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归去来兮”的讨论 -- 穿越

共:💬132 🌺60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老实孩子的话回国也不太容易

一般来说语言问题跟性格还是有关。在美国不会说回国说中国话也不大可能是能说会道的那种。在哪里都不会太吃得开,美国可能还好点。

家园 还是要看具体的

回中国工作总趋势是早点回去好。不过具体到某个人身上,绝对别贪快。给几个海归牵线过。每次我都说,我提几个条件,如果你觉得都能满足了,你海归,我欢送。如果你觉得没底,我建议你先留下。条件其实也很简单:稳定的生活,能正常进行的工作环境,还有一个相对可靠的人际圈。

很多打算回去的人有错觉:我对美国学术界工业界不了解,我吃亏。我对中国学术界就不会有这种问题了。还有就是,我在美国是外国人,失败了没有第二次机会。我在中国是本国人,可以很容易重来。

说实话,大错特错。在海外几年足够让你对中国学术界同样陌生。中国学术界的各种明暗东西也足够让你一次就无法翻身。

所以,别做没有准备的海归

家园 也对也不对

美国有玻璃天花板的问题,国内没有。国内虽然在很多地方不能说会道很吃亏,但在很多高校里还是论文挂帅。只要能出活,也还是有识才的领导欣赏。

我有一师兄,口吃,在国外混得不好,海归后终于出头了,偶尔还能从些科技新闻上看到他的名字。

家园 说得都对

但问题是,在美国这几个条件都能满足么?据我观察,能混的人哪边都能混出头,不能混的人哪边都不能混

美国学术界的潜规则一点都不少。我每次开会的时候如果有nsf的人出现,教授们都像蜜蜂采蜜一样围着套近乎拍马屁,说穿也也就是为了那点经费。在国内不会讨好领导的人跑到美国就会了?

家园 好贴不能沉。谈三点看法。

关于归不归,我认为专业本身没什么可考虑的,中国在上升,美国在下降,况且现在交流频繁,在美国能做的,基本在中国也能做或者很快能做。所以归不归的考虑,主要在专业之外。

第一,适应能力强不强。美国这里的学术生态和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适应了美国的,回到中国去肯定有一个适应的问题。如果适应能力强,很快一切上路,那就好,如果适应不了中国的学术圈生态,那搞不好会把自己搞个心力交瘁。

第二,先搭队伍再回国。美国这里当教授,基本是只管学术的。而回到中国以后,会多出许多事情来,例如要和政府官员打交道,院系内部的事情就更不用说了。事情之多之繁杂,不是一个人能应付的。所以,回国之前,要先把队伍搭好,谁帮你管学生,哪位领导向上帮你争取资源,这些都要想好。这样回国之后才能把主要精力用在重要的科研和学术社交上。

第三,破釜沉舟。一旦决心回国,就别做“失败了再回来做博士后”的打算,有这种打算就别回国。人性么,一旦你想了“再回来做博士后”,有了退路,那你在面对不适应的时候就会优先考虑让环境适应你而不是你去适应环境,是吧。

家园 第一,二点很中肯。第三点可以讨论一下

要是当年涂博士有条后路的话,至少不会逼到跳楼的份上。我觉得比较好的方法是给自己个规定,就是三年不回头,咬紧牙关撑三年。如果三年以后还是事业没有起色,说明这个地方不适合你。树挪死,人挪活,换个地方,没准就有起色了。就像打牌一样,把把输,就得让别人替你抓几圈牌,换换手气。

家园 这不矛盾啊

回国前,下破釜沉舟的决心。

回国后,人往高处走,该换单位换单位,该回美国回美国。

至于说涂博士,那只能是特例。事实上他如果不是想不开,路其实还是很多的。我就知道一个,在美国名校苦读多年拿了phD,回国跟着牛人做博士后,结果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没什么成果。结果人家及时调整,成功转身,找了家地方院校当学术带头人去了。涂博士要是有这心态,也就不用跳楼了吧。

家园 一个最新的例子:王鸿飞

王鸿飞:现在可以说了外链出处

王鸿飞99年回国,中科院,百人、杰青都拿了。

然后,09年又回美国了

关键词(Tags): #王鸿飞
家园 “树挪死,人挪活”

涂博士太幼稚的,八明白入圈子这个概念。木入圈子而去混是自找绝路。只顾低头学问,不抬头看路的人是木出路的。

浙大个么个厚黑的地方,玩他,八就跟玩小孩子一样。

家园 没时间仔细读他的博客,就浮光掠影地翻了几篇文章

他究竟算是因为在中国工作出色,连美国也要的正面成功例子呢,还是在中国因为科研环境不理想而呆不住的反面例子呢?

有谁仔细看了他的博客吗?

随便瞎猜一把,他这个年纪,孩子可能正好念中学。跑美国来的一个好处就是这边上牛校容易,孩子比在中国轻松多了。

家园 因为涂博士的例子,感觉浙大名声坏了很多

现在大概在美国搞科研的中国人没有不知道涂博士的了。

家园 浙大我知道一些

小名堂多,大大地多。老实人是吃八开地。

家园 国内扯淡的事情更多

我一个朋友就是去某名校做教授做的不开心就跑会米国做postdoc,然后再跳回国内另一个学校了。国内教授的基本待遇太差了。

家园 因为科研环境不理想而呆不住的反面例子

补两个相关的博文评论。

曹聪的博文:海归是否会再出海?外链出处

陈安的博文:当王鸿飞再往返中美一次的时候,中国科技政策就成熟了外链出处

王鸿飞自己的解释:点燃一支蜡烛胜过诅咒黑暗外链出处

通宝推:穿越,
家园 谢谢!读了博客,看来王的确是不适应国内才出走的。

其实河里的不爱吱声也是海归国内高校然后很不适应再回流的例子。关于这部分经历,他写过一个很好的回忆。可以去他的家园博客里找一下。

饶毅、施一公最近在八月二十七号的《Science》上发文抨击中国的科研制度,也激起了很大的反响。中国科研界有很大的缺点,这是非常明显的。不过我想提出几个问题供思考,

1.如果中国科研没问题,那所有人都会回国了,一般人还有机会么?

2.虽然中国科研有很大问题,为什么现在海归的潮流还这么明显?

3.饶毅、施一公在美国混得好好的,说句大实话,他们下半辈子就是什么都不做,混吃等死估计也是没问题的,他们为什么要回国去折腾?

4.红军长征时基本上是前途茫茫。所以我们羡慕后来的将星闪烁时,有没有想过当年将军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这是个很值得深入讨论的好话题。

通宝推:reed,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