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人间漫谈之梦的世界 -- wild007

共:💬163 🌺1251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机器狂潮——日不落迷梦(二)

人类社会从诞生开始,其实就与机器有着不解之缘,水车,鼓风机,马车都可以算是机器的范畴,但是真正使得机器在人类社会中具备举足轻重地位的,还是在西方科技大爆发后的工业革命时代。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的物资短缺是千年不变的主题,而此后,机器生产使得越来越多的基本需求都得到了足够的满足,甚至在今天,连粮食都已经上了这个名单(转基因和克隆)。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人类社会旧有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面临全面瓦解并修正,所以与其说近代东方社会是亡于愚昧落后,不如说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一点上西方人的确占得了先机,恰巧推翻了基督教统治不久,对于建立新体制基本没有了障碍。

不过,机器带来的进步,对于不同的国家地域来说,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大英帝国来说尤其如是。初始时期的工业革命,给大英帝国带来了无数好处,由于始终占据科技前沿,罗马共和国时代限制罗马扩张的重重瓶颈被一一突破,英国人大有把世界四大洋统统纳入到“地中海体系”中的架势,日不落的前景仿佛唾手可得。

但是,机器的未来往往并不属于最先进者,相反它很有可能会反过来把发明它的国家或地域打入深渊。当大英帝国蒸蒸日上,觊觎天下之时,两个新事物的出现,使得一切前景都打上了深深的问号,帝国逐渐走向无可挽回的下坡路,直到新的继任者出现。

这两个新事物的其中一项,叫火车,或者也可以说是铁路。在火车和铁路诞生之前,海洋文明拥有着大陆文明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在运载力方面,一船的货物,靠陆路的马车来搬运,其效率可想而知。虽然海路运输速度很慢,但是在能和不能的选项上,无疑陆路只能干瞪眼了。

火车的出现使得这一切发生了逆转,陆路运输虽不见得比海路成本低,但是运输速度和效率却显然不是海运可以比拟的,能和不能的问题上,陆路运输终于有了发言权。

在陆路运输的瓶颈被突破后,一件英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大陆上到处升起了黑烟,工厂和工业化城市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可怜的大英帝国在工业上才刚发力,就使得伦敦变成了雾都。看着英伦三岛上寥寥可数的工业城市和对面大陆林立的烟囱,大英帝国的统治者对于火车这个新事物,内心自然是五味杂陈的。

大英帝国的生命线靠的是海军,陆上交通大体上只需要连通到矿山和主要的贸易集市(能采运矿物,倾销商品就行),所以火车这玩意,对英国人来说算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可是一落到大陆国家的手里,其地位立刻翻了个个。在此消彼长的赛跑中,无论大英帝国是如何地机关算尽,攻守易行的节点还是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机器狂潮——日不落迷梦(三)

前文说到火车的兴起造成大英帝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或许很多人并不以为然,那么让我们重新来审视一下这一过程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又如何促成了攻守易行的局面。

大英帝国的兴起得益于对罗马架构的成功复制,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各种古代文献的记载对整套体制进行了改良(考古学因此而兴起,大英帝国为了标榜其统治的法理不可谓不用心)。但总体上,大英帝国和古罗马帝国的运行机制本质上并无二致,两者都极度依赖海军,陆上则靠坚固的桥头堡进行辐射性控制。

由于大陆上的运输主要依靠的也是海路,所以帝国的海军可以很容易地收到买路钱。整个欧洲大陆乃至远东的运输主干线都在大英帝国的虎视眈眈之下。在这种背景下,英王说要钱,几乎全世界的商人都愿意把钱借出来,这是现代金融诞生的先决条件(白拿钱的事,谁能忍得住呢?)。

因此虽然在“无私的国际主义战士”法国的损人不利己行为的搅合下,英国失去了北美大陆,但是实际上英国的损失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枪炮时代,城堡的作用大幅下降,在大陆上的桥头堡面临巨大的压力,相比之下,海岛上的桥头堡就安全很多,而且可以很好地监视并控制大陆。实际上美国独立没多久,首都就被英国劫掠了,并最终慑于英国的威胁,抛弃了那个给予他们独立地位的法国,转而投靠了原先的死敌。(之前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荷兰就曾上演过一出更大的悲剧,海上把英国人打得满地找牙的荷兰人,却防不住陆上来的敌人,最终随着阿姆斯特丹的陷落,荷兰也就告别了霸主之梦。)

