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毛泽东拒绝家天下的一个反证法证明:兼为抹去岸英坟头的口水 -- 铸剑
1941年,毛泽东收到岸英的信后,老怀颇慰,回信在莫斯科的同事,嘱道:“岸英文理通顺,字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毛岸英如果没有牺牲,最大的危险就是来自诸多毛粉。毛粉为了有拥立之功,估计会捧杀毛岸英,就象袁克定那样,这才是最大的历史风险。正如赵大对部将所言,我知道你没有野心,但是如果属下强行拥立,黄袍加身,孰能拒之。
我就是个老百姓,一直好奇人家玩政治的人们是怎么避免讨论各种逻辑上的可能性浪费时间的
粉不好说,但是要粉有用也需要有人组织,属下也得有属下,估计袁克定应该有自己的属下,当年满清的文化就是那样的
可是中共毕竟是中共,毛岸英有几个属下也不好说,因为不能是跟了几天就算
毕竟袁克定的例子远了一点,袁克定离满清又近了一点,所以,袁克定这个例子没什么价值
再说啦,不是说你当了什么官给你个什么职务,你的职位上的属下就是你的属下了,至少未必是能强行拥立你的那种属下,能让你黄袍加身的属下可不是容易来的
所以,应该看的是小蒋的例子,蒋也有很多蒋粉,看看老蒋是怎么帮小蒋建立属下的,比如把小蒋放的戴笠的位置上也不能保证原来戴笠的属下就是小蒋的了,对吧?
自己的属下必须自己打造,因此,老蒋帮小蒋打造三青团,可是就算小蒋有了忠于自己的属下还不够,还要保证他们战胜对手,所以,老蒋还帮小蒋搞掉对手,不管那些人是不是想跟小蒋竞争
总之,属下强行拥立黄袍加身没那么简单,至少需要先要打造忠于自己的属下,还得尽早开始,因为打造忠于自己的属下需要时间,同时还要扫清道路,等等,没那么容易
别以为中国历史上有个赵匡胤黄袍加身,就认为属下强行拥立有戏,因为赵匡胤是有实力的,黄袍加身实力可不是短时间可能建立的
什么是革命。虽然这个命题太大,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答案,但你不思考这个问题是不会懂得毛泽东的。
我虽然不敢说什么是革命,但有一点,在大部分人,乃至当时的大部分共产党员脑海里,1949年是革命胜利结束。而对于毛泽东而言,革命刚刚开始,这个我还是敢说的。套用毛泽东的原话,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谁要是因此而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
上位没什么不好
如果毛主席这样安排下,毛岸英还能接班,我举双手拥护。
参见下面的链接
关于毛泽东的谣言很多,有一些层次很低的,我们就不用细说了。比如说什么他在全国各地为自己修建了很多行宫别墅。其实呢,大部分都是建国以前蒋介石就修好的,还有一些是接待国内外贵宾的宾馆,毛泽东不过去住过几天,就被说成是他的行宫别墅了。
这些事情呢,只要稍微认真的加以辨别一下,都比较容易搞清楚。但是有一些传言就没有那么容易辨别了。比如说,这个,第一个,毛泽东把他的儿子毛岸英送到朝鲜战场上去,是为了让他去镀金的。增加点参加战争的资历,好为将来培养儿子接班做准备。但是想不到竟然牺牲了。有些人的话啊,还说的很难听,说什么要感谢美国飞行员,把未来的太子给炸死了。不然我们就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了,我们今天就是毛家王朝,
1.培养接班人的步骤问题
这种说法很难简单的去驳斥它,因为什么呢?人已经死了,我们没办法验证说如果毛岸英活着会是什么样。
但是呢,这个事情也不是完全没有线索。因为这个封建世袭制度被消灭以后啊,领袖人物要想培养儿子接班,就必须要一步一步的历练上来,不能直接封为“太子”就行了。不管你是真共和还是假共和,面子总要装的。要培养他在军队的势力,在党内的势力,还要逐步的把他提拔到一个很接近领袖的位置上,这样领袖死了以后才能够顺利的接班。
