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代理一下政委 -- 达雅
一个正毁,一个反毁。
不过主席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会在乎身后评价的。
唯物主义者就只会把“地下有知”当个笑话而已。
对毛的评价,更大意义上,关系到的是共和国的前途。
发明新办法,什么办法?您上下嘴皮子一动就发明了?
其他来源,如何确认他们的准确性,可靠性。另外,你怎么知道人家的来源就不是国统局?
不就完了。想要人信任,拿出点信任的理由啊。嘴皮子一说,就要屁民信,还得好好发明才成。
毛主席说过,共产党就要讲认真两个字。当然了,现在党国巴不得主席不要存在,整天想着这么改共产党这三个字,自然不懂认真两个字咋写的。有问题,那当然是屁民不对了。党国官员和他的拥护者哪有不对了?质疑的,那都是别有用心的,据悉叵测。话说,这套逻辑那也是强大无比的,你这用的那个熟练啊,比文革时候都厉害多了。
毛主席说过,共产党就要讲认真两个字。
请问您在讲
然后,开始扣帽子了?
最后,
谁说农民没房子住哪天跟我回我老家住两天,就算家里穷的吃不起饭了,房子都至少三间宽敞的瓦房在那。
至于吃肉,今年的主流是吃不起素菜,肉超级便宜,而农村里吃素菜大部分时候不花钱。当然城市中产阶级是感想很深啊,比如俺,天天到超市晃一圈主要买肉吃了,因为素菜真太贵了。
想起当年我上初中高中(96年-2002年)的时候暑假里,父母定期控制一个星期一顿肉的日子(当时肉是十块钱三斤,但是还是吃不起)。买一顿肉,父母都舍不得吃,让我们姐弟先吃,我们啃掉的骨头母亲都会重新啃一次,而我家当时还算村里稍微好点的家庭。最开心的日子就是过年杀猪,因为可以猛吃肉。
而现在,每天吃肉都行,只是家里人都对肉没啥欲望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去她家买个肉要走十几里路。
后来高三毕业我在外婆家呆了两个月,只吃过两次肉,不是买不起是懒得跑那么远买,我天天钓鱼吃,反正素菜是肯定吃不完。
现在那屯里上百户人家全部买了镇上的房子,刘家屯直接空了,一户人家都没有,集体搬了,地也没人种了,全部包给别人了,自己分分租金。
都是06年07年左右在镇上花个七八万买栋小楼。
09年还镇上新建的类似城里的住宅小区那种高层建筑,精装修好。我二姨夫今年过年回家买了一栋大概17W,200多平米,大的一米。
把个事情都扯到天边去了。我说,你倒是回头看看这几个帖子的起源是啥。党国的数据很扯淡那是事实,腻辩论技巧再高,倒打一耙技巧再熟练,能改变这个现实么?
俺看你一大堆帖子,觉得你的思路真是匪夷所思,该要求的东西不去争取,板子尽打在稀奇古怪的方向。对统治阶级那就是同志般的爱护,要维护辩解理解,对普通人群则是高要求,要批判教导指责。难怪有党国精英放出话来:“为党说话,还是为群众说话”。啧啧,阶级斗争立场这个事啊,还真是最准的照妖镜了。
认真回头让贵党回归社会主义路线,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就屁事就没了。跟我吵的再多,管用么?宣传的再多有啥用?真管用的话,这世界早就和谐没那么多破事了。
把我划入人心大坏的那一类的人物,然后就完事大吉了。
至于您所说的统计数据从何来,怎么分析才好也就无所谓正确了。
你质疑国统局,很好,拿出点正经的证据,而不是说闲话,还大言“认真”。说句题外话,柴灵的那几句瞎话恶心了多少人,多少年。一点都不长进。
深有同感。
市场经济存在赌博,或者说投机性。这一事实至少在公元前已经被中国人所认识。《盐铁论》的双方,在认识商业的投机性,要求“抑末利”方面并无根本分歧,所争的无非是怎么抑而已。而此后中国经济思想的主流一直是“重本轻末”,重农抑商。反过来说,考察大王朝的兴衰,可以注意到,由于战乱的破坏造成商业不发达是和王朝早期的上升并存的;而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商业高度发达以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严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王朝也就由盛转衰了。宋、明两朝后期,商业高度繁荣,却为外敌所灭。所以我猜测,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这东西,本质上就不适合中国这种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大国,中国之所以没有自然进入资本主义是因为在进入资本主义之前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就足以导致封建王朝搞不下去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