当火车出现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大陆国家的海运地位大幅下降,再也不可能有古代“率三十锺而致一石”的尴尬局面了。原本是世界运输主干道的海上主动脉,顷刻间空旷了很多,放眼望去,大部分都是大英帝国的船了。

公用的主干道,变成独家的主干道,这将意味着什么呢?显然这还不仅仅是过路费收得少了的问题。很快大陆上的各国纷纷开始当起了海盗,原本作为帝国财富来源的海上运输线,转眼变成了一条敞开在别人家门口尴尬的生命线,帝国海军也从劫掠者转变成防守者。如果我们去看一眼欧洲地图,就会发现这一变化会让大英帝国的海军发出多么苦涩的叹息。

只是噩梦显然没这么容易结束,一个几乎直接让日不落帝国降下帷幕的新机器将要走进历史舞台。

通宝推:酥油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个新机器是什么呢?

只是噩梦显然没这么容易结束,一个几乎直接让日不落帝国降下帷幕的新机器将要走进历史舞台。

我猜,是蒸汽船?

家园 敬等下文
家园 发电机吧,二次工业革命把英国抛到后面了
家园 【原创】机器狂潮——日不落迷梦(四)

在18世纪时,大英帝国还在刻板地施行着古罗马的条条款款,但是当工业化的进程持续深入,奴隶制变得越来越低效。终于到1834年,英国人放弃了奴隶制,虽然这一纸法令离真正彻底兑现还很遥远,但是无疑这宣告了大英帝国的统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让英国人心甘情愿放弃奴隶制的是经济学和自由贸易的兴起。作为人口最多的殖民地美国的独立,带给英国人一种全新的思考。英国人诧异地发现,美国的独立不仅使得殖民地的维护费用直接清零,外带还增加了一个“忠心”的盟友,和比以往高效得多的工业原料基地,甚至由于英国工业商品的品质高成本低,作为商品倾销的市场也并没有萎缩多少。

于是英国人欣喜地发现,他们只需要经营好几个桥头堡和原料运输线,本土的工厂一开工,普天之下的市场要多少有多少,英国人从此可以轻松惬意地控制整个世界(不用军队开路,拿钱开路就可以了)。当然就象前文说的,这个迷梦并没有做多久,随着火车的发明,大陆上的工业化如火如荼地展开,很快英国本土上那寥寥可数的工厂就不够看了。

这里面的佼佼者是德国和美国,尤其是德国,其民族极富纪律性和创造性,本身非常契合工业化特性,再加上位处欧洲大陆中央,竞争环境险恶,对崛起的愿望更是无以复加。当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德国的工业品无论在品质和数量上都对英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由于英国控制了这世界绝大多数的市场,“劣质”的英国商品依然把德国货堵得无路可去。

德国人必须打破英国人的垄断,这不仅需要打败英国人在陆上的盟友,更直接的是消灭英国的海上霸权。而看看大英帝国的海运线路,一定给了战略家们足够的想象空间。在这种情况下,那种后来让英国人瑟瑟发抖的机器开始出现在我们视野当中。

潜艇最早是美国人发明的,1776年9月,世界第一只单人木质潜艇参与了实战,当然最后没有成功。此后其发展断断续续,虽然1864年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潜艇首次在实战中靠水雷击沉了战舰,这个战争机器依然不被绝大多数人所看好,这里面包括后来因之而声名大噪的德国。

当1914年一战开始时,德国仅有28艘潜艇,且只有10艘可巡航到2000英里外,而对面的英国倒有36艘潜艇。只是开战仅2个月后,潜艇的价值很快得到确认,所有英国战舰对之束手无策。德国的工业实力开始迅速展现,大量潜艇被开发制造,到战争结束时,德国一共生产了344艘潜艇。而这些潜艇的战果是——各类船只5000余艘,其中战斗舰197艘,总吨位1200万吨(一说6000余艘,总吨位1800万吨)。在1915年8月,潜艇击沉吨位数甚至超过了英国船厂在建船只的总吨位数,这几乎已经宣告了大英帝国即将破产。