最典型的就是蒋介石,他是让他的儿子蒋经国接班的。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学习回国以后,首先就是到军队历练,1938年获封少将军衔,过了一年,就派到江西去当赣南地区行政专员和保安司令,政权军权一把抓。然后逐步的提升为江西省防空司令、省委委员。1945年,又提拔到中央来,当三民主义青年团和青年军的领导。这是干什么呢,就是让他在青年团和青年军里边发掘人才,建立自己未来接班的政治和军事的班底。
总之呢,蒋经国的这个成长路线,明显是蒋介石精心安排的。就是这么党政军内各个方面都去历练,熬资历,再一步一步提拔,后来到了台湾以后,又当国防部主任、行政院副院长。最后当上行政院院长,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的国务院总理的职位。这样呢,就只等老蒋一死,他以总理的身份接这个国民党主席和总统的职位,那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说,如果老毛也想要让儿子接班,他也要按照这个程序来。军队里边的历练,那是必不可少的。等毛岸英从朝鲜战场回来,有了军功,就好进一步提拔了嘛。对不对?所以这个逻辑啊,看起来还是挺顺的。
但是呢,这里边确实有问题。因为这个毛岸英是1945年12月从苏联回国的,距离他去朝鲜啊,还有五年的时间。毛泽东在1943年延安整风之后已经成了党的最高领袖,毛泽东思想已经写进党章了。这个时候儿子从国外回来,培养接班人那可是恰逢其时啊。要知道蒋经国37年年底回国,仅仅过了几个月初就当上少将了。
1945年到1951年这六年里边是不是没仗可打呢?也不对呀,这几年正好是中共的军队打的仗最多,打的最为顺风顺水的六年。国共内战1945年9月全面爆发,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哪儿都在打仗。还是跟国民党打,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因为国军的战斗力比较战五渣嘛,对不对?这个时候比如说,派毛岸英去东北给林彪当个参谋,那还不是很简单的事儿吗?对吧?当时已经有了比较稳固的北满根据地,在司令部呆着还是比较安全的。
等到辽沈战役结束以后,师部也比较安全了,就可以去当个师政委嘛。再跟随东北野战军挥师南下,配一个能干的师长负责指挥,那个时候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肯定的不停的打胜仗嘛,一口气把蒋介石赶到台湾去,不需要什么很强的军事才能,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几场胜仗一打,这不就可以提拔上来当个纵队政委了?然后占领某个地区,直接就从纵队政委改成地委书记,这不就党政军的资历都有了,一步一步上来了?
但是呢,在这五年里,毛泽东啥军事任务也没有交给毛岸英去干,而是让他去学种地,参加农村的劳动。后来又参加搞土地改革,也没什么实权,主要就是做宣传、文秘工作。建国以后,又去一家工厂当了党支部副书记。既不去军队,也不去政府。总之呢,就是完全没有要从党政军各方面来培养他的这个迹象。
2.毛泽东的选择
到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啊,反倒不是一个很好的去战场上熬资历的机会。首先呢,这是解放军第一次到国外打仗,人生地不熟的,风险很大。解放战争的时候,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很好,到哪个地方都有地下党组织和老百姓跟带路啊、通风报信啊之类的。在朝鲜,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第二呢,这是和世界第一强国作战,当时啊,共产党的军队,打国民党是比较轻松的,但是打日本人的军队,就非常吃力。日军的装备好,而且单兵作战能力极强。而日军呢,是打不过美军的。美军的战术素养也很高,但最重要的是它们的装备火力非常的强。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军在装备上,是存在代差的。就是说不是一个时代的,就好像当年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是热兵器,清军是冷兵器一样。中国这边还是传统步兵装备,也就是步枪机枪加火炮,而美军已经是海陆空立体作战了,空中有飞机、地上有坦克和装甲车、海上有战舰。在人类战争史上,存在代差的两支军队交战,基本都是落后的一方惨败,很少例外。即使有少数的例外,也是落后的一方在自己的国家抵抗侵略获得的胜利。比如这个埃塞俄比亚抵抗意大利的入侵。在没有主场优势的情况下,武器落后对方一个时代的军队取胜的案例还从来没有出现过。
