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对于江青玻璃蜗牛事件控词的质疑。。。。。 -- 年青是福
80年我帮我妈领过一次工资,120元,她是中学教师。为这个事我妈是千叮万嘱怕我弄丢或遭抢,尽管那会儿治安挺好的。我爸工资比这个高得多,还不算各种补贴。
那个时期我家每月往“口里”(内地)寄钱,资助亲威。
即使这样,我家第一台电视机也是83年才买的12寸熊猫黑白(不到四百),但同期甚至更早也有买彩电的,比方说一个“老志愿”(指朝鲜打过仗回来的)。这个老志愿走起路来吱吱作响,还荡着一条空袖管,但他得到的国家补助多,于是我们都带个板凳上他家院里看“大彩电”--好象是16寸。
我家买彩电相对较晚,依我看不是经济原因,而是出于我父亲在消费上的保守思想。到1986年终于买了一台彩电,江西吉安出的20寸SONY。价钱我忘了(16XX?)。神奇的是那台可爱的小熊猫居然扛到90年代中期才坏掉。
愚蠢小猪和陈经的辩论看完以后再说吧。
把刷盘子和读书对立起来本身就是极度愚蠢的,多少留学生都是一边刷盘子一遍读书的。
一句话,如果自主开发的技术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开发的成本怎么收回?怎么保持正的现金流?
对于普通消费品,消费者不会给你那么多时间来自主开发,原因很简单:自主开发产品在一段时间内,质量肯定不如进口甚至模仿进口的产品,价值规律就决定了这种产品缺乏竞争力,自主研发是没有可持续性的。
除非在某些官方能决定消费者选择的领域,比如电力、铁路之类垄断行业,自主开发才能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发展起来。
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引进消化为主,以自主开发为辅,是必然的道路,根本不是什么错误。因为根本没有其他道路可走。
从大的技术水平而言,中国当时连歼7的生产才刚刚走上正轨,连改进的电子系统都无力国内研发,制空权都毫无保障,搞大飞机本来就是不急之务。
从具体的机种来看,运10的运载量、起降条件连运8都比不上,而且发动机都不能国产,空军拿了去有什么用?
如果别人的淘汰产品都比自己已有的先进,那别人的垃圾就是自己的宝了。
血汗工厂是落后者前进必须付出的代价,可以批评,毫无选择。
我父亲原来在的企业,改制后车间就只保留了1/3的人。
运十的最大起飞重量,商载是超过运八的,航程更是远远超过,拉萨都飞了好几次,发动机仿制已经成功。
从农业转到工业,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提高。
山寨也包括了很大的产业升级的成分。
不要看不起这些,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只是试飞计划所需的燃油价钱而已。
这种说法等于是说:试飞完了就可以投入实用了……一个发动机还不能生产需要依赖进口,机身强度试验还没过关的飞机,居然在试飞以后就可以实用了,真是神迹啊。
没有任何不光彩的,就是这个能力么。
中国造飞机,也就是靠造裤子积累资金实现了产业升级之后才能有竞争力的。
连商载这些基本的参数都没搞明白,发什么议论呐。
而且在项目下马前还没有达到。
运8的初始型号是18吨,当时20吨的发展性也有把握了。
设计指标还是实测数据?
拉萨都飞了好几次——那是进口发动机飞的。
发动机仿制已经成功——达到实用状态了么?装机试验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