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说说“三公”消费吧 -- cgangcm
是不是敌对势力造谣呢?乌有之乡有此人讲话的全文。
隔壁老干部死了后家里用不掉,全送我这来了。他住三甲病房,无论多久,只要1块钱
公布出来还是会被骂的.
我是体制内的人,对于三公消费其实也是看不惯的.
一、公款吃喝大部都是毫无必要的。虽然实际金额和人头费相比不是很大,但影响很坏。
二、公车的费用大大超过私车,领导干部用好车的现象屡禁不止,变相设立专车等因素导致不必要的公车开支增大。公车私用造成影响很坏。
三、公费出国就是变相的福利,大部分都是毫无必要的。
我不是反对监督,而是说既然要监督就要言之有物,毫无根据地说些过头话,比如9000亿三公支出,除了图个嘴快根本没有任何用处。
可靠的建议是要求审计部门每年公布一部分部门(特别是权力部门)的审计结果,然后由全民进行监督。
是否有点强人所难?
在你不公布的情况下,大家自然只能根据抽样,推理进行定性分析,而且这个定性应该基本是准确的,因为以前大家说官员廉洁的时候,也是这样定性分析的,至于说是4000亿还是9000亿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什么审计部门审计监督,早已是失败的模式,反贪局都沦陷了,还轮得到一个审计局。全民监督?怎么监督?是能让有关人员下台吗?
那怕再微小的进步,只要是进步就有好处。你光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怎么办?等到矛盾集中后来个总爆发?
即使公布了情况,你如何辩别真伪?还不是要靠审计部门。加强监督如果设立新的部门,还不是要用人力物力。
所以我认为,想要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那就要我们大众脚踏实地,力所能及地做事情,而不是只图发泄。
财政收入的时候真么没有说微小的进步,控制一下三公消费就这难,那难了?就要从微小的进步开始?
现在你连公布都不愿意,真么体现你微小的进步?我现在说的,正是要避免矛盾集中总爆发,你的解释总有一种透露,【我们的腐败还不严重,三公消费数字没那么多,大家不要大惊小怪了】的味道,这才是积累矛盾之道。
1、你要相信党反腐败的决心,如果就是要存心说假话,那自然是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2、要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要相信互联网。人民群众不是傻子。
3、谁说要靠审计部门了?白庙乡之前没有审计过?那公布前后一个样?
总之,公布了,对你有什么坏处吗?
公布支出就是脚踏实地嘛,你那个审计局,反贪局早就证明是仰望星空,要是两局干好了,你今天还用的着发帖解释三公消费吗?
干保医疗不太一样的。好的医院有专门的门诊接待。可用药物范围广一些。而且是当地财政支出。
不过,楼上说的绝对是以偏概全,不同的单位,规定不一样,经济情况不一样。他一来只是道听途说,二来以为天下皆如此。
一个亲戚,是参加了新四军和抗美援朝的军级老干部,后来在省里数一数二的医院当院长,当时做手术用的进口心脏起博器,进口的设备和材料部分是自费的。我的印象总共只能报销70%左右。
这是乌有之乡上的文章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0904/81251.html
首先申明,我对敌对势力、阴谋论等等从不感兴趣,我一向觉得,谣言多数不是出于恶意的捏造,而是起源于人类的愚蠢和轻信。
好吧,下面来分析数据信息的来源,让我们看看人究竟可以有多笨。
1、所有“80%医疗资源是为了850万以党政官员为主的群体服务的”的来源都可以回溯到殷大奎2006年9月16日在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所作演讲以及当时相关媒体报道。基本可以认定,这条数据信息几类孤证,无其它途径作为旁证。(可用google时光隧道功能,2006年9月前无相关内容出现)
2、对比殷大奎演讲稿(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60920/15262932019.shtml)和当时的媒体报道(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831144.html),你会发现一个极其关键的差别,就是演讲稿里其实并没有“80%医疗资源是为了850万以党政官员为主的群体服务的”这句话。
那么这句话是怎么出来的呢?
我们不妨来看,原来,在第一篇关于殷大奎演讲稿的报道,《中国青年报》记者周凯的文章中,共列出了6组殷大奎提供的数据,前5组都可以在殷先生的演讲稿里找到,最后一组,即最有名也最臭名昭著的一组——“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了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中科院调查报告);另据监察部、人事部披露,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名各级干部长期请病假,其中有40万名干部长期占据了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开支约为500亿元”——在殷先生的演讲稿里根本就没有出现,我不知道周凯大记者从哪里得到的信息?!