在这种情况下,你把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去“镀金”,可以说是非常愚蠢。你要说把你欣赏的某个干部送上去锻炼锻炼还可以,因为万一牺牲了还可以再选。这个能接班的儿子可就这么一个,死了就没有了。
实际上啊,我们说的彻底一点,我们站在毛泽东个人地位的角度考虑,为他培养儿子接班的大局考虑,最好的选择不是派毛岸英去朝鲜,而是根本就不要打这场战争。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已经很巩固了,领导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统一全中国,这个功劳还不够大?中国历史上,从纯粹的草根底层出身,白手起家,统一中国成为最高领袖的人只有三个,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还有就是毛泽东。平均一千年才出一个。到了这个地步了,你还追求什么?朝鲜战争打赢了,你还是最高领袖,没办法进步了。那万一要是打输了呢?
当时中央高层除了毛泽东和彭德怀,其他人基本都反对出兵朝鲜。大家都觉得好不容易把国民党赶到海岛上去了,大陆统一了,打了这么多年仗,现在应该抓进时间搞建设。简单来说呢,就都是求稳。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你力排众议主张出兵,一旦打输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很有可能就要动摇了。对不对?大家都说不要打,你非要打,结果打输了,牺牲了几十万青壮年,把国家经济搞垮了,那必须要有人为此承担责任啊!那你就要下台,或者说退居二线,至少也要取消你的最终决策权,以后大事儿小事都要大家投票决定,不能再听你一个人的了。
所以当时毛泽东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做出这个决定的。自己关起门来想了七天,这才最后决定初步朝鲜。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艰难、风险非常大的决定。当时想让林彪带兵去朝鲜,林彪说我去不了,我有病;然后又想让粟裕去,粟裕说,我也去不了,我也有病。当然他们是不是真的病到不能带兵,我们不去研究啊。反正两员大将都不去,这就让毛泽东更难办了。但他还是坚持要出兵,就做了两个决定,首先是让彭德怀挂帅,解决主帅问题。第二,就是把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解决党内团结的问题。
彭德怀在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战功很大,但在最后的这个解放战争里边表现并不突出,主要原因呢是因为他负责的西北战区不是主战场,没有指挥几十万人的大兵团作战的机会。所以毛泽东这次派几十万大军入朝,首先想到的是指挥过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的林彪和粟裕。选彭德怀是没办法了。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我作为共产党的主席,不派自己的儿子去,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在解放战争的时候毛泽东没有这样想呢?
