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新疆行见闻 -- 细密

共:💬237 🌺742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化的工作是一定要做的

有一次,我在路过的店里听到收音机里的一首歌

维语版的《同桌的你》

泪流满面....

家园 不一定吧

我认识的一个法国穆斯林MM,很漂亮的,是个女同志哦

我问她生活上有什么要求,她说无所谓,就是不吃猪肉。平常也不用带头巾,祈祷,等等。

家园 嗯,大

我一个同学从北京回家

北京到乌鲁木齐,44小时,在乌鲁木齐车站休息下,上车继续走

17个小时之后,到家门口了,阿克苏

家园 兵团

中央民族大学一个博士论文

兵团人口

长。年末,兵团总人口为31.13万人,比1954年增长59%。其中,除了原部队集体转业的10万名指战员外,1954年接收山东支边青年6531

人,1955年招收河北、河南、四川、江苏、上海等省市初高中毕业生和支边青年3800人,1956年接收河南支边青壮年5.5万人,招收四川、广东、江苏等省知识青年4900人,三年来安排刑满就业新生人员2.6万余人。随着职工队伍的不断扩大,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有了明显变化,35岁以下的青壮年15万多人,占职工总数84.1%,其中半数未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近3万人。

1958年,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根据新疆地广人稀、急需劳力的现状,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从江苏、湖北、湖南、安徽四省动员200万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按照国家的计划安排,1959年5月一1961年,新疆兵团接收和安置内地支边青壮年和家属近10万人。1959年,兵团安置江苏、湖北、安徽三省青壮年和家属4. 829万人,包括青壮年4. 3352万人,家属4938人。其中江苏青壮年1. 1282万人,家属620人;湖北青壮年3. 0848万人,家属4271人;安徽青壮年1222人,家属47人。在此期间,兵团又接收和安置了自治区分配的江苏、湖北、河南三省的支边

青壮年和家属5万多人。在三年困难时间,兵团还吸收了甘肃、青海、河南、山东和四川等省的灾民20多万人。’“

1963年7月一1966年10月,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兵团接收和安置了内地城市支边青年12. 67万人。包括上海知青9. 7048万人,北京知青440人,天津知青7900人,武汉知青7900人,江苏知青2900人,浙江知青4800人,其他知青1752人。后因国家调整安置政策,通过知青转点、顶替、工作调动、退职等途径,先后有8. 55万人返回原籍,其中因顶替或转点返回原籍的有3. 55万人。

到1985年底,留在兵团参加屯垦戍边的这批支边知青还有4. 12万人。他们的分布状况是:北京知青3100人,分布在农二、三师、兵团二二一团和自治区工建局。上海知青3万人,分布在农一师的有1.巧万人,农二师的5900人,农三师有1600人,农四师有1500人,农五师有600人,农六师有500人,农七师有800人,农十师有700人,乌鲁木齐地区和兵团直属单位有3300人;天津知青3100人,分布在农五、六、八、十师;武汉知青2300人,分布在农四、七、八师;江苏知青1300人,分布在农一、三、六师和和田地区;浙江知青1400人,分布在农三、四、八师。

另外,兵团在1973 -1983年,还接收和安置了2. 1925万名城镇知识青年。其中1973年382人,1974年5828人,1977年7602人,1978年2455人,1979年1719人,1980年2007人,1981年1077人,1982年618人,1983年237人。

叫苦的部分

一是社会保险费逐年攀升。目前全兵团社会保险统筹平均费率达到26. 46%,超出国家要求兵团将统筹费率控制在23%的三点四六个百分点。在国家每年给了大量养老保险金补贴的情况下,大部分团场“五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统筹费扣除个人缴纳部分,单位负担比例已达到年工资总额的41. 6%,其中仅养老统筹一项就达38%6。如某团,2002年全团在岗职工1195人,其中农业一线包地职工554人。全团退休人员达 1009人,师一线包地职工的1. 8倍,按每个退休人员平均收入6000元计算,全年需要养老统筹费率605万元,扣除补助部分的429万元,剩

