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64) -- 江南水

共:💬145 🌺924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项羽这人是有点儿变态。不但爱杀俘虏还爱烧房子。

项羽这人是有点儿变态。不但爱杀俘虏还爱烧房子。如果说新安坑降卒还可能是形格势禁,不得不为之的话,入咸阳后一切都在其掌握之中,再搞疯狂的烧杀就很难解释了。当然,他打仗的本事也确实厉害的有点儿变态。

家园 火烧咸阳也还不算什么

最不可思议的是,项羽在齐地的那次烧杀掳掠

《项羽本纪》: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

不管平原人出于什么动机杀死田荣,他们都可以算是项羽的一个帮手,此时项羽不用特别有创造力,只是剽窃一下刘邦那个约法三章,就可以对齐地传檄而定。

结果呢,他老兄杀得性起,把应该能吃下去的齐地,又逼成了死敌,项羽本人也陷入了齐地的泥潭。

来看一下,在这期间刘邦在干什么,《高祖本纪》:

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於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虏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

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

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雒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於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是时项王北击齐,田荣与战城阳。田荣败,走平原,平原民杀之。齐皆降楚。楚因焚烧其城郭,系虏其子女。齐人叛之。田荣弟横立荣子广为齐王,齐王反楚城阳。项羽虽闻汉东,既已连齐兵,欲遂破之而击汉。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乃取汉王父母妻子於沛,置之军中以为质。当是时,诸侯见楚彊汉败,还皆去汉复为楚。塞王欣亡入楚。

如果项羽迅速稳定住齐地的局势,刘邦哪怕是还能进驻三秦,他能东进中原吗?

如果项羽手握楚、齐两块大地盘,以后的楚汉相争,会走向何方,还真难说呢,最起码,韩信很难拿下齐地,刘邦的战略态势将极其被动。

虽然项羽在彭城又彪悍了一把,但是整个天下的局势,已经转向了有利于刘邦的方向。此时,项羽要面对西部的刘邦,还得提防东部的齐国,其他的诸侯打酱油的打酱油,做俯卧撑的做俯卧撑。韩信才有机会北取魏、赵,东略三齐。

韩信能获取如此巨大的成功,得给项羽发一个勋章。

可以说,项羽在齐地的失策,就已经奏响了垓下悲歌的前奏,这篇乐章,在什么时候结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家园 交完农业税后,日子很难过

还是《汉书·食货志》: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

一年的收入是150石,交15石的税(说实话,还不是太高),自己吃90石,剩下45石。

每石粮食的价格是30个铜钱,合计1350个铜钱。

要交给村里乡里300个铜钱,还剩下1050个铜钱。

每年的衣服开支是1500个铜钱。

算下来,种一年的粮食,收入是-450个铜钱。

这还没包括生老病死等等不确定支出。

要是赶上税率上调,后果就不知道会是什么样了。

估计,班固算的还是中产家庭,普通人家哪敢年年换新衣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才是正常的换衣频率。

不是农耕地区的人们天生就有勤俭节约的爱好,不勤俭的话,肚子就会时常提抗议,不节约的话,不用多,只是潇洒的奢侈一把,那未来几年,全家人都得辟谷,准备升天。

宁吃顿顿稀,不让一顿饥,与其说是养生之道,不如说是农耕民族无奈的选择,无奈到了只有靠糊弄自己的肚子,才能保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地步。

先人的艰难,可见一斑!

通宝推:johny,
家园 项羽是优秀的战术能力无法弥补愚蠢的战略的最好例子。

项羽是优秀的战术能力无法弥补愚蠢的战略的最好例子。项羽打仗是真厉害,基本上亲自指挥的每一仗都能赢,但是他的地盘总是四处起火,按下葫芦起了瓢。反观刘邦,战场上比不过项羽,但是吃到的地盘通常能稳定下来。项羽战场上屡战屡胜,但每一次打完了看看,全局似乎总是刘邦捞到的更多。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69)

剥掉了淳于越那个全盘复古的画皮后,李斯并没有就这么算了。

能够取得辩论的胜利,并不算本事,能够让别人不敢站出来跟自己辩论,那才是真功夫。

李丞相决定拿出点儿自己的真功夫,他老兄又把话茬儿转到了历史,比较近的历史。

先前,天下大乱,诸侯们互相攻杀,为了更好的打击敌人保护自己,他们不惜血本,拿出大量的财物招揽各种游说人士。(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