因为那个时候党内意见很一致,仗打的比较顺,派自己儿子去参军,就有培养接班人的嫌疑。只有到了朝鲜战争,为了说服党内同志团结起来支持入朝作战,为了鼓舞志愿军的士气,他才决定让毛岸英入朝作战。
注意,这个决定不会是毛岸英主动请战的,而是毛泽东自己的决定。因为毛岸英入朝的时间是在援朝战争爆发之前。是和派彭德怀入朝同时做出来的决定。当时关于是否参战的争论拖了很久,党内没有一致意见。一直到10月份,美军都已经快打倒鸭绿江边了,形势非常危险了,再不做出决定就来不及了。
10月4号,彭德怀还在西北地区主持规划建设大会,根本没有出国打仗的准备。突然接到通知让他去北京开会,会开到一半就走了。当天下午到了北京,毛泽东就找他谈朝鲜战争问题。彭德怀当时没有表态,回去想了一晚上,才来告诉毛泽东:我赞成你的决定。也就是说10月5号才最终定下来出兵朝鲜。
根据聂荣臻的回忆,毛泽是10月6号告诉他让毛岸英去给彭德怀当俄语翻译。10月19号,彭德怀就带着一个秘书和两个警卫员秘密进入朝鲜;10月23号,彭德怀的第一批司令部成员进入朝鲜跟他回合。而毛岸英就在10月23号入朝的这第一批人中间。整个过程都是高度保密的。直到11月2号,志愿军已经跟美军交上了火以后,国内才发表声明支持志愿军入朝作战,开始进行公开的政治宣传。
也就是说,毛岸英决定入朝的决定,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前就做出了。在这么紧张和高度机密的战争节奏中,不会出现在工厂里工作的毛岸英听说朝鲜战争爆发,然后主动要求去参战的情况。毛泽东也不会有这个闲心来考虑说,诶,这次打朝鲜是个好机会,可以让我们家岸英去捞点资历,回来以后好提拔他做官接我的班。就算要考虑,那也应该是这段最紧张最惊险的时间过去了再说。因为早在10月9号,毛岸英入朝前半个月,斯大林就通知毛泽东说,我们的空军还没有准备好,暂时不能给你们进入朝鲜提供掩护,大概要再过两到三个月才能准备好。如果说真的要去熬资历、去镀金,那可以等两三个月以后有了苏联空军保护之后再去嘛,那不是安全得多了?对不对?
实际上,就在10月22号晚上进入朝鲜的路上,跟毛岸英同一批入朝的人中间,39军司令部参谋处长何凌登,就在汽车上被美军飞机的子弹打中牺牲了。所以那是极端危险的,由于美军具有绝对的空中优势和强大的空中打击力量,任何人,包括彭德怀在内,只要一踏入朝鲜,就随时有生命危险,不会因为你是当参谋还是当翻译而有所区别、不会因为你是主席的儿子还是农民的儿子而有所区别。入朝之后一个月,毛岸英就牺牲了,死于美军的空袭。
回顾这段历史啊,我想我们有理由相信,毛泽东派毛岸英入朝作战,绝不是为了把他培养成接班人,而是在顶着党内大多数反对意见,做出抗美援朝的、关乎国运的这么一个重大战略决策的时刻,面对美国这么强大的对手,为了取得党内高层的支持,激励志愿军战士的士气,让全党全军团结起来不惜一切代价争取战争胜利,主动做出的这么一个决定。这是一个伟大的决定,一个富有献身精神的决定。绝不是为了镀金,国家主席的儿子冒这么大危险去镀金,还就是个俄文翻译,不值得。
你看人家蒋经国,回国三个月就封为少将,还不用去前线,在后方当上几年保安司令,就晋升为中将了,这才叫镀金,这才叫培养接班人。从朝鲜战争之前毛泽东对毛岸英的安排来看,也没有要培养他接班的意思。在横扫国民党残兵败将的时候,他没有派自己的儿子去抢功劳,而把功劳留给大家;在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仗打不赢的时候,在粟裕林彪这样的虎将都称病不出的时候,他派自己的儿子顶着美军的飞机上了战场。所以说,哪些所谓的要感谢美国飞行员、感谢蛋炒饭之类的话,都是非常荒谬的。
毛泽东儿子毛毛文革被打死?贺子珍已相认
http://culture.henan.china.com.cn/2014/0821/65993.shtml
这可是中华网的内容。
----------
王家珍从接过照片的一刹那起,心头就涌上难以抑制的惊喜。照片上的朱道来,其宽阔的前额、脸庞的形状以及颧骨特征,多么像年轻时的毛泽东啊!惊叹之后的王家珍又问道来有信给你们吗?得到提醒的朱盛苔夫妇又赶忙拿来两封朱道来的亲笔信。
王家珍在阅读两封信后,立即有了一连串的疑惑。他想那个南京妈妈既然接到了朱道来,与自小就离散的亲骨肉团聚,对于一个长期思子心切的母亲来说,是不会这样的。再说像朱道来那样的相貌和才气,她应该喜欢、疼爱都来不及,怎么会这样对待道来呢,真是不可思议的呀。会不会这个南京母亲发现道来并不是她的孩子,才有这样的反常行为呢?