余的176万元就只有分摊在地亩里。团当年播种面积5. 09万亩,平均每亩分摊35元,554名包地职工平均每人要负担退休职工的养老统筹费3177元,包地越多,负担越重。兵团职工认为比地方农民交得多,负担重,创造多,所得少,心理不平衡,从而导致青年人员外流严重。

二是社政开支不断加大。作为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团场要承担医院、学校、广播、电视等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小城镇建设、道路维修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职能。腹心团场在小城镇建设和危旧房改造方面还享受不上边境团场的政策。近几年来,虽然国家支持力度很大,但尚不能满足实际支出,相当一部分经费需要团场自筹,团场只能转嫁到包地职工的土地承包费中。如农六师某团场,2002年上级用于教育卫生的拨款为87万元,实际支出266万元,尚有179万元需要团场补贴。2002年该团播种面积5. 1万亩,包地职工1055人,每亩要分摊35元,承包土地职工人均

负担1697元。

三是戍边维稳的直接费用逐年增加。兵团在履行屯垦戍边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使命中发生了大量的日常性直接费用,边境团场要比腹心团场所支出的费用更高,这些费用都要摊在承包职工身上。如农五师某团每年用于民兵训练、执勤、物资装备、设备维护以及工资等费用在120万元左右,而上级每年核拨的费用只有1万元左右,还不够团场专职人武干部的工资,不足部分由团里贴补。2002年该团播种面积9万亩,包地职工2565人,每亩分摊13元,包地职工人均负担468元的戍边维稳费用。

另外一篇文章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兵团人口出现持续的

低增长,2005年底,人口出生率下降到千分之6.38,自然

增长率下降到千分之1.73。如此低的增长率必然造成劳

动力后备资源不足。

2.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流失,造成职工队伍不稳定

目前,兵团屯垦戍边队伍的主体即农牧团场职工

的人数在不断减少,职工队伍不稳定。减少的原囚是

老一辈军垦战士和五六十年代参加兵团开发建设的

支边青年已大量退休,农场青年大多数不愿意务农承

包上地。2005年底,兵团各师国有单位共有离退体以

及离职人员48.04万人,兵团职工人数由1991年的

101万人持续减少到2005年的66.54万人,}一儿年内

兵团职工总人数减少了近一半。而从1990年到2005

年兵团农场总播种面积从780.8千公顷增加到985.8

千公顷,需要大量拾花劳动力的棉花播种面积从

170千公顷增加到471.74千公顷,种植面积在不断增

大而劳动力却持续的在减少,囚此,农场一线劳动力

严重短缺。兵团迁出人口以青壮年居多,而且是

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工及其子女.他们熟悉

农场生产,由于这些人员的迁出,造成兵团的职工队伍

不稳定,劳动力后各资源不足。

3.人口季节性流动过强,短期劳动力人口加大,

职工队伍素质下降

由于兵团有大量的可耕地,吸引内地大量的农

村剩余劳动力来兵团从事农业生产,这些民工大多

以季节性候鸟式的方式来疆,他们或春季来兵团承

包上地秋收后返乡,或在拾花季节做短暂的劳务输

出,成为兵团的劳动大军。同时还有一部分内地

人来兵团从事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产业。虽然,

这些劳动力暂时缓解了兵团劳动力的燃眉之

急。但这些劳务工和移民,他们来兵团的目的主要是

谋生或获取经济利益,一旦经济利益不能满足,就会

动摇扎根兵团的信念。同时,新迁入的人员大多不

熟悉兵团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劳动技能低下,使兵

团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下降。

(二)人口素质低下

由于不同的迁移机制作用,兵团人口素质差异

较大。目前大专及以上学历程度的人员极少,大专

以下文化程度人员较多,其中不识字的人数就达20

万之多。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

囚素影响,兵团获取掌握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专业

技术能力较弱。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新引进的

劳工大多来自贫穷、边远、人多地少的地区,文盲和

半文盲占较大的比例,综合素质偏低。据2003年抽

样调查,新职工中文盲占15%,小学和初中文化程

度占80%,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约占5.5%,其

中,大专学历的不足0.5%,从‘五普”统计看,全国文

盲率平均为6.7%,自治区为5.6%,而兵团为7.47% ,

团场为10.9%。外来务工低素质人员的引进以

及本地高素质人才的大量外流创,必然使兵团人口

素质旱现下降趋势。

不过暂时对农业资本家一说还是不能证实或者证伪了,用廉价人力和用机器生产同样可以成资本家。看人口减少导致的分摊到个人的养老和安全费用跟利润增长速度比较如何。这种情况对边境和内部农场是否一致也不好说。农场主怎么承担兵团原有任务也是个未知数(雇佣军?)

