缺乏业务视角。所以他们可以是好的COO,与CEO还是有差距的。
个人认为:好的CEO一定做过产品经理,并且具有销售经理的一线能力,还有财务、运营方面的宏观视野。
抛开国有资产流失这一罪恶,是不是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最优?
大概问题最后又转回一个原点上:有多少人是有能力把国企救回来的,其中多少人会通得过政治考虑得到任用?不一刀切的话,结果是否会是保持原有局面不变,小修小补了事或者成了新一轮跑部跑银行的圈钱运动。
评价历史人物,除非大善巨恶,否则很难直接判定。最基本的问题是,处理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比如朱老板的举动,无疑是解决了很多重大问题,但他的方式显然很有疑问。兄弟当时对他就不太看好,最初怀疑的原因是海外赞扬一片,几乎与叶利钦一样。朱老板时期,电视上的形象几乎全是与各地企业家及海外金融企业畅谈,从没关心过底层人的想法,他代表的阶层也就很清楚了。至于其人好说大话,自吹自擂,那倒是小事了。
朱老板解决了最急迫的财政问题,但损害了大批底层群众的利益,摧毁了TG的政治理念,导致贪污腐败盛行,贫富差距巨大,利益集团获得暴利,这都是他的政策带来的问题。换个人,换种做法,也许同样可以解决问题,同时负面效应小很多,可惜历史无法重复,对他的评价也就很难公正。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领导说你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行也不行。其原因除了中国文化里的家长制/奴隶制作风,还有就是对人的评价很难公正。真正的评价必须是换了别人会怎么样,而大部分情况下,周围历史环境是不可重复的,所以成绩和失败都不能作为评价的简单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