王家珍还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南京母亲来接道来的时候,带走了道来小时候用过的什么东西没有?黄月英回答说没有,她什么都不要,连道来那年送来时的那件小袄衫都不要,说没有什么用,可我还给收着呢。黄月英说完进到房间,很快地从床枕旁拿来那件当年朱道来被送到朱家时穿过的小袄衫。王家珍接在手里看了,只见小袄衫虽然历时20多年,但保存得挺好,一看就知道是用旧军服改做的。顿时,又有一个疑惑出现在王家珍脑子里:“按说这么珍贵的历史证物,南京的母亲怎么会不要呢?”
中组部很快回电,同意王家珍与黄月英赴南京把朱道来接到上海贺子珍处予以辨认。
上海市四川北路的栗阳路东头,有一座四周围墙高耸,形成封闭式的三层楼房的院落。不过院子里种着树木花草,环境干净和幽静。在这座僻静的小楼里,居住着第一位上井冈山的女红军、曾经与毛泽东有着十载夫妻之情的老一辈革命家贺子珍。这位20多年来历经战火、身受十几处弹伤的女杰,因为世人知之不多、难以尽叙的历史原因,其命运历尽坎坷。现在的她也不便工作,只有在这幽静的环境中休养。然而,再怎么优裕的生活条件,也不能消蚀她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毛泽东的思念。在这些复杂的情愫之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一件事就是找到她与毛泽东的儿子毛毛,希望以此了却晚年的最大愿望。而在贺子珍的内心深处,感觉到毛毛这个孩子是维系自己与毛泽东感情世界的最好的纽带。
毛毛长到将近两岁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中央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进行的突围行动,将他与父母永远分开了。贺子珍永远不能忘怀长征出发之前与毛毛生离死别的情景。那天,毛泽东向她讲了必须把孩子留下来这件事,她当场伤心地哭了。毛泽东看着贺子珍,又看着尚不懂事的小毛毛,无奈而伤情地说:“这是中央的决定,不然我舍得把毛毛留下来?大家都是一样呢。”夫妻俩计议了很久,想到只有把孩子交给留下来打游击的叔父和婶娘——毛泽覃与贺怡。这天,贺子珍半夜就起来了,把自己的一件军衣裁剪开来,拆掉毛泽东的一条夹裤,取出棉花,为毛毛缝制冬天御寒的衣服。手握针线的贺子珍一边缝着,一边流下亲情难舍的泪水……
1953年6月中旬的一天,在上海警备区担任空防司令员的贺敏学,早已接到有关方面的电报和妹妹贺子珍多次打来的电话,派人在上海火车站迎接到了王家珍、黄月英和朱道来几人,汽车直接开到了栗阳路的小楼房。
当朱道来站在了贺子珍面前时,贺子珍仔细地端祥了许久,不禁从眼里溢出大滴大滴的泪水,那是震撼心灵的无比欣喜的眼泪。她用颤抖得走了样的嗓音自语道:“是毛毛,这就是我的毛毛!”稍待片刻,回过神来的贺子珍紧紧握着黄月英的手,深情地说着感谢的话,尔后又向王家珍表示了诚挚的谢意。
让贺子珍再次在心头激起感情的浪潮,是王家珍从黄月英的提包里拿出了那件小袄衫,郑重地交到她手上。贺子珍接过来只看了几秒钟,立即唤起心中的记忆,再一次热泪滚落。这件20年前她在灯下千针万线缝制的小袄衫,忘记得了吗?真没想到,这件小袄衫还能保存到今天,这是证明自己亲生骨肉的最好的物件呀!
