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拍戏的“哲学” -- 秋原

共:💬66 🌺91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就是行情,这就是大势。又能怎么办?
家园 美国

这些年美国特别好看的大片不多,但美剧多有精彩,是不是和编剧的流动有关。

家园 我说的是小说,原作者

小说往往有他自己独特、出彩的地方,不少都是小说先红,才改编成电影电视的。

家园 我好奇是,为什么大势如此

其实这是小说原作者和编剧、导演的搏弈,金庸的小说就没人敢随便改,而一般情况下小说的原作者跟卖孩子一样,没权过问自己的东西是不是被改得面目全非,会不会是有三个原因:

1. 大多数电视剧比较肥皂,情节老套,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秋原提到的

客户要青春剧,编剧A从剧本库里找个与青春剧近似的架子,编剧B塞肉,编剧C裹皮,编剧D上妆……经典的标准化、模块化生产。

这样的电视剧,好的小说的精华也许随着这些大规模、标准化的加工慢慢流失了。

2.原作不了解这样的情况,糊里糊涂就签了买儿契。比如说,

当您和圈里人打交道的时候,对方肯定会表示出对您作品的赞赏,也会拍着胸脯表示一定要把您的小说拍好拍精彩云云。

3. 中国传统的从众、随大流,只要不是金庸、琼瑶这样的大牛,圈里人大可以满不在乎地说“绝大多数的改编合同都是这么写的”,“行业里都是这么做的”,于是,势单力薄的原作者可能就只能无奈地签了字。

当然,也不排除有确实根据市场需要来改编小说,毕竟纯文字的小说对读者阅读能力要求比较高,而电影电视剧要通俗得多。

家园 童瑶是不是真的陪那个系主任睡了?

为了拍戏连身体都出卖了啊,如果没曝光那还好,可以继续装纯,现在曝光了,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了,看到她演的角色马上就联想到她本人,明显就不对味道了嘛,搞不懂怎么还有脸混得下去。我觉得阿娇都比她强啊,至少人家没交易不是?

家园 【原创】二、续文

“原来剧本都是大家伙一股脑儿攒出来的,怪不得现在国产电视剧搞得都那么难看”

续文,就从Billy这句回复开说吧~

“攒”不是坏事,很正常,更不是造成现在影视水平低下的原因。追究原因,不是“攒”,而是“不好好攒”。攒剧本,打比方说就和做模型一样,同样的模版件,有人就能拼成艺术品,有人就粘出一糟粕,全看当事着的手艺和态度。

有一点是必须要承认的,“浮躁”是现在这个社会里普遍存在的风气,影视圈更是如此,而且更势利、更急功近利,这也可以说是如今全盘商业化和产业化导致的一个结果。拿电影来讲,如今的商业片全运作周期普遍控制在12个自然月里,少数操作复杂的高投资大片也不过是1~2年的全周期。这么短的时间,在剧本创作这一环上的初衷就是“多快好省”,而不是“十年磨一剑”了。

另一方面就是创作态度。想当年北京人艺每排一幕话剧,从编导到演员都要下到基层去长期的“体现生活”,通过这种实地的积累素材和感受之后再开始创作。

现在谁还有这种稳健的作风啊?光是时间就不想耽误~

结合这个情况,再看现在影视市场的趋势,就能明白了:为什么现在苦情/感情/生活戏还算是比较真实、比较能打动观众?就是这种写平民百姓的故事和编剧、导演的“创作距离”最短。这些家长里短+油盐酱醋的故事,什么职业的人都是有体会有感悟的。

至于武侠戏、青春偶像戏、还有现在向“既滥还烂”趋势发展的军旅戏,几乎是在胡编乱造和互相抄袭。就说军旅戏,这就是离大众生活有一段距离的戏。编剧导演如果没当过兵没体验过生活,光评道听途说根本编不出好故事来。

但现在很多排军旅戏的编导,纯粹就是看现在这个戏种比较火,借机到这里“扎”一道。譬如说SOMEBODY,丫本来没当过兵,写了打着军旅旗号的几部小说,居然就当自己是特种兵了?说兰小龙的《士兵突击》是抄袭他的东西?

靠,刚拍了俩烂片,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啦?