3、分析最后一组数据,大记者周凯其实玩了个擦边球,他用“另据监察部、人事部披露”这句话暗示,数据另有来源,以此撇开和殷大奎演讲的关系,同时在上一句的末尾还用了一句“中科院调查报告”,以增强其数据来源的可信性。可到底数据到底是来自人事部、监察部还是中科院(反正殷没有说。),只有鬼才知道?!(此后以讹传讹,就从这里开始)
4、再来看最关键最好玩的,“80%是为了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这句话。首先,殷大奎的演讲稿里的确提到了一句话“我们850万公务员占了里面的绝大部分卫生资源”(如东方望天兄所引)。“850万公务员”变为“850万党政干部”,也就凑合着看吧,就算周记者的笔误。可80%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不妨再来看。原来殷大奎在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
“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5.6%,只覆盖20%人口的卫生服务。我们850万
公务员占了里面的绝大部分卫生资源。”
我总在猜想,这个80%会不会就是周大记者这么减出来的?哈哈。
5、殷大奎的演讲意思很清楚,实打实,看了就知道,根本就没有把矛盾归结为党政官员占用医疗资源的意思,但是在周凯记者的改造加工之后,所有的矛盾源头又推到了凭空而来的“850万党政干部”,再加上周记者从监察部人事部得来的内幕消息,850万里还有“长期请病假的200万名各级干部”,TG可不就成了中国医疗事业的罪人了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公务员占了里面的绝大部分卫生资源。
1、是不是80%根本就不重要,相信你也知道什么叫“绝大部分”,
我就算60%吧,那也是非常严重的社会不公。
2、所以说抵制谣言的最好方法,就是我对lz关于三公消费中说的,你既然认为不多,理应公开有关数据,这可以极大地振奋全国的民心、军心。
你现在质疑就好像当初的质疑扎针到底有没有毒,不但无法平息人民的愤怒,反而让人感觉是在千方百计的为不公的事情辩护。
看这里,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0904/81251.html
中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最大的成果就是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了,每年的医疗卫生支出与经济发展不成比例,以至于从1980年到2003年之间,政府卫生支出占全国卫生支出的比例从36.2%,个人卫生支出从21.2%急剧上升到55.5%,甚至在2001年以后超过了60%。中国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明显低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而且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 0.4%~0.5%之间,并呈历年下降趋势。更严重的是,就是这部份很少的投入大多也都用在了公务员身上。中国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曾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健康产业论坛上披露,中国政府每年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都花在了850万党政干部身上,其他13亿人只分到20%。
据我看,可能是看文章不太认真而已。
事实上,“绝大部分为公务员”就很有杀伤力了,60%还是80%不是问题,你的辩护只能适得其反,虽然你反驳了那篇文章的数据,但是你实际上又肯定了那篇文章的精神。
所以我专门把副部长讲话的原文也贴出来了,我认为这个已经能证明中国官方绝大部分卫生资源用于公务员了。
首先,对比这两段话:
记者报道:
“中国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曾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健康产业论坛上披露,中国政府每年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都花在了850万党政干部身上,其他13亿人只分到20%。”
殷大奎原话:
“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5.6%,只覆盖20%人口的卫生服务。我们850万公务员占了里面的绝大部分卫生资源。”
是不是语文水平问题?
其次,记者文章中的200万长期病假、40万病号房是不是殷大奎说的?还是记者自己造出的?
前者是笨,后者是贱。无它。
首先,我从没有说过“三公消费不多”之类的话。我感兴趣的东西很简单,就是普遍的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张口就来,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
其次,关于殷大奎演讲中的这句话:“我们850万公务员占了里面的绝大部分卫生资源”。从常识来看,我认为,仍然不够严谨。理由有几点:
1、试问,你身边的公务员有几个有医院资源的优先权?
2、占用医院资源主要体现在干部病房问题上,这个毋庸置疑,问题很大。但实事求是的说,享用干部病房资格的官员,占850万公务员的比例由多大?干部病房占全部病房的比例有多大?是不是到了“绝大部分”的程度?
3、因为明显的不公,骂几句本来没什么,关键在于,医疗卫生改革的重点是什么?这个殷大奎的演讲说的本来很清楚,传来传去之后,又被简单化为官民矛盾,实在是没有意思的一件事。
因为比起“政府绝大部分卫生资源被850万公务员占据”起来,
你说的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这个记者再贱不可能比决策这个的更贱。就好像当年说扎针到底有没有毒一样,说是毒针的不可能比行动的人可恶。即使证明了他是CIA又真么样?如果大肆批判这个记者,反而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政府绝大部分卫生资源被850万公务员占据”。
事实上,大量引用这个数据的就是乌有之乡,除了我上面说的,我再给你看一个
当前中国与前苏联的十大相似之处
作者:杀倭灭寇 文章发于:本站原创 点击数:1356 更新时间:2006-12-31
热 荐 【字体:小 大】
http://www.wyzxsx.com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612/13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