这一晚,在贺子珍的坚持下,黄月英与她同睡一床,朱道来的“两个母亲”一直絮语到半夜过后,泪水一次又一次地充盈两个不凡女性的眼窝。
找到了贺子珍儿子毛毛的消息,在上海的有关范围传开了。首先是贺敏学与夫人李立英来了,在看了朱道来并交谈之后,都在内心作出这样的首肯:这孩子很像毛泽东,可能错不了!接连几天,华东局的饶漱石来了,上海市委的陈毅、魏文伯等人也来了。他们在见了朱道来后都与贺敏学有相同的感觉,因而大家都说了祝贺贺子珍找到儿子的话。
晚上,贺子珍给正在北师大读书的女儿娇娇(李敏)写信,让道来带到北京去。信中写到:娇娇,我给你找到了你的亲哥哥,就是我以前给你讲过的那个毛毛,多么不容易呀!毛毛到了北京,你要好好陪他玩,要是去看望你爸爸,你可要陪着去,让你爸爸高兴。
毛泽东以决断的语气说道:“不要说这件事了!管他是哪个的孩子?都是革命的后代,把他交给人民,交给组织吧。”
王家珍从其后的通信中得知,朱道来于当年的9月插班在清华大学附中读书。1957年考取了清华大学,学的是理科。后来他毕了业,分配到一个国防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工作。
1966年的下半年,“文化大革命”的武斗已经开始,朱道来在南京被打死了!是被什么人打死?她无从得知。
-----------
毛泽东侄女文革遭脱光火烤下体惨死内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0d57d70102vqwg.html
本文摘自2012年第3期《炎黄春秋》,作者陈学政,原题为《毛泽东堂侄女毛远明、毛远春之死》。
文革期间,毛泽东的堂侄女毛远明、毛远春因成分问题被批斗致死。其中毛远明被人诬陷“冒充毛泽东亲属”而遭到折磨。梅树大队革委会副主任李爱芝对毛远明拳打脚踢,并叫民兵脱光她的上衣,把两条光手臂用麻绳捆紧,“反弹琵琶”绑到颈脖,跪到高凳上接受批斗,其昏死倒地后,又把她吊到屋梁上,十几个打手用拳、脚、肘子推来撞去。毛远明虽然被打得鼻青脸肿、血肉模糊,大叫救命,但是当李爱芝要她承认是冒充毛主席亲属时仍然坚不改口,要她交出一百块银洋,则她实在没有。为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李爱芝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杉树刺、棉杆、火钳,烧起熊熊大火,把毛远明推到火上烤、烧,最后李爱芝从火堆中抽出火钳,捅进毛远明的阴部。批斗后缪正龙找毛远明谈话时,她的右手已经折断,头发已经烧光,遍身伤痕、血迹,一股浓血从阴道中淌出来,裤子里窝着团团大便。但缪正龙仍然逼她承认冒充毛主席亲属,要她交出一百块银洋,说她太顽固,11、12日晚上用“疲劳战”“车轮战”继续批斗,绑、跪、吊、打。手段极其残酷。最终毛远明、毛远春不堪折磨,纷纷自杀身亡。
从1969年起,谭德明、黄柏金、向光华四处告状、伸冤,要求给死者恢复名誉,退还没收财物,但在长达四年多的时间里,向各级法院、革委会、党委投寄的诉状都如石沉大海,其间缪正龙由公社副书记、副主任(三把手)升为书记、主任(一把手),直到1973年2月,还对找他落实政策的向光华说:“不给你落实,看你又怎么样?”毛远明、毛远春的堂弟毛远翥(岳阳石油站副主任)到平江县出差,从群众中了解到堂姐、姐夫受冤自杀的情况,写了一封长达三十多页的申诉状,寄给岳阳地委和长沙、韶山的亲属,但是丝毫没有反应。又写了“迫害伟大领袖毛主席三位无辜亲属致死的罪犯为何不予处理?”的大横幅和详细冤情的大字报贴到地区革委会的大门口,但是大字报很快被人撕了,毛远翥还受到地革委干部的批评,劝他“少管闲事”。
