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美国真的烂下去了? -- hwd99
缺乏足够数量的运输机,缺乏预警机、缺乏大型反潜机…………
这个帐算下来,可真就亏大了
我原来在网上发了一些关于运十的视频资料
应该还找得到
当时正和美国处于蜜月期,正好可以进口,顺便建一个合资企业,也是可以的,其实,现在也没有把发动机给攻克了
按照你的逻辑,是不是还要让大客机下马呀?
这里面的水很深
而不是不做了,依靠他人。
国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不能将国家经济命脉操控于他人之手。如果我们依赖他国,一者他国经济完蛋,我们也就经济完蛋,朝鲜依靠苏联就是前车之鉴。二者,他国改变友好关系,我们也一样完蛋。而国家之间,只有利益是永恒的,其他一切都是变动的。
国内钢铁跟日本差距大我也知道,很多都是跟在日本后面跑。
但我觉得这些差距很大程度是自己不努力造成的,非不能也,不为也。国内这些寡头被养的太舒服了,都不想动。
钢铁不像IC,不靠进口技术开头根本没法入门。整个金属学科,整体还没脱离"炒菜"的阶段,也就是说主要靠多试多做。大家学的是一样的经典理论,相关测试设备进口也没什么障碍,夸张一点说国内外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还有,自从苏联引进技术来,钢铁工业可以说是有了60年的积累。整个金属行业,可以说培养的人并不少。米塔尔还从中国招工程师呢。但种种原因,大多说人并没有真正从事技术工作。这也是中国庞大数量的工科毕业生的悲哀。
没有直接证据,只有推理!
俺觉得,这个推理不充分,反证法: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4年,氢弹爆炸也在六十年代。
请举出直接证据,或者用更严密的推理!
你说从美国进口发动机,难道美国人就这么好心肠,卖给你发动机帮助中国搞大飞机?
现在国内搞C919,虽然也说是用进口发动机,但是国内也要能造同类型的产品,这是保证发动机能顺利进口的一个前提。就算是国产发动机的性能差一些,但是不能差的太多,这样买国外的东西就会比较顺利。老外向来就这个德行,你中国造不了的东西,你向他买他就搞禁运,你搞出来以后,他立马就会把禁运取消,价格还能便宜好些。
80年的搞的那个涡扇-8,不搞也罢,美国50年代的产品,性能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涡轮进口温度还不到1100摄氏度,单台推力才8000公斤。而且这个发动机不是我们从头搞的,核心机技术根本不掌握,很多东西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硬要改的话发动机可靠性根本保证不了的。你要是增加推力无非是增加涡轮进口温度,加大进气量,这样一来发动机寿命就要打折扣了。
还有一个就是我上面说的,如果这个发动机硬上的话,批量生产80年代国企那个管理水平,你怎么保证产品的一致性?这个是有先例的,80年代有个和平典范计划这大家都知道,空中蔡国庆运到美国以后结果老美发现从一架歼-8上面拆下来的零件想装到另一架飞机上面根本装不上去,这在美国人看来是不能想象的。
那时候卖到小巴去的歼-6发生过很严重的质量问题,还是周公亲自抓的。歼-7比歼-6又高了一个层次,质量能怎么样大家想想吧。
关于82年米格-21才实现完全国产化是一个大牛写的文章里面列举的,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不清楚。当时这个牛人的文章说的是印度发展LCA战斗机的过程,大家应该都看过。
80年代不是现在,外汇多得没地方用,一年财政收入好几万亿。那时候到处都需要用钱,运-10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断了生路。
80年代,国内的财政收入一年也就是2000亿的样子吧,外汇储备才几十亿美刀,这够干什么用的?还是那句老话,钱不是万能的,没钱万万是不能的。
那时候国内的基础设施,搞科研所需要的基础试验设施很多都是空白,有人说运-10不下马可以留着搞研究,但是你怎么个搞法?难道要一帮人成天在纸上画?
搞大飞机的气动需要系列风洞,复杂计算需要高速计算机,搞发动机要试车台,当时这些东西可惜统统的没有。而且大飞机毕竟不同与核武器,不可能让国家像60年代那样倾尽一国之力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到这上面,你肯投钱的话当然能搞,但是别的项目怎么办,难道就统统砍掉给国产大飞机让路?
说明一下,前几年国内报纸披露过,60年代我们搞核武器,花了300多亿,而且这还是当时的币值,那时候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多少?当然这个钱花的很值,可是80年代你不可能再这么搞了!
国家外汇储备常年就在几十亿美元晃悠,难啊。
那时是自力更生,到那都不需低头。
现在是依附在别人身上,连南朝鲜棒子都骑到我们头上,参见: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018604
当时我们玩点小聪明,结果被米帝的大算盘给砸了头,这边热火朝天朝天刚开始,那边BOEING, MD宣布合并,而且BOEING明确表示MD-90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型号,一下子就卖不动了.
刚开始的两架,折算下来大概比美国生产的还贵,这也正常,如果30架都完成,越到后来程序工艺越清楚熟练,成本越低.折腾半天,最后卖给当时的北方航空公司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