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汉书所谓西海有三,水皆西流注的西海是咸海 -- 苍野
班超经营西域时期,正是贵霜帝国崛起的时期,双方起步时期几乎重合。而且,之前莎车等国因为汉光武帝册封代管西域,就拥有了在西域中亚的巨大权力,貌似还进攻过大宛或者贵霜(这个西方历史资料好像有)。
于阗和贵霜合作出兵印度,也极有可能是班超要求的或者默许的。作为于阗和贵霜和汉朝合作的报酬,当然,正史是不可能这么记的。
班超和贵霜,双方在合作初期可能是各取所需,班超需要人力物力来击败匈奴扶植的龟兹,焉耆,贵霜打着汉朝廷的名头,进行扩张活动的时候康居大宛安息可能就不敢干涉。但到了后期,贵霜已经过于强大了,求取公主不成应该只是一个借口。当贵霜认为自己强大已经可以去吞并大宛,康居的时候,西域都护的存在就是他们扩张事业的绊脚石。所以班超也不是糊里糊涂就拒绝贵霜的和亲请求,他应该也是看出了贵霜的野心,不能让贵霜再继续做大。于是一场Pk就难免了。7万贵霜大军被班超的小部队击败,贵霜的扩张梦想在当时戛然而止。
但是等班超返回以后,贵霜的野心就不再有人能遏制了,于是大宛,康居南部那些地方都变成了贵霜领土。这帖子里贴的贵霜帝国的疆域图,应该也是班超返回后,贵霜势力大扩张后的地图。
看wiki上关于贵霜的介绍
丘就却(30年—80年),首位貴霜皇帝 / (45年~77年)
閻高珍(80年—105年)「無名王」索特爾·麥格斯(意為「偉大的救世主」)
阎膏珍(105年—127年)
公元前140年,月氏人南下到大夏,當時月氏人有五個部落,每個部落有一個酋長,稱為翕侯,公元前一世紀初,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丘就卻(約公元16—65年)消滅其他翕侯,統一五部落,建立起貴霜國家,丘就卻又南下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喀什米爾地區,後定都為高附(今喀布爾),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
[编辑]強盛
及後丘就卻死,其子閻膏珍(公元65—75年)繼位,又南下進兵印度,佔領了恆河上游地區,任命一個將軍進行統治,帝國仍定都中亞,當中漢書說是監氏城,後漢書說是藍氏城,具體地點不詳,有說即是大夏首都巴克特拉。閻膏珍還鑄造金幣,從貨幣上的人像看,他是信奉印度的濕婆神。
之後,迦膩色伽一世(約公元78—102年)繼位,他是貴霜帝國最著名的君主,關於他與閻膏珍的關係沒有任何歷史記載,大抵他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一個將領,在閻膏珍死後的王位繼承鬥爭中取得勝利而登上王位。迦膩色伽一世時打敗了開始衰落的安息,又南征印度,令貴霜帝國的版圖西起伊朗邊境,東至恆河中游,北起錫爾河、蔥嶺、南至納巴達河,迦膩色伽一世又將都城遷至犍陀羅地區的富樓沙(即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使這一地區成為帝國的統治中心。
迦膩色伽一世曾與東漢發生過一次戰爭,據《後漢書.班超傳》著,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貴霜副王謝率兵七萬人攻班超,漢軍人少,堅守不戰,謝攻班超不下,四處搜掠又無所得,糧草出現問題。班超推斷謝會向龜茲求援,就派兵埋伏要道,謝果然不出所料,結果求援士兵全被殺掉,班超將消息告知謝,謝自知已無出路,便派使者向班超請罪,要求放還,班超同意,兩國關係又重修好,自此貴霜軍退回蔥嶺以南,兩國保持和平關係。
我理解的是5,后文没注意,造成了误解,看看后面关于地名的注解也不见贵霜,此处也应该是人名。
抱歉啦,害你浪费了那么多时间。
后查资料,贵霜军为鄯善一人名,造成误解,佉卢文书并无贵霜军队过鄯善一事记载。
对此造成的误解,请多原谅。
更不必抱歉。再说我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
另外很你探讨一下,长泽和俊的文章还是很专业的,他的reference都是专业文章和正史,那本藏文的《于阗国史》就是正史,和佛经是不同的。而且它是从于阗语的资料转译而来,吐蕃在唐朝数次占领于阗(《于阗史丛考》有记载)。于阗国一直到宋朝才灭亡,所以藏文的《于阗国史》应该值得信赖。
再说如果联系上佛教传说,这种有关杀生战争的事情不会写上去的。我看过《佛国于阗》提到的藏文佛经资料比如《于阗国授记》都是些描述于阗国开国和阿育王有关系之类。
可惜的是国内还没有人开发藏文资料(《于阗史丛考》上如是说)。
参看长泽和俊的《丝绸之路史研究》,里面有详细叙述。
很多故事都是先写杀伐然后写立地成佛的。
就是因为和阿育王联系起来才值得怀疑的,因为阿育王时代正是佛教向外大发展的时代,阿育王本身就是一好战分子,最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并且于阗开国绝对要比阿育王早。
没看到藏文之前还是存疑吧,我回头问问研究古藏文的如何看待这本书。
班超在西域时间就是 73-101,如果迦膩色伽出生的时候,班超已经去世(102年),那么贵霜大举扩张,至少是120年以后的事了,也就是说都护失去对中亚的干涉能力以后的事了。
