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人间漫谈之梦的世界 -- wild007
阁下是不才所见不多的从东西方文献里看出点之前没人发现的门道的人。东西方的区别在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方面是本质的,只要没有亡国灭种,那些忘记独立思考和传统文明的人,像王明们,宋美龄们,美国鹦鹉们,殖民三百年们,肯定是走到历史的反动面了,咔咔
本篇将颠覆史记,重写楚汉战争,有理无理,各位自斟酌。
“天下尽反,霸王皆不惧,唯惧彭越韩信。”
巨鹿之战后,天下归心,刘邦此时不过是一跳梁小丑,如果不是后来捡漏上位,史记中这段时间,能留给刘邦的恐怕只会是只言片语。天下英雄齐聚,莫说项羽,随便一个诸侯王也比痞子出身的刘邦功劳名头要响得多。因此,基本可以肯定,鸿门宴属于虚构的场景。真实的情况是,项羽和范增都完全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只是碍于义帝的一纸檄文,才把他叫过来,赏了一个蜀地让他快点滚蛋。当时的蜀地,是秦的粮仓之一,但是也仅仅是个粮仓,可以说除了粮食啥都没有。而粮食当时也不是什么稀罕物,秦的关中就是另一个大粮仓,中原腹地,平原遍布,土地肥沃,粮仓更是遍地都是。所以刘邦在当时相当于是被流放了,不过,历史很会开玩笑,这么一个被流放的痞子,却最终靠着当时几乎没人在意的蜀中大粮仓,成功地问鼎天下了。中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罗马统治的利器是去控制别人的口粮,而项羽要想实现以一军制天下的目的,也大致要走同样的道路。在诸侯的持续反叛中,项羽屠了一地又一地,顺带的也毁坏了各地的农田,中原大地开始饿殍遍野。由于项羽只顾着自己的吴中亲兵(罗马模式中,的确也不太管同盟者的死活),渐渐的,各地仰慕着霸王威名而投效的士卒都起了异心,而对于这些人,项羽当然不会手软,中原的人口和农田都越来越少。不过这对于项羽来说实在不算什么,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只要他的彭城有足够的粮食,天下人越少,他越容易控制。
但是很不幸,项羽的克星之一在这时降临了。彭越,昌邑人(今山东巨野县),强盗出身。从战史上说,彭越并无过人之处,他碰上项羽也是十战九败,但是,作为中国战争史中最早的游击战专家,彭越却击中了项羽的软肋。当项羽在前方破坏别人的农田忙得不亦乐乎时,彭越也开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处处避战,专门破坏项羽的粮仓梁地。这一行为令项羽极其恼火而又倍感恐惧。陆上文明复制罗马模式的致命弱点开始显现。罗马的粮仓分布在亚平宁半岛、北非、伊比利亚、小亚细亚和埃及等地,四周不外乎大海、高山、沙漠,就算不是这种地形,罗马也制造了足够的无人区缓冲带。因此只要罗马海军无可匹敌,就算陆上敌人足够强劲,也不可能同时把所有的粮仓都给破坏了。而项羽所处的中原大陆,本身少有天险,无法隔断危险,碰上彭越这种游击队,那就只能干瞪眼了。
由于彭越的存在,项羽无法再从容进行千里奔袭,而且都城彭城也从此处在危险之中,掠夺减少和粮食不足的双危机使得项羽的统治架构开始进入恶性循环。此时,更致命的危机降临了,中原大地上,一颗新的将星冉冉升起。
兵者,诡道也。战争的胜负,重在致敌军崩,而要造军崩,并不一定就靠战场内的变数,天气,河流,放火,乃至鬼神迷信都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当项羽的“万人敌”在一阵之强上已经无可匹敌时,韩信另辟蹊径,动用了各种非战场因素。虽然,之前白起已经在攻楚之战中数度运用了水攻,孙武也早写了孙子兵法,但总体上,春秋战国时对于临阵战法的追求远高于谋略。统一六国的秦除了在外交上用用谋略,更多的还是靠着戟长弩利,而只有在项羽的“万人敌”完败于韩信的十面埋伏后,中国特有的战争模式开始定型,甚至经由诸葛亮的演绎而上升到神话的地步。相比之下,西方人可谓自始至终都秉承了阵法至上的路线,甚至到了近代,火炮都诞生了,还是双方一字排开对轰的套路(当然碰上只会骑马冲锋的清八旗军,算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了)。