都是有“军队编剧、部队导演”背景的人,再瞧瞧人家空政的导演尚敬,现在人们都知道他是《武林外传》的导演了。但他早年是空政话剧团的文艺兵出身,早期是写话剧写小品的。后来他涉足电视剧,对情景剧产生了兴趣,已经足以算是有身份的人了,为了学艺,专门到英达英壮兄弟的《闲人马大姐》剧组去学习,名义上是制片和演员(他扮演“何容生”),在剧组里连场工的活都干。做事为人踏踏实实的,最后把在《马大姐》剧组亲身学来的东西用在《武林外传》上,还有创新。人家就成功了。

看看尚敬,再看看某特种兵,按春晚小品《卖拐》里范伟的一句话:“差距咋就这么大嗫~”

前面这么一大堆,就算我的闲话吧。该给各位有志于投身影视编剧的作家们继续讲注意事项了。这不天也热了嘛,《唐山大地震》又要公映了,这段时间一直忙的臭死。这几天北京天热如蒸,我睡觉贪凉开空调,结果得了热伤风。大太阳底下一边暴晒着、一边打喷涕+吸流大鼻涕,就TM跟毒瘾发作的模样差不多,别提多邋遢臭儿了~

上回说的主要是购买小说改编权当中的几个该注意的问题,那今天我就粗略说下当编剧的一些注意事项吧,因为我上次发了本帖以后,无论在SB还是西西河,还都有问这块的事了~

四、你就是个“学写字儿”的!

“编剧”,这名字多冠冕啊。我在这里还坚持以前说过一句话,既然有意吃这玩饭,那想法就现实一些,因为如果您抱着很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操投身在这里,最后会死的很惨的。圈里行(黑)话对编剧就是一个带着儿话音的调侃“写字儿的”;您就是打听到电影学院的影视文学创作专业,得到的也是类似的回音——“戏文儿系的”。

在影视创作环境的各个职务当中,编剧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弱势群体。

既然影视圈是功利,是生意。当你打算“小说作者”这个角色转换到“编剧”时,一定要把自己摆在一个“被动者”的立场上,这个本子怎么改,必须要百分之百的听制片方的话,即不要固执,也不要仗着自己能写字而耍些小聪明。对方(制片、导演、或某大牌的经纪人)对你提出编文想法,很有可能你一听就觉的非常屎,非常的二,但你也不要有“讨价还价”这个画蛇添足的程序。他给你说个屎,你就给他写个屎就可以了。

你按照他说的去做了,产生的后果赖他;你不按照他说的去做,那怕第三方认为很好,你也是有错的——想吃编剧这碗饭,这句话一定要切记。

“如果编的烂戏拍出来以后,老百姓看了骂街怎么办?”——放心吧您,根本不用担心,一来现在很多屎戏拍出来就是供老百姓骂街用的;二来在老百姓对屎戏的骂街次序来看,首先是问候这片子的导演如何猪脑子,然后是主演如何狗脑子、制片人如何协助贪官污吏洗钱、拿了黑钱的的2B娱乐记者如何写吵作枪文……且轮不上您一个小编剧呢~

五、“件攒”和“线攒”

用我们的行话来说,攒本子,分按“件攒”和“线攒”。

象我前面说的搭架子+塞肉+裹皮+上妆,这就是“件攒”,用一个科学名字去粉饰,也可以叫“模块化生产”。现在电影和一些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剧本都是“件攒”。比如说吴宇森的《赤壁》就是如此。这个片子看上去是个古装+战争戏,但当初在攒剧本时,用的很可能是某个民国上海滩黑帮戏里提取出来的架子——这本来是两个有天壤之别的故事,把黑帮恩怨戏改成古装战争戏,无非就把里面人物名称、时代背景、台词文本这些“件”都当做“模块”,专门找擅长改古装戏的编剧去做相应的改造就可以了。张艺谋的《黄金甲》不也是这样么,故事情节发展+人物背景+人物冲突结构,一看就知道用的就是戏剧大师曹禹的《雷雨》。类似的,当年的场面清装“戏说”戏《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小岚》也是如此——非得必须是乾隆皇帝和和绅/刘墉/纪小岚才行么?改成汉武帝和东方朔,还不是一样的。