另外,光从西域传看,我认为于阗配合贵霜去攻打印度地区,也可以算得上事出有因。如果老大说的那个印度joked城和罽宾有关系,从逻辑上讲,就很通顺了。
自武帝始通罽宾,自以绝远,汉兵不能至,其王乌头劳数剽杀汉使。乌头劳死,子代立,遣使奉献。汉使关都尉文忠送其使。王复欲害忠,忠觉之,乃与容屈王子阴末赴共合谋,攻罽宾,杀其王,立阴末赴为罽宾王,授印绶。后军候赵德使罽宾,与阴末赴相失,阴末赴锁琅当德,杀副已下七十余人,遣使者上书谢。 孝元帝以绝域不录,放其使者于县度,绝而不通。
成帝时,复遣使献谢罪,汉欲遣使者报送其使,杜钦说大将军王凤曰:“前罽宾王阴末赴本汉所立,后卒畔逆。夫德莫大于有国子民,罪莫大于执杀使者, 所以不报恩,不惧诛者,自知绝远,兵不至也。有求则卑辞,无欲则娇嫚,终不可怀服。凡中国所以通厚蛮夷,惬快其求者,为壤比而为寇也。今县度之厄,非罽宾所能越也。其乡慕,不足以安西域,虽不附,不能危城郭。前亲逆节,恶暴西城,故绝而不通;今悔过来,而无亲属贵人,奉献者皆行贾贱人,欲通货市买,
以献为名,故烦使者送至县度,恐失实见欺。凡遣使送客者,欲为防护寇害也。
起皮山南,更不属汉之国四五,斥候士百余人,五分夜击刀斗自守,尚时为所侵盗。驴畜负粮,须诸国禀食,得以自赡。国或贫小不能食,或桀黠不肯给,拥强汉之节,馁山谷之间,乞匄无所得,离一二旬则人畜弃捐旷野而不反。又历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又有三池、盘石阪,道狭者尺六七寸,长者径三十里。临峥嵘不测之深,行者骑步相持,绳索相引,二千余里乃到县度。畜队,未半坑谷尽靡碎;人堕,势不得相收视。险阻危害,不可胜言。圣王分九州,制五服,务盛内,不求外。今遣使者承至尊之命,送蛮夷之贾,劳吏士之众,涉危难之路,罢弊所恃以事无用,非久长计也。使者业已受节,可至皮山而还。”于是凤白从钦言。罽宾实利赏赐贾市, 其使数年而一至云。
罽宾杀汉使的事情是在元帝时期,成帝时期还在打交道,决策者是王凤,那么时间应该就是前30以后,前22以前的事情。班超经略西域的时候,向没向罽宾派使者,罽宾国有没有又剽杀汉使?这个没记录,但我们假设有,那么于阗配合贵霜攻打印度地区(罽宾)就顺理成章了。班超经营西域30年,他派出了大批使节去西域中亚各地,但这些使节级别不可能像西汉时期那么高,毕竟不是中央政府派出去的,发生剽杀汉使事件应该也不奇怪。尤其像罽宾这样一直有前科的国家。只是当时班超在西域,权利比西汉的都护大不少,调动属国或者搞借力打力,应该是不需要请示洛阳的。授意贵霜攻打罽宾,让于阗也出兵,是3方得利的事情。贵霜能扩张领土,于阗能抢夺财物人口,都护可以报仇。
一是我对历史就是一个外行,虽然有兴趣但不专业,二是我的那点观点还没有得到充足的证据,如果继续发展,这就成了空中楼阁了。
我赞赏你的思路,如果你真的想在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领域有所建树的话,就需要在研究方法上更专业一些,多读读相关的专业文章(我和老芒的对话中提到过一些,里面也有我的思路)。
佉卢文和于阗史是解开中亚地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钥匙,西方在出土文物的研究上领先,日本在结合中文史料的研究上领先,还有一个领域的研究极度贫乏--藏语的有关塔里木盆地历史资料。你有兴趣可以往这方面努力,当然需要认识一个懂藏文的朋友。
佉卢文也好,藏文也好,实际上都比西汉时期晚一段时间了。藏文肯定更晚,赵充国征讨西羌的时代,那时候肯定没什么藏文,这些资料,实际上都是间接资料。西方人靠这个搞研究,对啊,因为他们没直接资料可以用。但我们并不是没有直接描述当时的一手资料,汉书西域传在那摆着那。
我们为什么不能先假设汉书西域传完全正确,大致做成西域传里各个国家的位置,然后按图索骥那?西域传里真的感觉每个字都有用,比如精绝过有“地厄狭”3个字。
再看尼雅遗址的说明
尼雅遗址是一个以东经82度43分14秒、北纬37度58分35秒为中心的狭长地带。东西向7公里宽,南北向25公里长,散布在尼
尼雅遗址雅河古河床沿线。近年又将遗址区向北推移了几十公里。
可以说,汉书里的记录和实际情况,往往是能精确对应的。所以我现在在完全依靠汉书西域传做西域中亚地图
我不明白,为什么没有专业人士干这种事情,西域传里记录的信息足够多,再把很多相互印证的东西代入,我相信能做出一个能大致标定各个国家的地图来。佉卢文,藏文这些那个都不可能像西域传那样全面,系统,精确(详细记录里程,精确到个位的里),先按照班固给我们留下的那个藏宝图西域传,我们先把图画出来,然后按图索骥,再把符合的不符合的分析出来。
毕竟不是专业的,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也没有条件去做比如研究藏文这样的工作。但现在我个人看,这些专业的人士与其整天忙着研究佉卢文,藏文不如先反复精度西域传,说西域传不准的,我现在的整理看,都是被现在的主流学说给带到沟里去了,于阗在和田的观念建立了,那西域传自然怎么读都读不通,如果没有这些观念,西域传读到最后,就算不是100%,也可能是95%的是一篇精密细致,非常准确的告诉了我们西域,中亚,南亚,甚至中东历史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