那时候的读书人爽啊,整天东跑西颠,逮着一个诸侯国君就猛侃,什么抓人的眼球,他们就侃什么,直到把国君们侃晕了算。

国君们晕头晕脑听进去了,他们也就成功了,还能顺手捞个五子登科什么的。即便没有大获成功,只要不是像苏秦那么倒霉,也能混两顿高质量的饭菜,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

哎、哎……,李斯,不要看别人,就是说你呢。你也不要做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一下自己。你自己不也是想当粮仓中的大老鼠,才来到秦国这个大粮仓的吗?

时间像一头野驴呀,跑起来就不停,不知不觉时光就走到了现在。如今,大秦已经彻底平定了天下,并且为天下制定了统一的规章制度。这会儿,普通百姓在家里,就应该勤勤恳恳的做好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造这些本职工作,读书人呢,要努力学习帝国的各种规章制度,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可是呢,有些读书人就是不知道长进,不好好学习今天的各种文件,反而整天拿着古人的那一套对今天的现实情况指指点点,在百姓之间制造混乱。(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李斯的最后这一句话威力无比,这是在警告淳于越,你要是再敢对帝国现行的一切指手画脚,那就是破坏帝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是现行反革命行为。

这么一来,淳于博士就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跳出来跟李丞相辩论啦,除非他就是想戴那顶现行反革命的大帽子。这么大一顶帽子,往头上一戴,那他的脑袋怕是就得要落到地上喽。

小样儿,不信制不服你一个小小的博士!

大道理、大帽子,都紧紧抓在自己的手里,李丞相想不大获全胜,也难!

暂时的胜利,并没有冲昏李丞相那一贯清醒的头脑,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苦而长期的斗争,淳于越们是绝不会就这么死心塌地认输的,他们随时还会卷土重来。

这个嘛,也可以理解。

一来是战国纷争刚过去没多少年,大秦帝国的淳于越们,都曾经投身过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其中很多人没少了东跑西颠,四处游说。

霹雳一声震乾坤,整个天下一下子就只有一个大秦帝国了,这些人也只好一下子就停下东奔西走的脚步,但是没法儿一下子就停下久经磨练的嘴皮子。

这叫嘛,这叫历史惯性。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当年上蹿下跳,并不是为了锻炼嘴皮子,而是为了推销自己的政治理想,当然,能顺手捞个金饭碗,那就更完美了。

当年诸侯林立的时候,这些人还可以骄傲的宣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现如今,整个天下都让大秦帝国这一家给垄断了,这些人不得不咬牙切齿的感叹“此处不留爷,爷就没活路”。不管是推销自己的政治理想,还是捞金饭碗,这些人只有一个公关对象,大秦帝国。

正经的僧多粥少啊!

淳于越们,能不卷土重来吗?!

这次当着皇帝陛下的面儿辩论,李丞相是仓促应战,虽然临时发挥得很出色,把淳于博士的谬论批得体无完肤,并且还准备了一顶大帽子,但是这么做还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人家也不是傻瓜,只要小心的绕过李丞相准备好的那顶大帽子,照样可以再来发难。

今天跟“淳于越”辩论,明天跟“愚蠢越”抬杠,李丞相还有空儿干正经的工作吗?!

再说了,人有失手马有露蹄,万一李丞相哪天发挥欠佳,让人钻了空子,后果就严重了,不但李丞相本人会丢掉饭碗,法家思想也会被人家赶出大秦帝国的政治舞台。

总而言之一句话,持久战对李丞相是非常非常不利的,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淳于越们的嚣张气焰彻底打下去,一劳永逸的解决掉他们,才是李丞相的最优选择。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得准确的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精确定位,定点清除,彻底铲除滋生淳于越们的土壤。

没费多大的劲儿,李丞相就找到了滋生淳于越们的土壤,私学。

其实世上本没有私学,官学没有了,才有了私学。

顾名思义,官学就是官方主办的教育机构,由官方支付教育经费。

官学起源于什么时候,说不上来,孟夫子说夏商周三代都有官学。(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后来,周天子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了,拿什么来支付官学的教育经费啊,官学只好无奈的关张大吉。

