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代理一下政委 -- 达雅

共:💬709 🌺2701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说的很多好场景都是因为你父母有单位。

我在河里反复说过,双职工对于农民来说,那就是幸福的代名词,神一般的存在。小孩压力不大,很正常啊,长大了自然可以继承爸爸妈妈的职位,这叫内招。当然啦,农民子弟也是内招的,种田嘛。

但是大部分中国人是农民,他们的日子就有点惨。首先,农村,确切的说是小县城的高中就少。在95、96年以前吧,绝大部分有出息的农民子弟(当然,大部分在初中或小学以前就回家种地了)还是以考上中专为最高目标。能上高中的都是条件特别特别好的啦。其次,出路很少。靠大学对于农民来说,太遥远啦,不现实(就凭当年的高考录取率,就是对城市子弟也不太现实啊),还是中专有点盼头。另外就是当兵,也是个机会,争取留在部队,也可以脱离农村户口了。还有?还有就没有了。老老实实去种地吧。想脱离农村户口?难,难,难。难于上青天啊。当年农村有个比较流行的词叫“跳出农门”,现在已经很少听到了。

市场经济之后,农民子弟可以打工了。血汗工厂那么恶劣还有人愿意打工,实在是因为农村更血汗啊。而且是一直都很血汗。不管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

到了最近几年,农村终于终于不再那么血汗了。结果太过血汗的工厂开始招不到民工了。民工虽然很穷,但是并不笨,他们的选择一直是很理性的。

家园 因为你那时候是个小孩子嘛

你当然没压力了,呵呵

你现在觉得不爽,因为你要养家糊口啦。你不仅要考虑自己,还要考虑家庭,给孩子上个好学校,将来是不是送他出国读书。你这样一想当然觉得过去80年代无忧无虑的时代好了。

以你的年纪来说,基本上好时光都赶上了。没挨饿,也没人查你出身不让你读书,不搞政治斗争了也不送你下农村种地了。好好读书的话,还能上个大学。你现在还觉得过去好现在不好,呵呵,我只能说,偶尔也要找下自己原因。

我在想,如果毛泽东送你修10年地球的话,你现在是不是要扒他祖坟哪。

家园 就是嘛,他如果生在农村的话,现在还是个农民呢

哇咔咔,达雅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嘛,纯的不带杂质的

家园 你应该把70末到80中的政策理一下,看国企有无活路

1,普涨工资和补发工资;

2,拨改贷和利改税的时间差;

3,包字进城(鼓吹马胜利和步鑫生),扩张管理者权力,大幅度提高管理者待遇;

4,职工子女顶替政策,一方面是进来了大量不合格的工人增加培养成本,一方面增加了企业养老包袱;

5,开放,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竞争,三资和乡镇企业一方面用不合法的手段获取资源、市场,一方面挖国企人力资源墙角。

与此同时国企原来的社会负担一分没减。

我的结论是国企为当局的政治目的抽干血牺牲了。

家园 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得到大发展

国家统计局网站/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78年到1988年乡镇企业在全国各地迅速崛起并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期。改革开放以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及劳动热情空前提高,农业生产迅速增长,为农村非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又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予以吸收。在这种情况下,从1978到1983年,社队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兴办了起来。到1983年社队企业共吸收农村劳动力3235万人,比1978年增长14.4%;总产值从1978年的493亿元增加到1983年的1017 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1%。与此同时,农村个体、 联户办企业也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壮大。1984年中央 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对家庭办和联户办企业及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国家对乡镇企业采取了更加积极扶持的政策,企业在组织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乡镇企业进入了第一个全面发展的高峰期。1986年、1987年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超额完成了“七五”计划的产值目标。到 1988年企业个数达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4 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

1989年至1991年,进入治理整顿阶段。……

1992至1994年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1995年以后,我国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新时期。……

有人倒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最自由、最好的时期呢,因为鼓励民营经济,外资也没有超国民待遇。反面,则是国企的憋屈,外汇储备的波动。另外,这还是国民收入增长最快而且最平等的时期,这点倒是符合你的观察。

