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读与记(序) -- 立金洪海亮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送花 关闭
崩管作者是什么立场,是什么言论。
因为现在明摆着的,不跟着邓小平决议走,出不了书。
就算拿毛主席泼脏水,没关系,只要材料放出来了,就由不得
邓小平决议了。
所以大家伙对这些作者说什么不要在意,只要有材料就是好书。
当然,如果人家作者辛辛苦苦透露出来的资料,我们还要向人家表示敬意不是。呵呵。
有时候真是费劲,太考验人了。
最近看毛泽东传1949-1976,里面曲笔太多。
最怕里面的“有人”之类的不点名了。
“有人”都是78年后得势的人或评价崇高的人。
结论吗,形势所迫,有些技术性的妥协也是正常的,不要低估作者的判断力。
首先声明,我对刘没有什么好感。所以仅仅觉得困惑:
以常理(历史上的经验)论之,太子或者权臣想抢班夺权,不外乎立非常之功以压服众人。如你所论,刘主推大跃进,最后失败,还能把错算在上皇身上,自己一副立功逼宫的模样,似乎说不通啊。
基本上写道老毛正确,却总要加上阴沉着脸,言语刻薄,。。。
而写到别人错误,最后却总要加上忠厚老实,心胸宽广,。。。
比如说早期朱毛之争,古田会议。
写完事实,不加上这些东西,估计就会被和谐了。
抢班夺权的人,真正立非常之功者少,阴谋夺权者多吧?
或架空,或幽禁,或斧声烛影……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上台,也不是靠非常之功吧?
当然,一切都是个人推论,是分析加诛心。
从我接触到的这些资料加上以前在河里以及在其它地方看到的信息,我觉得有几个事情比较明确:
1)刘当时主持中央一线工作,除特别重大问题外,主席基本上不过问日常工作了;甚至想过问都过问不了,这些连刘源《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中都无法隐瞒,只是在描述主席拿着党章、宪法要求发言的时候用了他们的语言而已
2)刘在党内建立起了自己的班底。或许这也是主席希望能够平稳过渡的想法,但是肯定不会让其成为铁板一块,这也不符合政治需求;但是经过反高饶、反彭德怀(庐山会议上主席对彭说我死了,别人怕都镇不住你之类的话,应该是受到了来自刘及其班底的压力),刘的班底在七千人大会上达到了高峰(是不是最高峰俺不知道,后来毕竟还有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北京市委)
在七千人大会上,地市和县级领导干部对中央的一线、二线分工不会如此明确,主席是英明领袖,如果全党要求最高领导负责任,可能会被推到主席头上;或者通过压力让主席辞去党的主席,就任荣誉主席,实现权力过渡,也未为可知
想想改革开放后的那些史料,想想我们需要对一本书的资料进行如许解读,当时控制了宣传喉舌的刘的班底,开足马力宣传,甚至哪怕早就一个神,但是供起来……
期待着老兄的大作
于是有人成了毛粉,有人成了毛黑
不过这样成就的毛黑,但凡有心的,都会回归为毛粉的,哈哈
如果大跃进的一大推手是他。
刘在军队里没什么班底,即使罗粟有心,他们也算不上什么实力派。
功为己过为人(如你说批评下面诸人,自己不做自我批评),更无助于他的声望。
没有相应的声望,那叫沐猴而冠,不说别人,就是邓岂会服他。
赫鲁晓夫是天下无主,有缘者捡漏,勃列日涅夫是赫失其鹿,有缘者得之。想象一下,勃自己主政,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怪罪老赫,把他废了。。。历史上这样干的貌似只有桓温?但主席又岂是那样的白痴。
当然,如某些人的评价,刘“从来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说不定会硬要跑步上台....
七千人大会时刘的党内声望很高,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刘在毛57年搞争鸣时的反对,刘历来反对开门整风,只主张关门整风,在反右后被认为是先见之明。二是大跃进。虽然毛在具体领导上退居二线,但应该指出大跃进的发动和思想路线都是毛主导的。正因为这个因素,上海会议时毛说要自己挂帅,海瑞顶毛:现在你挂帅,不是一直你挂帅的嘛。大跃进失败,此消彼长,刘的声望自然高了。
也正因为此,刘才积极的批评大跃进,因为刘在大跃进中的激进不过是在错误思想路线指导下的具体错误,刘最终会是这个批评的受益者。
基于同样的原因,毛在七千人大会上处于完全的守势,不是林彪的横空出击,连个勉强的平局都得不到。所以文革中,江青说,七千人大会时主席受了一肚子气。
关于七千人大会,我写过铸剑:七千人大会应该是明确毛刘路线分歧的开始
洪兄看看,是否能够成立,我看到的《变局》是电子的删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