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追求,并没有随着官学的关张而有丝毫的减退。时代在深情的期待着,有人能够继续扛起教育事业的大旗。

私学应运而生。

私学勉强可以比作今天的私立学校,这个“勉强”,不是一般的勉强,而是极其的勉强,两者除了都是私人性质外,就不好再找到其他共同点了。

别的不说,私立学校,好歹得有教材吧,不管是不是全国统一的,私学就没有教材,老师们是言传身教,而不是照本宣科。

这么一来就热闹了,孔子说孔子的,墨子说墨子的,老子说老子的,……。各说各话也就算了,他们还毫不留情的互相攻击,打起了口水仗。后世给这些人的口水仗,起了一个很伟大的名字,百家争鸣。

这一争鸣,就是争鸣了几百年。

私学的兴起,催生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又带来了私学的繁荣昌盛,几百年下来,每一家都有了自己的一大批门徒、粉丝,也就是淳于越们。

这就是良性循环啊!

福兮祸之所伏,私学在良性循环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大麻烦,李斯为了彻底铲除滋生淳于越们的土壤,决定对私学来一个一锅端。

主意打定后,李斯提笔给皇帝陛下写了一份书面建议。

写书面建议,从来就是李丞相的拿手好戏,当年那封《谏逐客书》,不但是政治文件中的翘楚,也是文学世界中的一朵奇葩。

李丞相写的这份书面建议,虽然短小精悍,但是依旧继承了《谏逐客书》说理清晰、论证严密的优点。整个建议,针针见血,招招毙命,读起来直让人感到迎面扑来一股逼人的寒气,跟读《谏逐客书》绝对是两种感觉。

这份书面建议一出,……

关键词(Tags): #百家争鸣(铁手)#李斯(铁手)#淳于越(铁手)#帝国时代通宝推:华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楚人对秦人的血族报复?
家园 原来孙是秦人,有点情绪也可以理解啦

看看老贾,老张等等的作品,都有点大秦情结,呵呵

家园 那段农民家庭收支是抄的

原作者是李悝,说的是战果初期魏国农民的情况。

这段话反映了一个问题:粮食的商品化比率比较高,反映了战国到汉朝城市化水平要比后世高。

家园 拿下的土地能否有效治理,是能否成气候的预兆

朱元璋比李自成就强在这里了,皇太极比努尔哈赤也强在这里了。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70)

在这份建议书的开头,李斯首先回顾了一下私学在历史上的斑斑劣迹。

不同学派的门徒、粉丝,都认为自家的那一套才是绝对正确的,其他各家的都是绝对错误的,这是他们互相打口水仗的根本原因。

不过,这些人也不是处处顶牛,他们之间至少还有一个一致的共识,他们共同认为当时各国的政治措施,都是不对头的。(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如今,陛下已经平定了整个天下,天下的是非黑白,原则上也是只有陛下一个人才能说了算。(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可是,有些读书人就是死性不改,他们的人,生活在今天,他们的脑子,却还生活在过去,每当听说出台了什么新政策,他们还是像从前那样,马上就用自己学到的那一套来指点一番。(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

更可恶的是,有些人,有意见当面不提,背后却凑到一块儿乱说一气。他们绝不放过任何跟帝国政府唱反调的机会,以显示自己的水平不是一般的高。那些捧臭脚的,也跟着这些唱反调的人,一个劲儿的鼓噪。(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接下来,李丞相及时的提醒了一下皇帝陛下,如果对这种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他持续蔓延,后果极其危险。以后,皇帝陛下再说什么,就没人当回事儿啦,那些胡说八道的人,则会在下面搞出一个一个的小团体。(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不得不说,李丞相挠到了皇帝陛下的痒痒肉。没人把自己的话当回事儿了,他这个皇帝,还算什么皇帝啊,纯粹就是个摆设嘛,这是秦始皇最担心的一件事儿,没有之一。

李丞相是皇帝陛下的一世知音啊。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最终出现,李丞相拿出了一个从根儿上解决问题的方案,取缔私学。(禁之便。

取缔私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说把私学比作私立学校,极其勉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再野鸡的私立学校,好歹也有个固定的教学场所吧。

私学从诞生那天起,就没有过固定的教学场所,老师想讲课了,随便往哪儿一坐,学生们围成一圈,站着认真听讲就是了。今天的情况恰恰相反,老师站着讲课,学生们坐着听讲。

没有家,天下就是家,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天下就是教学场所,大无就是大有啊。

这怎么取缔啊?总不能在全天下的土地上都贴上封条吧。

看上去,李丞相的这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屁用没有一点儿。

笑话!