不过评说一个时代实在太麻烦,相比之下,你写的文章本身就有意思的多。真心花一朵。

家园 乡镇企业不是民营企业

是集体所有制,到产权明晰的时候才被民营的。这是建立在公社、大队的积累基础上的一种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工业化。当时的民营企业还在傻子瓜子雇三个人还是五个人的阶段呢。

所以你应该理解,为什么解散公社的时候,苏南这样条件好的地区抵抗很强烈,许家屯为此被“不换脑袋就换人”。因为苏南条件好一些,已经到了收获集体化成果的时候,甚至创造了苏南模式。

我记得最厉害的时候,江苏的GDP三分之一是苏南的乡镇企业创造的,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一。

家园 确实我用语不当

我的意思是,乡镇企业在那个时候是最接近“私人企业”的了。他们经营灵活,离土不离乡,使农民收入提高很快,这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也乐见的事情。

按照你说的,组织较好的公社、大队有利于发展乡镇企业,如果能证实这一点,倒很有意思。

顺便问下,不知后来对乡镇企业的政策数度改变,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当时为什么这么做?是污染环境?经营方式亟需规范?国家需要发展进出口,吸引外资?还是损害了某集团的利益?

家园 乡镇企业的副作用,你说的有几个因素是存在的

它们主要还是承接国营企业的淘汰产能,污染较重,挖国营企业的技术和经营人才,经营上良莠不齐。但出口的份额还是可以的。

对乡镇企业打击最大的我认为是产权明晰运动。还有,朱老板对纺织业的压锭政策也打击很大,因为苏南的乡镇企业搞纺织业的多。

就算这样也有不少幸存乡镇企业升级了,比如杭州的万向集团,江阴有几家纺织集团,常州的新科集团,究其老底都是乡镇企业。

家园 你别把96年以前一把抓

这四五十年间农村政策都变了好几回了,从建公社到解散公社。

事实上我大学同学里农村出来的也不少啊,他们回忆童年好像比我更快乐的说,爬树掏鸟蛋啊什么的,我听得羡慕极了。

另外,农民子弟去血汗工厂打工,有几个政策原因被你选择性无视,

第一,人民公社集体经济解体,农民自己不能搞工业了。

第二,不血汗的地方国企给卖了;

第三,乡镇企业给改制了。

三条满足一条,就不用去血汗工厂打工了。

你这人被当局洗了脑,不敢反资本家反走资路线,倒是老把斗争矛头指向城市工人。这不就是群众斗群众么。

家园 我也觉得危害最严重的是产权明晰运动

这严重损害了乡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人心散了。

王宏斌都被迫搞了个10%股份,常常被南方系拿出来调戏指摘。

产权明晰运动根本上是二桃杀三士,挑动群众斗群众。

家园 我本来就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啊

我不用象俄罗斯青年去车臣那样去新疆西藏打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有大学上,所以我很感激邓小平啊。

但是我更感激毛泽东。不是毛泽东,可能我就跟印度青年农民一样是文盲。

你是不是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呢?好像也是吧。

家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作为不同的部门,肯定存在着发展矛盾。信贷宽松,国企还能支撑的时候不明显,但在收缩信贷,国企困局愈发明显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

乡镇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也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资金、行政权利。但作为全国来考虑,这种扶持力度不可能一直维持。在外资/伪外资获得超国民待遇之后,地方政府又有了新的香饽饽。

产权明晰看起来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事,不过,不同阶段下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在地方/中央的互动之下,其动因也无法简单归纳。我知道你和老雪看重的是“社会主义成分”,可是不同的成分之间,即便都顶了个社会主义的帽子,都还有自己跟自己打架的时候呢。

家园 这个,“大学同学里农村出来的也不少”能说明什么?

反正是说明不了“农村同学不少进大学”的。

家园 80年代的夏天和平里飞的都是巴掌长的红蜻蜓

我已经记不得有多少年再也没有看到过那么大的红蜻蜓了。

家园 所谓产权明晰的过程基本就是瓜分集体财产的过程

我老家的村办企业原本也是红红火火的,一搞产权明晰,马上就黄了,只是便宜了掌权的几位。我现在轻易不敢回去,看着曾经蒸蒸日上的一个村子日渐衰颓下去,看着曾经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的村民被迫回到要么土里刨食,要么背井离乡挣几个活命钱的生活,心里受不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