换个名+换个皮+换个朝代,就可以拿来当新戏拍了。

因而作为编剧,你会经常遇到这种事情:故事大架已经扎好了,上面肉也堆出来不少了。制片方找到你,可能就是听人说你的历史/军事底子比较好,现在让你利用擅长的方面为这个半成品的剧本把一下关。你虽名为“编剧”、“副导演”,但就是从事下游某一道工序的来料加工而已~

至于“线攒”,这是个比较考验的技术的方式了,一般都是有经验的老手去做,即制片方买下了某个小说的影视改编权,让编剧专门攒出这个戏的架子。

这个工作是具备一定“原创”色彩的,虽然是改编小说,但毕竟要求编剧对小说有深刻的理解,而且不能去库里找架子和偷架子,要专门按照小说原文凭自己的本事亲手攒个架子。

同时,在这个工作当中,通常有靠多名编剧同时工作(当然有完全靠一个人去做的情况,但工作量太大了,而且非常考验编剧额定水平),这里面就存在“配合”的问题。比如说拿下某小说的改编权,也初步整出剧本大纲来了,制片方结果协商和对市场反应的一凡预估之后,决定改编成一个40集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按情节发展走向分成若干段。举个例子来说,电视剧《大宅门》,就可以把白家小少爷白景齐出生到清朝结束这一块设为A段,这一段的是主要人物和故事大枝就是斯琴高娃扮演的“白文氏主政”,假设打算写15集;从16集到30集主要是由陈宝国扮演的白景齐张长大了,持家了,主持白草堂的经营了,以这一阶段白家药房与各色人物之间矛盾冲突为主,那么就把这段设为B段“三起三落”……

在剧本大纲、大枝大架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就可以由编剧甲去写A段15集,编剧乙写B段16~30集,这样最大的好处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最大的风险就是如果甲和乙都在故事大枝以外有一定的发挥,导致A段B段在“记叙文6要素”方面出现不兼容性的风险——前面编剧甲本来是说二姨太是偷人被老爷修了的,后面编剧甲写成四假装怀孕被赶出去的,出现BUG了。

因而弄“线攒”都是即有丰富的写字经验,同时还有过合作经历,能默契配合的“老写字儿”

以上就是“件攒”和“线攒”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简单说就是“件攒”门侃底要求底。圈子里一般说写字儿,并不问你写过什么戏,而是问你主要写那一部分。如果得到的答案只是攒件的,那就是一雏儿,低级工种,马上就让人家从门缝里看了。如果是攒线的,操他大爷的,你就是站的住的人物字号啊~

六、从哪里开始?

记不清是谁了,好象就是minghui吧,肯定还有别人,以前和我说过“分集”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也不清楚编剧从哪里下手。

简单来说,如果你是只是编剧新手的话,那“分集”这么重要的事情压根儿就轮不上你来操心。我上面举《大宅门》这个例子时,已经提到了分集了。这个工作是由制片方去决定的;或者说,如果导演/编剧的来头够大、名气够响、经验够多,也有这种权利。

一个戏,制片人肯定要先整剧本大纲,然后就是按情节冲突发展走向或核心人物出场来分成若干段,每段设定好写多少集。把这些大框架都确定了,再让编剧开始具体去写。电视剧创作就是一工业流水线,“分集”是由“项目经理”和“工头”去做的,小编剧就是小公,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而已。

不管您是否从事“分集”这项工作,我在这里可以给一些建议。我的话谈不上“面面俱到”,但至少是自己多年的亲身体会,可以避免闹低级笑话:请记住这一点,连续剧,一定要先拟好一个剧本大纲,然后编、导等创作核心各方确定打算拍的篇长、集数,并得到制片方的同意(这一部非常关键)之后才开始“分集”。分集即是按情节冲突发展走向或核心人物出场来分成若干段,把之前拟好的集数分配给这些段的过程~

分集的复杂,其中就还包含了对电视收视率的收视意愿分布的考虑。而目前国内电视剧,主要是连续剧和系列剧两种。连续剧好说,大家都理解;而最典型的系列剧,就是情景喜剧——即剧中主要人物角色不变,但每一集都是有独立主题和完整情节的戏剧故事,与上下集之间不产生任何故事交代与情节承接的关系。

