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转友人一篇 世界工厂的危机 -- 老马丁
用心不好,弊端百出这我承认,但说“编撰该书,把中国古籍、文化典籍通通来了一次阉割;此后在书中难找到中国人铮铮铁骨。。。”这显然是瞎扯。你随便去百度一下就制导。
过份妖魔化不过是帮倒忙。
..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首先我不同意清朝年收入买一套房的说法。我本人就是个清黑,极端厌恶那个王朝。但是你的计算也是有问题的。
第一,年收入似乎以家庭计算比较合理。清朝平均5口一家,妇女儿童老人的收入有限、甚至几乎没有,所以只能按照全国4千万户算。就算10万RMB,那也是4万亿。而很多著作里都有当时中国人均GDP200美元(1900年币值)的说法,这是按照同等西方国家推算的,不见得很精确,但也颇有可参。
第二,140或者180亿那是城镇住宅总面积。全国要是这么多,就可笑了。谁见过农村同胞人均十米的普遍情况?
第三,100米的住宅也是你想当然。以20实际看,5口住3、4间低矮瓦房(甚至草屋)是很普遍的。合计起来,有六七十米就不错了。这种住宅,今天在农村能买几个钱还是个问题。
技工分为好多种。您知道什么是钳工,焊工吧?好的钳工完全是凭经验干出来的。也许一个车工可以10年之内好好学出来。
能看懂图纸是从事机械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楼主用自己的话,说出了河内几个大大想给河友传递的国家战略转型的意图。
过去30年确实如此,国家的大部分精力是用来折腾救活、搞活国有企业,最后除了垄断的那若干家,基本上都折腾完了。一度很看重乡镇企业,最后乡镇企业也大部分自己折腾完了。最后民营企业和外资成了经济的主力。
经济到了一定的规模,政府不管是不可能的,当然,瞎管更糟糕。
日本政府必须要缓解社会矛盾。同样的事情在德国发生的更早。德国在1950年前后允许工会进入董事会后并可以享有一票否决权,这个起因就是当时德国工潮不断。当年看阿登纳回忆录两个事情记忆很深,一个是德国刚战败当时德国和法国的谈判中法国人没有在德国人的凳子下面放红地毯,德国代表说他偷偷把凳子压在红地毯边上获得“平等”。另一件就是,阿登纳回忆录里说,如果不放权给工会,西德就会被工会运动吞没。
1960年12月27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被很多经济学者看做日本经济的一个转折点,是日本腾飞的标志性事件。但是,在松下回忆录中在1959年松下提出自来水理论原话就是要让刚毕业的大学生的一个月工资能买的起几百日元的洗衣机而不仅仅满足于买一辆当时价格为一百日元的自行车。
即使在日本实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之后,日本学潮工潮不断。甚至在明治维新以来,历年都没有中断的高考,在六十年代都中断过一次。因此在我这里看来,日本国民经济倍增的成功既有的日本经济叙述发展的一面。也有日本民众为自己权益不断抗争的一个过程。那过程不仅仅发生在日本,同样在当时的西欧(比如法国毛主义的兴起),在当时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都剧烈的冲击着当时的西方世界。日本不能置身其外。简单点说,经济的发展,民众的抗争,和冷战的大背景。资本家和政府向国内妥协,开始重新分配社会财富。而在一个介绍自动化工业史的书里,对此曾经这样委婉的表达道:
技术的发展,挽救了在60 70年代动荡中的美国。
在我看来,这句话同样可以为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做一个注脚。
以后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布,中国人被血汗工厂奴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那种一两个台商在开个工厂就可以把中国人像羊一样的几万几十万往里圈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从血汗工厂捞到钱的就落袋为安了,该移民的移民,该投资美加房地产的投资海外,该搬厂到越南的搬厂,历史的一页很快就可以翻过去了。
这里只以工人活的滋润程度做标准,排除其他一切因素。
北欧工人佬>西欧工人佬>美国工人佬>非洲工人>日本工人>中国大陆农民工
日本工人和大陆工人,事实上是不分上下。相比之下,日本工人更像机器人,从生理角度看,要比大陆工人还累,不过,日本工会一般都会做一些抚慰员工心理的事情,况且日本社会没有像中国一样视工人为下贱的文化,因此,从心理上,日本工人要比大陆工人舒服。因此还是日本工人活的比我国农民工爽一些。
所以应当是国穷官富才对。
希望不会冲击到国内农业,否则要动摇根本。
..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