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正月泥,二月蒿——泥蒿炒腊肉 -- 老光
这样好吃的菜,一年到头,也就是二个月不到的时间才有:正月泥,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呵呵!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哟,想吃,又得等一年才有呢!
艾草,也叫艾蒿,那是药材,“晒干了点着可以熏蚊子,端午节都要搞一把挂在门口避邪”的,是这个。能吃的,和腊肉一起炒的,是泥蒿,也就是你所说的那芦蒿。茼蒿是栽种的,是蔬菜。泥蒿是野生的,沙洲上,河边上,野地里,都生得有。
不知道你能否找到照片。
南京的芦蒿是这样的:
这是刚长出来的模样。
这是菜场里卖的模样。
炒成菜,也可以与香干、臭干、肉等的丝同炒。
还有一种野芦蒿,模样差不多,只是比较弯曲,也粗一些。
不知道野芦蒿长什么模样,也许是这样:
野芦蒿比家芦蒿香一些,但一些人不习惯那种味,吃的人少一些。现在都是农民菜地里种了,春节时还有在大棚种出来的。
这两种都不需要水煮去苦味,直接洗净下锅就行,没有苦味,也不会煮出黑水,所以我总觉得不是一样的东西。
茼蒿,野芦蒿和芦蒿很相象,与茼蒿完全不同。
不过在网上搜泥蒿,出来的照片与芦蒿是一样的,难道产地不同口味就不同?
另搜到一张盐蒿。
蒌蒿,又名芦蒿、水艾、香艾、水蒿、藜蒿、泥蒿、蒿苔、龙艾、龙蒿、狭叶青蒿、茵陈蒿。
根本就不是一路货色!看来,俺也是先入为主,听众人一呵呵,也就把这当成了泥蒿哦!不是的,这完全是两码子事!谢谢了,让俺邢眼界,看到了真正的芦蒿!!!先前一直没见到过!以为泥蒿便是芦蒿!
味道很不错,常和豆腐干一起炒。湖南菜吃得不多,感觉就是辣。觉得最好吃的是剁椒鱼头,
三辣是:姜辣口,蒜辣心,辣椒吃哒莫作声!
这泥蒿炒腊肉年年吃,也百吃不厌。只是体会不出这么多的道道。
“腊肉的荤油混合了绿油油的泥蒿,肉少了肥腻而清新,菜多了肉香而浓郁”
真就是这种感觉。
于是,下笔写起来,也就应手称心。好在又是家乡的风物特产,自是熟悉不过的东东。
看别的帖子,老先生是益阳的?父亲的老家啊,我的祖籍吧。只是幼年回过一次。听说发展不是很快?
不是很快,落后于周围的城市了。常德这些年还算是可以的,发展比较快。你可能不清楚,63年之前,益阳属常德专署管理。那时,华容,南县,安化等地,都归常德管辖。算起来,从远讲,咱们还是老乡呢!
不过,我一直记得这是叫“藜蒿”,而不是泥蒿啊……
在湖南那么多年一直是叫藜蒿,湖北也是叫藜蒿,我是在武汉呆的那两年听当地人也是这么叫的。
难道……
问题都不是很大。关键是它的实在与味道,只要味道好,味道正,随便叫么得都不要紧的!你说,俺讲得对么?
其实我和您一样,最开始一直是认为叫“泥蒿”,谁让他们从嘴里说出来都带口音呢
后来还是几年前在武汉被人纠正,才知道这个是叫“藜蒿”,呵呵~
管他呢,味道好就行!
好多饭馆也写作“泥蒿”了,不过我还是认为这和南京的芦蒿是一种菜(这句话是对楼主说的呵呵。。。。。。)
野生的那种泥蒿显然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当地有句俗语:正月泥,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意思是说:正月间,这泥蒿还在地底下,没长出头,也就是还没有冒出地面来,人们称之为“泥”。这时节人们也要吃它,那就得用锄头挖出它新长的根。这根,白颜色,很粗壮肥实,嫩,脆,鲜,泥腥味特重,正就是这味道,吸引着人哟。到了正月尾,二月初,蒿子拱出地面后,发出嫩芽芽。这时候,人们便摘掉它的新生叶片,因为叶片儿苦味,只吃它的根与茎。根与茎合起来,全称为“泥蒿”。茎是绿颜色,根是白色,炒熟之后,装进盘子里头,绿白相间,色彩鲜艳,与腊肉混合拌一起,真的是很美观啊。不要说吃,即便是看上一眼,那也是一种享受呢!因为,寒冬还没过去,春天姗姗来迟,这时候想看到一点点的绿意,真的是很不易呵呵!餐桌上突然冒出一盘带有绿意的菜肴,给人的那份惊喜,可想而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