经过与长沙、韶山的亲属反复商议,1973年元月,毛远翥写了一封“毛泽东主席(堂叔)亲收”的信用特种挂号寄给“北京中南海中共中央办公厅”, 毛远翥虽然没有收到毛泽东的回信,但听毛远明、毛远春的嫡亲叔父韶山特区书记毛泽普说,听省里同志讲,毛主席读完信很伤心,沉默了老半天才说“罗姑娘、春姑娘(二人小名)我是心中有数的,她们是清白的。”把信交给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又把它转给了中央一个权力很大、负责人级别很高的部门,那个部门的首长批了“请湖南省委认真调查严肃处理”几个字,将信转了下来。1973年6月,地、县委派出调查组,7月4日江浩明、仇科富、李爱芝三人被拘留(1974年元月3日转逮捕),繆正龙则于1974年3月27日拘留、4月8日逮捕。最终江浩明以“反革命阶级报复”罪名判处死刑,仇科富死缓,缪正龙、李爱芝各有期徒刑八年。
--------
刘邦、朱元璋建国后大杀功臣;红朝建国后,君王太仁慈,结果被军阀架空。文革其实是被架空的开国皇帝,对各路反叛军阀的反抗。
为了重新夺嫡,贺家和江西方面已经不择手段了,把别人的儿子抢过来,连什么小棉袄都整出来了。太祖对他们真的是很仁至义尽了。最后那个孩子也不是什么死于武斗。
几年前被批斗,按照原文说法还非常残酷的时候没给毛泽东写信求助,73年才写,不合逻辑。而且堂侄女,到底在什么意义上的“堂侄女”,有多远。毛泽东无回信,听“说”转了几道口,都是无法考证的内容。
《炎黄春秋》这种东西多了,我觉得可信度很差。连带着什么酷刑致死,场面描写好像逼真。我倒是想问一个问题,这么逼真的场面,阴道出血,裤子里有大便,谁有资格写呢?无非是在场行刑的人。那你觉得按照原文描述,他们后来都被镇压判刑,还会写这些不?
太逼真的场面,多想一步来源是什么,很多都变得可疑了。
《炎黄春秋》是一个洗脑的杂志,一般不说谎。有些地方,比如细节什么的,可靠性还是很高的。
我在卞仲耘之死的系列文章中,也引用了大量的《炎黄春秋》的细节。
《炎黄春秋》最大的问题不是说谎,而是掩盖事实的真相和前因后果,反复渲染文革灾难的细节,以隐射的方式攻击毛主席和共产党。
《炎黄春秋》最大的特点是缺少新闻报道的5w1h,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how。
看毛泽东侄女的文章,问自己一个问题,why(为什么)有高层人士,纵容凶手杀人,并且在事后包庇凶手。who 高层人士是谁?带着这个问题查询相关资料,往往能发现让人震惊的真相。
只能继续革命,从思想上根本性地去除原始积累那两代人任何享乐的念想。这个主席自己也明白,是反人性的,是会很快翻案的。
不过,没辙。中国要起死回生,真没第二条路可走。中国走完了,也就基本断了其他国家再走这条路的可能了。
还能恋爱结婚,最重要的是87年被提前放了,还安排工作,并得到了政治待遇保证。
这可不是死去或坐牢的人能作到的。
毛主席活着,绝对不会提拔毛岸英。最多让毛岸英充当文革时期毛远新那个职位。毛主席逝世以后,可以预见到的是,被邓小平抓起来判死刑。就像江青一样。最后的逝世不明不白。
远仁和远新差了有20岁,整整是一代人了,他的资历是远新远远不及的。工农兵都干了,不提拔他提拔谁?自然会有一大帮开国重臣自动集结在东宫周围,286搞不好也会是很积极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有几个,一是在番邦接受的教育,对华夏文化的了解掌握可能有些欠缺;二是中苏反目以后,他是否会因亲苏而被太祖所不喜;三是他结交的田家英这些秀才会不会为他惹来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