总之,当龙且阵亡的那刻,项羽已经大概意识到自己气数已尽了,后来的垓下之战,属于霸王的困兽犹斗。不过在此之前,还应该说说,刘邦这个痞子为什么这么快就得了民心。按照今人的说法,是秦暴政失了民心,有一定道理,但是其实很牵强,楚汉战争离秦统一天下不到二十年,战国的纷争才没过去多久,民风依然彪悍,可以说老百姓都还是习惯打仗的,就算刘邦统一了天下,“和平”这个词对天下人来说基本就是个奢侈品,实际上汉统一后,也依然战争不断。因此更大的可能其实是,项羽和彭越把中原的粮食都快打光了,于是刘邦那原本不起眼的蜀中粮仓立刻变得金贵。所以,有奶便是娘的老百姓自然都打起了刘邦的仁德大旗,而忽略了其出身和人品的卑贱。由于中原群雄谁都没有刘邦粮多,虽然大家都瞧不起这位汉中王,但是这天下还真就只能他坐了。
当疲惫的项羽走到乌江边时,他已经知道自己没必要活下去了,他追求的全新的统治架构已经证明不可持续,他以为可以“万人敌”的战阵在韩信千变万化的谋略下成了无头苍蝇。就算到了江东又能如何?象条狗一样被人逮住杀掉吗?所以,不用再为不肯过江东的霸王惋惜什么了,自刎乌江是他最好的结局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对西方并不了解,对中国历史其实也不了解
看我的文章,需要足够的独立立场,如果还是陷在自己的世界里来看,自然看不出东西。
历史谁都可以读,但是能够将历史事件以合理的方式串联起来的人并不多,史书是官方的串联模式,相对来说,漏洞当然少,但是并不意味着官方就代表了一切,毕竟刀笔太多,痕迹其实也很明显。
我所选取的角度,显然更注重推导,相当于根据现有历史史料重铸一套系统,这个你也看见了。至于有理没理,是否能够自圆其说,这个就需要自己判断了。
人类历史,原本的“谬论”上升到“真理”的例子比比皆是,重要的其实是谁的系统能解释更多的现象,能预测更多的未来。我们读历史,为的不也就是这个目的吗?
首先需要定义什么叫『人口爆炸』。
其次需要举证现有历史史料中那些记载表明中国在你提到的时代出现人口爆炸。而这些史料又足以证明你所谓的『人口爆炸』的确存在。
如果立论的前提并不存在,余下的推论就没有继续的必要。
有关古代人口的数量,这个实在没有什么权威的数据,事实上也不可能有。今天对于古罗马和古代中国的人口,也一律是根据直言片语的史料进行猜测。
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中国古代战争出动的兵员总数,经常远远高于西方(这个西方不包括波斯和印度)。尤其是同时期的罗马共和国与秦汉的对比。同盟者战争时(前90~98年),可以拿起武器的罗马公民“不下63000人”,这个数字西方人认为已经很多了(罗马军团构成为罗马公民和同盟者自由民各占一半)。前500年时,罗马公民总数才83000人(出自罗马帝国衰亡史)。而在前221年,秦始皇正在指挥着百万大军扫灭六国。
至于前27年后的罗马帝国,我前文也说了,由于走上了和东方接近的道路,人口也开始暴涨。但当西方的统治经由基督教回归后,人口又被东方远远抛下了。甚至在600~1120的中世纪,中国人口比重一度占到世界总人口的40%(西汉时据说为20%左右)。
只要不当历史来写就好。毕竟历史是要以实证为基础的学科。
首先你提到自己没有权威的数据,而且也认识到不可能有,那么通过只言片语进行猜测的结果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所谓出兵百万数字往往只不过是『号称』,并非确切数据。况且司马迁也不过是凭借着口耳相传材料回忆一百多年前发生的故事。太史公本人即没有亲历始皇统一的过程,也没有前人留下来的可靠史料。两千多年后的今人又有什么理由对《史记》记载的数字照单全收呢?既然出兵数本就存在疑问,用一个存在疑问的数据进而猜测人口数就更缺乏根据。更何况你又要用秦国的出兵人数对比晚几百年的古罗马帝国拥有公民权的公民数。甚至公民数还来自一千多年后《罗马帝国衰亡史》作者的二手史料。不觉得有孙悟空大战圣斗士的感觉吗?