美国的适时介入救了英国一命,从此这个身影将一直伴随着大英帝国,只是美国的目的当然不单纯,事实上如果没有德国的急不可耐,作为同是海权国家的美国和英国,迟早必有一战。随着美国的介入,德国潜艇暂时被封印了,但是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从此时刻悬在大英帝国的心口,并在沉寂20多年后最终完成了致命的攻击。

PS:本文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破除"高科技"神话,科技并不一定"高"就好,实际上高科技经常"反噬"其主,在今天这条依然管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呵呵,两位都猜错

蒸汽船是给英国加实力的,人家深怕船走得不够快,运得不够多呢。至于发电机,英国的主要劣势是工厂无地可铺,发电机可以算是增加了此消彼长的速度,但还没有改变根本态势。潜艇对英国的打击,战果其实还是其次的。

家园 为新的思路献一朵花。

虽然不是太认可这个思路。

潜艇应该是无数根稻草中的一根。

家园 【原创】机器狂潮——日不落迷梦(五)

大英帝国秉承的是罗马共和国体制,这种体制将资源高度集中于核心区域。好处是凝聚力极强,精英辈出,不太惧怕损失,甚至包括严重的战败;坏处则是资源浪费严重(人力、土地、资源均有严重浪费,例如大英帝国光花在把各种原料运回英国本土的花费即为天文数字),一旦扩张停滞就将面临内部塌陷,罗马共和国即是亡于此种窘境。

在一战结束时,虽然远东兴起了几乎是依葫芦画瓢般学习英国模式的日本,大西洋彼岸更是升起美国这颗耀眼的新星,但是全世界的市场依然掌握在大英帝国手里。而且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的质量,英国都总体占据相当大的优势。所以,单纯从战争价值考虑,潜艇给大英帝国带来的伤害其实很小,事实上在护航体制引入后,船舶的损失量即骤减,并由此直接造成德国“吨位战”的失败。

但是,战后,大量资本开始远渡重洋寻找新的宿主,甚至连中华民国都有个“黄金十年”。对于依然信奉自由贸易的英国来说,对金融的了解度还远不象后来的那个帝国,这仿佛预示着大英帝国的控制力在发生着一些变化,而之后德国人在海军方面的疯狂举动更是给这个变化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解——2战时的德国海军几乎放弃了水面舰只,而将主要战场移入了水下。

如果仅仅是把一些装人的“铁罐头”扔进水里,世界第一的大英帝国就需要付出几十倍的水面舰船损失,更要命的是为了消灭这些“铁罐头”,还必须扔下超过其吨位的弹药,这样稳赚不赔的买卖,天下谁会不去做呢?大英帝国那条从防卫角度来说几乎等同于噩梦的海运生命线,对于其对手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勾引”。一战时德国潜艇仅仅依靠了比利时的两个港口就让英国吐血不止,乃至几乎毙命,二战时,添上了比斯开湾,大英帝国的主动脉更是变得伤痕累累。

或许有人还惦记着一战时的护航体制,但是实际上护航体制本身就类似于海上乌龟阵,而乌龟阵是军队用的,民用船舶也用乌龟阵,其成本极其高昂,如果德国挺得够久的话,一战时或许英国就破产了(想想一大堆尖端军舰来回空仓跑“运输”的成本吧)。更何况二战时护航体制迎头撞上了狼群战术,乌龟壳变得更低效且更昂贵。

