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说几句五金工具 -- 大地窝铺
十几年前,在我们实验室里,有一个带摇柄的转笔刀,那时候这种东西还是很高级的,在超市里要卖7、80元钱,所以通常人们只在有大规模削笔需求的时候,才会买这种东西。像我们经常需要别人答题,一次要削几十支铅笔,买这种东西确实省了不少事,一会儿功夫就全削完了。但是如果自己家里用,是绝对舍不得买的,这些钱够我十天的饭钱了。
现在有了孩子,忽然也需要用铅笔,去到超市里一逛,发现有一个国产的转笔刀很可爱,做成草莓牛奶盒的样子,只要12元,牌子也是我常买的得力牌。就试着买了一去,从质量上说,确实没有那个贵的好,不知道是不是模具精度不够,固定卡子拉出来的时候摇摇晃晃,感觉不是很踏实,用的钢看起来也很单薄,不过真要是把铅笔放进去,倒是挺稳当的,削的不赖,而且也不卡笔,每支笔削出来也是一样的。
我想这种东西,在中国,12元的市场绝对比那个7、80元钱的要大得多。
对了,我女儿用的儿童手工剪,也是得力牌的,一把三元钱,我家有三把。第一把随便买的,用的非常顺手,可是找不见了,我看着女儿伤心的样子,只好再去买,没想到正好没货了,就想着买把好的马培德牌的(相对好罢了),十几元呢,可是女儿用的一点也不习惯,过了一段时间,又补上得力的货了,就一下买了两把。没想到新的买来了,旧的也找到了,所以现在家里到处都是小剪刀。
国产的剪刀,也有贵到几十元的,进口德国剪子几百元的也有,不过,目前在我女儿的应用方面,这把三元钱的最适合。
我还有一把40厘米的塑料尺也是得力的,才两元多,其实家里有一把钢的,但看着这个塑料尺也不贵,就买回来当作备用的。
这些得力牌的东西,如果贵的话,我绝对不会买,毕竟不是必需品,可是如果价钱不高,又有点用,我是不在乎买几件的。低端也是市场呀,利润也许不比高端差,同仁堂里销售额最高的药不是几百元一粒的安宫牛黄丸,而是十几元一盒的感冒冲剂。我觉得一个国家的工艺水平可能主要取决于本国的需求吧,如果本国的需求不是很大,那么再怎么学习别人,都如同雾里看花。只有本国的需求上去了,才会真正带来质量的飞跃。
越复杂的系统越是搞不来,现在几块领域基本上是空白:材料、合成、精密等,我觉得是教育的方向问题,整个思维不是特别的前瞻性和开创性,都闷在实验室里了,搞不出大名堂。
但出厂价可能是外国的十分之一。
关键原因是国内工具都是单位给买,不是自己买。
就我几十年的经验,我自己买的工具(不管是公款还国私款),就好用,单位统一买来的就不行。钳子、电工刀、起子、电烙铁等都是这样。
大一点的,实验室学生用的示波器,我们看中的是一家中外合资的,设备科买的是一家不算太老的国企的。虽然这家的质量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比不上中外合资的。
设备科的选择标准我相信是价格,而且以前买的多是这家国企的。
看见您说文具。我来说说我用文具的经历。我记得小学时候,距今有10年了吧,有一种自动铅笔,磨砂的,样子中规中矩,笔的后部有一个架子,是专门夹在书页上的。那个架子,上面印有JAPAN的标签,就这么一支铅笔,当时,7元,那可是2000年左右,按照今天来说,最少也要20元了吧。
等我上到初中,我见了和这个样子几乎一模一样的铅笔,那个夹子上,没有JAPAN的字样。当时我很好奇,怎么没有了?问老板,2元,这个价格,一直保持到今天。后来我明白了,这又是我G的山寨版。
这两种铅笔,样子一样,但手感完全不一样。前者感觉有点沉,但手感非常舒服,磨砂做的很柔软,虽然有点重,但用到手里,却不硬,很顺手。后者,重量很轻,不敢使劲儿握,总有一种要把它弄断的疑虑。
前者的JAPAN笔,在这种山寨版出来后,现在降价了,只要5元。
因此,我是支持中国的民间黑帮企业大规模山寨的,只是,你山寨后,我照样不捧你的场,我还是会选择质量更好的用。毕竟,你的山寨,起码能让人家降价,正合我意。
就那么个普通钳子、螺刀,内资就干不出几个像样点的品牌?还他妈的让外资合资占去好大一块地盘。
我说你是来借三聚氰胺找茬也没有冤枉你,呵呵。
还有这个举报,怎么我的信箱里就没收到提示呢?