再说,人口数量和人口爆炸是一回事吗?一般来说人口激增才能称作人口爆炸。有什么史料可以证明中国在秦甚至秦以前人口已经出现激增的情况?如果爆炸仅指人口数量众多,那么以秦的疆域面积而论,数百万计的人口能称作爆炸吗?
长平之战的坑现在就找到不少了吧.我说古代人口不可能得出准确数字,最大的障碍就是乡村人口,古代时候,乡村纳入管理的其实并不多,在中国税收系统彻底贯彻到全国都要到明代了.而城市人口却大致都能得出一个较准确的估计值,因为有城市规模和住房结构的考古发现进行推测(挖到城墙,也就可以按比例搞复原了).
与此相对应的,军队的人数,这是最难作假也是最不愿意作假.古代的军阵都有固定排布,很容易统计.虽然战时双方都喜欢尽量把自己往多了说,但是战后却都基本按实际写了,因为谁会喜欢夸耀以多胜少呢?而且胜利者也要根据实际的出兵数量对以后的战争做好功课.(史书那会可不是普及的东西,陈寿就因为接触不到官方史料,使得三国志成了二十四史中最节略的一部.)
陈寿的例子其实也在变相地说,历史并非远离生活的,在今天古代史料已经基本公开,考古发现也日宜增多的情况下,普通人试着去串联一下古代的历史有何不可?毕竟败者的历史往往都经过删改,所以历史本身有很多地方是矛盾的,今天我们又不需要为古代的君王避讳,为什么不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体系去解读历史?
读史最大的作用,是让今人少走弯路,而非抱着一堆故纸堆在那发痴,所以古人常说:以史为鉴.一个已经不能对今天的社会做出很好判读的历史,那么又有什么意义呢?历史并不是死的,他是需要活学活用的,作为今天变革中的中国,也不需要太多的历史卫道士.