家园 兵团基本生活是很成问题

负担挺重,收入一般,福利也不太到位。

我认识的一个人,他母亲讲了几十年的话是“当初他爹把骗了来....”

家园 不应该呀

我的同学说,他们从小要学新疆史的。

这个课本我没有见过,难道是编写方向出了问题,还是他们根本没有好好学?

家园 这个名字的由来

是乾隆的“故土新归”

家园 兵团

中央民族大学一个博士论文

兵团人口

长。年末,兵团总人口为31.13万人,比1954年增长59%。其中,除了原部队集体转业的10万名指战员外,1954年接收山东支边青年6531

人,1955年招收河北、河南、四川、江苏、上海等省市初高中毕业生和支边青年3800人,1956年接收河南支边青壮年5.5万人,招收四川、广东、江苏等省知识青年4900人,三年来安排刑满就业新生人员2.6万余人。随着职工队伍的不断扩大,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有了明显变化,35岁以下的青壮年15万多人,占职工总数84.1%,其中半数未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近3万人。

1958年,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根据新疆地广人稀、急需劳力的现状,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从江苏、湖北、湖南、安徽四省动员200万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按照国家的计划安排,1959年5月一1961年,新疆兵团接收和安置内地支边青壮年和家属近10万人。1959年,兵团安置江苏、湖北、安徽三省青壮年和家属4. 829万人,包括青壮年4. 3352万人,家属4938人。其中江苏青壮年1. 1282万人,家属620人;湖北青壮年3. 0848万人,家属4271人;安徽青壮年1222人,家属47人。在此期间,兵团又接收和安置了自治区分配的江苏、湖北、河南三省的支边

青壮年和家属5万多人。在三年困难时间,兵团还吸收了甘肃、青海、河南、山东和四川等省的灾民20多万人。’“

1963年7月一1966年10月,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兵团接收和安置了内地城市支边青年12. 67万人。包括上海知青9. 7048万人,北京知青440人,天津知青7900人,武汉知青7900人,江苏知青2900人,浙江知青4800人,其他知青1752人。后因国家调整安置政策,通过知青转点、顶替、工作调动、退职等途径,先后有8. 55万人返回原籍,其中因顶替或转点返回原籍的有3. 55万人。

到1985年底,留在兵团参加屯垦戍边的这批支边知青还有4. 12万人。他们的分布状况是:北京知青3100人,分布在农二、三师、兵团二二一团和自治区工建局。上海知青3万人,分布在农一师的有1.巧万人,农二师的5900人,农三师有1600人,农四师有1500人,农五师有600人,农六师有500人,农七师有800人,农十师有700人,乌鲁木齐地区和兵团直属单位有3300人;天津知青3100人,分布在农五、六、八、十师;武汉知青2300人,分布在农四、七、八师;江苏知青1300人,分布在农一、三、六师和和田地区;浙江知青1400人,分布在农三、四、八师。

另外,兵团在1973 -1983年,还接收和安置了2. 1925万名城镇知识青年。其中1973年382人,1974年5828人,1977年7602人,1978年2455人,1979年1719人,1980年2007人,1981年1077人,1982年618人,1983年237人。