所以,其实我们不用太计较于一战二战潜艇的战果的意义,从战争角度来说,大英帝国倒并不惧怕潜艇,但是从经济角度考虑,这却是一个永赔不赚的买卖。罗马模式的根本在于海军的强大,而海军强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畅通安全的海上运输线。潜艇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点,恰如陆上农耕对于游牧的死结——农耕总体实力比游牧强百倍,但是却无法杜绝被游牧持续放血。不过,农耕帝国资本雄厚,被游牧放血几百年都不一定垮,而罗马模式本质上是精英模式,并不经耗,一旦陷入赔本的漩涡,直接就面临整个体系的垮塌。因此,潜艇就成为整个大英帝国架构塌陷的关键因素,日不落梦没有象罗马梦一样死于内部倾轧,却亡于潜艇的“叮咬”,不可谓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只是,当大英帝国陷入地理状况的死结时,大洋对岸一个新生的“梦”已经在向英国人招手,历史上最匪夷所思的一次霸主的和平转移拉开了序幕。不过在谈论这个梦之前,还必须先说一说另外一对“天使和魔鬼”——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新的那篇是解释,有想法的话探讨一下
家园 【原创】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泥潭(一)

有关两者的争论已经遍布这个世界,那么这里面还有何新意可挖呢?或许本文就可以提供一种别样的视角。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名词,很多人第一印象是前者因为有资本家,后者来源于对人人平等的渴望(即均贫富)。不过其实这两个名词是非常贴切写意的,资本主义,就是以资本增殖为核心的社会架构,社会主义自然就是以社会发展为核心。如果说这样还是太抽象的话,还有另一种方式。所谓资本主义,就是崇尚成王败寇的主义,衡量标准就是对资本的拥有度,得资本者王,失资本者寇;社会主义,那就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纲,所有妨碍大生产的一律碾碎。

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秉承了西方的传统社会理念,可以很好地继承并演绎精英社会和丛林法则。这里加说一段前文没有提及的话。西方人的精英理念靠的是竞争环境下的残酷筛选,因此在同等人口基数下,西方产出精英的比例显著高于东方,但是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老百姓”逐渐在西方社会中绝种。丛林法则讲究的是适者生存,普通人由于“斗志”缺乏,自然被精英牵着鼻子走,而在以好勇斗狠为美德的西方社会,没有“竞争意识”的人是没资格拥有资源的,甚至是没资格当“人”的,这就造成东方意义上的“老百姓”,在西方社会里是被严重蔑视的一个人群。

言归正传,资本主义的社会特性,决定了人必然自私自利,因为要“成王”或是要“成功”,你必须要掌握资本(早期表现为以机器为基础的生产资本,后期则为以“金融纸”发行权为基础的金融资本)。

而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忽悠术”,早期忽悠术的核心代表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科学技术,大体上只要有人出来大喊一声“我有科学技术”,就会有一票人过来进行系统运作。开发,生产,然后再忽悠大众去买那些实际用途并不见得真有用的“商品”,于是人类社会就进入了“开发新科技——忽悠出需求——需求促生产——迸发新科技——忽悠更多需求——更多更大生产”的良性循环。如果我们剔除掉吃穿住行等人类基本需求,剩下的有多少是“真实”的需求,有多少是被忽悠出来后,习惯成自然的需求,已经很难去仔细界定了,不过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境地,这个“大忽悠”总体上是好是坏,大致还是可以有个判断的。

不过到后期,科学技术的忽悠术已经显得老土了,忽悠术开始升级,于是我们看到了现代管理学,金融管理,股市神话等等等等一系列的忽悠利器。而这些忽悠利器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让大多数人心甘情愿当螺丝钉,并且对作为忽悠大师的“精英”们顶礼膜拜。由于这些忽悠利器太过厉害,使得这个社会的人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下跪”的冲动,这使得很多人都搭了顺风车成了“资本之主”,现代金融资本社会的精英层出现了异变,产生了一系列影响重大的后果,不过这里暂且不表,放在以后的美国篇里说。

土鳖扛铁牛=to be continued,西西河一宝啊,不用太浪费了^^

通宝推:zilla,fullerene,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篇甚好,值得宝推
家园 说的是,高科技经常"反噬"其主,不过对人类的总体进步

不过对人类的总体进步还是有益的。这也是很多时候无法挡住其的脚步。其实,人类在心灵深处,是有一些隐含的很深的契约的。

家园 【原创】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泥潭(二)