更何况我的文章都是在推导历史事件内部的脉络,又不是写史书,呵呵.可以想办法驳倒我(当然那需要你也能够有自己的历史系统论),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还是不要提出来了吧~~
PS:百万军队的屁股后面是多少老人、小孩、妇女、农夫、作坊工人、手工业者等等等等。63000个能拿武器的罗马公民背后都有大概3倍的妇孺,5~10倍的奴隶。古罗马城中甚至有8~9层的公寓楼,所以古罗马人口集中于城镇中基本无可质疑。
历史唯一可以为鉴的就是: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会『以史为鉴』。历史研究也不是让人能活学活用的应用型学科,更不会因为中国需不需要而改变它自有的存在理由。美国的学科分类就很合理,历史和文学一样,都分在艺术类。
当我们的社会步入科技时代,很多事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科技就象是一个精灵,它往往并不一定按照“发明”它的国家或人的意志影响着这个世界。
在二战末期,广岛和长崎升起的蘑菇云震动了整个世界,但当时人类社会并未意识到自己开启了潘多拉魔盒,原子弹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巨大的炸弹,并频繁地被当作战略威慑武器而存在。因此当1949年,苏联人费尽千辛万苦,终于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时,斯大林长舒一口气,说了一句话:假如我们在晚一、两年,也许这种炸弹就落到我们头上了。
不过随后的发展却出乎美苏两国的预料。1957年苏联成功研制洲际导弹,宣告了美国的乌龟壳失去了意义,而原子弹的威力更是呈几何级数递增。两国军事专家的初衷都是尽可能地瘫痪对手,保留自身,但炸弹的威力却很快突破了所有战略家的想象。两国的政治家们很快就尴尬地发现,这已经不是消灭对手的问题,而是在竞赛可以消灭地球几次的问题了。灭亡一次和灭亡一百次有区别吗?当地球在科技狂潮中转瞬间成了一件易碎的瓷器,疯狂的野心家们终于得为自己发热的头脑浇盆冷水了,于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总算没有打起来。
这里面的小插曲是中国人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并用了近乎无赖的“核捆绑”战略,极其勉强地挤进了世界第一阵营,即所谓的联合国五小强。其实分析一下五小强还是很有意思的。美苏作为世界阵营的两极自不必说。英国和美国其实是一体,顺带搭了大英帝国的顺风车所以占据一席无可厚非。比较名不副实的是法国和中华民国,实际上这两国与其说是作为战胜国自然获得席位,还不如说他们被美国放在了陆权的“内奸”地位上。法国的地理位置使得他经由陆路获得资源的能力非常欠缺,必须依赖于海权,外加英国在侧虎视眈眈,因此法国的国家政策可选择的余地其实很小。“中华民国”的蒋政权,恐怕就差没跪下喊美国人爸爸了,再加上中国当时的经济重心几乎都集中于沿海,而海上有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美国人的飞机瞬时就可飞抵中国核心城市的上空,所以“中华民国”的战略选择性其实也非常小。在联合国五小强的提议上,苏联人被美国人冠冕堂皇地阴了一刀,不过由于一票否决权的存在,苏联人的底线还是有保障的。只是美国人机关算尽,还是人算不如天算,由于有中国这个“无赖”削尖脑门挤了进来,这个世界也终于多了一些变数,毕竟有多出一极的可能了。
原子弹总体上对美国的贡献少于其带来的威胁,如果没有洲际导弹和原子弹,美国人可以安安稳稳地躲在美洲大陆的乌龟壳里对着苏联人指手画脚而不用担心“不良”后果,但毕竟原子弹也保证了欧亚大陆不用在苏联人铁血的装甲兵团下瑟瑟发抖。所以说原子弹是对美国的反噬多少还是牵强的。不过这之后的科技发展却又着实让美国人五味杂陈。苏联人很快从大英帝国的教训中嗅出了味道。但是苏联人终究没能扭转乾坤,这里面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当罗马帝国依靠海军建立起凝聚力极高的帝国时,大陆国家也一直没有放弃尝试这种统治模式。我在前面的外篇中说了项羽可能就是试图复制这种模式,但显然以农耕文明的特性,这其实是个死胡同。不过,在历史上,却曾经有陆上文明很好地复制了罗马的模式,那就是——蒙古。
在古代的科技水平限制下,大草原拥有很多和海洋一样的特性:荒无人烟,暴风雪好比海上的风暴,马匹就象船只。非游牧民族进入大草原,就象陆地文明下海。所以强大的波斯被人口少得多的雅典斯巴达弄得没了脾气,历代的中华帝国也一样被游牧民族骚扰得焦头烂额。