叫苦的部分

一是社会保险费逐年攀升。目前全兵团社会保险统筹平均费率达到26. 46%,超出国家要求兵团将统筹费率控制在23%的三点四六个百分点。在国家每年给了大量养老保险金补贴的情况下,大部分团场“五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统筹费扣除个人缴纳部分,单位负担比例已达到年工资总额的41. 6%,其中仅养老统筹一项就达38%6。如某团,2002年全团在岗职工1195人,其中农业一线包地职工554人。全团退休人员达 1009人,师一线包地职工的1. 8倍,按每个退休人员平均收入6000元计算,全年需要养老统筹费率605万元,扣除补助部分的429万元,剩

余的176万元就只有分摊在地亩里。团当年播种面积5. 09万亩,平均每亩分摊35元,554名包地职工平均每人要负担退休职工的养老统筹费3177元,包地越多,负担越重。兵团职工认为比地方农民交得多,负担重,创造多,所得少,心理不平衡,从而导致青年人员外流严重。

二是社政开支不断加大。作为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团场要承担医院、学校、广播、电视等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小城镇建设、道路维修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职能。腹心团场在小城镇建设和危旧房改造方面还享受不上边境团场的政策。近几年来,虽然国家支持力度很大,但尚不能满足实际支出,相当一部分经费需要团场自筹,团场只能转嫁到包地职工的土地承包费中。如农六师某团场,2002年上级用于教育卫生的拨款为87万元,实际支出266万元,尚有179万元需要团场补贴。2002年该团播种面积5. 1万亩,包地职工1055人,每亩要分摊35元,承包土地职工人均

负担1697元。

三是戍边维稳的直接费用逐年增加。兵团在履行屯垦戍边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使命中发生了大量的日常性直接费用,边境团场要比腹心团场所支出的费用更高,这些费用都要摊在承包职工身上。如农五师某团每年用于民兵训练、执勤、物资装备、设备维护以及工资等费用在120万元左右,而上级每年核拨的费用只有1万元左右,还不够团场专职人武干部的工资,不足部分由团里贴补。2002年该团播种面积9万亩,包地职工2565人,每亩分摊13元,包地职工人均负担468元的戍边维稳费用。