张国立和邓婕夫妇的几部《康熙微服私访记》,就兼有连续剧和系列剧的特点。《康》每一部长度都大致在30集左右,30集里,又以“某某记”为主题,分成三个独立的连续剧。一个“某某记”,是连续剧;在“某某记”之间,又是故事清洁没有承接关系的系列剧。一个“某某记”,正好10集,如果考虑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段播2集中,从周一播到周五,正好播完一个完整的故事(通常在隔下下午时段重播),而周六留给综艺娱乐节目。这样一个星期放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培养观众的收视忠诚度;三周放完全剧,又不影响电视台在周末安排的娱乐节目,照顾了TV广告客户方面对收视率的要求~

而情景喜剧不仅是最常见的系列剧,也是最简单的电视剧。这么说啊,如故你想做编剧,把难度由高到低列出来,就是——电视剧比电影的门坎低;段篇比长篇的门坎低;系列剧比连续剧的门坎低,情景剧的门坎最低~

情景剧,说好听了管他叫电视句,其实就是一小品/短剧,对于“写字儿”的来说,也就比写相声高点有限。不光是写情景剧简单,拍情景剧也简单,室内+棚景+固定机位+固定布灯+舞台……简直是“傻瓜戏”。如果你在圈里混的时间多了,一听是谁谁正在拍的是情景戏,甭问,一准儿是个穷剧组~

连续剧在编剧还有一个对“收视捕捉”的考虑——我这戏开头前X集如果观众认为不好看,影响收视如何……清静剧连这种考虑都没有,反正是系列居,每集讲的故事都不挨着,那就先拍着,写多少拍多少,好烂通吃。我弄出一“80集“大型情景喜剧”,里面真能看的、还算是有点营养的也就是20集中,没问题,按每天晚上9~10点半放2集算,先挑15集好的搭上5集烂的拿到前10天放,把收视率勾上来;人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只要让观众培养出收视意愿,后面55集烂货他们也能坚持看下去,制片方和TV方面的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观众在看情景剧时,经常有“前面看着还可以,越往后看越烂的”感觉了~

而对于刚进入编剧行的新手,有机会的话最好就从情景戏开始练手。你写的烂,没关系,愚人千虑还必有一得呢,烂戏写的多了,总能挑出还说的过去的东西吧。那就可以利用了,可以去蒙人了~

关键词(Tags): #编剧(嘉英)#攒剧本(嘉英)#线攒(嘉英)#件攒(嘉英)#分集(嘉英)元宝推荐:海天, 通宝推:大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一些关于美剧编剧的问题

虽然我不是美剧迷,但对这一现象还挺好奇的。在我看来大多数美剧也可以归类,主要包括超能力、绝地生存、未来战士、职业人生、奇幻古装等等,共同趋势是特效的使用越来越多,预告片让人分不清是电影还是电视剧…… 相比之下我倒挺愿意看情景剧,应该就是所谓的soap吧。Friends就不用说了,比较新的有Two and half man 以及The big bang theory;一些卡通片如Simpson,南方公园,Family guy应该也可以归入此类。用手指头数得完的几个角色几个场景,一样能经常创造经典段子,常年吸引大批粉丝,这是不是应该归功于编剧啊?另外,在山寨外国电视节目如火如荼的当下,为什么情景剧模式一直无法在中国成功扎下根来?想听听楼主专业人士的看法。

家园 系列剧的鼻祖算是<编辑部的故事》了吧?
家园 我认为跟播放制度有很大关系
家园 你是说内容审查制度的限制?
家园 前两天无意中看见“手机“剧照,

看见王志文那老态龙钟的样子,伤心啊,想起过把瘾,想起编辑部故事,那时候带给人多少欢乐。 其他人都还精神,他怎么老成那个样子,原来那也是风度翩翩的。尤其跟陈道明放一起,觉得是两代人。

家园 不是,是剧集播放的形式
家园 Friends里有个关于编剧的场景

joey拍雷蒙德医生时接受采访说错了话,编剧生气了,就在下一级里把他编成掉到电梯井里了。

不知是真是假,难道说美剧连演员都模块化了?

感觉friends比国内情景剧高一个档次,看国内的就跟看赵本山小品一样,顶多记住个“排山倒海~~~~”。看friends有5,6遍了,总有些情景在心头打转,酸甜苦辣的

家园 国内有个“爱情公寓”

不少桥段是抄老友记的,但是看着还是很可乐,是国内不错的系列剧。

家园 同感呀,真是显老

不过,他标志的坏笑倒还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