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说说我在犹太教堂的经历,那是一年前了 -- 酥油茶
当时偶然的机会,参加犹太人的礼拜,他们叫“synagogue"里面的一个小聚会,里面除了我都是犹太人。
聚会的气氛温馨,大家围在几张桌子周围吃饭,亲切交谈。仔细观察座中男女的气质,那种骨子里的骄傲还是看得出来。时不时有人站起来,给大家讲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并不一定和宗教相关,但是内涵都很好,口才也相当动人。总之这样的场景就像《十日谈》或者《一千零一夜》里描绘的一样。宾主之间交流默契自然,既不冷场也不喧闹。而故事虽有些似曾相识,但讲出来的效果都非常好。
更令人惊讶的是几个还在满地跑年纪的小孩子,他们本来是在周围来回奔跑追逐的。当组织者提到教会里一个年轻人马上要回以色列,我们要对他说"Good bye",
那个青年开玩笑地回话说”Don't say good bye。“, 这时候两个在旁边玩闹的小孩子突然大喊:“I have something to say!" 然后爬上全场的最高处-几个凳子垒成的小堆,于是所有人都安静下来,只见一个还是学前班年纪的小孩子眼角含笑,声音洪亮地说了一大串很漂亮的话,大意是 “我们总要说再见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你就算明天回来不说再见,明年回来也不说再见,难道等最后的时刻到来,当生命结束,去见上
帝的时候,还来得及说再见吗?”大人们欢笑着赞成,于是两个小孩子又爬下来去拥抱那个回以色列的年轻人。
这一幕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影响了,我见过调皮的孩子,聪明的孩子,胆大的孩子,但我从来没见过这样...怎么形容呢,“智慧”的孩子,可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犹太教堂里两个普普通通的小孩子。
显然小孩的话是大人刻意教的嘛。
这不叫“智慧”,这叫“模仿”,和成人对模仿的奖励。就跟狗狗打了一个滚,于是领到一块肉,大家其乐融融,都说“太聪明了!”一个样子。
人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娱自乐,关俺啥事?如果只因为他们“满面红光,全身心投入而沉浸于其中的表情”俺就情不自禁心向往之,那俺看到抽大烟的、搞传销的、转weel的表现,是不是更要趋之若骛?
不同吧,至少不明目张胆的害人。
[FLY]不明目张胆的害人[/FLY]
简直是掏心窝子啊。。。
那小孩子说的话的内容可能有他们经书影响在里面,但插话的时机,在大人众目睽睽下坦然自信的做派,还有接话的恰当,都既妥帖又自然,都让人不得不赞叹。
还有整个气氛,并不是某个人一言堂其他人只管吃,也不是三五人一个小圈子谈天说地而是座中十余人轮流致词,整体的氛围是协调统一的,所有人皆可主持。
这孩子看起来至多四五岁,能做到如此,日后在学校里发表演讲,回答问题,组织同学,可以说应该不成问题了,一斑窥豹,犹太人在各界皆干的不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说那么露骨,把人家从云端雾里捅下来。很疼呢!
不压制个性。这个老中必须得学。你可以无视他们的信仰,不可无视他们的态度。
就是佛教之前,商周等时代的信仰,讲的故事我之前也差不多听过,里面的食物也很合乎我的口味。
他们和耶稣教的区别,一个是排他性,当然现在如果有人肯皈依,还是很乐意的,有一门犹太教的课,去上的话会给钱。一个是没有谦卑不论断别人这些说法,所以一个真正的犹太教徒,应该是很骄傲的,一个真正的基督教徒,应该是看起来有一点慈爱而且谦卑的。
八会有什么渊源八?中国再更早一些的历史八是还八很清楚么?
一个是华夏族最早的部落应该是有过中亚游牧的经历,汉藏同源,羌族就是中间纽带,而羌族是游牧的。而且所有的初民部落都是高度宗教化的,不难猜测他们在相似的环境里会产生相似的信仰。不同之处只是犹太部落通过经书和制度把信仰固化下来了而已。
总统的话也有道理:孩子只是在模仿大人而已... 但这其中折射出来的,是这个孩子的父母那种勇于表达、善于表达的水平,还有对孩子的尽心教育 -- 能把没上学的孩子教育成这个样子,相当不容易...
只是不知道这种十余人的小圈子是固定的呢?还是每次都随机?
看来,犹太教堂的这种活动就在于把这种“边吃边聊” “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 等优点给制度化,让孩子也能及早参与到当中...
试问我们老中家里开Party,有几个能让孩子平等地参与其中发言?
这个不服不行...
挑衅开端实在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