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李锅40> 将相失和(二) -- 本嘉明
前30年和后30年关于解决吃饭问题以及化纤等其它,葡萄兄的旧帖(翻墙速度太慢了,我一个多小时也开不了几页,就不加链接了。烦请本兄自己到葡萄家园看)已经大致把原因罗列了,其中的功劳还是要记在前30年的(与葡萄兄类似的论点数据的书面资料早年在其它地方也看到过)。看过后,恐怕你不会举这个例子了。
是吗?就是在他们执政的时候,腐败越来越严重,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民族对立越来越严重、房价越来越高、医院越来越进不得、学费越来越高....这叫对党的忠诚、对国家民族的忠诚?改革要的就是这个?
,俺得早死几年,却有人不要早死几年还可以多活几年。TNND,凭啥?
河南、河西之战是打得好的,战果最辉煌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漠北之战,其实属于矫枉过正,得不偿失。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谁都无法彻底获胜(将对方斩尽杀绝),因为有生产方式差异这道鸿沟在那里,除非农民愿意做牧民,或者相反,否则能追求的最好局面就是在不付出太大社会经济代价的情况下,遏制对方的大规模入侵。
要说好大喜功,秦始皇算得头一号,但是在征伐匈奴的问题上,始皇帝的军事政治水平要比汉武帝高多了,击溃河套匈奴主力后就是修长城搞积极防御,而不是出动大军深入草原大漠追杀。同样是边境安宁,始皇帝付出的代价比汉武帝少得多,汉武可是搞到天下户口减半的惨况的。
所以帝国的防御之道,在于歼灭大的敌对者主力,以积极防御(长城+机动兵力)确保对中间地带的控制,把战争屏蔽在核心地区之外,而不是犁庭扫穴。
“邓后30年干的事,是引刀自宫,主动做美国慰安妇,摧毁前30年的科技和工业积累,走低端路线”——经过前30年的科技和工业积累,中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和矿产品。而现在,中国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产品以制成品为主,而且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也明显提高。
至于说邓是小人小品小算盘,好像也和毛泽东的评价“人才难得”相距太远。要小人小品小算盘出任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总参谋长,党政军日常工作一把抓——这是毛泽东的实际决策。楼上是否认为自己看人比毛泽东更高明,不得而知。
立场可以各异,逻辑最好自洽。
攻击匈奴的花费少?由于秦帝国没有强大的骑兵,不可能远程奔袭,因此灭匈奴,秦始皇不是不为而是不能吧!
汉武帝末期全国户口减半,这在国内基本和平的情况下是罕见的,而当时能造成人口大量脱离国家控制的最大因素就是对匈奴的战争了。秦汉之际人口也大量减少,不过基本是秦末战乱造成的,和对匈奴作战关系不大。
另外,骑兵比步兵耗费的资源要多许多,从后世的资料,骑兵消耗的金钱大约是步兵的十倍上下。汉武帝远征漠北,十四万匹马出关,回来的只有三万。如果折算成金钱的损失,大约等于百万步兵的损失。
没错,秦人缺乏众多的骑兵机动兵团,但是即使有,是否会象汉武帝那么干还是疑问,实际上后世中原王朝也极少象汉武帝那样以举国之力远征大漠,据我所知是没有。
远征漠北打碎了匈奴最后一点战略上的安全感。从此以后,基本上匈奴生存的任何角落都不再是安全的了,无论离汉人有多远。
再说莫非现在大米白面就不好吃了?
那粗粮细做一下,也是很好吃的;肉嘛,还是肥瘦掺杂更好吃一点。
秦是驱逐北患,修长城立足防御。汉是驱逐北患,还要占据西域打通丝绸之路,目标更大。由于到西域路途遥远,汉朝在这个方向是处于劣势的。仅仅防御长城,确保中原大致没问题,但河西走廊是迟早会被匈奴切断的。
汉朝要确保西域,只能考虑依托长城向漠北,以优势军力驱逐蒙古高原的匈奴。汉朝凭借着雄厚的人力物力,最后达到了目的,历史上对西域的控制是最牢靠的。
汉虽以强亡,但对西域控制的影响很深远,后代中原王朝经营西域基本都是类似模板。宋明两朝,无力深入漠北,也就没有西域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