李丞相从来就不做无用功,只要他想干什么,就一定能拿出一个合适的办法,达到完美的效果。这一次也没有例外,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儿(排名不分先后):烧、烧、烧。

不是大秦史官记载的历史文献,统统烧掉;不是专门搞学术研究的博士,不许再收藏诸子百家的典籍,已经收藏的,要赶紧主动上交给郡守、郡尉,然后再一把火烧掉。(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没有了诸子典籍,看那些老师还拿什么来教学生。

什么?有的老师记忆力超级牛,能一气儿背几十家的诸子典籍,没有了书,照样儿可以滔滔不绝的讲述诸子百家。

你以为记忆力好,就能逃过李丞相布下的天罗地网啊?

太幼稚了!

屠刀在伺候着呢。

不小心从嘴里冒出一句子曰诗云的,杀头;还敢拿古人那一套来指点现实情况的,灭族。(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在大秦帝国那明晃晃的屠刀下,倒要看看你那超群的记忆力,还能有什么用。

李丞相也不是焚烧狂,逮着什么书都烧,有的书不但不烧,还允许民间继续收藏。

医药类的图书、占卜类的图书、有关农业生产的图书,这些技术类的书籍,因为跟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李丞相也就没有为难他们,允许他们可以继续在民间流传,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奉献光和热。(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这也充分体现了法家那从娘胎里就带来的实用主义作风。

李丞相给民间留下的这点儿书,只是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除了生存,人类还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追求,这是人的天性,没法儿彻底抹杀。

李丞相也没有打算逆天而行,抹杀人们的求知欲。

想学习,可以,但是不能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只能跟着法律工作者学习帝国的法律法令。(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一看李斯的这份书面建议,感觉在理儿,很快就做了批示,照李丞相说的办!

命令一下,三十天内,整个帝国变成了篝火的世界。各种写满诸子百家见解的竹简、木简,就是这些篝火的燃料。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

周青臣在国宴上拍了一个马屁,这个马屁的动静惊动了淳于越博士,淳于越博士的主张又惊动了李斯丞相,然后……

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最后,那些当事人,啥事儿没有,跟这个马屁八竿子打不着的各种书籍,却倒了大霉,化成了一缕缕青烟。

这……?也算是个蝴蝶效应吧。

一说到这么多的书让秦始皇和李斯给烧了,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典籍就这么没了,心疼啊!

然后,少不了还要骂一句,这俩败家的玩意儿,真他妈的孙子!

我是一个极其小气的人,每当有人拿什么事儿来试图让我心疼的时候,我都会先算一下账,看看这事儿到底值不值得我心疼,然后再做决定。值得,我就心疼一下,不值得,我就权当没这么一回事儿。

这次也不例外,我也得先拨拉一下自己的算盘珠子,算一下账,看看秦始皇和李斯这俩败家的孙子,干的这档子烂事儿,究竟值不值得我心疼。

先来看一下李斯是怎么说的,“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李丞相的意思是,民间收藏的诸子典籍,一本不留,全部烧掉,大秦帝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那些,一本不动,全部保留,继续供博士们做学术研究使用。研究是研究,博士们不能随便发表个人的研究成果。

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

从常识来判断,帝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民间收藏坐着火箭也追不上的。

这么一算,账目就比较清楚了。

秦始皇和李斯的确是烧了不少诸子典籍,但是诸子典籍并没有因为他们俩这么胡来一气,就绝了种,甚至离濒危的程度都还远着呢,在大秦帝国的国家图书馆里,还有不少嘛。

说句实在话,即便秦始皇和李斯这俩人不胡来,这些民间收藏的书籍,也未必能在人间流传多么长的时间。

关键词(Tags): #李斯(铁手)#焚书(铁手)#帝国时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后来是不是被项羽烧了

怪不得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71)

在《汉书·艺文志》中,班固洋洋洒洒的列举了一万多卷的书籍,但是我们在今天还能看到其中的几本呢?