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说市场经济就是坏就是坏,应当回到彻底的计划经济去。在我的记忆里,整个邓小平执政阶段,1979 -1992,随着市场要素的不断引入,中国经济是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状态的。这中间虽然有种种问题,例如涨价的问题,腐败的问题,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问题,但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些问题其实都不严重,比今天轻多了。而普通群众的生活,在那一阶段是不断改善的,更重要的,大家对未来有盼头。这一点在今天尤其重要。富士康跳楼的那些人,绝对生活水平并不见得比80年代更差,但是却跳了楼,不就是觉得没盼头了么。当然了,市场粉可以把这些人定义成精神有问题。
所以,这里的问题不是简单地说“计划好”还是“市场好”,而应当分析,计划怎么样才能搞得好,市场在什么条件下积极因素比较多。但这就牵扯到一个思想路线的问题了,必须先破除“市场经济就是好就是好”的迷信。这个迷信不破除,那就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出了问题就怪市场化不够要进一步市场化,结果进一步市场化导致更多的问题。
在如何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同时又避免其不利影响方面,陈云的“鸟笼经济”其实是很成功的。用计划做成笼子,然后让经济这只鸟在笼子里按照市场的规则飞。整个1979-1992中国经济其实就是这么玩的,粮票不是到1993年才取消么。事实上,搞“市场经济”也是邓小平南巡以后的提法,南巡前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南巡以后,市场经济大跃进发动,接下来陈云、邓小平先后去世,“接轨派”主导了改革,高唱“市场经济就是好就是好”“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就搞成了市场迷信了。
邓小平本人并不迷信市场。邓小平有一段很著名的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可见邓小平自己是不搞市场迷信的,当时他觉得计划多了市场少了,就设法让市场多一些。如果他活到现在,看到市场经济搞出了两极分化危机重重,肯定也会让市场少一点计划多一点。
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和后来“接轨派”搞的改革是不一样的。老邓那是凭经验,摸着石头过河,水太深了就退回去,反正不能淹死。老邓其实是随时准备往回退的,开股市这么大的事情,也准备万一搞砸了就关掉了事。老邓的改革其实连目标都比较虚,“小康”“三步走”都虚得很,“人民生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具体是啥样啊,你问老邓老邓自己肯定也说不上来。而等老邓死了以后,那就不一样了,接轨派其实目标明确但是不说,忽悠大家“改革进入深水区”,等到朱镕基不计代价加入WTO终于忍不住给说出来了,“加入WTO就回不去了”,把大家都推深水区去,反正他不会淹死。
随时准备“回去”,保持平衡随时针对情况进行调整,或者用陈经的话说,“操作主义”,才是邓小平成功所在。我们老讲邓小平走钢丝,可是他就走得下去,那就是本事,强八段么。等到后来菜手上来,地雷阵万丈深渊啥的话说的豪情万丈,保持平衡的本事一点没有。
当前实际层面的种种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一个思想路线的问题。不破除对市场经济的迷信,那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因为啥也不能干,干点啥就被扣顶“开改革开放倒车”的帽子,那谁还敢干啊。而破除了对市场经济的迷信,认为市场和计划都是手段,那其实也没多大的事。全球第一的工业能力,步调一致的十几亿人民,再加上极端情况下不给钱照干活的共产党这套体系组织,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啊。
中国社会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可以同时让极左和极右暴跳如雷——但中国明显又不是走的中间路线。
所以,很难理解他们的愤怒。
1、自己没得肉吃,就嫉妒别人有肉吃;
2、只见别人吃肉,不知道努力奋斗争取到吃肉的艰辛;
这两点是愤怒产生的原因。
产生愤怒了,就像一根竹竿被从下面顶起来,处于极端不稳定状态,有人往左或者往右一碰,就立即倒向极端。
我觉得这种人应该不止中国有吧。俄罗斯的光头党,美国的3K党,纳粹冲锋队,日本“赤军”,不都是标准的洋愤青么?
顺便请教下,“中国明显又不是走的中间路线”这句话点解?
一种是欧美的混合经济加多党制民主。
一种是斯大林死后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的不折腾社会主义。
中国呢,很奇特,似乎是把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政治捏合起来的怪胎。但是怪胎通常不是早死就是逆天,看中国怎么样了。
怪胎是博列日涅夫的玩法,那才是逆天呢。果不其然,撑了三十年以后被老戈自行了断了。
欧美的混合经济加多党制民主也开始异化蜕变,欧洲已经有撑不下去的倾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