当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时,他发现了骑射的威力,蒙古骑兵在平原上恰如水陆两栖的罗马军团,来无影去无踪。蒙古为了保证所到之地都象他们的大草原一样,开始了一遍又一遍地屠城夷地。于是,区区几千万的蒙古人却征服并统治着人类历史有记载以来最为庞大的帝国。当然,也很容易想象,蒙古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就在于他把绝大部分地域变成了无人区,恰如陆地上的海洋。而且比起罗马来更变态的是,蒙古人根本不屑于去修一座固若金汤的王都,他们把成吉思汗的金帐放在了车轮上,于是成了移动的首都。
只要罗马城不陷落,罗马就能长盛不衰,而成吉思汗时的蒙古却显然比罗马帝国更为恐怖。汉尼拔至少还能挺进到罗马城下,把亚平宁半岛搞得鸡犬不宁,而如果汉尼拔面对的是蒙古,那么他根本连敌人的心脏在哪都弄不清楚。
不过蒙古帝国的模式实在不能长久,在人类历史中就如昙花一现。究其原因,就在于保持大面积的无人区其实是非常费力的事。古代社会娱乐缺乏,大家对造人的积极性普遍很高,生个十个八个的比比皆是,所以一旦物资丰沛,成活率上升,人口顷刻爆炸。很多蒙古人摇身一变成了占领地域的原住民,甚至干脆过起了和土地原来主人一样的农耕生活。蒙古人对于异族可以毫不犹豫地动起屠刀,但是对于这些“同族人”,却又怎么开刀呢?当初项羽面临的难题也一样放到了蒙古人的面前。于是几代过后,那些经由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拓展的“人工海洋”又都重新有人定居,蒙古的交通线也就不再连续,终于整个帝国分崩离析。
时间回到二十世纪,当苏联人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赢得了二战,一个无比强大的苏维埃国家出现在了原本的大草原上,那里曾经是蒙古金帐汗国的所在地,不远处则是东正教的教廷所在地基辅。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人类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资生产和交通都有了质的飞跃。大陆在这些新科技新机器的影响下,实际上是变“小”了。而这其中有一项对陆权文明影响极大的战争机器,更是一度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那就是——坦克。
在空对地导弹诞生前,坦克军团几乎就是无敌的存在,其实仔细分析坦克的特点,它就是超级加强版的蒙古骑兵。而且和古代骑兵对决的结果如出一辙的是,苏德的坦克会战也证明了在“骑兵”的世界里,数量往往优于质量。由于坦克的存在,陆地城市很容易被分割包围,只要时间允许,破城是迟早的事。在枪械盛行后,陆权的攻防体系的平衡再次被改写,攻又一次大幅超过了防。这也就为重启蒙古的道路抑或是罗马模式提供了可能。
斯大林很显然看到了这一点,当克里姆林宫的墙上重新挂上了彼得大帝的画像,它就已经强烈地宣告了苏联告别了列宁所主张的引导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无论斯大林选择的是东正教还是当初蒙古的思路,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因为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都代表着罗马模式。于是很快,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逐个被纳入了附庸体系,而铁托和毛泽东则坚决地对苏联说了不字。
苏修和美帝一样邪恶?还真是没错的,因为两者本质上完全相同,只不过一个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一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是苏联人显然失算了,陆权超越海权的一次绝佳的良机也因此从苏联手中溜走(洲际导弹破掉美国乌龟壳其实有着巨大的战略红利,当时苏联只要做到科研人才超过欧美,胜出几乎指日可待,可惜……)。由于走了罗马的精英模式,苏联的优秀科学家只能累死在第一线。虽然苏联使出了卑劣的克格勃偷窃路线,但这显然都无法弥补精英远少于欧美的缺陷。当登月的惨败和旷日持久的“即将战胜美帝”的谎言难以为继,苏联平民终于对整个架构产生深刻质疑,陆上文明的罗马模式尝试于是又一次走到了尽头。
PS:原本想详细解析苏联历史,结果发现要补的课实在太多,无奈只好简写了,不擅长的东西还是留待大牛们去挖掘吧。
比如为什么说苏联是罗马模式,相信大多数看了的还是一头雾水,咔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