班固列举的那些书籍,大部分应该都是大汉帝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吧。国家收藏的图书都不好说能流传多久,民间收藏的,能比国家收藏的,流传得还久远?

不管这些书籍是大汉帝国的国家收藏,还是大汉帝国的民间收藏,他们失传的这笔账,无论如何也赖不到人家秦始皇和李斯的头上吧。

帐算完了,说一下我的决定,对秦始皇和李斯烧掉的那些诸子典籍,我说三个字儿,不心疼。

要是因为烧了这么点子书,就心疼,看看《汉书·艺文志》中失传的那些篇目,那我还不得成为捧心的西子啊。

西子捧心,那是美的化身,愉悦人们的身心,我一个大老爷们儿整天捧着心口,那是猪八戒照镜子,膈应周围的广大人民群众。

为了周围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我还是不心疼的好。

单纯从保存先秦诸子典籍来说,秦始皇和李斯只是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而不是把所有的鸡蛋全部砸碎。我认为,这才是一个恰当的说法。

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是很有风险的。

这不,严重后果,说来就来了。

焚书七年后,公元前206年十二月,一场大火席卷了咸阳城。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咸阳城变成了火的海洋。

在这场熊熊大火中,大秦帝国国家图书馆的所有馆藏,化成了滚滚浓烟……

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点燃这场大火的人,名项籍字羽。

在点火之前,项霸王也不是没有采取任何抢救性措施,宫殿里的真金白银、美女娇娃,他老兄就抢救得很及时、很彻底,能带走的,全带走了。说不定,虞姬MM也在其中哦。

秦始皇和李斯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但是他们没有看好这个篮子,让项羽把篮子给抢走了。在争抢篮子的过程中,篮子里的鸡蛋全部被打碎。

我想,这应该才是先秦诸子典籍悲剧的完整过程。

先秦诸子典籍悲剧的这笔账,到底应该算到谁的头上呢?

秦始皇和李斯完全可以把责任全部推到项羽头上,毕竟,这些书,的确是毁在了项羽的手上。

项羽也可以给出自己的说法,我一个只会写自己名字的人,咋知道,那些破书也是值钱的玩意儿啊。他还可以反过头来指责秦始皇和李斯,你们不多事儿,把所有的书都收集到咸阳,能毁得这么彻底吗?

似乎是人人都有责任,又似乎是人人都没有责任,整个就是一笔算不清的糊涂账。

但是,另一笔账就不是糊涂账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冤有头债有主。

李斯的那个建议中,有这么一句缺德的话: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不是大秦史官记载的历史文献,统统烧掉。

这个“统统”,是很赤裸裸的“统统”,大秦帝国的国家图书馆里,也不允许继续保存这些历史文献。

对历史文献和诸子典籍,李丞相的态度是大大不一样的!

历史文献跟诸子典籍,也是大大不一样的。

诸子百家的典籍,算是个人观点,大多是在民间流传,历史文献是官方档案,只有官方档案馆才收集这些玩意儿。

周王室牛叉的时候,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包括周以前的;周王室不牛叉的时候,各个诸侯,自己也搜集了不少历史文献。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秦国把这些历史文献打包搬到了自己家。

焚书的时候,民间有那不怕死的,还私藏了两本诸子典籍。这些典籍也鬼使神差的躲过了项羽点的那场大火,算是留下了一点儿种子。历史文献没这种运气,让李丞相全包了饺子,一点儿都没糟践的做了篝火材料,秦国史官记载的历史文献除外。(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太史公心疼得直跺脚:可惜啊,可惜!(惜哉,惜哉!

一提到这事儿,我也是七窍生烟,恨得牙根儿都痒痒。

我这么上火,并不说明我有多么的高尚,对那些无辜的历史文献怀着一颗沉痛无比的同情心。恰恰相反,这正好说明了我一点儿都不高尚,极端的自私自利。

是这么一回事儿,李斯这个缺德的建议,害得我惨兮兮、苦哈哈。

仅此而已。

在整理战国时代那些事儿的时候,我发现,不是人对不上事儿,就是事儿对不上人,不是时间不清楚,就是地点不明了。整个人被折腾得死去活来,身心受到了非人的摧残。

这一切,都是李斯那个混球儿作的孽!