在资本主义诞生的年代,正处在人类社会从物资不足向物资富余过渡的阶段,它还基本沿袭着西方社会的固有社会形态,所以早期的工人阶层实际地位和奴隶相比并不遥远,在今天我们称这段时期为“资本的原始积累”。

不过由于这个新兴的工人阶层需要相当的技术水准来应对日新月异的工业发展,迫使传统的西方统治者不得不真正放开了对“奴隶智”(相对于民智而言)的严格管制。实际上,我们从罗马时代开始的西方社会就可以看到,西方对这一层面的控制达到多么BT的地步。

罗马时代,真正称得上是人的是罗马公民,外加“半人”的自由民,被罗马士兵杀掉的阿基米德,就算不死,恐怕也就从此消失在茫茫奴隶海中。基督时代,教徒可以算是人,但是被严格限制教育权,《红与黑》的描述,西方平民在那一时期基本只有两条进身之阶:进军队卖命拼战功当高级文盲,或是进教会苦熬资历等着排位洗脑成为“坚定”的教会拥护者。象于连这种可能具有“危险思想”的聪明人,则毫不犹豫地清洗掉。即便到了大英帝国时期,真正称得上是“人”的也仅仅限于4000万帝国公民,剩下那3亿与今天印度的“双足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算是给西方的这种根深蒂固的统治思路敲了丧钟。作为社会底层的西方平民,终于意识到自己不用依赖宗教、血统乃至资本,一样可以变成“人”。于是当新兴的资产阶级如日中天,正在计划着接手没落的贵族和腐朽的教会留下的灿烂世界时,作为其“掘墓人”的“魔鬼”也开始觉醒了。两位杰出人物适时出现,让这个令资本世界颤抖的“魔鬼”立刻开始展现其恐怖的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绝妙组合,从个人角度揣测,或许恩格斯才是资本论出炉的关键因素,两人一个提供架构和环境,一个负责繁复的事例分析和语言组织。追求细节的人很容易在细节的迷宫里迷失,资本论的教科书式写法或许难度不见得高,但如此长的篇幅很难不让人分心而将写作重点偏移,所以那个能将思路拉回主题形成系统论的人,应该就是恩格斯。)

资本论的诞生使得工人阶层有了统一诉求,于是快速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并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无产阶级。其实仔细分析资本论所描述的架构,尤其是有关共产主义理想的描述,基本诉求不外乎两个字:平等。马恩一定没有仔细研究过东方历史,这种对于平等理念的追求,从陈胜吴广开始,中国人已经经历了一茬又一茬,王朝覆灭时,莫不以“均”为口号(均田均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地位也得均一均)。而新生的王朝总能保持一定时期的“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盛世状态,但最终却总是因为统治阶层的贪婪和老百姓的过度繁衍而使得整个架构崩溃,于是“男耕女织”,“物资极大丰沛,人人平等”的社会架构只能出现在桃花源中,成为一个美丽的童话。

不过对于从罗马开始2000多年来从未有过哪怕“多数人平等”的西方世界来说,马恩的这套系统论实在太过震撼了,西方世界从没想过一下子出现这么多的“人”的世界,将会是怎么一个场景。再多的物资又怎么可能够这么多人分,“地狱”显然就在不远处等待,因此西方的统治者们总是想尽一切可能的手段去绞杀“共产主义分子”,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事实上,就算到今天,这种惯性思维依然在西方人脑海里根深蒂固,详见奥巴马有关十亿中国人透支地球的发言。

作为现代中国人来说,对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天然的好感(当然很多人会说这是洗脑的后果),不过作为主体脱胎于西方思维的共产主义思维,其本身依然带有西方思维的深刻烙印。下一篇就说说这套“天使与魔鬼”体系中的另外一极的问题吧。

通宝推:大眼,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种好感来自中国人自己的历史经验

中国历代的经济政策大体是重公平高于重效率的,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社会主义”思路,套用一下你的话,就是重视社会和谐胜过重视资本增殖。钱穆的《国史大纲》大体上也是这样的看法。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