经济性,工具市场当然可以细分为一号手型适用,二号手型适用,就像安全套那样,但不可避免会因此增加生产成本,采购成本,仓储成本等等,这就是楼主说,他们公司员工自己买自己使用的工具的原因之一,而事实是,大部分公司和工厂都不会这样做,现在的钳工也基本是个人用个人的工具,不让别人动的,但你离开公司,必须上缴你的工具给继任者使用,适合你的就未必适合别人了,老板会因此添置工具吗?不会。
至于说到专用工具,如果是流水线,当然专用工具最好,国内工厂都会添置,老工人还会自制趁手的。但你知道,通用工具的意思就是适用场合比专用工具的广,这个更符合国情了。
还有可携带性,在国外,出行基本靠车,路也方便,像楼主这样的庞大的工具箱在中国,对于外勤,就是噩梦,我拎过一套套筒扳手从车间这头到那头,不过一百多米,都手酸,更甭提野外作业了。
所以说到底,还是经济水平和国外有落差,还没发展到细分的地步,犹如古代贵族,可以将马细分成上百种,——那是他们有这么大马厩和这么多的马,而我们现代人没有,所以没必要去细分,而不是比他们傻,分不清。
据我所知,我接触的设计者还是比较注重人机协调关系的,五十年代的《机械设计手册》上就有专门的一篇来谈这个问题,我上学老师也是强调又强调这方面的。
到了工厂,如果你设计的东西,不适合工人师傅的使用习惯,他们不会说什么,把你的玩意扔一边就是了,你在他们的眼里就成了啥也不会的棒槌,不会和你合作了——在机械行业,那就意味着你将会寸步难行。所以我们搞设计,光坐在办公室画图,不下去搞调查,征询工人师傅的意见,是不可想象的。
两千元一桌饭反倒不觉得离谱?反倒不觉得吃相难看?千万别跟我说那是什么重要客户。
有句话话你倒是说对了:你只要出得起价钱,自然我就能给你做。觉得咱上螺丝上得慢?不好意思,每小时三十元人民币就这速度了,真以为咱不知道行情啊,到哥您这来就是享受这慢节奏来的。但你既然想用买水晶的价钱买钻石,那么我只好卖给你玻璃了。 工资少也罢,一把钳子还跟我这么较真。
你说你卖是中国造?你爱怎么吹怎么吹。只有一点,千万别说那是我做,你丢得起那个人,咱丢不起话说回来,全国十三亿人每人平均一下丢的也不是很多。您有脸替全国人民骄傲,您就骄傲去吧。
即是生意,赚了多少钱,担多少责任。既然老板赚了绝大多数,那绝大多数的责任就是老板的。
你们以前买工具交GST + PST = 12% = 现在的HST。问题是你们向雇主收GST(HST)吗?HST对你们利多还是弊多?
一图便宜,二不懂。
就是国产工具,好坏的价格能差好几倍。前几年俺去买15cm的游标卡尺,最便宜的二十,贵的(上海工具厂的)要一百出头。
象起子(北方叫改锥)最便宜的地摊货五六块钱能买五个一套的,贵的要十几元一只。
其他东两也是这样,有一种仪器上用的多圈电位器,常州出的三四元一只,上海的六块多,成都的八块,北京的要十八到二十。用起来寿命不一样。
就是因为单位统一买,采购员多半是从价格上选择,质量好价格贵的在市场上竞争力就不强。如果都是自已买,首选条件就是好用寿命长,价格是第二位的。
现在国内国产工具市场,都是价亷质低的占天下,你要买质好的要么就是进口的,要么就要到处找,质量好的国产工具很少有人卖,因为挣钱少。就是找到想要的国产品牌还得小心是不是假冒的。
还是因为太穷了,买不起贵的,觉得没必要???
你大概没有在国外的工厂里干过吧?工具就工种、任务,这是有的;工具就手型,我还没有见到过。专人专用工具的话,那都是自己买的,走人的时候自己带走;公司提供工具没有专人专用的事。可以signed out,但不是你的,别人需要用的时候,是可以来问你借的。没有特殊理由,你不能拒绝。工人自制工具,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容许的,安全规定。没有通过CAA认证,自制工具不得上岗。提上套筒扳手走100多米,车间里没有小推车吗?重型工具用小推车,这既是规定也是常识。
“所以我们搞设计,光坐在办公室画图,不下去搞调查,征询工人师傅的意见,是不可想象的。”
这就是问题。要是还框在“上面”、“下面”,再过100年也还是这个样子。
“我接触的设计者还是比较注重人机协调关系的,五十年代的《机械设计手册》上就有专门的一篇来谈这个问题,我上学老师也是强调又强调这方面的。”
写手册的人、老师他们自己做过人际关系吗?还是从书本到书本?大原则人人会讲,动手做过和没有做过才是差别。恶魔就在细节之中,没有做过,恶魔的样子都没有见过,不要说制服恶魔了。