另外一篇文章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兵团人口出现持续的

低增长,2005年底,人口出生率下降到千分之6.38,自然

增长率下降到千分之1.73。如此低的增长率必然造成劳

动力后备资源不足。

2.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流失,造成职工队伍不稳定

目前,兵团屯垦戍边队伍的主体即农牧团场职工

的人数在不断减少,职工队伍不稳定。减少的原囚是

老一辈军垦战士和五六十年代参加兵团开发建设的

支边青年已大量退休,农场青年大多数不愿意务农承

包上地。2005年底,兵团各师国有单位共有离退体以

及离职人员48.04万人,兵团职工人数由1991年的

101万人持续减少到2005年的66.54万人,}一儿年内

兵团职工总人数减少了近一半。而从1990年到2005

年兵团农场总播种面积从780.8千公顷增加到985.8

千公顷,需要大量拾花劳动力的棉花播种面积从

170千公顷增加到471.74千公顷,种植面积在不断增

大而劳动力却持续的在减少,囚此,农场一线劳动力

严重短缺。兵团迁出人口以青壮年居多,而且是

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工及其子女.他们熟悉

农场生产,由于这些人员的迁出,造成兵团的职工队伍

不稳定,劳动力后各资源不足。

3.人口季节性流动过强,短期劳动力人口加大,

职工队伍素质下降

由于兵团有大量的可耕地,吸引内地大量的农

村剩余劳动力来兵团从事农业生产,这些民工大多

以季节性候鸟式的方式来疆,他们或春季来兵团承

包上地秋收后返乡,或在拾花季节做短暂的劳务输

出,成为兵团的劳动大军。同时还有一部分内地

人来兵团从事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产业。虽然,

这些劳动力暂时缓解了兵团劳动力的燃眉之

急。但这些劳务工和移民,他们来兵团的目的主要是

谋生或获取经济利益,一旦经济利益不能满足,就会

动摇扎根兵团的信念。同时,新迁入的人员大多不

熟悉兵团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劳动技能低下,使兵

团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下降。

(二)人口素质低下

由于不同的迁移机制作用,兵团人口素质差异

较大。目前大专及以上学历程度的人员极少,大专

以下文化程度人员较多,其中不识字的人数就达20

万之多。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

囚素影响,兵团获取掌握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专业

技术能力较弱。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新引进的

劳工大多来自贫穷、边远、人多地少的地区,文盲和

半文盲占较大的比例,综合素质偏低。据2003年抽

样调查,新职工中文盲占15%,小学和初中文化程

度占80%,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约占5.5%,其

中,大专学历的不足0.5%,从‘五普”统计看,全国文

盲率平均为6.7%,自治区为5.6%,而兵团为7.47% ,

团场为10.9%。外来务工低素质人员的引进以

及本地高素质人才的大量外流创,必然使兵团人口

素质旱现下降趋势。

不过暂时对农业资本家一说还是不能证实或者证伪了,用廉价人力和用机器生产同样可以成资本家。看人口减少导致的分摊到个人的养老和安全费用跟利润增长速度比较如何。这种情况对边境和内部农场是否一致也不好说。农场主怎么承担兵团原有任务也是个未知数(雇佣军?)

家园 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自我强化

这种宗教真是文明的毒瘤。

家园 那可不一定

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原本完全是同一个民族,区别只在于一个信天主教,一个信东正教。

真有什么冲突,民族意识是会自我强化的。那些所谓的“掺沙子”的假回回,未必不会变成杀汉人的真回回。

家园 我的一位回族女同学嫁了汉族

不过,他们家教育程度很高,汉化的很厉害,家里的中文藏书比一般汉族人家都多,就是这样,她母亲还是希望她找个回族人,但我的这个女同学个人条件真的很好,找来找去找不到相配的回族男生,后来她受不了啦,把她妈妈叫过来看她的最后一个相亲对象,你看看,觉得好我就嫁,不好我就找汉人了。她妈妈看后也觉得实在配不上女儿,无奈之下也就同意不干涉女儿的婚事,后来我这个女同学嫁给同单位的一个汉族男生,一直生活的很和谐,我去了她家,除了不吃猪肉外,在没有什么宗教痕迹,他们家也从来不上清真寺,对了,也没听说要求她丈夫信教。

但听说高中有个汉族男同学娶了回族女生就被要求改信教了,带着小白帽,很虔诚,高中同学聚会也不参加了。

家园 泉州的回族情况比较特殊

他们在祖先来中国的时间很早,唐、宋年间从海路来到中国并定居在泉州。南宋末年,在蒙古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泉州的回回选择了和蒙古人合作,出卖了逃亡到泉州的南宋皇族、并参与了对他们的屠杀。明朝初年,作为对这段历史的报复,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对泉州回回进行了清洗和屠杀,剩下的也被强迫放弃了伊斯兰教信仰,此后数百年繁衍生息、和汉族无异。

建国后,作为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部分,泉州回族被重新甄别和确认,但是他们的宗教和民族特性实际上已经在几百年的历史中被严重地冲淡和稀释了,和其它地方的回族完全不同。回族这个身份,对他们来说,更多是一种政治和文化上的意义,而非宗教、血缘、生活习性上的标记。

类似的情况不止泉州回族群体这一例,包括湖南的维吾尔族(其中翦伯赞是最有名的)、云南的蒙古族,都是如此。这些人湮没原本的民族身份长达几百年,和汉族高度杂居、交流、通婚,实际上和汉族已经没有多少差别了,他们早就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传统,保留下来的民族传统也微乎其微。这都是建国初期的民族政策的历史产物,属于特例。

家园 掺沙子对回族没用的,尤其农村的

不信你就到山东一些地方看看,除了户口本上能证明以外,其他都和汉族无异。照样借回族之名到处闹事。城管不管、工商不管自然挣起钱来比别人容易

家园 你这个例子不是最典型的

我见过的一位籍贯云南的大姐,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回汉通婚的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她的民族成分本来是可以报回族的,这样在考大学、职务提拔上都可以有照顾,但是为了方便吃猪肉,她把民族成分改了。

家园 这算什么

我小学同学跟我们一起吃猪肉喝酒,他爷爷还是老晒还(就是那个在清真寺里喊经的那位爷)。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