对了,还有秦始皇那个同案犯。

战国时代距离太史公的时代,不过才三百多年的样子。如此近距离的看着那个精彩的时代,太史公手中的如椽大笔,却有劲儿使不上。

无他,材料不够耳,太史公能够采信的正规史料,只是秦国史官的记载。

秦国的史官是专业素质比较差的史官,记载史料的时候,图省事儿,只记载年份,至于日、月这些具体的日期,他们是“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更过分的是,记载历史事件,他们也是能省就省。(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借助其他零零碎碎的史料,结合秦国史官的官方记载,太史公还是交代了一下战国时代的概貌。

在此,向太史公致敬!

最开始,我很不理解秦始皇和李斯这俩孙子,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干净彻底的消灭史书,后来我明白了。

举一个例子。

还记得当年那个跟乐毅很不对付的燕惠王吗,想知道他的最后下场吗?

据燕国的官方记载,燕惠王是正常死亡(惠王七年卒)。赵国的国家档案,却给出了另一种说法,燕惠王这小子是让本国的将领公孙操给弑掉的。(二十八年,燕将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

鲸吞齐国失败后,对其他的诸侯国来说,燕国算是一只人畜无害的小白兔。就是这只小白兔,家里出了什么烂事儿,都躲不过其他诸侯国史官的刀笔,秦国这只残害大伙儿的大老虎,家里发生的那些事儿,能逃过这些史官的如铁史笔吗?

看看秦国在战国时代干的那些破事儿,其他诸侯的史官不用添油加醋,只是照实记录,就可以编辑一本《人,原来是可以这么不要脸的》之类的通俗读物。

再不要脸的人,也不愿意自己那些不要脸的勾当,流传千古吧。

一把火烧掉这些记录后,大秦将永远以高大全的光辉形象,屹立在历史舞台,供后人顶礼膜拜,至少,秦始皇和李斯是这么认为的。

烧掉诸侯记载的史书,是为了维护大秦帝国的正面形象,烧掉诸子百家的典籍,是为了保证法家思想永远在大秦帝国放光芒。所谓焚书的目的,大概就是这样吧。

焚书以后,民间再也没人有种儿探讨诸子百家了。红红火火的私学,就此走到尽头,无疾而终。

私学没有了,以后就再不会有人出来挑战伟大的法家思想了,李丞相踏实了;私学没有了,以后也再不会有人在下面搞小团体了,皇帝陛下也安心了。

这里完全可以用一个童话式的结尾,他们俩人手拉着手,幸福的生活在大秦帝国……

关键词(Tags): #帝国时代通宝推:虽然很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如果没烧掉的话

把战国七雄的各自记载的历史文献对比着看,一定比罗生门还精彩

家园 估计能养活不少专家了

其实控制起来的历史文献比散落在外的民间诗书影响要小多了,如果是因为对秦有刺讥就全烧掉的话,愚已的成份就大大多于愚人,不满意刺讥可以只烧掉相关的部分。诗书都有官方收藏,本来就是官方控制起来的历史文献却要不分青红皂白全毁掉,总觉得不对劲。

家园 烧史书不单纯是愚己,更主要的还是不让后人知道负面的东西

从秦始皇的芝罘刻石来看,一统天下后,他也知道当年秦国做的那些事儿不地道,所以一个劲儿的给自己涂脂抹粉,同时诋毁对手。

芝罘刻石:

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

从臣嘉观,原念休烈,追诵本始。

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

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

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

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

烹灭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

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

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

不能否认,这是在糊弄天下人。

不过,宣传机器一开起来,糊弄的有可能就不光是普通人了,嬴氏的后世子孙,说不定也会把这些话当真。这个也可以理解,谁都情愿相信自己的祖宗一直都是伟光正不是。

嬴氏子孙是有权力看到这些历史文献记载的,他们一旦发现历史记载跟宣传口径不一样,心里会是什么感觉?

这个可以参考一下,赫秃子的秘密报告出台后,国际共产界的反应。

信心就是多米诺骨牌,一旦倒下第一块,后果将是彻底崩盘。秦始皇设想的千秋万代,很可能先从嬴氏自己内部落空。

我认为,烧史书,是为了加强祖先崇拜,是秦始皇传之万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烧一部分,还是烧全部,是个技术问题。从技术角度来说,烧全部要省事儿得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